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老年護理

寒冷的天氣,對於老人家而言最是危險,不只是在室外,室內也是危機四伏;臨床上,就有不少年紀大的老人家,因為天冷身體不靈活,一不小心就在家裡跌倒了,因而造成骨折,而經常發生跌倒的地方,就是自家浴室與廚房。

老人跌倒易造成髖部骨折

台北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馬筱笠表示,老人家因為有許多慢性病纏身;所以,肢體活動度會受限。天氣冷,也會造成關節僵硬,一定要小心不要摔跤,一旦跌倒,就很容易造成髖部骨折。

浴室與廚房最危險

馬筱笠主任特別提醒,要注意浴室與廚房這兩個地方,因為這兩個地方是老人家最容易跌倒的位置!臨床上,就有位年近八十的老婦,沒看到廚房地上有一灘水,一不留心,跌了一跤,就導致髖骨骨折了。

髖部骨折9成是跌倒造成

根據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年高達3成以上有跌倒經驗,80歲以上高達5成;而9成以上髖部骨折是跌倒造成,且老年人髖部骨折後,很可能造成長期臥床,因而產生嚴重致命的併發症,使得死亡率高達4成,5年存活率只有2成。

老人居家環境要顧及安全

一旦老年人發生骨折,一定要迅速就醫;另外,家有老人時,居家環境也應顧及安全,光線應充足,動線應流暢,不要有雜物堆積,地板應乾燥,浴廁地面應增加止滑墊,以及增設扶手,老人家也應穿著適當的鞋子,行動不穩定時,也可考慮使用拐杖或是助行器,避免跌倒。

據統計,每年跌倒死亡人數約300多人,其中65歲以上超過4成,是老年人事故傷害第2大死因。醫師指出,老年人容易跌倒與肌力不足有很大的關係,尤其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死亡率高達20%以上,而總死亡率更高於一般老年人2.41倍。

50歲後 肌肉加速流失

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林鉅勝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逐漸流失,年齡超過50歲,肌肉更加速流失。根據診間觀察發現,有許多老年人走路緩慢、常跌坐於椅子,都是因為肌肉量不夠、肌力不足,也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每10名老人 1人有肌少症

據統計,平均每10名老人,就有1人罹患肌少症。肌少症是一種症候群,由許多因素所造成,包括罹患心肺肝腎疾病、免疫風濕疾病、營養不足、活動力差、久坐等都是高危險族群。

行走速度+握力 評估肌少症

目前國際針對肌少症的定義為:行走速度每秒低於0.8公尺,或是男性握力少於26公斤、女性少於18公斤,就可能罹患肌少症。透過身體組成評估、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可進一步測量身體肌肉含量。

肌少症患者 死亡風險高2.41倍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罹患肌少症容易失能,總死亡率高出2.41倍,可能原因有新陳代謝、心肺功能、免疫力降低等;且肌少症患者容易走路不穩而跌倒,若是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死亡率可高達20%以上。

阻力運動+蛋白質飲食 預防肌少症

如何預防肌少症呢?林鉅勝認為,從年輕就要開始「存肌肉本」,中年「維持肌肉量」,老年人「減少肌肉流失」,建議從運動及飲食方面著手,包括多做阻力運動、多吃蛋白質食物,兩者同時進行,效益才能加乘。

補充特殊胺基酸 有助肌肉生成

林鉅勝醫師建議,老年人平時可將寶特瓶裝水,抬舉雙臂訓練肌力,或是騎健身車、飛輪車訓練腿部;飲食應吃魚肉豆蛋奶食物,每公斤體重要攝取1.2至1.5的蛋白質。若是牙口不好者,可選擇補充白胺酸、精胺酸等特殊胺基酸,幫助肌肉生成,坊間有小包裝、好攜帶的營養品,只要用水沖泡就能飲用。另外,記得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對骨頭、肌肉生成同樣都有幫助。

降低老人發生跌倒 醫師提醒要點

老年人應要定期檢查視力、血壓及血糖;另外,保持家中充足的燈光照明,以及地板整潔無障礙物,都能降低發生跌倒的風險。(林鉅勝 -台中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台灣失智症協會家屬們日前自行組團至新社遊玩,有位張爺爺意外走失,眾多家屬幫忙尋找,向當地派出所報案尋求幫助。然而,值班員警卻未能即時受理報案,經當地店家及多位家屬奔波溝通,經報案四次才予以受理。

失智長者欠缺方向感及判斷力,容易發生不幸意外,家屬們希望員警能在第一時間受理報案,協助尋找走失長者。 失智老人走失不受理?警方強調加強宣導 台灣失智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大部分的員警都很積極處理失智者走失協尋業務。但是,在台灣失智症協會服務的家屬中,仍有許多表達走失報案未能在第一時間受理的經驗,有些員警告訴家屬「等一下他就會自己回來啦!」、「再等等看」、「再找一找」,有些要等12小時,甚至24小時才可受理報案。

內政部警政署失蹤人口查尋,第三條「警察機關對於失蹤人口報案,應不分本轄或他轄立即受理,不得拒絕或推諉。」卻有高達30多位家屬報案不被受理的經驗,湯麗玉秘書長呼籲應將失智者比照「罹患重病者」及「未滿七歲者」,列入「緊急查尋」之範圍,才能確保失智者走失時,員警能立即受理。不過,警政委員周威廷強調,現在已經沒有走失24小時才能報案的規定,會向各地警局同仁加強宣導,對於失智症家屬焦急的心情也感同身受,建議家屬發現長輩走失時,可至警局報案或未受理可撥打110報案,提供走失者當天穿著、可能走失時間等資訊,以提升協尋效率。

做好萬全準備 防失智老人走失 台灣失智症協會湯秘書長提醒家屬們,應隨身攜帶身份証件、長輩身份証影本、近期照片、詳細特徵、有無愛心手鍊、曾否做指紋捺印等資訊,報案時提供當天穿著、可能走失時間等資訊,以利報案。預防走失必須採用多重的策略,如配戴愛心手鍊、衛星定位器、指紋捺印、防走失警報器、於衣服上繡姓名電話等都是可使用的方法;出門時儘量手牽手,人多的地方,要小心被人群沖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