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想做醫美醫師 衛福部訂資格限制

國內醫美院所高達1129家,台北東區更有醫美一條街,微整形成為時尚,醫師搶做醫美,造成醫美品質良莠不齊,衍伸許多醫療糾紛;衛福部未來將訂定醫美醫師資格限制、執業條件等相關規定,最快今年10月上路。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王宗曦表示,為維護民眾在美容醫學機構進行治療權益及品質,9月3日預告針對國內醫美院所的醫療技術、執業人員資格、條件等,將訂定管理規範,預告期限為20天,目前正蒐集各方意見,相關管理規範最快10月1日上路。

王宗曦強調,此次修訂的管理規範,只要醫師在原專科醫師訓練「專科醫師訓練課程基準」中,已有相關美容醫學手術訓練即可符合操作資格;若未符合醫學美容訓練的醫師,但專科醫師訓練課程已包括1年外科訓練者,只要提列專科醫學會頒發曾參與該項手術已達10例,及參加學術講座達4小時學習證明文件,也可以符合操作資格。

若參加課程未包括1年外科訓練者,則必須補足相當於外科訓練1年時數訓練課程,再提列專科醫學會頒發曾參與該項手術已達10例,及參加學術講座達8小時學習證明文件,才可執行美容醫學。違者將開罰5萬至25萬元罰鍰,以維護消費者的治療權益及品質。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防治登革熱 毛揆指示防火牆概念

登革熱疫情持續擴散,今年入夏以來,全台累計9862例本土病例,98%的病例集中於南高屏;行政院今日成立「登革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行政院長毛治國也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指示以「防火牆」的概念,防治登革熱疫情,針對不同分區應有不同防疫力道。

登革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由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擔任指揮官,由政院負責統合衛福部、環保署、國防部、教育部等部會,並在南部設立前進指揮所。張善政強調,將以督導第一線防疫工作執行,在各部會持續提供物力、人力外,也要確實協助地方政府落實執行各項防治計畫,達到承上啟下指揮整體作戰。

行政院長毛治國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指示指揮中心應落實5大要項。 第一,針對流行地區,按病例及病媒蚊嚴重程度劃分防治的強度及力道,動用不同的人力、物力等資源,讓疫情逐步獲得控制,進而解除。 第二,地方政府及相關部會應盡速針對登革熱防疫資源進行盤點,未來如地方政府提出物資及人力需求,如快篩試劑、藥品及防蚊液、殺蟲劑、防疫人員或醫療專業人員等,中央應適時統籌防疫人力與物資。

第三,尊重登革熱防治專業,善用專家、學者資源,成立專家諮詢團隊提供專業建議。 第四,強化民眾溝通,建立單一窗口加強宣導,迅速提供正確防疫知識。

第五,針對環境面作為的評估,除了配合疫情發展外,也要思考如何將防治工作與社區結合,促使民眾自我養成清除孳生源的習慣,落實全民防疫。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燒燙傷患者多補充蛋白質 幫助傷口癒合

今年發生不幸的八仙塵爆意外,讓不少患者和家屬飽受生心靈之苦,除了接受治療,在飲食上,若能補充適當的營養,也能幫助傷口癒合;高雄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營養師曾涵郁指出,燒燙傷病患的熱量需求必須比平常多出兩倍以上,主要是因所需熱量、年齡都和燒燙傷面積有關,再加上截肢或是住院天數都會影響到熱量需求的差異。

像是五穀類、肉魚豆蛋類、奶類、核果類、油脂等高熱量食物,就可搭配營養補充品使用補充;曾涵郁說,尤其燒燙傷患者的代謝率和蛋白質的消耗會明顯增加,這時就可多補充像是魚、肉、豆腐或牛奶等蛋白質,幫助修補受傷組織,加速肌肉增生,達到傷口癒合的效果。

營養師曾涵郁進一步說明,飲食上應把握少量多餐原則,可選擇像是水餃、小籠包或商業配方等精緻且高熱量的食物補充營養,且選擇上應以蛋白質為優先考量,像是滷雞腿、燉牛肉、粉蒸排骨等都是不錯選擇,但注意像是鱸魚湯或排骨湯不能只喝湯,魚和排骨也一樣要攝取,才能吸收到其中的蛋白質養分。

若是患者正餐吃不多,可以多利用小點心補充需要的養分,像是起司、奶昔、芝麻糊、西米露等都是不錯的點心,另外也可多補充水果,包括柳橙、奇異果或芭樂都有抗氧化功用;曾涵郁提醒,患者應避免吃生食減少感染機率,透過飲食補充適當營養,就能讓患者擁有體力應付長期治療過程,早日恢復健康。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養生博覽會 居家養生商機現

日本是溫泉之國,相傳許多特別的泉質更具有治療疾病的效果,其中碳酸泉大量被應用於幫助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糖尿病患。

天然的碳酸泉並不多見,有業者細心研發迷你家居型的氣泡產生器,可以在水中打入相當多的Co2氣泡,藉由氣泡平均附著在皮膚上,一點一滴的滲透進微血管,在家也能輕鬆享受碳酸泉。

南瓜籽、亞麻籽、還有黑芝麻,通通給他倒下去,不到幾分鐘,隨著磨油產生的殘渣被機器吐出,另一頭新鮮現榨的油,也一滴滴落入集油杯中,為了健康,食安風爆後,民眾對每一滴油的來源都不敢掉以輕心。

原料看得見,榨油機不僅榨出了健康,更榨出了營養與方便。

三餐外食蔬果吃不夠 泛舟哥「不舉」

「泛舟哥」張吉吟與「東湖王陽明」林聖堯,一同出席老年運動會,與阿公們比賽體能,包括登階、伏地挺身、身體微笑曲線、跳箱,2名小鮮肉都慘輸銀髮族。尤其在較量身體微笑曲線時,泛舟哥不僅頭抬不起來,連手、腳也抬不起來,被旁人笑稱「不舉」。泛舟哥說,自己三餐外食、甚至不定時,蔬菜、水果都吃不夠,筋骨也顯得特別僵硬。

台北市老人基金會舉辦老年運動會,除了讓銀髮族們奔馳田徑場展現健勇體魄,今年更邀請泛舟哥及東湖王陽明2人組成小鮮肉組,與72歲張先生及64歲蘇先生的老頑童組,比拚體適能項目。在開賽前,先公布每人的身體快樂指數,結果小鮮肉組的東湖王陽明只有76分,泛舟哥更以62分低空飛過,遠遠落後老頑童組的96分及87分。

較量登階、伏地挺身項目時,老頑童組都在迅速做完10次登階及伏地挺身,把泛舟哥及東湖王陽明遠遠拋在後面。身體微笑曲線關卡時,泛舟哥及東湖王陽明,2人的身體顯得硬梆梆,頭、手、腳都離地不到3公分,而老頑童組臉不紅氣不喘的把手腳舉高高,展現最完美的身體微笑曲線。

72歲的健走冠軍張先生說,他每天一早就出門運動,三餐更不忘記要吃蔬果,雖然年紀超過70歲,卻擁有20歲的體力。64歲桌球冠軍蘇先生也說,多吃蔬果、天天運動,是維持身體健康不二法門。 

 

向國父學習! 癌童勇敢對抗癌細胞

「國父孫中山先生歷經11次革命才成功,我也要學習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勇敢接受10次化學治療,打敗癌細胞。」10歲的劉厚理,今年農曆春節時,前額莫名疼痛,甚至痛到睡不著覺,一夜失眠到天亮,「就像是鐵錘在敲」,還經常嘔吐。母親帶至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混合型惡性生殖細胞瘤,必須接受10次化療,但他有信心戰勝病魔。

劉媽媽說,兒子已接受2次手術,醫師建議接受10多次放射線治療、化療,整個療程恐長達1年。但厚理完全不把痛放在眼裡,也早已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每次醫護人員在他的左前胸扎針,接上化療用的人工血管時,也從不喊痛,「他就是這麼貼心的小孩」。

收治個案的北醫台北癌症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棣棟表示,患者的病灶深埋在腦幹後上方,與重要的深部靜脈為鄰,位置刁鑽,外科手術難度及危險性都很高,先後進行2次手術,切除大部分腫瘤組織,後續必須接受10多次的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

北醫台北癌症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劉彥麟則表示,松果體生殖細胞瘤至今成因不明,最近有研究報告指出可能是KIT或RAS等基因突變引起,只要透過外科手術將腫瘤儘量切除,再施以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通常有7到8 成機率可治癒,呼籲患者勇敢接受治療。

 

高濃度氯濁水 如何幫寶寶泡奶洗澡?

中颱蘇迪勒颱風肆虐全台,導致南勢溪原水濁度高,臺北市民眾住家水龍頭打開後都是黃水,淨水器因而熱賣。

濁水問題讓民生用水出現困難,其中,令許多爸媽頭痛不已的是孩童如何洗澡?如何沖泡奶粉?怎麼照護寶寶成了父母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亞東醫院小兒部梁昭鉉主任表示,因颱風後水質濁度高,對新生兒柔嫩的皮膚與尚未發育成熟的生理都有不小的影響。其次,又因自來水廠在面對濁水問題的處理,目前是提高氯氣的濃度,導致其代謝物三鹵甲烷殘留。 若是要幫寶寶洗澡,梁昭鉉主任建議,水溫切勿過高,因過燙的水會使氯產生三鹵甲烷,對寶寶細致的皮膚過於刺激之外,若有傷口也會造成發炎、感染等問題。而至於泡奶、飲用開水的部分,主任指出,應先將自來水過濾、煮沸後再飲用,否則大腸桿菌超標等疑慮就大增。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說,民眾可以肉眼觀察,若自來水質明顯黃濁,不應直接煮沸食用,應先用淨水器過濾,再取用上層水煮沸後,打開壺蓋再以小火沸騰三分鐘,讓三鹵甲烷揮發、降低濃度。 

 

「品質是萬芳的尊嚴!」 連吉時接任院長

萬芳醫院舉行新舊任院長交接典禮。新任院長連吉時,原任萬芳醫院教學副院長,專攻肝膽腸胃消化內科。他說,接下萬芳醫院院長一職,將繼續追求卓越,以社區為重、病人為尊,提供精緻醫療、優質教學、社區服務,持續傳承「品質是萬芳的尊嚴」的核心價值,邁向國際一流大學附屬醫院目標。

萬芳醫院新院長連吉時,在北醫畢業後,負笈日本獲得醫學博士,回國後便服務於台北醫學大學,投身醫學臨床與教育,自民國90年起擔任萬芳醫院副院長,今年8月14日接任院長。他說,將繼續貢獻心力,領導萬芳醫院全體醫護人員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維護國人健康。

而萬芳醫院前院長李飛鵬卸任後,將接任衛生福利部部立雙和醫院院長一職。他於民國100年起擔任萬芳醫院院長一職,帶領萬芳醫院團隊於101年第3度通過美國JCI評鑑與第3次醫學中心評鑑、榮獲醫策會「2013醫療品質機構推行獎」等殊榮,而第4次JCI評鑑也順利完成,績效有目共睹,深受各界好評。

李飛鵬說,連吉時的協調能力強、待人謙和、領導有方,負責醫學教學與研究,指導年輕醫師們兼備醫術與醫德。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