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近來八卦新聞爆料已婚官員與乾女兒「十指交扣」過馬路,引發民眾熱議,當鏡頭特寫到那雙纖纖玉手時,不禁想起老一輩常說,「手」是「是女人的第二張臉」。無論是交際應酬時的互換名片、握手示好;或是與心上人約會牽牽小手時,如果手部肌膚暗沉、粗糙、乾裂甚至指甲很長還藏污納垢,簡直大扣分,桃花也可能會隨之凋謝。內湖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羅陽分享手部肌膚的保養撇步,手部肌膚保持良好狀態,讓桃花運、工作運大大展開。

羅陽表示,皮膚表皮最外層就是角質層,而角質層就是皮膚的「屏障」。如果屏障受到影響,皮膚的保水能力就會下降,引發乾燥、搔癢甚至脫屑的情形。最容易讓皮膚屏障受到刺激的可能性,可歸納為6原則,民眾應避免:

一、不使用刺激性(強酸、強鹼)產品:

羅陽強調,並不是代表真正的強酸、強鹼,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處於弱酸性,很多人會購買手工皂,或特別的香皂,這些經過皂化的鹼性物質,相對於患者來說,這樣的鹼性是「強鹼」,就會造成皮膚刺激。

二、少使用去角質產品:

許多民眾看到手部乾燥脫皮,誤以為要趕緊用去角質產品把皮屑清掉,事實上會導致乾燥刺激的情況變得更嚴重,因此應避免

三、少泡熱水、泡溫泉:

不少人感覺手部乾癢,喜歡沖熱水、泡溫泉來「止癢」,反而會更加破壞皮脂腺,讓皮膚更乾燥脫皮。

四、夏天:夏天濕熱,汗水容易滯留在皮膚上容易導致不舒服,或產生汗疹。很多人做家事、打掃時,為了避免接觸髒汙或清潔劑,選擇戴上手套進行清潔,但常忽略了戴塑膠手套容易使汗水堆積、阻塞汗腺。羅陽建議,最好可以先帶一層具有吸汗作用的棉質手套,再戴上塑膠手套,並且要勤勞更換。平時可以使用凡士林或乳液進行手部保濕。

五、冬天:因為天氣太冷,民眾洗澡喜歡高溫熱水,這是大忌。最好是36~38度以下的溫水即可,才不會破壞表皮皮脂。而手、手臂都較常暴露在外,接觸到冷空氣時血液循環不好,因此多洗熱水反而破壞皮膚。另外,機車族或腳踏車族,就算騎車時覺得不冷,也要記得配戴手套,避免因乾冷加速水分流失。

六、防疫酒精消毒刺激皮膚:全民同心防疫,一般而言會使用乾洗手來進行消毒,但酒精揮發時會帶走水分,使皮膚乾燥。羅陽建議進行首手部清潔時,「濕洗手」優於乾洗手。清潔後記得要擦護手霜維持手部滋潤。

保養手部肌膚重點、產品挑選原則

保養手部肌膚的重點是要將「水分流在皮膚中」。因此,洗澡或洗手後,在皮膚處於微濕的狀態時,擦上乳液、護手霜、凡士林等,讓水分能保持在皮膚中。但現在保濕產品百百種,民眾該如何選購哪?羅陽表示,很多人覺得乳液油油的擦起來不舒服,建議以乳霜狀(Cream)勝過乳液(Lotion,乳霜維持保濕的效果比乳液還要好。

另外,盡量不要選購添加香味的產品,否則像是異位性皮膚炎或慢性濕疹的患者,用了有添加香精的產品,可能會使膚況更糟。有些產品會標榜植物萃取,其實來源並不明確,並不建議使用,因此挑選產品時建議先試塗抹在皮膚上,觀察十分鐘看看有無發炎反應。

羅陽表示,還有些人喜歡用凝膠(Gel),裡面可能含有酒精成分,揮發後一樣會使皮膚乾燥刺激。另外,許多人喜歡用保濕噴霧噴在臉上,但其實效果不彰,最好在使用噴霧之後擦上乳液或乳霜,才能真正達到保濕效果。許多人也喜歡選購「All in one」的產品,想要鎖水、保濕、美白等效果一次滿足,但羅陽強調,成分太複雜反而會讓效果大打折扣,無法一應俱全,建議保濕和美白產品分開使用,效果越單純越好。

一名52歲男性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曾因糖尿病而失去一支小腿,加上長期抽菸習慣未改,使網膜血管更狹窄,視網膜缺氧日益嚴重,最終左眼併發黃斑部水腫,視力受損無法工作。一開始患者使用新生血管因子抑制劑,治療效果不彰,但慶幸健保核准給付轉換新型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視力得以維持,也減輕家裡經濟負擔。

近三成糖友有視網膜病變危機 醫籲:定期檢查為關鍵

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易併發全身多處的慢性疾病,根據研究指出,每一百位糖尿病患者,就有25位發生視網膜病變,有1.7位會發生糖尿病黃斑部水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醫學中心林純如副主任表示,此位病友是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不健康的視網膜血管滲漏,造成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她進一步補充,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在第一型和第二型的糖尿病患者都會發生,建議糖友們定期進行眼科追蹤檢查,及早發現便能及早治療。

治療黃斑部病變 首要抑制不正常血管生成與發炎反應

目前針對黃斑部病變主要是以眼內注射的低侵入性治療方式,以新生血管因子抑制劑或長效型類固醇兩種為主。前者透過施打新生血管因子抑制劑,阻止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增生,達到改善或穩定視力,但是無法抑制其他發炎因子;後者除了抑制不正常血管生成,更能有效對抗發炎因子。林純如副主任表示,若患者對於抗新生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持續療效不佳,可根據患者病情,申請健保給付轉換使用新型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

「三高」民眾要注意! 控制疾病避免共病發生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從輕微到嚴重,皆可能產生黃斑部水腫,而黃斑部水腫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民眾常輕忽到雙眼視力都減退,或眼前出現浮動黑點後,才至醫院求診。林純如副主任建議,若一旦檢查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應每2-4個月回診眼底斷層檢查。此外也提醒,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平時更應控制好血糖、血壓及血脂,針對根本疾病治療,才能有效避免其他併發症的產生,遠離黃斑部病變的危機!

嬰兒太可愛,每人都想抱,但要小心抱嬰兒的方式!針對正確抱嬰兒的方式,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彭純芝日前受訪時建議,應支撐著頸部,緩和的安撫和搖晃。她也提醒,家長應學會多元安撫方式,「不一定哭就要用搖的,先查看孩童是否有生理需求,如果沒有,親子共讀、對話式閱讀、聽音樂、對話和按摩都是很好的安撫方式。」

劇烈搖晃安撫寶寶 嬰兒搖晃症恐致命

軒軒到了半夜哭鬧不休,爸爸擔心吵到鄰居,立即抱起左右搖晃,試圖安撫讓孩子入睡,沒想到軒軒出現嗜睡、嘔吐及意識受損的現象,經過醫師診斷是「嬰兒搖晃症」。爸爸不明白為何只是搖晃哄睡,就讓軒軒生命受威脅。

彭純芝指出,有些家長會利用拋接或旋轉方式,逗弄嬰幼兒,但這樣的遊戲對寶寶脆弱的腦部,可能會造成嚴重傷害,如蜘蛛膜下出血。尤其新手父母不瞭解「嬰兒搖晃症候群」嚴重性,若擁抱嬰兒時無妥善支撐或過於劇烈搖晃,容易發生危險。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曾在2017年提出,嬰兒搖晃症可能是劇烈搖動嬰兒的肩膀、手臂或腿部所引起,而劇烈搖晃產生的「甩鞭效應」,會讓嬰兒顱內或眼內出血,雖然通常不會有明顯的頭部外傷,但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緩慢出血無症狀 注意嬰兒異狀

彭純芝解釋,人類腦部有一些微血管,容易因為拉扯斷掉,「嬰兒頸部支撐力比較弱,如果以頸部為軸心劇烈搖晃,就容易使腦部微血管破裂出血,造成嬰兒搖晃症。」這種狀況有時是緩慢性出血,常常一開始也不會發現,也不知道哪次搖晃造成。

「直到父母發現嬰兒食慾不好、抽筋、語言呆滯等症狀,才會察覺有異狀。」彭純芝補充,因為是小血管出血,除非是刻意外力施暴,才會有急性症狀。「甚至有嬰孩在急診時,才發現生命現象不穩,需要急救。」

嚴重腦部損傷 手術根除血塊 

嬰兒搖晃狀如何治療?彭純芝說明,在臨床上,會依照出血程度和腦壓狀況,給予必要處理。「如果是大量出血,需外科手術移除血塊;如果不能手術處理,必須穩定腦壓,讓腦部損傷減至最低。」

嬰兒搖晃症是一種嚴重的腦部損傷。出血除了影響腦部外,對部分區塊的腦細胞而言,血液不足造成缺血性腦部損傷,可能會有長期後遺症,如生長遲緩、肢體偏癱、動作不靈活,甚至影響視力、智力,類似腦性麻痺患者。

彭純芝提醒,安撫孩童可用聽音樂、對話等方法,孩子哭不一定就要用搖的。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