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季節交替之際,感冒早上起床後一邊的臉不能動,眼睛閉不起來,嘴巴也不能動,一直流口水,是不是中風了?其實這是顏面神經麻痺,是一種急性的神經發炎疾病。

中風通常合併同側手、腳的癱瘓 甚至意識改變

發炎的神經是支配臉部表情的顏面神經,症狀表現會出現臉部單側抬頭紋減少、眼瞼閉合不全、法令紋減少、嘴角歪斜等為主的症狀,甚至有可能伴隨味覺、聽覺、淚水異常及耳後疼痛感。有些患者會誤以為是中風,分辨方式為中風通常會合併同側手、腳的癱瘓,甚至是意識改變,與只有單側臉部麻痺的顏面神經麻痺不同。

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韋翔說明,顏面神經麻痺可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中樞型常見於中風、腦部外傷、腦部腫瘤等腦部疾病;周邊型則常見於病毒感染,其中最常見的是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約80%患者可在發病後3個月恢復。

按摩臉部4要點 刺激穴位助恢復

治療上,除了西醫常規治療外,中醫針灸治療也有顯著效果。籍由針刺的刺激,急性期可以減緩神經發炎及顏面部脹痛、不適;恢復期則可幫助臉部神經、肌肉功能恢復。儘早介入治療,縮短恢復時間及減少後遺症發生。

王韋翔醫師表示,希望有面癱問題的患者治療後,都可以早日擺脫口眼歪斜的困擾。也可以配合臉部按摩幫助恢復面部肌肉動作,藉由面部穴位刺激來達到治療效果。以食指及中指指腹,操作方式如下:

1、由眉頭沿眼眶上緣向外推到眼尾,再由眉頭沿眼眶下緣向外推到眼尾。可刺激攢竹穴、魚腰穴、絲竹空穴、四白穴。

2、由鼻翼外側沿顴骨下緣順推至耳前。可刺激迎香穴、顴髎穴、下關穴、聽會穴。

3、由唇上下緣外推至嘴角,再向外至耳朵下緣。可刺激水溝穴、口禾髎穴、地倉穴、頰車穴。

4、每個動作可重複操作3-5次,每日做2-3次。(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頭髮是一種從頭皮下的毛細胞新陳代謝(硬角質)原理而形成。

頭 髮資料:頭髮上事實和數字

有多少頭髮
頭髮密度:
直徑:
毛髮生長的每月:
整個頭髮生產,每天:
有多少頭髮失去了每天:
100.000 -1 50.000每頭
200/cm
0.1毫米
一厘米
20-30米
50-100
   
頭 髮的組成
頭髮的化學組成的碳,氧氣,氮氣,氫氣和含硫量。主要組成部分的頭髮角蛋白, scleroprotein認為,有很大的耐化學性和機械強度。
碳:
氧氣:
氮:
氫氣:
硫:
45 %
28 %
15 %
7 %
5 %

頭髮由髮根和髮幹兩部分組成。

髮根

在頭皮下面,被毛囊所保護。 毛囊是一根狹窄的管道,是皮膚的表皮層構成的,並深入到真皮之中,每個毛囊生長一根頭髮,毛囊的最底部的凹陷處包含著一團毛細血管的真皮組織,構成了毛乳頭,毛乳頭與結締組織鞘,為生長中的頭髮提供營養和氧氣。 如果毛乳頭被破壞或退化,頭髮就停止生長並逐漸脫落。 在毛乳頭上有許多分裂的細胞,這就是毛球,毛球是頭髮的發端,在毛球的上半球生有色素細胞。 在真皮層中,有與毛囊一同深入的皮脂腺,它的主要作用是分泌油脂,滋潤頭髮,並且可以根據其分泌的多少來決定頭髮的屬性(中性、油性、乾性)。

髮幹 (分為三層,表皮層、皮質層、髓質層。

1) 表皮層 圍繞著皮質層,是由角質細胞所組成的一種鱗狀物質。 這種鱗狀物質越接近頭皮部分越平滑,越遠離頭皮則越粗糙和不規則。 一般頭皮的表皮層由6~12層的角質鱗狀物所組成。 不同的髮質有不同的形狀,結實程度與拉力也不相同。 鱗的外端都指向髮梢。

2) 皮質層 是頭髮最重的部分。 皮質層佔整個發莖的45%,控制頭髮的水分,決定頭髮韌性、彈性和強度。

3) 髓質層 是頭髮中心部分,為皮質細胞組織所圍繞。 髓質層中間有色素存在。

 

身體結構 | 心血系統 | 呼吸系統 | 消化系統 | 腎臟泌尿系統 | 內分泌系統 | 新陳代謝系統 | 血液淋巴系統 |
皮膚系統 | 神經系統 | 肌肉骨骼系統 | 生殖系統 | 免疫系統

 

www.healthno1.com/hno1/hno1stuff/hno1-signoff.png" alt="" />

 

 

58歲魏女士,日前右側膝蓋感到劇烈疼痛而就醫,中國附醫中醫部傷科侯甫葦醫師診治是退化性膝關節炎急性發作;因患者害怕針灸,便利用中醫傷科手法治療,並配合服用中藥及敷貼藥布後,疼痛症狀大幅改善,不再痛得坐立難安,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

退化性膝關節炎好發於50歲以上

退化性膝關節炎好發於50歲以上,造成工作或退休生活極大不便,退化性膝關節炎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關節痛、關節變形與動作障礙,如走路就會痛、無力感與無法蹲下等症狀。

侯甫葦醫師表示,門診常聽到病人說「因為走不動,所以朋友都不約她出去玩了!」,這對已退休的老人及屆齡退休的人而言,不論是身體健康、社交圈互動、生活起居各方面都造成極大影響。而根據實證研究表示,觀察老人家疾病預後的最佳指標就是「是否可以很有活力的自由行走」。

預防、治療到保健多面向處理

侯甫葦醫師表示,治療膝關節炎病人,需要拉長時間的策略性思考,涵蓋預防、治療與保健,需要的是中醫的多面向介入。

1.預防:避免工作傷害,如長期需要蹲站工作者,長期累積下來的勞損會造成膝關節痛、屈伸卡住,因此需先一步在膝關節還沒退化發炎之前,就先介入處置,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其方法是修正工作姿勢或者透過針灸、傷科手法來減少傷害的累積。

2.治療:對於已發炎的膝關節,需要醫療的介入,根據文獻回顧指出,針灸治療可以改善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疼痛,而太極拳、八段錦等功能鍛鍊可以改善關節的活動度。

3.保健:當膝關節症狀緩解後,需要的是穩定的保健,避免疾病復發,這時可用中藥、耳針治療與規律性運動。

切勿拖到關節變形才求診

臨床上常見,很多患者拖到關節已經變形才來求診,此時的保守治療再介入的空間就相對減少,侯甫葦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在還沒產生關節變形前,就要開始進行預防與治療。退休不是只存夠退休金而已,有健康的身體與心理,迎接另一段人生才是王道。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