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許多傷口患者儘管出院後,傷口仍難以照護,像壓瘡、惡性腫瘤傷口、下肢潰瘍等傷口,若未處理好恐造成感染。為了提供更多完整的照護,花蓮慈濟醫院傷口造口護理師許美玉、徐小惠,結合整形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及一般醫學內科組成照護團隊,設立傷口造口照護門診,可望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傷口患者。

傷口反覆抹藥沒用 原來是未照護良好

臨床上,曾發生一名八十歲阿嬤,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又中風,長期必須臥床和坐輪椅,但臀部長期受壓迫形成傷口,出現紅腫破皮,儘管多次就診拿藥,但每天抹藥膏卻未好轉,甚至感染發黑,直到改轉診至一般醫學內科求助,才發現是傷口未照護良好。

同步處理感染和傷口護理 阿嬤順利康復

阿嬤傷口不但已惡化面積擴大到約十公分,且組織已發黑發臭,緊急會診整形外科和傷口造口護理師許美玉協助處理,但礙於阿嬤年紀,屬於麻醉高風險患者,改採以換藥方式取代清創手術;花蓮慈院醫學內科主任林彥光指出,醫療團隊同步處理感染、血糖控制到傷口護理等步驟,也教導家屬傷口衛教以及預防壓瘡等資訊,所幸經過六個月詳加照護,阿嬤傷口總算痊癒。

傷口照護問題 應盡快尋求協助

目前像是結腸、小腸及泌尿造口的周圍皮膚照護等,以及手術前衛教,或是壓瘡傷口、足部潰瘍、放射性皮膚炎傷口等問題,都能透過傷口造口照護小組,獲得相關居家預防或自我照護諮詢管道,減去跨科就診的不便,後續即使出院,照護團隊也會持續門診追蹤,因此若有任何傷口照護問題,應盡快尋求協助,確保傷口獲得更好照護。

高血壓導管治療 美醫學會:平均可降門診血壓9.2 mmHg

血壓居高不下,無法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mmHg)以下,是高血壓患者的一大煩惱,有些患者甚至吃4、5顆藥也難控制,其實現在已經有「高血壓導管治療」(或稱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Renal Denervation,簡稱RDN)能有效降血壓。今年3月,美國心臟學會大會發表針對331位高血壓患者所做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王宗道主治醫師表示,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在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後,24小時的收縮壓平均下降了6毫米汞柱,跟沒進行治療的對照組相比,多降了4毫米汞柱;門診血壓更是降了9.2毫米汞柱,比對照組多降6.6毫米汞柱。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李應湘資深主治醫師補充,這次的研究中,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的測量結果,是在完全沒有吃藥的情況下得出的血壓值,治療效果相當顯著,表示對早期的高血壓患者而言,高血壓導管治療一樣是有效果的。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李應湘資深主治醫師

RDN手術隔天能出院 兩成患者有望停藥!

高血壓導管治療,是從鼠蹊部把針孔大小的軟管伸入腎動脈,產生微量電流局部加熱電燒,抑制腎臟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血壓的效果,手術時間1到2小時,做完隔天就能出院回家。

王宗道醫師指出,原來只吃1到2種降血壓藥物的患者當中,約有兩成可以降到正常範圍,意味著未來可能無需再服用藥物;而原本吃3、4種以上降血壓藥物的患者,則能夠減少藥物的顆粒數,顆粒數的減少仍然有非常大的意義,因為有許多研究也發現,患者服用的降壓藥物顆粒數越多,越容易忘記服藥,進而造成血壓難穩定控制。

血壓控好大降心血管風險! 5類患者適用RDN

研究發現,血壓降低5毫米汞柱,就能減少15-20%的腦中風、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風險,所以穩定控制血壓的效果不容小覷。

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治療適用5類患者:(一)頑固型高血壓患者;(二)患有高血壓併發症的患者;(三)藥物順從性不佳者;(四)藥物耐受性差或因藥物副作用導致治療困難的患者;(五)次發性高血壓治療後仍然難以控制的患者。

曾有一名54歲男性高血壓患者,服用5、6顆藥物後,仍然有170/110的超高血壓,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後,隔天在病房測出的收縮壓只有110,因為屬於腎臟交感神經活躍造成的次發性高血壓患者,所以手術效果相當顯著。

李應湘醫師說明,治療高血壓的目的,是要做全身血管的保養。血壓高的時候,全身血管是會受傷的,受傷經過修復後,有可能就會狹窄阻塞,狹窄阻塞發生在哪,就會造成該處的併發症,所以高血壓患者容易中風、心肌梗塞、血管疾病,甚至容易因此洗腎。

李應湘醫師進一步指出,與藥物相比,高血壓導管治療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手術風險很低,目前從臨床及全球的研究看來,並沒有特殊的副作產生,所以安全性非常的顯著。手術治療的療效是終身有效的,對患者而言日積月累下來,每天24小時,365天的血壓降幅,遠比單純吃藥的療效來得更為驚人,期待未來能得到更多研究證據支持。

722口訣 有效掌握血壓情形

高血壓導管治療的出現讓高血壓患者有了治療新選項,醫師也提出722「請量量」口訣,呼籲患者每週量血壓7天,每天起床、睡前2個時間點,測量2次取平均值,掌握血壓控制情形,有狀況即時與醫師溝通調整治療,遠離併發症的危機。

 

現年19歲的史舒允,為一名甲組籃球選手,一年多前因腳踝受傷至馬偕就醫,當時雙唇發藍,原以為體力不濟導致受傷,檢查後竟意外發現罹患慢性肺栓塞而引發肺高壓;轉至心臟內科尋求吳懿哲醫師肺動脈高壓門診診治,接受完整評估及治療,目前已逐漸恢復與球隊練習,並即將迎接接下來的籃球比賽。吳懿哲醫師提醒,肺動脈高壓若沒有治療,兩三年內患者就可能喪命。

一直喘恐是肺高壓 錯過治療黃金期恐致命

吳懿哲醫師表示, 「一直喘」是肺動脈高壓患者求診最常出現的症狀,若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可延緩病情惡化,提高存活率。肺高壓分為原發性及其他原因造成,原發性發生率低,每百萬人中只有6至10人,以女性居多,為罕見疾病;而其他成包括慢性肺栓塞、左心室衰竭、先天免疫不全感染或其他不明原因造成,患者剛開始通常只覺得體力不如從前,稍微動一下就累,或走一小段路就會喘。

吳懿哲醫師說明,因肺動脈高壓的症狀不明顯,與其他疾病類似,很難第一時間發現,平均須2至3年後才確診,但若在沒有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很可能在短短三年內就奪走病人的性命。 因此,若患者有藍色嘴唇,彷彿是化了流行的「藍唇」妝,應特別留意,並不是時尚妝扮,恐是罹患「肺動脈高壓」。

患者旅遊應保持聯繫 隨身攜帶充足藥物

馬偕肺動脈高壓團隊於日前舉辦肺動脈高壓病友會,病友及家屬近50人出席,活動中由馬偕醫療團隊成員針對門診中常見的病友提問,分享旅遊、運動及飲食的小撇步。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吳書豪提醒,病友若計畫國內外旅行,須先於門診與主治醫師確認目前病況是否穩定,旅途中記得與醫療團隊群組保持密切聯繫,預備充足藥物並隨身攜帶,避免長時間固定同一姿勢並保持活動,目的地的海拔愈高愈需注意。

肺動脈高壓疾病已愈來愈為人所重視,但與一般疾病不同的是,肺動脈高壓須經過十分複雜的評估與治療,國內外治療指引都建議需要一個完整醫療團隊共同合作。馬偕紀念醫院「肺動脈高壓團隊」成立多年,在各方醫療人員的多年努力下,大幅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壽命,為來也將以此為目標,持續努力提供肺動脈高壓患者更好的醫療成效。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