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60歲的林姓婦人罹患腎結石,做了3次體外震波碎石治療,但結石依舊「頑強」,根本打不掉,依舊深受血尿、腰痛之苦。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怡光表示,林婦屬於雙側結石,體外震波碎石失敗後,經評估接受「新一代軟輸手術,吸石清雷射術-專利吸石導管加上軟式輸尿道內視鏡」治療,成功清除結石,只要每年追蹤是否復發即可。

新一代軟輸手術 非人人適用

陳怡光醫師表示,以專利吸石清負壓導管搭配軟式輸尿管鏡的治療方式算是另一個新的選擇,軟鏡角度可自由上下彎曲270°,協助醫師輕易找到並清除體外震波或傳統輸尿管鏡處理不到的結石,病人可免去開刀、無傷口,較無併發症風險,算是相對安全,但需在醫師的評估下進行,如結石太大,則不適合用這種手術方式,例如鹿角型結石。

傳統手術後遺症風險高 新一代軟輸手術安全性佳

傳統的手術方式是於腰部打洞進入腎臟,再將結石取出,但有造成術後出血、腰部疼痛、腎高血壓後遺症等風險,如果使用軟式輸尿管鏡雷射碎石術可能要清2至3次,不妨與專利吸石清負壓導管搭配使用,吸出水及碎石粉末,可降低腔內壓力、熱傷害及術後感染機率,增加治療安全性,因新式吸石清專利負壓導管又比傳統軟式輸尿管內視鏡手術更安全,對醫療風險大、不便開刀的長者而言,更是一大福音。

預防腎結石 常喝水忌重鹹

對於預防腎結石的保養之道,陳怡光醫師建議,首先應「常喝水」,並非一次性補充很多水份,而是增加喝水的頻率,而腎結石患者每日應喝2000cc水份,平日飲食更應忌重鹹,對於茶飲、氣泡飲應有節制地攝取。

心臟衰竭主要是心臟的心肌受損,或負荷過度導致功能受損,這時心臟無法輸出足夠血量,維持身體各器官代謝所需,恐演變成許多心衰竭症狀;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廖家德指出,但若心臟收縮有力,舒張卻嚴重異常,患者還是會出現心衰竭的症狀,就是屬於舒張型的心臟衰竭。

傳統治療一對一 病患自我管理成效差

臨床上,舒張型的心臟衰竭會造成嚴重的病癥和死亡率,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每年因心衰竭而住院者約有2萬人,若未接受適當治療及改變生活習慣,三個月內再住院率約30%至40%,且五年死亡率可達50%;廖家德醫師表示,傳統治療上,通常採醫師和患者一對一模式,但患者自我管理若較差,就無法達到最佳成效。

治療小組發揮功效 三個月再住院率下降

為了幫助更多心臟衰竭患者,奇美醫院於去年底成立心臟功能強化治療小組,藉由跨領域團隊的全人照護方式,結合醫師、個案管理師、專科護理師、藥師、復健師、營養師等,提供患者充足的照護及個案追蹤;廖家德醫師指出,成立以來已經接了12個案例,患者即使出院後,仍可透過個案管理師的聯繫服務,了解並照護自己病情,目前三個月的再住院率已從原本30%至40%降至17%。

提供居家照護衛教 並整合醫療資源

心臟功能強化治療小組不僅在患者出院前,會進行居家照護衛教,也會由專業營養師擬定菜單,協助患者學習飲食調整,並由藥師提供藥物整合、戒菸衛教師提供戒菸資源,以及復健師制定的心肺強化運動,另外更透過和心理醫師與社工的對談,幫助患者降低壓力,最後擬定心臟衰竭門診並透過小組整合醫療資源,以降低患者門診到訪次數。

未來結合雲端遠距照護 替病患持續把關健康

未來除了在原本管理模式上繼續努力,奇美醫院心臟功能強化治療小組也將投入心衰竭症狀的數位化管理,及雲端遠距照護模式;廖家德呼籲,可望藉由心臟功能強化治療小組的全方位跨領域團隊照護,除了降低患者在住院率、死亡率,也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一名40多歲的年輕女性因嚴重喘、咳嗽、身體虛弱而就醫,進入診間時,坐在輪椅,戴著氧氣面罩,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起初化療反應不佳,與醫師討論後,接受切片基因檢查,改用相對應標靶藥物治療,服藥短短2周,幾乎回正常生活,回診時,自己走進診間。

肺癌越晚確診 手術難度越高

肺癌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如能早期發現,可以透過手術切除,但愈晚確診,手術難度增加,且術後容易復發,需考慮後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所幸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問世後,增加抗癌武器,有機會延長存活期,給予癌友一線生機。

晚期肺癌新策略 基因檢測精準治療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徐偉勛表示,台灣肺癌盛行率高居不下,因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等到轉移至腦部、腹腔,出現頭痛、疑似腦中風狀況,或腹部劇烈疼痛,就醫診斷才發現已到肺癌晚期。

徐偉勛指出,相較過往晚期肺癌患者術後只有化療一途,現在先以基因檢測,了解是否有特定基因突變,為每一位肺癌病友制定適用的治療策略,以往第四期肺癌可能無法存活超過一年,透過精準治療,延長許多病人的生命。

肺癌基因突變形式多樣,徐偉勛指出:台灣晚期肺腺癌患者中帶有EGFR基因突變者約佔55%,可使用相對應的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然而,並非所有肺癌患者都帶有特定基因突變,可能無對應的標靶藥物,這時則可選擇免疫治療。

基因無突變 可選免疫療法

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皓文表示,許多人常將標靶藥物與癌症治療聯想在一起,但許多癌友因為基因並無突變,而無法使用標靶藥物,所幸在免疫療法問世後,讓這群癌友燃起一線生機。

柯皓文說明,免疫治療就是阻止癌細胞「PD-L1」與T細胞「PD-1」結合,並啟動身體免疫系統辨識、殺死癌細胞。藉此延緩復發、提高生存機率,甚至有機會根治。一名66歲盧先生同為肺腺癌,經CCRT治療(同步化學與放射線治療)後腫瘤縮小,但腫瘤位置於主動脈上不適合開刀,透過免疫療法鞏固治療,至今已超過1年,狀況良好。

柯皓文表示,過往免疫治療都用於第四期,近年往前推至第三期,持續使用一年,可減少復發機率。免疫療法藥物給付條件,符合條件者有健保給付,另外則需自費、或參與醫學中心臨床試驗計畫。

如何留意肺癌警訊?徐偉勛表示,有些民眾沒抽菸、生活習慣良好,卻一樣罹患肺癌,可能與環境致癌因子有關,如PM2.5空氣污染、致癌物質亞硝酸鹽或暴露輻射、化學藥劑等,都可能讓細胞突變導致癌症。

柯皓文指出,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者,應在醫師建議下,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及早發現治療,遠離癌症。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