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銀髮生活

據統計,每年跌倒死亡人數約300多人,其中65歲以上超過4成,是老年人事故傷害第2大死因。醫師指出,老年人容易跌倒與肌力不足有很大的關係,尤其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死亡率高達20%以上,而總死亡率更高於一般老年人2.41倍。

50歲後 肌肉加速流失

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林鉅勝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逐漸流失,年齡超過50歲,肌肉更加速流失。根據診間觀察發現,有許多老年人走路緩慢、常跌坐於椅子,都是因為肌肉量不夠、肌力不足,也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每10名老人 1人有肌少症

據統計,平均每10名老人,就有1人罹患肌少症。肌少症是一種症候群,由許多因素所造成,包括罹患心肺肝腎疾病、免疫風濕疾病、營養不足、活動力差、久坐等都是高危險族群。

行走速度+握力 評估肌少症

目前國際針對肌少症的定義為:行走速度每秒低於0.8公尺,或是男性握力少於26公斤、女性少於18公斤,就可能罹患肌少症。透過身體組成評估、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可進一步測量身體肌肉含量。

肌少症患者 死亡風險高2.41倍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罹患肌少症容易失能,總死亡率高出2.41倍,可能原因有新陳代謝、心肺功能、免疫力降低等;且肌少症患者容易走路不穩而跌倒,若是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死亡率可高達20%以上。

阻力運動+蛋白質飲食 預防肌少症

如何預防肌少症呢?林鉅勝認為,從年輕就要開始「存肌肉本」,中年「維持肌肉量」,老年人「減少肌肉流失」,建議從運動及飲食方面著手,包括多做阻力運動、多吃蛋白質食物,兩者同時進行,效益才能加乘。

補充特殊胺基酸 有助肌肉生成

林鉅勝醫師建議,老年人平時可將寶特瓶裝水,抬舉雙臂訓練肌力,或是騎健身車、飛輪車訓練腿部;飲食應吃魚肉豆蛋奶食物,每公斤體重要攝取1.2至1.5的蛋白質。若是牙口不好者,可選擇補充白胺酸、精胺酸等特殊胺基酸,幫助肌肉生成,坊間有小包裝、好攜帶的營養品,只要用水沖泡就能飲用。另外,記得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對骨頭、肌肉生成同樣都有幫助。

降低老人發生跌倒 醫師提醒要點

老年人應要定期檢查視力、血壓及血糖;另外,保持家中充足的燈光照明,以及地板整潔無障礙物,都能降低發生跌倒的風險。(林鉅勝 -台中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高齡長輩嚴重骨折 運動治療返樂活 高齡 86 歲的宋奶奶,在 4 年前因為一次摔傷,左邊髖部骨折進行手術,爾後每天補充鈣片,希望藉此強化骨質。但在今年 6 月,宋奶奶到九份旅遊,因不慎二度跌倒,緊急送醫確診為「行動障礙症候群」,需要由輪椅輔助,並臥床休息。性格開朗的宋奶奶,希望自己能夠早日恢復輕快步伐,因此積極藉由運動治療輔助,不到 3 個月的期間便不需要坐臥輪椅,回到自由行動的樂活狀態。 不僅骨質疏鬆危險 肥胖也須注意「行動障礙症候群」 「行動障礙症候群」是近 2 年提出的新興詞彙,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陳芳萍理事長表示,由於醫界逐漸關注,骨質疏鬆症不單單是骨折的唯一元凶,進一步研究發現,有六大症狀都容易造成骨折,進而產生更大危害;其中除了骨質疏鬆症外,包含:肌少症、關節炎、握力不足、容易跌倒及肥胖;若是有三項症狀,就為行動障礙症候群患者,骨折的風險相較於正常人高於五成以上。 補品攝取加運動 雙重應對成防治關鍵 針對行動障礙後群的防制,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陳榮福主任提到,在各界積極呼籲補鈣的衛教宣導下,民眾補充鈣質的比例雖有明顯提升,但仍有近 9 成年長者是行動障礙症候群高危險群。事實上,鈣質的吸收要有維他命 D 共同支持,但除了攝取充足鈣質及維他命 D 外,必須配合運動才是關鍵。 環狀運動效果強 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習慣 陳榮福表示,藉由增進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訓練骨骼與肌力的阻抗運動,以及舒緩肌肉的伸展運動三個階段,每週 3 次、每次約 30 分鐘的環狀運動訓練。經由至少 3 個月的訓練期,除了行動能力有明顯改善之外,針對糖尿病患者,糖化血色素更有下降趨勢,是相當有助益的運動防治法。陳榮福提醒,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的兩大重點,即為飲食及運動,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也要注意均衡飲食,並攝取優質蛋白質,才能達到最佳效益。

中老年行走時出現關節疼痛,足跟疼痛多源於主要與關節骨質增生有密切關係,另一原因,是由於血管阻塞引起的腿痛。

動脈功能是負責把血液運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腿上也不例外,有動脈把血液中的營養成分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假如,動脈由於各種原因發生病變,不能把血液運到或是運來的血液太少,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那麼,這部分機體就不能正常工作,從而出現相關的表現。腿的主要作用就是行走,如果,腿部的動脈供血不足,人行走也相應會出現腿痛。

這種腿痛會在行走一段距離之後出現,行走的距離因人而異,50米,100米,200米等等,同時與行走的快慢、平路或上斜坡也有關。比如,平路可以走100米,那麼上坡只能走70米;慢走可以走150米,快走只可以走120米,就會因為腿痛而無法繼續行走。當無法行走被迫停下腳步歇息時,戲劇性的情況馬上就會出現,腿痛迅速緩解消失,幾分鐘後,又可以繼續行走,但是,在行走同樣遠的一段路程後,腿痛又會出現。這種腿痛的典型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後小腿肚出現痙攣樣的疼痛,或是足底麻脹樣不適感,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

隨著動脈供血量進一步減少,行走的距離也會越來越短。除此以外,常常伴有腳涼、腳怕冷,腳不出汗,腳沒有血色,夜間腳痛,後期,可以出現腳趾的潰爛。這些現象在臨床上常見於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煙、嗜酒的人。醫學上主要見於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糖尿病足壞疽、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栓塞等疾病。若要進一步明確診斷,需要到醫院由專科醫生進行詳細的診查。治療血管疾病的這些專業醫生通常在外科,如血管外科、周圍血管病科、血管病科、脈管病科等等。

秦紅松副教授--周圍血管病科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省中醫院)

* * 相 關 報 導 只 供 作 本 網 上 雜 誌 的 讀 者 用 作 參 考 及 增 進 一 些 健 康 及 進 補 資 訊 為 目 的,此 報 導 均 有 時 間 上 及 因 應 個 人 體 質 接 受 上 的 限 制 ,若 引 用 任 何 文 章 內 容 引 起 任 何 不適 請 速 與 你 相 熟 醫 師 聯 絡 及 診 斷; 若 本 文 對 任 何 公 司 或 個 人 構 成 任 何 商 業 影 響 或 金錢 上 損 失 , 恕 與 本 網 站 無 關。* *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