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共有7,372名病人患上末期腎衰竭,即每一百萬人就有134宗新症,與亞洲其他地區一樣,數字呈上升趨勢。而33%六十歲以上,患有高血壓、蛋白尿、血尿或糖尿病的長者,極有可能亦會患上慢性腎病,若不及早發現,演變為末期腎衰竭的機會便會大增,故中文大學的學者聯同亞太區腎科專家提出倡議,推動慢性腎病早期診斷計劃。
中年人也有風險
按腎功能衰竭的嚴重程度,慢性腎病大致可分為五期:第一期的腎功能相對較佳,第五期(末期)則表示腎功能衰竭。全亞洲約有12%至16%的人口已確診患上不同程度的慢性腎病,而患上末期腎衰竭的病人數目,更有上升趨勢。在香港,四十一至六十歲及二十至四十歲的年齡組人士,分別有24%及9.7%會出現導致慢性腎病的風險因素。
嚴重者需移植腎臟
患上末期腎衰竭的病人需要接受透析或腎臟移植治療,需要進行此治療的首三個最普遍原因為糖尿病(46.2%)、腎小球發炎(20.2%)及高血壓(9.7%)。慢性腎病不論對病人或社會均會帶來沉重負擔,推動早期診斷及預防慢性腎病惡化,對預防末期腎衰竭起關鍵作用。
慢性腎病的高危人口:
•糖尿及高血壓病人
•家族患有慢性腎病的人士
•服用會對腎臟構成潛在損害的藥物、草藥或物質
•曾經急性腎臟受損的病人
•年屆六十五歲以上長者
診斷工具:
•常規尿蛋白測試試紙(若呈陽性需重覆測試)
•紅血球測試試紙(需用顯微鏡核實尿液結果)
•以血清肌酸酐濃度為基準的腎小球濾過率測試
資料提供: 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