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體檢須知

通常盛行率高(如:大腸癌、肝癌)及早期治療效果佳(如:子宮頸癌、大腸癌)之疾病較適合做篩檢,民眾可依本身生活習慣、身體症狀、個人和家族病史及檢查追蹤結果來挑選適合的檢查項目。

若完全沒不適症狀者,可依個人經濟狀況,選擇套裝健檢產品;如已有某些疾病或不良生活習慣,不良的工作環境及某些特殊遺傳體質者,宜與醫師討論後再進行。

定期健康檢查 及早適當治療

一名47歲中年男子,某日因頭暈及嘔吐症狀來院就醫,醫師檢查後發現,血糖為453、糖化血色素達15.5、血酮呈陽性,進行動脈血氣體分析呈現酸性,並有低血壓的問題。醫師診斷男子患有糖尿病併酮酸血症併發休克。在緊急治療後,症狀舒緩,並持續進行相關治療。

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家庭醫學科陳宗林醫師說明,健康檢查的正確名詞是疾病篩檢,利用特殊工具在疾病沒有症狀之前,早期發現疾病,並且提供適當治療,達到避免或減少殘障及延長壽命為目的。

現代人3C使用頻繁 眼睛問題拉警報

陳宗林醫師說明,眼底電腦斷層掃描儀(OCT)檢查為最新一代診斷黃斑部病變的利器,可清楚解析眼角膜、視神經、視網膜微細構造,並輔以眼球內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徹底治療病灶,改善病人視力,可針對早期青光眼、早期黃斑部病變、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陳宗林醫師建議,透過定期疾病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改善及預後,並降低罹病、死亡及殘障率。但當民眾有不舒服的症狀宜立刻就醫,針對不適的問題做檢查,才能快速找出疾病的原因及治療方法。

「應該是痔瘡造成出血」、「吃很多火龍果」、「做大腸鏡很痛苦」、「每天大便都很順」、「身體沒有不舒服」等等,以上種種的說詞,都是接獲篩檢異常通知的民眾回應。不少民眾會拒絕接受或合理化來否認異常結果,以致錯過確診時間,延誤治療黃金期,造成遺憾發生。

糞便潛血恐是息肉出血 發生率達5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大腸癌篩檢個案管理師邱鈺婷表示,根據統計,大腸瘜肉發生率達50%,每10人中有3至4人會將大腸瘜肉引起的出血當作痔瘡處理,每22人就有1人診斷為大腸癌。105年國人10大癌症中,大腸癌發生人數已第8度居冠。每年約新增患者1萬4千人,發生率更是全球冠軍。

大腸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若糞便有潛血反應,即有息肉、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的可能,應進一步做大腸鏡確診,以病理切片輔助診斷。0至1期的大腸癌如果能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成以上,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

無痛大腸鏡 減少不適檢查更安心

邱鈺婷管理師表示,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臨床證實最有效且便利的大腸癌篩檢方式,對人類血液反應有高度的專一性,不會受到食物、動物血液影響,是省時且安全的篩檢方式。

目前有無痛性大腸鏡可供選擇,大幅減低大腸鏡檢查造成的疼痛及恐懼。發現異常,應積極關心自我健康,配合執行大腸鏡確診,及時發現異常早期治療,免於大腸癌威脅,降低死亡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38歲上班族王小姐,今年初公司安排健檢,大腸鏡部分僅包含乙狀結腸鏡,在護理師了解其過往飲食習慣後,建議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她的腸道右側有6顆腺瘤型瘜肉,大小都差不多1公分,變成大腸癌的機率極高,所幸及早發現切除,免於走上罹癌一途。

王小姐說,出社會後三餐都外食,一星期五天吃漢堡、炸雞及薯條,只喝可樂、珍珠奶茶 ,不喝水,雖然沒有便祕及腸胃不適等症狀,但日前健康檢查發現,腸道右側竟有6顆瘜肉,相當慶幸自己做了完整大腸鏡檢查,才沒有錯失早期發現、早期切除瘜肉的黃金時機。

收治病例的健檢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檢查發現,該患者腸道右側有6顆高癌化風險的腺瘤型瘜肉,其中4顆在橫結腸、2顆在升結腸,且大小都差不多1公分。據統計,腸瘜肉只要超過1公分,10年內有3分之1恐癌化。

以往民眾普遍認知腸瘜肉,多好發在左側直腸或乙狀結腸處,因此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而非完整大腸鏡。鄭乃源強調,其實右側瘜肉與左側瘜肉發生率相當,只是右側瘜肉型態較不明顯不容易發現,但癌化速度卻高3倍,若檢查只做一半,容易錯失預防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