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一名正要考大學的17歲高三女學生,因升學壓力大,出現咬甲、摳甲、摳皮膚等行為,手指甲摳的參差不齊、皮膚也摳破出現傷口,母親發現症狀越來越嚴重,女兒已10隻指頭都有小撕裂傷,心急之下前往精神科求診。醫師先做自律神經、性格的檢查,確診為焦慮症,發現她是一個害羞、內向又易焦慮的高中女孩,除了傷口讓皮膚科治療以外,也提供藥物、深度協談,經3個月後治療已痊癒。 開業精神專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咬指甲是一種碰到焦慮的情況,需要解除焦慮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心理的焦慮狀態影響生理所產生的行為,類似的行為像是抓頭髮、摳指甲、摳皮膚等,依每個人不同而有所差異。人生階段是由前因後果而來,焦慮疾病或是強迫症是與口腔期、肛門期有關,口腔期如果未被滿足,長大後較易無安全感,一感到焦慮就會啃咬指甲紓解。肛門期則是受到過度的訓練與要求,一定要在定點的地方上大、小便,如果沒辦法配合就會受到過度處罰,這些類型的人會比較容易產生焦慮、神經質性格。 神經質性格的人是對周遭所處的事物產生過度敏感、胡思亂想、想東想西等思維,進而產生焦慮的情緒。有些人是體質本身就易焦慮,如完美主義性格也有此傾向,因此會產生設法減輕焦慮的咬甲行為。過度咬甲最常見是有傷口發生感染、指甲形狀怪異導致被他人取笑,甚至有社交恐懼不敢與人握手,進而影響人際關係。 楊聰財提醒,生活上人總會碰到焦慮的情況,需要尋找用其他方式替代減緩情緒, 如平日練習腹式呼吸減壓法,或是藉由與人交談、聽音樂,而不是藉由猛咬指甲、抓頭髮、摳皮膚,也可利用彈橡皮筋紓解情緒或是做別的事轉移焦慮不安的狀態。如有焦慮症狀加劇須尋求專業醫師協助,盡快找到壓力來源學習紓解與正向面對,才能雙管齊下藥到病除。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臺大藥學專業學院副教授林淑文20日表示,新冠肺炎候選藥品中,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恩慈試驗僅顯示,年輕、未使用呼吸器的患者恢復較佳;至於老藥奎寧搭配阿奇黴素使用,似乎有助抑制病毒量,但有心律不整、腹瀉等副作用,都待進一步研究。她也提醒,政府應盡早評估,必要時以「藥廠強制授權」獲得有效藥品。

新冠肺炎救命解藥 個個有希望沒把握

林淑文表示,根據中國資料,病人病程很長,若醫療體系崩盤,死亡率很高,藥物可縮短病程,促進預後,目標是提高存活率、緩解症狀、核酸檢測不到病毒(三陰性可出院)、降低併發症與後遺症。

她指出,新冠肺炎候選藥物很多,但「個個沒把握」,目前研究集中在瑞德西韋(Remdesivir)、氫氧奎寧(hydroxychloroquine)和阿奇黴素(Azithromycin)上,其他研究不多,或者效果跟安慰劑或現行的支持療法差不多。

瑞德西韋初步試驗公布 待正式實驗結果

林淑文提到,瑞德西韋原本是用來治療伊波拉病毒,但三期臨床試驗發現死亡率比單株抗體高,因此停頓。不過後來發現對於新冠病毒反應不錯,開始進行臨床實驗,但在各國都沒有上市。

瑞德西韋的機轉是抑制病毒的RNA聚合酶,阻止病毒複製。該藥物屬針劑,不太方便,一天1次連續10天,有些微肝損性等副作用,停藥後可恢復,仍待大型試驗報告。

最新53名恩慈療法研究顯示,36人(68%)狀況改善,47%出院,死亡率僅13%。副作用有肝指數上升、腹瀉、發疹、腎衰竭、低血壓。

林淑文分析,恩慈使用(compassionate use)藥品, 指病情危急或重大的病人,沒有任何藥品可治療,因此申請使用全球未核准上市的試驗用藥。此研究非隨機分派(可比較療效),僅顯示年輕、未使用呼吸器的患者恢復較佳,後續真正試驗結果會陸續發表。

老藥奎寧+阿奇黴素 有效用,注意副作用

至於奎寧類藥物,如氫氧奎寧,林淑文說,是50年前老藥,可免疫調控和抗發炎,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性狼瘡。

奎寧可阻止病毒進入細胞,並阻礙病毒複製,達到抑制病毒的效果。不過,各試驗都還在嘗試合適劑量,在療效與副作用間取平衡。法國研究顯示,一天吃3次,每次200毫克,連續10天,顯示鼻咽檢出病毒的比例可以下降,若加上阿奇黴素,病毒量下降更快,幾乎測不到病毒量。

不過,林淑文表示,奎寧合併阿奇黴素會有副作,都會造成心律不整,且年紀越大、女性的比率越高。中國等研究更指出,會有肝功能、腹瀉等副作用風險。此外,巴西研究顯示,高劑量奎寧會造成心率不整致死。

她說,美國有研究評估奎寧作為社區新冠病毒預防投藥,就要小心上述風險。

有效藥品台灣沒上市 教授:可藥廠強制授權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加速評估有效藥物,如果有效藥品台灣沒上市怎麼辦?林淑文提醒,可以透過藥廠強制授權,不過台灣市場狹小,有藥廠可能拒絕並放棄台灣市場的隱憂,政府應盡早規畫。

癌症時鐘日漸加速,台灣每年的癌症新診斷個案已經超過十一萬人!在《我要活得比過去精彩:解鎖癌友真心話,戰勝心障礙》書中,有的抗癌鬥士有正準備享清福、安度晚年;有的正為了事業衝刺打拚,卻因為癌症的衝擊,不得不暫停人生的一切計劃。他們都曾害怕自己來不及享受生命,但也因為如此,更能以勇敢、樂觀的眼光看待人生,將這份衝擊化作養分,精彩了他們的人生。

「截」後重生 突破身體囿限

當同齡學生如火如荼準備考試時,確診「惡性骨肉癌」的李欣恬卻因X光檢查出不明白點而寢食難安;當同學在學校上課時,她卻因半夜高燒而掛急診。歷經了腫瘤切除、自體骨重建、細菌感染處置、癌細胞復發、人工血管阻塞、異體骨移植,種種努力只為了保住左腳。

「不截肢,但左腳會變成累贅;截肢,雖然少了一條腿,但只要有義肢,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欣恬表示,雖然癌症讓她失去了左腿,卻也讓她遇見一起對抗骨肉癌的戰友,讓她有勇氣面對各種挑戰。

與病魔對抗的七年間,欣恬從失去左腳的鬱鬱寡歡,到後來學會轉念用「樂觀」面對人生,她把這些從他人身上得到的力量,轉而分享給其他同樣受截肢所苦的病友,讓這份溫暖持續傳遞 下去。

女兒罹癌、丈夫驟逝 與死神交手四次

四十五歲罹患乳癌;五十三歲小女兒罹患骨癌;五十七歲罹患肺腺癌,同年,小女兒罹患血癌。在黃素春五十八年的生命中,已經與死神博弈數回。正值事業成功、家庭美滿的人生巔峰,卻遭逢巨變,令黃素春措手不及。一蹶不振的她,埋怨上天的不公:「我還要陪伴孩子們長大啊!」秉持著這個信念,她決定勇敢面對疾病。

黃素春認為,即使生病也該享有人生的主導權!她不再把自己當成病人,反而穿上志工背心,開始加入醫院的志工行列,陪伴心慌恐懼的乳癌病友,告訴他們:「罹癌也能夠活得很精彩!」

針對癌症多層面分享 與癌症溫柔共存

醫療科技的進步,癌症已經不再是不治之症。但抗癌之路辛苦且漫長,癌友在治療過程中,不免會遇到一些疑問,因此《我要活得比過去精彩:解鎖癌友真心話,戰勝心障礙》也以「癌友真心話」為主題,邀請醫療、心理、營養等各領域的專家,針對癌友從看診、確診、治療到預後期間常見的心裡話,進行專業的分享,期盼讓正在與癌症奮戰的朋友們,接受正確觀念,度過抗癌的艱辛。

圖片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