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乳癌是目前國內女性好發第一位的癌症,根據107年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每年乳癌新確診人數達1萬4千名,雖然乳癌的平均存活率接近9成,但還是有近3成的患者會在治療後的5至10年復發或轉移,且乳癌若越晚發現,復發與轉移風險越高。在台灣的乳癌患者中,荷爾蒙受體(HR)陽性、HER2受體陰性的乳癌比例約佔7成,而這群患者也是易轉移復發的高風險族群。

HR陽性/HER2陰性乳癌 荷爾蒙治療為主要

彰化基督教醫院全方位乳房腫瘤中心陳達人主任指出,過去針對HR陽性、HER2陰性的乳癌治療是以抗荷爾蒙治療為主,並根據患者病況搭配化療。HR陽性的乳癌患者,會在化療或開刀之後,給予口服抗荷爾蒙的輔助治療藥物,針對已經轉移的HR陽性晚期乳癌患者,目前標準第一線藥物治療是採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併用抗荷爾蒙藥物治療,此種治療方式比化療更能控制腫瘤且副作用比化療相對減少許多。

學名藥把關嚴謹 乳癌患者有更好的選擇

目前針對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已有學名藥的選擇,陳達人主任進一步解釋,當原廠藥的專利期過後,其他藥廠會仿製相同成份、劑量及劑型之藥品,由於學名藥不像原廠藥需投入大量金錢研發與實驗,故省下來的成本,能夠回饋在藥品價格上,且藥品在上市前,皆須經衛福部食藥署核可,並檢驗學名藥與原廠藥療效一致,由此,乳癌患者在治療上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

自我檢查還不夠 搭配乳房攝影更精確

早期乳癌通常沒有症狀,腫瘤要到一定大小才摸得到,且會受限於觸摸者經驗、敏感度與腫瘤生長位置,因此早期診斷仍要依靠影像檢查。陳達人主任指出,過去政府推動乳房自我檢查,期望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但證據顯示,自我檢查對整體存活率沒有提升,因此政府改推動定期乳房篩檢,國民健康署免費提供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希望透過乳房攝影早期發現問題。

疫情期間治療不中斷 遵醫囑並注意日常照護

目前處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患者不願進醫院,陳達人主任呼籲,醫院是防疫嚴謹的地方,患者不應害怕就醫而延誤治療。陳達人主任也提醒,乳癌治療應把握「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兩大原則,充分與主治醫師配合、注意生活飲食與運動,可有助於減少疾病復發與惡化。

本衛教訊息由諾華協助刊登

22歲的黃奕勝,8歲時爬樓梯就喘、咳嗽出血,家長以為是氣喘、心臟病,跑遍全台各大醫院,看了小兒科、胸腔科、心臟科,最後才確診為肺動脈高壓。當時醫師宣判活不過2年,但他不願放棄並積極接受治療,4年前終於等到肺臟移植機會,如今持續服藥,身體狀況良好。

國內患者僅300名

據統計,肺動脈高壓盛行率為每100萬人約15至20人,目前國內僅300名患者。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工作小組主委、台大醫學院心臟科榮譽教授曾春典指出,肺動脈高壓是因肺動脈血管病變,心臟必須用力才能將血液送出,造成心臟負荷過大,嚴重恐心臟衰竭致死,屬於罕見疾病。

5大症狀要注意

曾春典醫師表示,肺動脈高壓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常掛錯診,平均需看4位醫師才能確診,延誤2年才開始治療,導致病情更快惡化,增加死亡率,提醒民眾若出現喘、咳、血、腫、暈等5大症狀,應儘速至心臟科、胸腔科及肺動脈高壓門診檢查。

藥物健保給付嚴格

台灣兒童心臟學會肺高壓研究主委、台灣兒童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戴任恭指出,肺動脈高壓無藥可治癒,又稱「不是癌症的癌症」,過去只能使用心臟衰竭藥物治療,現在已有肺動脈高壓藥物,終生服藥可穩定控制病情,但藥價高昂每月約10萬元,需申請健保審查核准才能給付。

舉辦公益活動

為響應5月5日世界肺高壓日,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今年發起「『階』力傳愛-關懷肺動脈高壓公益活動」,將於5月7日、8日、14日、15日在台北101,7日、8日在高雄捷運左營站,邀請民眾爬樓梯及吹氣球,親身體驗肺動脈高壓患者的感受,提升社會大眾對肺動脈高壓的認識。

幹細胞研究有新突破!國內最新研究成功解開癌幹細胞之謎,如何在無氧環境進行分裂及轉移,有助開發癌症治療標靶癌幹細胞的新方法。此成果已發表幹細胞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幹細胞報告》。

患者免疫力下降 癌幹細胞伺機而動

台北醫學大學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黃彥華指出,癌幹細胞是一群細胞數極少、處休眠期,且具高抗藥性與癌症轉移能力的細胞,不需要氧氣就能存活,一般能生存於後期較大固體腫瘤內部深處缺氧的惡劣環境;一旦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或出現發炎反應或病毒感染,就會伺機而動。

小鼠研究 解開癌幹細胞之謎

過去癌幹細胞的抗藥性與轉移,令醫師束手無策。論文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員郭勇哲表示,胚胎生殖系幹細胞基礎研究,是以胚胎鼠與新出生小鼠為來源,在不到3年的時間,成功解開胚胎生殖系幹細胞在類似胚胎發育極度缺氧情況下,如何進行幹細胞對稱性分裂與細胞遷移分子機制,為未來的癌症治療找到新契機。

開發癌症治療標靶 對抗癌轉移新方法

黃彥華主任強調,這項突破性研究成果,未來可利用於固體腫瘤,包括腦瘤、肝癌、肺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等,可望透過癌症轉譯醫學,開發癌症治療標靶癌幹細胞的新方法,期望能為癌症病患重新找回健康人生。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