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大甲媽祖繞境進香」已起駕,民眾最常發生腳長水泡的狀況,而有些老人家使用偏方(如貼藥布)來治療水泡,反而導致細菌感染。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陳世宜醫師表示,若水泡面積小且沒有開放性傷口時,不要自行弄破表皮,避免患部受感染;如果水泡過大、發紅或發熱,就應立即求助專業的醫護人員。

長者常用偏方治療水泡

幾乎每年都會隨行的童綜合醫院中級緊急救護技術員白圓宏表示,民眾最常出現腳長水泡,而有些老人家使用偏方來治療水泡,如將針穿線後再穿過水泡,利用引流方式將水泡的水延著線流出;還有要長水泡前,在紅腫患部貼上藥布等。這些偏方療法常常導致民眾因為細菌感染而求助。

小水泡通常會自行痊癒

因為繞境需要長途步行,所以腳與鞋子長時間接觸摩擦而容易長出水泡。陳世宜醫師表示,當水泡面積比較小且沒有開放性傷口時,通常不用特別護理就能自行痊癒,建議不要自行弄破表皮,避免患部受感染,有時可貼藥水膠布遮蓋水泡進行保護。

大水泡應立即求助醫護

如果水泡體積過大、患部因感染而發紅或發熱、患部有膿狀液體流出時,就應立即求助專業的醫護人員,以避免讓症狀加重或出現其他感染問題(如皮膚潰爛、蜂窩性組織炎、細胞壞死等);另外,罹患糖尿病、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民眾,無論水泡大小,都應交由專業醫護人員來進行患部治療處置。

預防水泡做足準備就OK

陳世宜醫師呼籲,穿著合適好走的鞋子、不要穿新鞋、走路時穿著兩雙襪子(減少摩擦)、攜帶足夠的襪子進行替換(保持乾爽)、鞋內置放防滑內墊(減少滑動摩擦)、腳上塗上一層薄薄的凡士林、在經常起水泡的部位貼上膠布等都是預防水泡發生的方法。

肚子的範圍包含食道下半部、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部份的泌尿及生殖系統,只要上述器官有任何發炎或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肚子痛。除了常見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外,還可能依部位不同,有可能發生膽結石、膽囊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急性闌尾炎等原因,以下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李偉強醫師解說不同部位的腹痛:

一、右上腹部疼痛:

如:膽結石、膽囊炎、急性肝炎、肋膜炎等

1. 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膽囊發炎引起的腹痛很容易與胃痛搞混,膽囊疼痛偏右上腹,容易發生在飯後2-3小時,膽囊收縮會產生脹痛,甚至延伸右側肩膀、右肩胛部位反射痛。嚴重時會合併小便黃、眼睛黃、皮膚黃,大便顏色灰白等,高度懷疑有膽管阻塞。

2. 酒精性肝炎:長期酗血及喝酒過量都可能造成酒精性肝炎,引起右上腹脹痛。

二、左上腹劇痛:

如:胃潰瘍、胃炎、急性胰臟炎、尿管結石、肋膜炎等

胰臟位於胃的後方,急性胰臟炎疼痛與胃痛相似,不容易診斷,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千萬不可輕忽。胰臟炎好發於有膽結石或總膽管結石病史、長期酗酒之人,其疼痛常是持續且強烈,必須使用嗎啡類的止痛劑才能緩解。疼痛常反射至背後,病人常會彎腰曲膝以減輕痛感,站不直也躺不平,這是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的緣故,也因此常伴隨噁心或嘔吐的症狀。

三、右下腹嚴重與急性疼痛:

如:盲腸炎、大腸憩室炎等

1.急性闌尾炎(盲腸炎):各種症狀都有可能,通常伴有發燒、發冷的現象,典型者有轉移痛,其由肚臍上方轉移至右下腹痛,其疼痛感約在4~6小時後達到高峰,在咳嗽或移動時會加劇痛感。

2.大腸憩室炎:大腸憩室是指腸子表層凹陷的坑洞狀結構,當凹陷處被糞石填滿時,容易引起發炎甚至於形成膿瘍,嚴重可能出現大腸穿孔,進而引發腹膜炎、腸阻塞或是廔管。大腸憩室炎相當常見,腹部的左、右兩側都有可能,臨床上台灣人較常見於右側升結腸部位。

3.腎結石、尿路結石或膀胱結石:結石痛好發於半夜,因爲水份較少,若有急性下腹部刺痛、小便劇烈疼痛、血尿等,痛到無法站立,需懷疑尿路結石造成尿路系統阻塞,合併腎水腫及後背痛。

四、肚臍周圍疼痛:

如:急性腸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

1. 腹內器官都有可能引起肚臍四周的疼痛,但以小腸的可能性最大,因肚臍周圍是小腸,常見於急性腸炎,以合併有腹瀉表現

2. 長期便秘習慣者,如老人及部份年輕女性,因為宿便累積造成腸阻塞及疼痛。

3. 若合併有背部疼痛時,急性胰臟炎或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需特別小心。

李醫師補充,主動脈剝離不一定發生在胸部,也可能發生在腹部主動脈,除了冒冷汗,如有血壓下降、心跳加速等現象,可能為血管問題,應盡速送急診。

五、女性下腹部疼痛:

如:經痛、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骨盆腔炎等

1. 有些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出現下腹疼痛的情況,常會問到會隨周期而反覆發作。

2. 育齡女性如果出現突然的下腹部疼痛,可能原因有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症、骨盆腔炎等病症。

肚子痛原因多,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肚子痛,李偉強醫師提醒,如果腹痛難以停止,出現無法緩解的疼痛,依據自我評估重點,觀察相關症狀,並提供醫師正確訊息,應儘速就醫治療。

一名75歲的婦人在三年前因聲音沙啞就診,不料竟發現頸部左側長了一顆2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原來是因為腫瘤壓迫至神經與聲帶,才造成沙啞。負責收治個案的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謝清川主任表示,手術是甲狀腺惡性腫瘤必要的治療方式,且患者已沙啞,建議術中搭配神經監測器來輔助定位,避免神經再次傷害。婦人術後沙啞症狀也逐漸恢復、預後良好,與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

甲狀腺發生率高 高風險族群建議超音波檢測

根據衛福部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甲狀腺癌位居女性癌症第4位、癌症死亡排名第22位;甲狀腺癌發生率高,女性罹患比率又遠高於男性,大約是三比一,年齡中位數落在49歲,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不過腫瘤預後良好,只要及早發現與治療,20年的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有家族病史、甲狀腺相關疾病史,或是小時候曾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民眾,需多加注意,建議半年至一年進行一次超音波檢查。

甲狀腺周圍佈滿神經 誤觸恐造成終「聲」遺憾

不過謝清川主任表示,甲狀腺癌雖然發生率高,由於預後良好,即使轉移至淋巴也還在第一期,毋須過度擔憂。唯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周圍遍布許多神經,若在手術中不慎誤傷,恐怕將造成患者呼吸困難以及聲帶損傷,影響生活品質。因此,謝清川主任強調,進行甲狀腺手術時應盡量避免上述併發症發生,可於術中搭配使用神經監測儀器,透過肌電圖來觀察神經分布,靠近神經周圍時也有警示聲提醒,避免傷及神經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也建議甲狀腺癌、二次甲狀腺手術或頸部結構改變、腫瘤過大的患者使用。

術後保養很重要 聽從專業醫療叮囑為上策

甲狀腺為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之一,影響人的生理機能與代謝反應;若甲狀腺全切除者,術後保養很重要,須終身補充甲狀腺素,避免出現甲狀腺低下的症狀。不過謝清川主任也呼籲,千萬別因為要終身服用甲狀腺素而拒絕手術切除,補充甲狀腺素如同服用維他命,每天服用時間不限,只要有記得吃生活都能正常運作,最重要的是聽從醫師指示、正確治療才是對健康最好的保障。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