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台灣捐血率世界第一! 醫推「國血國用」籲各界響應

血液是珍貴的醫療資源,每一滴都不會被浪費,除了紅血球被用於緊急輸血,其實血液還會依不同醫療需求,製造成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液製劑。

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暨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呼籲,血液製劑要安全,最好採用當地地區的低危險群的捐血人,所捐的血液做成的製劑供當地地區患者使用。

WHO訂定目標 盼全球達成無償捐血來源

世界衛生組織也定下目標,希望2020年全球能達成醫療用血全是自願無償捐血來源。各地區人種、體質與疾病特性不同,台灣早在2005年就制定《血液製劑條例》加強「國血國用」的推行。2007年後,民眾無償捐血的部分血漿更是被委託至澳洲由血漿工廠以高標準製程製造成血液製劑如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產品,確保使用的安全性。

國血國用委外雙重高規製作 醫籲放心使用

侯勝茂院長指出,國血國用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很多國家都將此視為國家安全的一部分,例如免疫球蛋白至少要有3個月以上的庫存量,以便足以應變緊急狀況。台灣目前國血製劑,其實是經過澳洲及台灣兩地相當嚴謹、高檢驗規格標準而產製出的血液製劑,因此呼籲各界可以放心地使用。

血液醫療需求與時俱進 響應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

然而血液的醫療需求並非一陳不變,需要隨著時代與疾病演進而調整,目前台灣血液基金會就在醫療單位建議下,規劃2022年將推出新一代的血液製劑,如高濃度10%免疫球蛋白等新一代血液製劑。

侯院長分享,12月3日到6日,血液基金會也將和國血製劑委託製造商在南港展覽館有個攤位展出,現場將會呈現血液製劑的最新資訊以及血液相關知識,歡迎民眾蒞臨參觀。

國血國用是全球醫界公認的趨勢,有助於減少無法預期的傳染病源傳播,呼籲各界響應「國民一起來,血下新未來」,嘉惠國內病患使用。

生物相似性藥年省45億 癌友治療選擇更多

根據衛福部國家癌症防治計畫,107年健保治療癌症醫療費用首度破千億大關,為求改善健保財務困境,並降低自費病患的經濟負擔,健保署積極鼓勵醫院使用生物相似性藥品,迄今已給付十種生物相似性藥、十四個品項,其中三項為乳癌用藥,乳癌治療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樂見此事,表示讓癌友多一種選擇。

生物相似性藥 癌友治療選擇更多

2017年台灣健保癌症藥物十大排行榜中,治療乳癌的標靶藥位居冠軍,一年給付金額高多達21億元,國外以及本土藥廠紛紛投入研發,多家成功研發相關生物相似性藥物。

黃俊升分析,從藥品研發順序來看,生物相似性藥的製造相對複雜,並非一般藥廠所能研發,藥費也不便宜,目前在國內約是對照生物藥的7-8折左右,另外追求市場上同時有經濟實惠的生物相似藥與新創生物藥品,能夠在市場上促進競爭,造福更多民眾。

「兩者在品質及安全性上並無差距。」黃俊升強調,雖然生物相似性藥屬於大分子藥物,製造上有一定難度,不過理論上,只要通過歐盟以及美國等政府部門認可,它與對照生物藥的安全性與療效一致。

黃俊升說,目前台大醫院尚未引進治療乳癌的生物相似性藥(標靶藥物),未來如果引進院內,又有健保給付,讓癌友可以多一個選擇當然是件好事。

台大藥學院院長沈麗娟指出,美國、瑞士、韓國等國際性藥廠均積極投入生物相似性藥的研發與製造,對於研發平台與生產品質的把關更加嚴謹,在上市前需通過嚴謹的臨床測試,驗證其療效與安全性,與對照生物藥無臨床意義上差異。

健保署有意推部分負擔 減輕健保負擔

目前健保署有意推出藥品部分負擔,打開現行兩百元的自付上限,至於昂貴藥物,也可能推出病友部分負擔,由病友支付一定比例藥費,以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並減輕健保財務負擔。

對此,黃俊升表示,這確實是一個思考方向,類似於昂貴醫材的自付概念,可以讓病友多了一個選擇,在與醫師討論後,依照病情以及自身經濟狀況,決定使用哪一種藥物。

沈麗娟則說,生物相似性藥引進國內,有助於健保節流,許多實施全民健保制度的國家積極縮短生物相似性藥進入市場的時程,甚至大量取代對照生物藥品。以荷蘭為例,在政策的鼓勵與支持之下,部分生物相似性藥的使用率超過九成,有效改善健保及民眾的財務壓力。

「我國健保財務壓力逐年擴大。」沈麗娟說,建議效法國外推動經驗,醫師、藥師、護理師應該做好醫病溝通;此外,健保應該擬定政策、配套措施,積極規畫整合。上路後如能緩解財務窘境,建議逐步鬆綁健保適應症的限制,讓更多病友可以獲得治療。

至於病人端,黃俊升強調,大部分癌友搞不清楚生物藥、生物相似性藥,當然不可能自行做出抉擇,建議在用藥之前,應與醫師溝通,接受評估,聽從專業建議。

圖片

圖片

秋冬專案首日旅客配合度佳 新增措施免予裁罰

秋冬專案首日旅客配合度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1日為實施秋冬防疫專案首日,入境航班26架次(桃園機場25架次、松山機場1架次)、入境旅客計1,141人,旅客配合度佳,無違規個案;其中2人未持有核酸檢驗報告,1人為經部會專案簽准,另1人登機前出示檢驗報告,但抵臺時遺失,經與航空公司確認無誤;2人皆入境自費採檢後,配合後續居家檢疫措施。

部分對象檢驗報告取得有困難 新增措施免予裁罰

指揮中心表示,針對部分國人、持我國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及持我國居留證的陸港澳人士於海外確有取得核酸檢驗報告困難情形,指揮中心持續盤點樣態,除前已公布緊急協處個案、來自無法自費篩檢國家、部會專案經指揮中心同意等3類對象,新增第4類「其他經指揮中心公告對象」,於簽署切結書及檢具佐證文件後,得入境自費採檢,將不予裁罰。第4類對象說明如下:

自我國出境且3日內再入境者:須出示護照內頁出境日期或自臺灣出境機票票根等(使用電子通關,護照無紀錄者) 。

0至6歲(未滿7歲)嬰兒及幼童:須出示嬰幼兒護照或可辨識出生日期等佐證文件。

航班取消,致核酸檢驗報告逾期者:須檢附原航班訂票資訊及原檢驗報告。

緊急協處個案的同行者,須提供佐證文件。

指揮中心進一步指出,國人、持我國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及持我國居留證的陸港澳人士如不符合上述4類對象,但於海外確實無法取得核酸檢驗報告,得切結具體事由後登機,入境自費接受採檢,如後續查證不符規定,將依法裁罰。

偽造或變照的核酸檢驗報告 裁罰15萬元且移送法辦

指揮中心強調,持偽造或變照的核酸檢驗報告入境,裁罰15萬元且移送法辦;若切結入境自費採檢卻未配合者,裁罰5萬元;主動告知未持有核酸檢驗報告而逕自返臺者,裁罰1萬元。

指揮中心籲請旅客共同配合防疫,如未能於登機前取得核酸檢驗報告,應先徵得航空公司同意及安排於機上指定區域搭乘,於機場報到(check in)時,請主動告知航空公司機組員及出示切結書,以確保航空防疫安全。

指揮中心重申,對於非持有我國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及陸港澳人士,仍應具備3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陰性報告,始可登機來臺。

為什麼孩子需要補充Omega-3? 國內2專家解釋原因

真正接受專業治療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疾患少之又少,原因不外乎是大眾對於看精神科的負面印象,擔心會留下紀錄、孩子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等。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張倍禎醫師和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長年與國際臨床團隊合作,系統性研究營養介入之臨床應用,近日發表「Omega-3脂肪酸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臨床指引」,希望應用Omega-3脂肪酸的營養治療可以滿足更完整的治療選擇和實証基礎。

早期營養介入 可保護兒童腦神經發展

張倍禎主任表示,早期的介入和預防可以降低兒童青少年精神疾患所帶來的社會經濟負擔,許多證據也支持早期營養介入可以保護兒童青少年精神疾患的腦部神經發展,例如有關妊娠期Omega-3脂肪酸不足的研究發現,Omega-3脂肪酸攝取不足與孩子出生後的認知發展遲緩有相關性,甚至兒童的發炎指數或體內Omega-3指數,未來也將會是評估孩童對Omega-3脂肪酸治療反應的重要指標。

補充Omega-3脂肪酸 輔助臨床治療

蘇冠賓副院長強調,雖然大家都知道幫孩子補充營養如Omega-3脂肪酸很重要,但由於從未有相關的臨床指引,導致多數醫師不知道該如何利用補充Omega-3脂肪酸來輔助臨床治療,這篇最新的論文統整所有關於Omega-3脂肪酸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和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的臨床試驗成效的結果,並且歸納出具體的臨床使用方針,對於個別疾病所使用的劑量、時間、評估、甚至副作用,都有明確說明,因此可以提供臨床醫師很大的協助。

3兒童青少年精神疾患 營養治療需與醫師討論

張倍禎主任建議,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和憂鬱症的孩童個案,若想要搭配服用Omega-3脂肪酸,需先與孩童的精神科醫師討論,如果目前用藥反應良好,建議可以持續使用藥物並搭配Omega-3脂肪酸治療,除了加速改善症狀,也能強化治療效果,比單吃Omega-3有效,並建議應規則服用12週到24週不等。

兒少24小時保護不間斷 新北兒少大聯盟攜手亞東醫

新北市政府積極推動兒少保護相關政策,包括性侵害被害人早期鑑定服務、重大兒少受虐致重傷害早期介入服務等方案,五年來持續打造兒少安全成長環境,也透過跨單位間協力合作,成立新北市兒少保大聯盟,打造兒少服務網絡,掌握兒少及案家動態,降低再受虐風險。

打造兒少安全成長環境 政府推動相關政策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新北市兒少保護通報案件數量為全國之首,約佔全國18%,為保護兒紹安全,打造兒少安全成長環境,政府積極結合司法、警政、社政及醫療體系推動兒少保護相關政策,包括105年推動「性侵害被害人早期鑑定服務」、107年推動「重大兒少受虐致重傷害早期介入服務」、108年推動「基層診所積極通報」等方案。

診所醫院網絡聯繫 24小時啟動保護機制

其中,新北市重大兒少受虐致重傷害早期介入服務,就是透過基層診所力量,將疑似兒虐個案轉診亞東醫院兒少保護整合中心進行傷勢治療及研判,這時社政、警政、司法等單位也會啟動介入,藉由網絡間緊密聯繫,24小時內就會啟動保護調查與救援機制,不僅能即時保護兒少安全,也能保障兒少權益。

兒少保護你我有責 營造健康成長環境

兒少保護服務工作不能間斷,除了給予傷勢的診斷與治療,後續身心靈以及親職教育介入也是未來服務延續的重要方向。衛福部保護司林春燕簡任視察強調,兒少保護工作還有待各界齊心合作,共同營造安心且健康的成長環境,給兒少一個快樂的童年。

【新冠肺炎報導】新增6例境外移入 自印尼、美國及法國入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6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案681至686),分別自印尼(3例)、美國(2例)及法國(1例)入境。

3例自印尼入境 一例掌握接觸者14

指揮中心表示,案681、682分別為40多歲及20多歲印尼籍女性,於11月17日來臺工作,持有登機前3日內核酸檢驗陰性報告,入境迄今皆無症狀;依11月28日因應「1127印尼專案」檢驗皆陰性,30日進行期滿前採檢,皆於今日確診。由於2名個案皆無症狀,且檢疫期間未與他人接觸,因此無匡列接觸者。

指揮中心表示,案683為20多歲印尼籍男性移工,於11月14日自印尼來臺工作,持有登機前3日內抗體陰性報告,入境迄今無疑似症狀。個案入境後前往防疫旅館進行居家檢疫,11月29日檢疫期滿後搭乘專車至公司宿舍自主健康管理,同日由公司安排自費採檢,於今日確診。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共14人,其中11人為同車接觸者,列居家隔離,3人為同車司機,因有適當防護,列自主健康管理。

2例美國入境 其中一名為台灣籍

指揮中心指出,案684為30多歲本國籍男性,長期於美國工作,11月22日返國入境後前往防疫旅館居家檢疫,同日晚間出現輕微嗅覺異常,11月23日症狀緩解,但隔天因嗅覺異常症狀加劇通報,11月26日經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同班機前後二排座位旅客共15人,列居家隔離;同班機機組員,因全程有適當防護,列自主健康管理。

指揮中心表示,案685為40多歲賽普勒斯籍男性,11月29日自美國來臺洽商,持有登機前3日內核酸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時因體溫異常(38.6度),由機場檢疫人員安排至醫院採檢後前往集中檢疫所等待結果,11月30日持續有發燒症狀,12月1日因食慾不振,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通報,於今日確診。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共6人,其中2人為同行入境同事,列居家隔離對象;同班機機組員4人未入境,將透過國際衛生條例國家對口單位(IHR National Focal Point)通知相關國家。

1例法國入境 3人隔離

指揮中心指出,案686為50多歲法國籍男性,因受臺灣公司邀請來臺從事商務活動,持有登機前3日內核酸檢驗陰性報告,11月19日自法國經土耳其轉機,於11月20日入境臺灣後,前往防疫旅館居家檢疫。個案11月27日曾出現喉嚨痛症狀,因症狀持續,11月30日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已掌握個案同班機接觸者共3人,列居家隔離對象。

頑固性癲癇病人的一大福音 「迷走神經刺激醫材」納健保

為照顧頑固性癲癇患者,減少其急診與住院頻率,迷走神經刺激術治療提供藥品治療無效之病人多一種治療選擇,中央健康保險署自109年12月1日起整組「迷走神經刺激」醫材納入健保給付,估計每年有近100名病患受惠。

頑固性癲癇 兩種以上藥品難控制

是大腦皮質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的一種疾病,疾病發作時患者可能呈現昏迷、全身抽搐、一側手、腳局部抽搐或感覺異樣,也可能持續重複同一動作,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影響甚巨。臨床上癲癇大致可分為局部發作、廣泛性發作和不明種類的發作,醫師會依照不同的癲癇發作種類給予適當的抗癲癇藥物治療,當病人已經使用了兩種以上的藥品,且每種藥品都已經達到最大的合理治療劑量,癲癇發作仍不能受到良好的控制時,便稱為頑固性癲癇。此時病人若不適合執行腦部手術,或是先前以手術治療仍無顯著改善者,則進一步以其他單一或多種抗癲癇藥品治療外,迷走神經刺激術亦是一種選擇。

不適合外科手術 迷走神經刺激器納健保

健保署表示,針對不適合外科手術治療之病人,迷走神經刺激術提供了替代的治療方式。藉由植入1個「迷走神經刺激器」(俗稱單接頭脈衝產生器、發電器)於患者左側鎖骨或腋下的皮下,並由導線連接至左側迷走神經,藉由電刺激降低癲癇的發作頻率與嚴重度。

健保署考量迷走神經刺激醫療器材具臨床效益及必需性,經彙整相關資料及臨床專業建議,提案至109年9月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特殊材料)共同擬訂會議討論後,同意將「迷走神經刺激器」及其裝置過程所需之「導線」、「穿洞器」等組件納入給付,整組為606,178點暫予支付,自109年12月1日起實施,需事前審查。

健保署表示,病人是否適合裝置「迷走神經刺激器」,必須經由醫師臨床評估是否符合其適應症,給付條件必須為無法以癲癇手術治療或曾以癲癇手術治療失敗之頑固性癲癇病人,估計健保一年挹注六千多萬點預算支應,約有100人次受惠。

台灣技術不落人後 自體脂肪豐胸技術再突破?

伴隨醫美整形市場的蓬勃及快速發展,隆乳技術近幾年來不斷進化,從傳統的鹽水袋隆乳、果凍矽膠隆乳、水滴隆乳、自體脂肪隆乳,到現今的複合式隆乳,都象徵著隆乳手術在整形外科上的里程碑,也讓豐胸成為不少女性追求美麗能量的正當醫療行為。而如今自體脂肪隆乳在技術上又再度有了新突破,讓自體脂肪結合假體的複合式隆乳,衍然成為國際美容整形外科手術流行的新趨勢。

自然假體推陳出新 自體脂肪隆乳有優勢嗎?

執刀十年以上,堪稱隆乳權威的劉賢佐醫師說明,過往隆乳市場最常見的主流大約可分為水滴隆乳、自體脂肪隆乳及複合式隆乳,早期的鹽水袋現已顯少人使用。種類看似複雜,但簡單來說隆乳的手術大致僅分為「自體脂肪隆乳」及「假體隆乳」兩種方式,進而再從假體矽膠的形狀、材質區分為果凍隆乳、蜜桃果凍隆乳、水滴果凍隆乳、魔滴隆乳…等,又或是從運用手法上的不同,有三明治隆乳、甜甜圈隆乳等複合式隆乳。許多民眾會問,許多人都說自體脂肪不持久,再加上有如此多的隆乳技術及自然假體的推陳出新,自體脂肪隆乳有可能被淘汰嗎?

自體脂肪隆乳 新技術立於市場不敗之位

劉賢佐醫師解釋,當自體脂肪技術在台灣開始成熟時,其實是許多女性的優先選擇,但早期手術抽出的自體脂肪,即經過簡單的離心後馬上大量注入,容易有囊腫、纖維化,及產生組織鈣化硬塊,且礙於技術,植入的脂肪容易壞死,或是被自體溶解吸收,存活率低,所以效果並不佳,讓自體脂肪隆乳的永久性受到質疑。但在新式突破性抽脂技術及醫術精進的改良下,現今自體脂肪的存活度已能達到80%以上,且經純化後的脂肪,利用脂肪槍進行細緻分層式堆疊填補方式,均勻分布注入至胸部皮下筋膜、肌肉層脂肪層,除了能使罩杯升級以外,還能同時修飾胸型,論觸感、形狀都能做到相當自然,另外在微針抽脂補胸的技術及術後修復上,也有其相當大的優勢,讓自體脂肪隆乳在醫美市場仍處於不敗之位。

最新自體脂肪+假體 複合式隆乳考驗醫師技術

此外,針對亞洲人上胸較無肉的特殊身型,劉賢佐醫師表示,透過自體脂肪結合假體的複合式隆乳技術,是更加能提供患者完美胸型的方式,像是市場上所稱的甜甜圈作法或是三明治隆乳,就是以自體脂肪+假體+自體脂肪的包覆方式,依照不同胸形狀況及需求,透過手術不同的順序排列及技巧,達到更有效率的隆乳過程及自然效果。

而如此多類型的複合式手術,必然要由具備多技術層面及經驗的醫師來執行,呼籲民眾在追求愛美的同時,都要再三確認診所及醫師是否合法,並經過與醫師充份的溝通及手術流程細節,才能將風險及爭議降到最低,達到安全、自然、美觀的美麗境界。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