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吃燕麥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濃度,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血管疾病風險 重要三指標 過去研究多聚焦於燕麥對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的影響,當低密度脂蛋白聚積於血管壁,可能造成血管斑塊、血管塞住。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顯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脂蛋白B(ApoB)也是心血管疾病重要指標,脂蛋白在血液專門負責運送壞膽固醇。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普遍不會升高,因此這兩個指標對於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族群更為重要。

研究團隊分析研究數據發現,燕麥纖維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脂蛋白B」等三種指標。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英國營養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燕麥含β-葡聚醣 有益心血管健康 研究計畫主持人為加拿大聖麥可醫院風險因子調整中心副主任弗拉迪米爾‧福克山,他表示,燕麥含有豐富β-葡聚醣,這種可溶性、黏性纖維似乎可以帶來許多健康好處,在1963年,第一份相關報告出爐,研究顯示,以含140公克燕麥代替白麵粉,製作成燕麥麵包,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濃度。

研究團隊分析58份研究,含括全世界近4000人,結果顯示,燕麥不只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濃度,還可以減少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脂蛋白B等指標。

一天建議攝取3.5公克β-葡聚醣 福克山指出,一天從燕麥攝取約3.5公克的β-葡聚醣,有助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與控制組飲食習慣相比,吃燕麥也能減少非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B濃度。整體來說,低密度脂蛋白可減少約4.2%,非高密度脂蛋白可減少4.8%,脂蛋白B則減少2.3%。

血小板不足10萬要小心 免疫性疾病恐上身

血小板不足,導致皮膚上有紅色斑點或皮下出血,是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的常見症狀。正常人血液中每微升有15-45萬的血小板,而血小板低下症的患者,每微升卻只有不到10萬。

台中榮總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王建得主任解釋,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的發生,是因為身體受到外來環境的刺激,例如病毒感染,造成身體會製造出攻擊自身血小板的免疫性疾病。

五成孩童會自癒 程度嚴重恐腦出血

成年人、老年人都可能發生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兒童則是好發在2-6歲,五成小孩會在發病後1個月內自行痊癒,一至兩成患者的病情可能持續一年以上。程度輕微的容易皮膚瘀斑、瘀青、流鼻血、牙齦出血;程度嚴重者,例如血小板每微升少於2萬者,就有高風險造成內臟器官自發性出血,千萬別輕忽。

王建得主任指出,自發性出血是指是發生在我們重要的器官的內出血,比如像腸胃道、泌尿道系統,但最讓人擔心的就是腦出血。

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 治療方式報你知

近年來醫療進步,大幅提高治療的療效與安全性,美國血液病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SH)也更新了治療準則。第一線治療包括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等,療效不佳時;第二線治療可以考慮血小板生成素(TPO)、anti-CD20單株抗體治療或切除脾臟。不過研究發現,小孩切除脾臟,嚴重感染的風險會大於嚴重出血風險,因此建議作為較後續順位的治療。

王主任表示,在成年人跟兒童患者中,TPO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尤其在兒童,當考慮CD20或是考慮切脾時,應該優先考慮TPO,因為它是相對副作用及風險較低的選項。而TPO目前在台灣上市有兩個產品,一個是口服的,必須每天服用一次;另一個是針劑的,透過皮下注射,好處在於一週只要注射一次,它的作用就是讓骨髓、血小板的生成能力能夠增加。

目前TPO類藥物台灣已有條件的開放健保給付。口服的方便;皮下針劑較無肝毒性跟吸收的疑慮。

莫名皮下出血要警覺 愉快身心有益和平共處

醫師提醒,民眾若發現莫名皮下出血要有警覺,也要了解,現今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的各種治療只能預防嚴重出血,不能縮短病程,還是要定期追蹤病情,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放鬆身心、保持愉快心情,與疾病一起和平共處。

新鮮人初出社會,總會參加很多面試場合,但是卻有人是緊張到不行,原本很有實力的人,卻因為面試結果大打折扣,進而會喪失工作機會。精神科醫師指出,有不少人是因為有社交畏懼症,使得在面試場合就會緊張焦慮,坐立難安,因而造成面試失常。

血清素分泌不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表示,社交畏懼症與廣泛性焦慮症、憂鬱症、強迫症與恐慌症都屬於相同族群,主要是因為腦中傳導物質血清素分泌不足所導致。

碰到陌生人就不由自主焦慮緊張

有很多人就是不喜歡到人多的場合;對此,陳大申醫師指出,對於不熟悉的人,或是陌生人,就會不由自主的焦慮與緊張,甚至有人到公眾場合要發表言論時,就會出現畏懼或是害羞的現象,這都有可能是因為社交畏懼症造成。

抗憂鬱劑+認知行為治療

陳大申醫師說,社交畏懼症可透過抗憂鬱劑治療三至六個月可改善,而且也應該要有認知行為治療。他強調,例如對於面試時可能會出現焦慮與緊張,可以透過放鬆訓練以及預先的演練,在親近朋友或是家人面前先預說練習,也能降低焦慮與緊張。

完美主義自我要求高

另外,由於社交畏懼症與廣泛性焦慮症、憂鬱症、強迫症與恐慌症族群多為完美主義,自我要求很高;所以,陳大申醫師強調,人會緊張在所難免,不要把標準訂得太高,如果出現表達沒有十全十美,也不必太在意。

多接觸人群+緩和運動可改善

陳大申醫師並建議,有社交畏懼症的人,越是會焦慮緊長更是要參加活動,因為越不接觸人群,病況會越嚴重,多接觸人群會有所改善;另外,就是平常養成運動習慣,透過緩和的運動如散步、瑜伽、冥想與靜坐等,練習深呼吸也能獲得改善。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