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銀髮生活


很少有老人越活越快樂,通常都會帶有一些遺憾,這樣的遺憾便容易在心中生根滋長,又因生理及心理因素影響,憂鬱症自然而然找上門,精神科醫師提醒,若家中老年人出現記憶力衰退,以及不明身體疼痛這兩大特徵,應要先檢查是否為憂鬱症所致。
心理+生理+家庭 三方面壓力
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精神科醫師孔繁錦表示,根據統計,老年憂鬱症盛行率最高達30%,因為身體各方面退化,以及情緒控制不佳,銀髮族是所有年紀中最容易罹患憂鬱症的一群人,老年人在心理上經常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沒有用,退休後找不到對社會的貢獻;生理上則有許多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痛的折磨,又因為經歷了許多生離死別而找不到活著的意義,在這樣心理、生理、家庭三因素下,憂鬱症容易伺機而入。
不明疼痛+記憶衰退 恐為憂鬱症
孔繁錦醫師說明,老人憂鬱常以身體不適為表現,如抱怨身體的不明疼痛,但檢查後可能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或是抱怨遠高於該有的情形,更會要求子女頻繁地帶他去醫院檢查;另外,老年憂鬱經常被誤以為是失智,當記憶力衰退時應要先確定是否為真的失智,而憂鬱症所呈現出來的表象就是假性失智,當憂鬱症治療改善之後,失智的現象也會好轉。
陪伴老人 走出憂鬱
其實,治療老人憂鬱症最好的解藥便是陪伴,孔繁錦醫師提到,這個社會對老年人較不友善,不願意將資源投資在年長者身上,自然也讓這些年長者們備感壓力。提醒家人在身邊守護,勿以冷漠、忽視的方法對待家中老大人,陪伴以外加上藥物治療,才是正解。
回顧之旅+口述歷史 有幫助
孔繁錦醫師強調,家人除了陪伴外,也可以多傾聽老人家說些什麼,多陪伴他們出外走一走,聽他們說過往的故事,這樣的回顧之旅有助老人放鬆心情,當他們講得開心時,憂鬱的陰霾也會漸漸一掃而空。

台灣失智症協會家屬們日前自行組團至新社遊玩,有位張爺爺意外走失,眾多家屬幫忙尋找,向當地派出所報案尋求幫助。然而,值班員警卻未能即時受理報案,經當地店家及多位家屬奔波溝通,經報案四次才予以受理。
失智長者欠缺方向感及判斷力,容易發生不幸意外,家屬們希望員警能在第一時間受理報案,協助尋找走失長者。 失智老人走失不受理?警方強調加強宣導 台灣失智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大部分的員警都很積極處理失智者走失協尋業務。但是,在台灣失智症協會服務的家屬中,仍有許多表達走失報案未能在第一時間受理的經驗,有些員警告訴家屬「等一下他就會自己回來啦!」、「再等等看」、「再找一找」,有些要等12小時,甚至24小時才可受理報案。
內政部警政署失蹤人口查尋,第三條「警察機關對於失蹤人口報案,應不分本轄或他轄立即受理,不得拒絕或推諉。」卻有高達30多位家屬報案不被受理的經驗,湯麗玉秘書長呼籲應將失智者比照「罹患重病者」及「未滿七歲者」,列入「緊急查尋」之範圍,才能確保失智者走失時,員警能立即受理。不過,警政委員周威廷強調,現在已經沒有走失24小時才能報案的規定,會向各地警局同仁加強宣導,對於失智症家屬焦急的心情也感同身受,建議家屬發現長輩走失時,可至警局報案或未受理可撥打110報案,提供走失者當天穿著、可能走失時間等資訊,以提升協尋效率。
做好萬全準備 防失智老人走失 台灣失智症協會湯秘書長提醒家屬們,應隨身攜帶身份証件、長輩身份証影本、近期照片、詳細特徵、有無愛心手鍊、曾否做指紋捺印等資訊,報案時提供當天穿著、可能走失時間等資訊,以利報案。預防走失必須採用多重的策略,如配戴愛心手鍊、衛星定位器、指紋捺印、防走失警報器、於衣服上繡姓名電話等都是可使用的方法;出門時儘量手牽手,人多的地方,要小心被人群沖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