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銀髮生活

台灣失智症協會邱銘章理事長表示,早期失智症外觀與一般人無異,但在記憶力、方向感、語言、個性及行為上會有些改變,家人或親友需細心觀察,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須盡快尋求醫療及相關資源的協助。

一名失智症患者家屬表示,太太以前很愛打麻將,某天卻不再出門打牌,詢問太太卻只得到一句「我不想打了」,直到問了太太牌友後,才知道原來是太太的牌技變差,遭牌友們嫌棄;之後太太陸續出現煮菜忘了調味、認不得朋友,甚至連十多萬的鑽戒都會忘記放在哪裡等等症狀。直到後來就醫檢查,才知道太太罹患失智症。事後他反省,認為自己當時不該常罵患者糊塗。

邱銘章指出,失智症患者的社交語言是最晚喪失的,在與患者對話時,患者會裝沒事,回答閃爍其詞、模稜兩可,此時家屬或親友需反覆詳細詢問,來做確認。邱銘章進一步提醒,不要罵患者「你怎麼什麼都不會?」、「說過幾百次了怎麼都不記得?」等話語,這樣不止會傷了患者的自尊,也會傷害彼此間的關係,所以一定要留意患者細微的改變,及早接受治療。

民眾若有失智症相關問題,可撥打台北市衛生局失智症關懷專線1999轉5880,其他地區民眾亦可撥打0800-474-580全台服務專線,歡迎民眾多加使用。

別小看人口老化潛藏的失智症威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國內失智人口去年突破26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失智。失智症是連續性進展過程,診斷不易,不像肺炎,容易被發現;此外,患者大部分是老人家,可能同時患有共病,易被忽略,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失智是有幫助。

失智3大類型成因、症狀要注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社區整合照護科營養師洪若樸指出,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該症狀不單只是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退化,還可能出現多疑、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到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洪若樸指出,失智症包括有退化性失智症與血管性失智症,而退化性失智症又可區分為阿茲海默症(神經退化性疾病)、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為中風後血管性、小血管性失智症。其特性認知功能突然惡化、呈階梯狀退化,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等症狀。其他如營養失調、顱內病灶、新陳代謝異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毒等原因,經過治療之後有可能有機會恢復。

失智影響健康大地中海飲食助遠離

洪若樸表示,可以藉由選擇地中海飲食,多攝取深海魚;以自然的營養物質為基礎,具抗氧化物質的蔬果可有效預防腦部退化;選用不飽和脂肪酸,以橄欖油調製食物,可以提高血中好膽固醇,減少壞膽固醇,對抗自由基,降低失智症及動脈硬化的發生。此外,適量飲紅葡萄酒,其含白蔾蘆醇和鞣花酸,可對抗自由基,抵抗內皮細胞發炎,皆有助降低罹患失智症。

不只從飲食下手六大養生原則杜絕失智症上門

除了從飲食下功夫外,洪若樸營養師進一步說明,想要杜絕失智症上門,積極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也很重要,建議年長者平時養生保健可謹記下列6原則,自然有助於記憶維持。

一、主動接觸新事物。從事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閱讀書報雜誌、寫作、猜謎、打橋牌,繪畫、園藝、烹飪、縫紉、編織;規劃旅遊、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

二、加強平時休閒活動。維持每週2次以上規律運動,例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健身房、柔軟體操、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元極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三、有效控制慢性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糖等及頭部外傷。

四、避免肥胖或過重;維持健康體位(BMI18.5-24),老年人不宜過瘦。

五、攝取當季在地新鮮的食物,營養價值最高。

六、細嚼慢嚥,幫助食物消化,咀嚼動作活化大腦皮質。

高血壓增失智風險 穩定接受治療者僅4成

血壓計上數字起伏跳動,婦人與家屬靜靜地等待血壓量測結果。根據定義,只要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台大醫院心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能長期穩定治療的患者只有四成,換句話說,有六成的民眾會忘記吃藥,或對藥物有不耐受的問題。據報告指出,這類病人失智症風險會因血壓控制不好增加兩成左右,成因是失智症八成與小血管堵塞有關,而造成小血管堵塞的最直接關係就是血壓控制不佳。

日吞十多顆藥仍難控血壓 高血壓導管治療終得控

高血壓能透過長期服藥終身控制,像李林太太每天得吃十多顆藥,服藥順從性也非常高,但卻會出現暈眩的副作用,血壓也得不到良好控制。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她的腎動脈周邊神經過度活躍,採用高血壓導管治療後,血壓從200下降到平均125,服藥顆數也降至每天一顆,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收治李林太太的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應湘表示,因為服藥種類太多,或藥物的副作用,造成她有鉀離子過高的情況。這也跟高血壓導管治療的建議跟想法相符合,所以才會替病患採用高血壓導管治療。

導管治療抑制腎交感神經 服3種以上藥仍不受控可採納

高血壓導管治療是從大腿內側或手腕將導管引至腎臟交感神經處,以不影響其他器官的方式,降低交感神經敏感度來達到抗血壓的效果。適用於服用三種以上降血壓藥物,血壓仍高於160毫米汞柱的患者。治療時間只需大約40分鐘,目前健保無給付,自費價格約在13萬到16萬,未來適用對象可能放寬,是高血壓治療的新福音。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