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老年人易發生疾病的季節,此時氣候莫測,溫差大,白天氣溫仍然較高,早晚及夜間則相對較低,這段時間是感冒及胃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天氣漸漸變涼後,氣候也逐漸乾燥,受涼後容易出現咽幹、鼻塞、咳嗽、聲啞,關節酸痛,大便乾燥等症狀,通常稱為“秋燥症”。一場秋雨過後,氣溫驟然降低,老年人由於各臟器功能處於衰退階段,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差,經受不了氣溫的突然變化,尤其是老年體弱者更易犯病,呼吸道疾病和慢性病者更易復發。因此入秋以後,老年人更應該注意自我保健,做到以下“六要”。
一) 要注意皮膚衛生
初秋濕熱並重,更有“秋老虎”肆虐作惡,人們常常汗出過多,但這季節早晚涼爽,人們出汗後由於夜間涼爽,便改變了出汗就洗澡的習慣,這就容易使皮膚發生癤腫,因此,保持皮膚清潔對護膚尤為重要。保持皮膚清潔的最佳方法是勤洗澡,沐浴時可在浴盆內放一些花露水,使浴後皮膚清爽滑潤,避免癤腫的發生。但秋季老人洗澡不宜過多,以免因皮膚乾燥而發生皮膚瘙癢症。老年人的皮脂腺萎縮,洗澡不要用鹼性肥皂,秋季氣候乾燥,再使用鹼性肥皂容易使皮膚乾燥脫屑,導致皮膚自身保護能力降低,這就更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
二) 要注意居室通風
秋季氣溫下降,不少人家急於關閉門窗以保室內溫度。這樣做的結果可能使得室內污染嚴重,可造成上呼吸道疾患以及頭痛、頭暈、鼻竇不適、畏光、流涕、噁心和胸悶等症狀,如果一家人中出現相同症狀,或戶外活動後可使症狀減輕,應考慮是否有居室污染的可能。因此,不宜終日閉戶、天涼了也要保持居室經常通風,當室內外溫度相差 10 ℃ 時, 15 分鐘即可將室內空氣交換一遍。不要在居室內吸煙,以減少污染,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廚房最好安裝換氣扇,使爐灶污染和油煙排出室外。庭院、室內可養些花草,勤灑水,以調節空氣濕度。
三) 要適當增強鍛煉
適當增強鍛煉可以適應氣溫的變化,增強抗病能力。秋季,日照充分,陽光又不是很強,是戶外活動的最好時期。老年人可根據自己身體的狀況,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戶外活動,身體條件好的可以選擇爬山、釣魚、郊遊等活動。而體質較差的則可以選擇一些活動量較小的專案,如戶外散步、打太極拳劍、氣功等。
四) 要注意增減衣物
深秋時節,氣溫驟降,老人要格外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襲,陽氣外泄。不要熬夜或蒙頭睡覺,要養成開窗而居、露頭而睡的習慣;夜間入睡後,腹部要蓋上被褥,以防受涼。適當“凍”一下有利於提高身體的禦寒能力,適當少穿點,以不出汗為度,但一旦天氣轉冷,就要及時增加衣服,待溫度回升後再適當減裝,不能像年青人那樣過於“秋凍”,應防寒氣侵襲,引發呼吸道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復發,體弱的老人更應注意。
五) 要注意調節飲食
早秋季節,氣溫仍然較高,是蚊蠅孳生和病菌繁殖的最佳時期,食物極易腐敗變質。痢疾、腸炎等腸道傳染病發病率高,食物中毒也比較常見,所以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儘量少吃生冷食品及海鮮類食品。老年人胃腸功能差,對冷的刺激比較敏感,即使達到完全滅菌標準的冷飲也可能會引起腹瀉。家中吃剩的食品,下餐再吃時也一定要充分加熱,否則進食後很可能導致急性胃腸炎或食物中毒。晚秋季節,氣候比較乾燥,老年人常顯得津液不足而出現口乾舌燥,大便秘結等症狀。此時應合理調整飲食結構,多吃一些潤肺生津的食物如豆漿、番茄、梨、香蕉、大棗、蓮子及禽蛋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以改善臟腑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六) 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
氣溫的變化不定,冷暖交替,給人體生理、心理帶來一定影響。尤其是身臨草枯葉落的深秋,常在是老年人心中引起淒涼、苦悶、垂暮之感,易誘發消沉的心緒 。因而,必須注意心理上的調適,正確地把握自己,要學會解鬱散結,可登高遠望,飽覽景色,或與親朋好友同去郊遊,也可參與一些有趣的體育活動,這些都有怡神解鬱、穩定情緒的作用。家務勞動也要適度,身體如有不適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韋辰 / 韓振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