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男性健康

男性疾病

各種運動都難不倒他的阿豪,但有一件事總是困擾著他,每當汗流浹背,想露出胸膛時,面對自己胸部突出的樣子,總覺得有損男子氣概。原來阿豪為男性女乳症,汐止國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任顏毓秀表示,男性得到乳癌的機率有1%左右,不可輕忽!在排除疾病的可能性之後,可透過整形外科醫師進行切除或抽脂來解決。

好發於青春期及50~70歲男性

大多數人認為僅有女性才會有女性激素,但其實正常情況下男性也會產生少量的女性荷爾蒙,而男性女乳症主要是男性荷爾蒙和女性荷爾蒙的不平衡所造成,此症狀發生的時間點有兩個高峰,可能在青春期或是50~70歲的男性。小學時期的男生如果不是因為過重、肥胖,通常1、2年後乳房會自動恢復正常,這段期間有時會有壓痛現象。不過,隨著年齡增加,慢慢就會消失。

男性也有1%罹患乳癌機率

至於成年男性的男性女乳症可能要注意,顏毓秀主任指出,如果乳房有局部硬塊或乳頭有出血性的分泌物,甚至腋下有淋巴結腫大的現象,則要懷疑有乳癌的可能。根據統計,男性得到乳癌的機率也有1%左右,不可輕忽。

多數男性女乳症找不到原因

造成男性女乳症的原因有許多種,內分泌或一些藥物如類固醇、利尿劑、第一代制酸劑、治療禿髮藥等都有可能造成,另外甲狀腺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等也都可能影響,不過,大多數的男性女乳症是找不到原因的,應先了解並接受治療。

切除與抽脂解決男性女乳症

若已諮詢醫師排除了疾病的可能性,接下來就是解決擾人的外觀問題,此類問題屬於整形外科醫師的範疇,因此,找到合格專業的醫師治療是很重要的。顏毓秀主任指出,男性女乳症的治療在排除內分泌或藥物的影響後,整形外科醫師會依據程度來決定治療方式,包含切除和抽脂。男性女乳症問題不容易隱藏,有時會讓人很尷尬,不過,經過專業醫師的治療後,是可以獲得解決的。

來自彰化縣的46歲傅先生,3年前突然出現鼻歪、臉腫、呼吸困難等症狀,被診斷出有鼻竇腔腫瘤,最後透過放射治療和微創手術,成功保持臉部外觀完整,目前追蹤近3年,未再復發。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鼻竇腔腫瘤患者若沒有治療,最後可能會造成鼻腔阻塞,甚至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在睡眠中死亡。

許嘉方透露,3年前患者因鼻腔大量出血,被送到彰醫急診,當時的臉部明顯腫大變形,鼻孔被腫瘤完全塞住,透過電腦斷層掃描,鼻腔發現一顆9公分大的惡性腫瘤。由於腫瘤過大,若用傳統手術治療,會破壞臉部外觀,且鼻竇周圍有眼球、腦等重要組織,危險性較高。經評估後,決定先以放射治療縮小腫瘤,再以鼻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剩餘腫瘤。放射治療2個月後,腫瘤縮小至5公分,緊接著切除剩餘腫瘤,未影響臉部外觀。

原來患者在3年前就出現鼻塞、流鼻血狀況,臉部也有腫脹感,直到鼻腔堵住造成呼吸不順,才由診所轉介到大醫院,被診斷出鼻竇癌,生命僅剩3個月。許嘉方指出,若鼻竇腔腫瘤沒有治療,腫瘤會持續腫大,造成臉頰腫脹,同邊眼睛或牙床會出現酸麻感,鼻腔可能被完全塞住,引起呼吸困難、大量出血,嚴重時伴隨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在睡夢中死亡。

鼻竇癌是鼻竇的惡性腫瘤,常發生在眼眶下方的空腔,好發於50至60歲族群,男女比例為2:1。由於腫瘤被骨頭包圍,因此外觀難察覺,直到病變不久,腫瘤會變大,若向鼻腔進展,便會流淚、鼻塞、流出血膿相間的鼻涕等;若腫瘤向前方和外側進展,會出現面頰浮腫;向下方進展,會出現牙痛、牙齦水腫;向上方進展,可能會造成眼球微突;向後方進展時,會有頻繁牙痛、頭痛,甚至嘴巴無法張大等情形。

一名45歲的陳姓男患者兩年來出現漸進式雙下肢感覺麻痺,走路開始不穩,最近兩周連大小便功能都受到影響,就診後發現患者下肢肌力只剩下3分(正常人應是5分),確診是因為後縱韌帶骨化,脊髓受到壓迫導致;進行頸椎後位椎板切除減壓手術及鈦金屬釘內固定手術,從頸後將壓迫脊髓神經的骨化椎板移除,打入6支鈦釘固定頸椎,手術順利復原良好,術後下肢即有明顯感覺功能改善,住院一周返家休養,目前已可行走。 脊柱由韌帶固定 前後各一 神經外科醫師金若屏指出,脊柱是由一節一節的脊椎連結而成,脊椎與脊椎之間有椎間盤及關節相互連接,為增加脊柱的穩定性,脊柱椎體前後各有一條很長的韌帶,將每節脊椎加強固定,這兩條韌帶稱為前縱韌帶及後縱韌帶。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是頸椎的後縱韌帶發生骨化,從而壓迫脊髓和神經根,造成肢體感覺和運動障礙,骨化出現的原因仍不明,大多可能與先天基因有關,常在40~60歲左右發病,並以亞洲男性居多。 骨化原因不明 40-60歲發病 金若屏醫師表示,因為後縱韌帶在椎體後側,所以需先切除椎體才能到達後縱韌帶進而切除骨化部份。因為此患者頸椎壓迫的節段過長,因此採用頸椎後位椎板切除減壓手術,並需特別考量脊椎術後之穩定性。 頸部疼痛伴隨行動不便 宜盡早檢查 金若屏醫師呼籲,雖然目前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成因不明,大多數患者發病時無明顯誘因,病程緩慢,近1/5的患者會因外傷、行走時跌倒等突然發病,嚴重時可能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若民眾感覺頸部疼痛或不適,且伴隨出現四肢感覺、運動功能不適或障礙時,就應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利即早發現,即早治療。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