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銀髮生活

國際失智症協會每年號召全世界80多個國家共同辦理國際失智症月活動,同時也公布最新全球失智症報告,今年的報告指出2015年將新增990萬失智症患者,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全球失智症人口為4680萬人,到了2050年人數將高達1億3150萬人。估計花費在失智症的照護成本為8180億美元,到了2018年將突破1兆美元。 國際失智症協會呼籲各國,為了有效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未來應著重控制體重及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險因子,同時應增加失智症研究經費,並平均分配在降低風險、治療、照護及治癒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計畫。 當家中的長輩出現忘東忘西、重複行為等失智症的早期徵兆,想帶去醫院檢查卻被長輩拒絕,以致於錯失早期治療的黃金期。台灣失智協會舉辦「珍愛記憶嘉年華」活動,提供記憶健檢,以闔家出遊的歡樂氣氛來化解長者的抗拒,健檢完還有禮物可以帶回家,期待能提升長輩參加的意願。 失智症不僅影響病患的生活,對於整個家庭影響更大,除了希望社會大眾更了解失智症,也期待藉由全台宣導讓每一位民眾了解該如何預防失智、如何早期發現,培養正確的衛教觀念。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隨著社會逐漸高齡化,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逐漸攀升,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105年9月台灣失智人口共256,088人,其中包含30至64歲失智人數為12,658人,65歲以上失智人口則有243,430人,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今年底失智人口將超過26萬人,代表每100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失智症難根治 僅能延緩病程惡化

治療上,失智症目前大多僅能延緩病程惡化,難以根治,且因屬於進行性退化的疾病,疾病退化時間不定,依據個別病症而不同,因此若能及早了解失智症的病程,以及相關症狀,就能協助患者和家屬事先做好準備,以防因應疾病帶來對生活的衝擊和變化。

注意! 失智症有10大徵兆

台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失智症有十大徵兆,首先發現記憶力不如以往,甚至減退到影響生活,其次,在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上出現困難,第三發現自己無法勝任原本熟悉事務,第四對時間地點感到疑惑,第五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第六發現在言語表達甚至書寫上有困難,第七常把東西擺錯且無法回頭尋找,第八判斷力變差,第九從職場或社交上慢慢退出,最後甚至改變了自己的個性。

養成良好習慣 遠離失智症第一步

若發現身邊親朋好友出現類似徵兆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但預防勝於治療,最好的方式仍是從改善平時生活習慣開始,養成多運動、多動腦習慣,且避免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遠離三高就能有效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

失智症(Dementia)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臺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內科林義濱醫師表示,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

正常老化不會影響日常 失智症則會影響生活功能或社交

正常老化是在身體與心理層面的緩慢退化,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功能。而失智症則是疾病現象,會造成日常生活功能或社交行為出現問題。林義濱醫師指出,許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

注意!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林義濱醫師指出,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了失智症十大警訊供大家參考。如果發現家裡的長輩出現了下列所列十大警訊時,建議應該尋求專業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進行完整的檢查和診斷:

1. 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

2.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3. 語言表達出現問題。

4. 喪失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

5.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7. 東西擺放錯亂。

8.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憂鬱。

9. 個性改變。

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

從年輕就要預防失智

那麼失智症可否預防?林義濱醫師指出,目前的實證醫學顯示,多動腦(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多運動、多參與社交活動、採取地中海飲食(有著大量蔬果魚類),皆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另外,還包括戒菸、控制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避免頭部外傷等,這些都是在年輕的時候就要開始注意的。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