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腸病毒冬天橫行 大人也遭殃

腸病毒主要流行季節是春天與夏天,今年因為暖冬效應影響,已經進入一月份,罹患腸病毒來門診的病患仍然不少,目前兒科住院的病患中幾乎2成都是因得到腸病毒而住院,與去年同期罹患腸病毒的患者來比較約多了一成;近日甚至發現有家長因照顧病童而遭到感染。

手腳水泡加紅疹 連大人也遭殃

一名2歲6個月的張姓小男童,因為出現發燒、手腳長了紅疹與水泡,哭鬧不安與拒絕進食,阿嬤洗澡時發現連外生殖器丸也有紅疹水泡,經檢查後發現小男童是感染腸病毒,手腳也有水泡,確診罹患了腸病毒手足口症。出院回診時發現這名小男童媽媽的手部也長出了紅疹水泡,喉嚨痛,媽媽還一度以為是照顧病人太累以致於抵抗力下降長了皮蛇,在診間一同讓醫師檢查後,確定是遭到兒子腸病毒感染而出現的症狀。

腸病毒感染性高 初期症狀易忽略

腸病毒具高傳染性,主要經由接觸病毒汙染的食物、玩具、口水等傳染,亦可經由呼吸道(飛沫、咳嗽 等)等途徑傳染, 六個月大至六歲幼童因為大部分體內沒有抗體,最容易出現明顯症狀,不容易被忽略,成人也可能遭到感染但通常因為症狀不明顯而忽視,無意中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造成感染。

高佳慧醫師指出,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約2到10左右天,發病前數天就會有病毒存在,具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從發病前到發病後,會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腸病毒臨床上最常見的兩種病癥表現為疱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主要是在口腔黏膜出現水泡或潰瘍,或者雙手、雙腳和臀部皮膚還會出現小粒的紅疹或是水泡。

腸病毒沒有特效藥 預防工作最重要

高佳慧醫師呼籲,治療腸病毒並沒有特效藥,因此預防工作就顯得非常需要,勤洗手是最主要降低感染機率的方法,另外個人與環境衛生清潔也是非常重要;5歲以下幼童感染腸毒有更高機率因為腸病毒併發重症(如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等等) ,提醒家長務必注意若孩子出現嗜睡、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嘔吐或活動力降低等情形時,就要儘速帶至醫院就醫。

 

糖尿病病變多 服藥飲食運動同等重要

不少糖尿病病患,相信單靠食物、運動就能降血糖,當心弄巧成拙!

一名66歲的張先生,罹患糖尿病已經14年,雖然看過醫師,卻只看病不吃藥,堅持要用飲食和運動來控制血糖,3年前身體開始惡化虛弱,他發現視力愈來愈差,他以為或許是老花眼,到最後,甚至連眼前三十公分都只能看到模糊晃動的影子,求診後才發現兩眼嚴重白內障,幾近失明。

糖尿病患者病變多 失明風險不可輕忽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可怕的地方是在視網膜病變的早期並無任何狀,但當症狀出現時,視網膜病變就已經到達相當嚴重程度了,這是為什麼定期的例行檢查對糖尿病人的眼睛那麼重要。糖尿病控制愈差或發病時間愈長的人,愈容易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有一些人在確定罹患糖尿病時,已經有視網膜病變,甚至有人因為視網膜病變,才發現自己罹患糖尿病,但多數人卻過於輕忽,以至於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5倍,而罹患白內障的風險更高出一般人50倍。

定期接受眼底檢查 服藥飲食運動都重要

如果糖尿病患能早期發現有眼睛病變,接受治療、好好控制血糖,眼睛的問題也有機會隨之好轉,因此一旦確定得了糖尿病,就應該接受眼底檢查,之後每年更應檢查一次,若發現有視網膜病變,更應積極改為每三到六個月檢查一次。

 

冬天易好發乾眼症 熱敷可改善

你有乾眼症的困擾嗎?眼科醫師指出,冬天是乾眼症的好發季節,尤其是更年期婦女、年長者、隱形眼鏡族及做過近視手術者,都是乾眼症高危險族群,平常可以用熱毛巾熱敷雙眼,有助於改善乾眼症。

冬天風大 乾眼症易發病

江立峰,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表示,最近門診中,因為乾眼症來就醫的病人有增加的現象,主要還在於冬天是乾眼症好發季節,由於冬天風大,濕度低,進而會將眼睛中水份吹乾,尤其是乾眼症的高危險族群,就會在此時節發病。

更年期婦女因為荷爾蒙分泌失衡,進而會使得油脂層分泌不好,因而易出現乾眼症;許多做過近視手術者,也因為角膜皮瓣被切割之故,也容易出現乾眼症;而且若是乾眼症不予以改善,就會使得視力不穩定,會一陣一陣的出現模糊感。

淚膜不穩定 視力會不良

眼睛的構造很複雜,光是眼睛表面的淚膜,就有三層。江立峰醫師指出,淚膜包括黏液層、淚水層與油脂層,油脂層是最外層,可以防止水液層蒸發;而乾眼症患者往往會出現淚膜不穩定,進而易導致視力不良,甚至會因為無法使淚水排除過敏原,也易出現眼睛過敏症狀。

乾眼症的治療主要是以人工淚液來改善;此外,江立峰醫師並建議,除了人工淚液之外,平常也可用熱毛巾熱敷雙眼,藉由刺激淚膜的油脂層,來防止水液層蒸發,並且也應注意少吹風及室內空調,可增加室內的濕度,在室內放置一盆水,對改善乾眼症也有幫助。

 

早產兒併發症多 須追蹤到五歲

根據早產兒基金會統計,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早產兒或有特殊合併症的早產兒,比一般足月兒在認知與動作發展上較易發生遲緩情形。醫師建議,早產兒由於併發症多,因此須定期回診追蹤直到5歲,以期能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媽媽懷孕週數越短 早產兒併發症機率越大

早產兒未能足月生產,器官多尚未成熟,進而容易出現併發症,包括腦室內出血、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視網膜病變、聽力受損、慢性肺部疾病、開放性動脈導管、壞死性腸炎等;而且,媽媽懷孕週數越短,早產兒發生這些問題的機率就越大。

發育不完全 須在加護病房治療

醫師陳怡伶,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表示,早產兒由於發育尚未完全,因此極易出現併發症;而且早產兒因為呼吸道的力量不夠,需要使用呼吸器,以及腸胃道也無法喝奶,而需要打點滴提供營養,這都必須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體重不足二公斤需住保溫箱

只要準媽咪在懷孕未滿37週生產的嬰兒,就算是早產兒,然而,還會依據嬰兒的體重來看是否需要住保溫箱;陳怡伶醫師指出,通常新生兒體重未達二公斤,就需要住保溫箱,直到寶寶體重達2200-2300公克,才會讓媽媽帶回家。至於新生兒回家之後,仍需要定期回診追蹤,一直要追蹤到五歲,必須長期觀察其生長狀況。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