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銀髮生活

一名65歲退休人士,從來都沒有運動習慣,長期身形駝背、走路緩慢、腰痠背痛,經檢查確診為肌少症;透過為期3個月,每周2次的體適能訓練,包括有氧、肌力、柔軟度、平衡等運動,以及補充白胺酸、精胺酸營養品。如今,駝背、腰痠背痛等問題,都明顯獲得改善了。

老人沒運動習慣 主因為年輕時沒養成

內兒科專科醫師曾文智表示,國內老年人普遍運動量不足,主因是年輕時沒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加上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出現代謝疾病、關節退化、肌肉萎縮、神經協調減退等各器官機能變差,稍微運動就感到疲累、喘不過氣,且主觀認知年紀大不適合過度運動,以及家人擔心發生意外等,種種因素造成「越不運動、退化越快」。

運動量不足 嚴重恐造成失能

「運動量不足對身體的危害甚鉅!」曾文智醫師分析,初期影響為心肺功能變差,日常生活容易感到疲倦,且感冒、咳嗽復原時間較長;久而久之,肌肉流失、肌力變差,也就是所謂的肌少症,一旦發生跌倒很容易骨折,長期臥床而生活不能自理,最終造成失能。

培養運動要3心 有慢性病更要動

如何讓老年人培養運動習慣呢?曾文智醫師認為,首先個人要做好心理建設,對自己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家人應給予鼓勵啟發動力,最好有朋友可以陪伴,能夠互相激勵、督促,配合醫護人員、專業人員指導,運動習慣更容易養成,運動成效也能加倍。而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應該要好好運動,以糖尿病患者來說,患者因新陳代謝差,再加上藥物副作用,容易有肌無力的困擾,透過運動可加強免疫力,也能增加行動力。

補充特殊胺基酸 增長肌肉、緩解痠痛

除了規律的運動習慣外,曾文智醫師強調,運動後必須補充足夠的胺基酸,尤其白胺酸是肌肉組成的主要成分,能夠幫助肌肉增長,而精胺酸是供應肌肉能量的來源,有助恢復體能、緩解肌肉痠痛感,就更容易培養運動習慣;另外,也可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促進骨質密度增加。市面上已有小包裝、好攜帶的營養品,只要用水沖泡就能飲用。

銀髮族運動指南 遵循5要點

許多人都擔心老年人運動,容易發生意外。曾文智醫師提供「銀髮族運動指南」。第一,安全優先,運動應循序漸進;第二,規律運動,每周至少兩次的全身肌力訓練,以及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第三,專業人員指教,能避免運動傷害;第四,運動多元化,搭配有氧、肌力、柔軟度、平衡4大方面;第五,補充胺基酸,幫助肌肉增長、減少流失。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每天生活中有許多日常活動,增加些小技巧,可以提升身體功能及生活樂趣,還能強化身體的平衡力、肌力、柔軟度或心肺耐力等。「動動生活」手冊,教導長者可以透過平時身體活動,預防或減緩隨年齡增長導致體力和身體功能衰退。

「影音」運動手冊 貼近長輩的生活

王英偉署長表示,手冊中的29個動作如伸展、坐姿伸展、吃飯、曬衣服、提物、站姿、從高處拿物品、園藝澆花;外出購物、走路、爬樓梯、等公車等,除了以圖示增加民眾了解外,民眾只要掃描圖片旁的QR code,即可看到影片示範動作;同時製作各15分鐘之國、臺語影片,免費提供民眾下載使用。

「動動生活」手冊內容包括自我健康的檢視、活動強度與注意事項,以及操作安全。鼓勵長者從日常生活多多活動及注意安全,使能維持及提升其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台灣職能治療協會張玲慧理事長及蔡宜蓉老師提醒民眾,每天坐著看電視4小時,比坐著2小時得到心血管疾病多80%的機率;身體活動不足,罹患心血管疾病、乳癌、大腸癌、高血壓、呼吸系統問題等疾病機率都會增高。

5簡單動作做好 長者智慧更健康

平時輕度(如洗碗、燙衣服、用洗衣機洗衣服、澆花等)和中度費力(如煮飯、拖地、購物提東西、散步等)的日常家事,最好都要自己做。操作時一定要注意環境安全,如光線明亮、通風、地面平穩、乾燥、防滑,加強訓練時要穿合腳的平底鞋等,並適當補充水分。

1.看電視時將遙控器放在高處,要使用遙控器就會起身動一動,並舉手伸展,訓練身體與手臂柔軟度與肌肉力量。

2.可一邊看電視做「微蹲」,蹲越久越好。也可以輪流將一隻腳伸直,維持伸直的姿勢越久越好,訓練雙腳柔軟度與肌肉力量。

3.吃飯的時候,你可以將菜放在比手伸直再遠一點的距離,或手向前伸直夾菜,維持動作10~30秒,菜越遠、拿久一點,這個動作可以訓練身體柔軟度,訓練身體與手臂肌肉力量。

4.外出至社區超市購物時帶購物袋,可鍛鍊手肌肉和核心肌群的肌耐力。

5.在等待公車的時候,雙腳可併攏,身體挺直,儘量保持平衡、不要左右晃動,接下來,踮腳尖、或翹腳尖站立。訓練站立平衡、核心肌群。

「我的健康讚」平台 更多健康促進活動

國內外研究發現,融入生活中的健康功能促進活動,長者可以透過規律的身體活動、均衡飲食和預防保健維持健康。國健署鼓勵長者,可依自己身體狀況和體力先自我評估,先從「基礎版」動作開始,長者透過日常活動來訓練平衡力、肌力等獲得改善時,則可以「進階版」動作逐項增加活動強度和時間,並將每日活動做紀錄,維持每次至少10分鐘以上,累積每週做150分鐘中強度之運動量,促進健康,增加參與社區活動,維持健康的老年生活。

(「動動生活」手冊,由國民健康署、高雄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蔡宜蓉助理教授,及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張玲慧副教授團隊共同編製 ; 王英偉 - 國民健康署署長)

如果有不惑之年的男子訴說自己疲憊和勞累,那絕對不是在忸怩作態,而是的確處於“亞健康”狀態。許多中年男子在社會、家庭和事業之間疲於奔命,最容易透支的就是健康,長此以往,各種各樣的疾病就會悄然襲來。

追究引起人的“亞健康”狀態的原因,主要是飲食不合理所致。當機體攝入熱量過多或營養貧乏時,都可導致機體失調。過量吸煙、酗酒、睡眠不足、缺少運動、情緒低落、心理障礙以及大氣污染、長期接觸有毒物品,也可出現這種狀態。

那麼,中年男子該如何避免不健康狀態呢?用一句話概括來說就是:“中年活得累,應重吃喝睡。”科學地安排吃喝和休息有助於遠離“亞健康”狀態。

一、利用合理多樣的飲食攝取營養

西方營養學家提倡每人每天要吃50種食品以上。我們講吃多種食物,是改革習以為常的不良飲食習慣,多吃不常吃的,山珍海味要有,牛奶要喝,粗糧、雜糧、蔬菜、水果要多吃,這樣才符合科學合理均衡營養觀念。

生猛海鮮是如今的一種飲食時尚,三文魚、鱸魚、醉蝦、海鮮、蛇、蟹等成為招待客戶、朋友的佳餚。但是由於這些食物中的寄生蟲和細菌較多,加之過於追求味道的鮮美,烹調不夠充分,當人們品嘗那些生猛海鮮時,殊不知已經病從口入了,所以商務餐要遠離生猛海鮮;

長期坐辦公室需補充維生素,維生素A能夠預防長期在辦公室做文字工作或經常操作電腦的人的視力下降,每星期吃三根胡蘿蔔,即可保持體內維生素A的正常含量;

整天呆在辦公室曬太陽的機會少,易缺乏維生素D而患骨質疏鬆症,需多吃海魚、雞肝等含維生素D的食物;

疲勞的時候不宜將雞、魚、肉、蛋等大吃一通,因為疲勞時人體內的酸性物質積聚,而肉類食物屬於酸性,會加重疲勞感,而新鮮蔬菜、水產等鹼性食物能使身體迅速得到恢復;

當人遇到巨大的心理壓力時,其所消耗的維生素C將明顯增加,因此,精神緊張者可每天吃3-5枚鮮棗,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應付緊張的工作。

二、適量飲酒喝水

每天飲用20-30毫升紅葡萄酒,可以將心臟病的發病率降低75%,而飲啤酒過量將加速心肌衰老,使血液內含鉛量增加。

飲水也要合理適量,成人每天需要攝入1500到2500毫升的水分,出汗量大、活動量多和體重較重的人需要的飲水量也大,所以,每天最好按照身體的需要攝入足夠的水分,滿足新陳代謝的要求;飲水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到150毫升身體吸收得好;健身前30分鐘可以喝100到150毫升的水,如果健身時間超過一個小時,中間需要補充100到120毫升,運動後要按照在運動前後體重差的150%來補充丟失的水分。

三、千萬別透支睡眠

人的健康軀體也是一種神形的表現,之所謂要神形兼備。

人的健康的精神狀態來自於自身的思想意志,一方面人總是要有精神的,另一方面精神也要靠肢體,人體的各種力量的養護,使人的思維,內臟各器官功能都保持興旺狀態,人才能顯得精神無比。

睡眠是保證精神飽滿的重要因素。而現代人的睡眠透支已成為目前最流行的都市病。在對工作和娛樂的熱情日趨高漲的同時,人們睡眠的時間越來越少。伴隨著社會的變革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睡眠不足也已成為我國當今最普遍的健康和社會問題。

自古以來,睡眠一直佔據人類生活1/3左右的時間,它和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睡得香”為健康的重要客觀標誌之一。人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當感到情緒不佳或者身體不適時, 好好地睡上一覺後,會覺得精神倍增,身體的不適也會有所減輕,甚至恢復如常。由此可見,品質好的睡眠確是一味有益身心健康的滋補品。這其中確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韋辰/ 韓振奎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