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透過語音互動 可改善慢性背痛?

在美國,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品質、身體活動,常受到限制,有時情況更比糖尿病、心臟病或其他癌症患者來得嚴重。目前治療慢性背痛,除了藥物治療,也有認知行為、適當放鬆、疼痛按摩等非藥物介入方式,可幫助緩解慢性疼痛、增加活動靈活度。

慢性疼痛患者接受認知行為治療,雖然有效,但卻有些限制,像認知行為治療師數量不多,且大多集中在都市醫院,花費成本較高。病患也必須到醫療院所接受治療,耗費許多時間。因此患者配合度往往很低,普及性也不大。

語音互動模式 節省人力、時間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治療人員開始發展語音互動模式,舉例來說,患者使用語音互動模式時,可以點選深呼吸療法,語音會播放相關音樂、動作指導。或者患者想點選按摩療法,語音也會播放按摩哪些部位、動作提醒等。雖然許多疼痛治療中心都有提供這類服務,但是卻沒有臨床試驗證明這種方式可以達到專人互動效果,也無法證明這樣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可近性、普及性。

語音模式、專人對談 都有助減輕疼痛

近期《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刊登一篇隨機研究,主要對象為125名慢性背痛患者。參與患者分為兩組,一組使用語音互動模式,在操作手冊、語音的指引下,患者按表操作,並記錄每週情況,治療師也會回饋,而接受傳統認知行為治療的患者,則每週與醫師會面,並由醫師紀錄整體改善情況。

研究團隊以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評估患者疼痛強度,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代表疼痛越強烈。研究顯示,經過3個月後,兩組疼痛程度都有減緩,語音互動組疼痛指數平均減少0.77,傳統組則減少0.84。而在身體功能、睡眠品質、心理方面等,兩組患者也都明顯改善,而語音互動組的退出率較低,這代表語音互動模式或可做為非藥物治療選項。

人工智慧語音 有機會量身打造對話回應

目前語音互動設計都是預設對話,比較無法量身打造對話內容。近幾年來,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成熟,語音回覆內容說不定可以根據患者過去經驗、對話紀錄做調整。像軟體會記憶病患幾月幾日曾經打電話,因此就可以詢問這次疼痛是否比上次嚴重,也可以詢問患者,上次使用呼吸療法是否有效,並提出理想建議。甚至還可以與病歷紀錄結合,詢問病患上次處方藥物是否有效,有沒有什麼副作用等。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類似臨床試驗成果陸續出爐。

肆、延伸閱讀

1.Alicia A.H., Diana M.H., Joseph L.G., et al. 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Based Self-management for Chronic Back Pain The COPES Noninferiority Randomized Trial. JAMA Internal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April 3, 2017.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7.0223

2.Weiner S., Fink J.C., Telemedicine to Promote Patient Safety: Use of Phone-Based Interactive Voice-Response System to Reduce Adverse Safety Events in Pre-dialysis CKD. Advance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2017;24(1):31-38.

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https://goo.gl/E57mJW

誰說高枕無憂? 枕頭太高當心長骨刺

長骨刺一定要開刀嗎?骨刺通常會發生在脊椎、關節處,因此若是發生骨刺,許多病人都會擔心開刀會影響到其他組織,因此若聽到要開刀都會非常害怕。另一方面,開脊椎的骨刺,在術後卻造成癱瘓的病例也時有所聞,骨刺是否真的一定要開刀?一起來聽聽專業骨科醫師意見。

發現骨刺時不一定要馬上治療

豐原醫院骨科主任呂文憲表示,幾乎每個老年人都會生成骨刺,骨刺就像人的白頭髮一樣,是無用的組織,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常見的問題,有骨刺的人不一定會有症狀,除非骨刺長大壓迫到神經造成腰痠背痛等情形才需要治療,在剛發現骨刺形成時不需要馬上治療,但可以在發現有骨刺時減少過度活動關節進行早期保養,避免骨刺越長越大形成其他臨床症狀。

骨骼受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大都可能誘發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骨刺是骨質增生的一種臨床現象。病人只要作平面X光檢查,就能夠清楚判斷病人是否患有骨刺或所患的骨刺位置和病情的嚴重性。當病人患有骨刺時,在X光片上,通常可見到病患的骨頭邊緣出現尖形的骨質突起。因為這些突起的骨質本質是骨頭的組織而且形態像「刺」一般,所以被稱為「骨刺」。

很多人不了解骨刺是怎麼形成的?呂文憲主任表示,骨刺是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骨刺生成與身體過度的活動、運動、年齡有直接的關係。當骨骼接受到過度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變大時,都有可能誘發骨刺的生成。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會出現症狀。

骨刺的生成位置會影響到症狀

楊椒喬院長表示,在臨床上,很多病人雖然已經生長有脊椎骨刺,卻從不感到生病痛苦,這與骨刺所在的位置有關,只要骨刺沒有壓迫到神經線,症狀便不會很明顯,換言之,真正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神經壓迫造成的。因此當醫生告訴你的脊椎長骨刺時,不需要過度擔心、害怕,不會有立即的危險,因此也不需要立即開刀。

枕頭過高容易造成頸椎錯位產生骨刺

腰椎在活動時,牽涉到腰背部的許多肌肉群、韌帶,對骨骼產生牽、拉的作用,長期下來骨頭與軟組織交接的地方產生損耗,將刺激骨刺增長。另外,當頸椎生長骨刺壓迫到神經線時,因為頸部神經組織眾多,因此,頸椎骨刺所引起不適或其他的症狀也較容易出現。所以平日保養是十分重要。如枕頭不宜過高,過高會造成頸椎生理彎曲度變直,各節頸椎失去正常的位置,出現脊椎錯位,導致頸椎周圍的韌帶及軟組織不能放鬆,使頸椎骨出現骨刺增生。

尋求民俗療法可能讓骨骼錯位更嚴重

呂文憲主任表示,許多病人會有「長骨刺是因為運動太少」的迷思,事實上,骨刺的生成並不是與運動頻率有關,年紀較大的患者出現異狀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自行尋求民俗療法治療,恐讓骨骼錯位更加嚴重。

在預防與治療脊椎骨刺方面,要避免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和活動,減少關節、軟骨受傷,避免過度的韌帶和軟組織的牽拉。同時也要防止關節退化,每天要做適當的運動。減輕關節軟骨的退化,修補軟組織的損傷,要有適當的治療才能減輕骨刺所帶來的痛楚,如果有很嚴重的神經壓迫的話,外科手術的減壓及固定便有必要,而這樣的治療及復健都需要專業醫師詳細的評估及診斷。(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媽咪腰好痛? 專家直播告訴妳怎麼處理!

不少媽咪平常忙於家務、照顧小孩,常忙到沒時間照顧自己,長時間下來,很容易出現腰痛困擾。營養師李婉萍粉絲團、健康醫療網將於6月6日晚間8:30~9:00同步直播,由李婉萍營養師、加拿大脊骨神經醫師黃如玉一起交流,告訴大家一些如何舒緩腰痛小技巧。

媽咪腰痛 背後原因複雜

根據黃如玉醫師所提供的資料,女人還沒生小孩時,可能穿一整天高跟鞋都沒感覺,但當了媽咪,可能沒做什麼事也腰痠背痛。事實上,媽咪腰痛主要原因包括懷孕、沒時間運動、沒時間做肌力訓練、長時間做家事、照顧小孩、抱小孩,以及上班長時間久坐、久站。

黃如玉醫師也提醒,媽咪們出現腰痠、腰痛等困擾時,只要好好休息、保養,多半過幾天,情況就會好轉,但如果媽咪們除了感覺腰痠、腰痛,還出現腳麻、腳無力等症狀,或者做某些特定動作時會產生觸電般劇痛、走路或上下樓梯時會感覺吃力、走不遠、腿會痠痛,亦或晚上睡覺、早上起床時、下午下班後等固定時間就會產生腰痠、腰痛症狀,代表情況可能不單純,建議盡快就醫,接受X光等檢查。

Youtube、臉書同步直播 錯過可惜!

在6月6日晚間8:30~9:00的直播當中,黃如玉醫師將分享更多媽咪腰痛小知識,也會分享三個居家小運動,幫助媽咪舒緩腰痠。直播平台包括Youtube上「LOHAS LIFE健康愛樂活頻道」、「健康醫療網」FB粉絲頁李婉萍營養師FB粉絲頁「李婉萍的營養天地」黃如玉醫師FB粉絲頁「Dr. Joyce - 黃如玉」,歡迎臉友、網友、鄉民準時上線,一起學習如何舒緩腰痠、腰痛。

媽咪腰好痛? 直播預告

多親近大自然 趕走憂鬱壞心情

根據一篇2017年2月發表於《今日醫療新聞》的研究指出,經常觀賞鳥類、灌木及樹的人較不易感到壓力、焦慮及罹患憂鬱症。端午節假期即將到來,除了待在家中吃粽子、觀看划龍舟比賽,不妨到戶外踏青,接近大自然,可以釋放壓力,獲得快樂喔!

看到青山綠水 有助身心健康

該研究由英國艾希特大學、鳥類學信託基金會及昆士蘭大學聯合進行,研究以270多位來自不同年齡、收入及種族的參與者為對象,於米爾頓凱恩斯、貝德福德和盧頓三個地區進行鳥類數量調查,發現無論參與者住在都市或是綠意盎然的郊區,只要於住家附近看到鳥、灌木及樹就有益心理健康,即使在控制了貧困社區、家庭收入、年齡和廣泛的其他社會人口因素等變項之後,鳥類,灌木及樹與更健康的心理狀態之間仍存在正相關。

而前一週較少外出的人較容易有焦慮和憂鬱的現象,其中憂鬱、焦慮和壓力水平與參與者下午時段看到的鳥類數量有關,研究者認為,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與鳥的種類無關,而是人鳥之間的互動。

趕走憂鬱~綠化從「自家」開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林家興表示,該研究有趣的發現是,不論鳥或花草樹木的種類,都一樣可以紓解壓力、焦慮和憂鬱。重要的是,是否有機會多多接近它們。這也提醒我們如果想要健康的心理,便要多接近大自然。

在個人方面,可以綠化自己家的院子,或多到住家附近的公園綠地;若以社區和政府而言,可透過綠化居住環境,像是增加社區的公園綠地,增進民眾接近大自然的機會。

遠離室內3C產品 踏出戶外更舒暢

在通訊科技發達的世代,很多人喜歡宅在室內玩3C產品,特別是兒童青少年。他建議心情不好或壓力很大的時候,可以自己或找伴到公園走走,父母則多鼓勵兒童青少年從事戶外活動,一起到郊外,放鬆心情,同時可增進親子關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民眾在安排戶外踏青時,不需很制式或刻意規定每周幾次,以選擇方便、不用花太多力氣的行程做為開始,避免在忙碌生活中形成另一種壓力。另外研究也發現較少外出的人容易有焦慮、憂鬱情緒的現象,她說明憂鬱或憂鬱症患者,常常對很多事物提不起勁、不太想動,此時身旁的家人或朋友更可主動積極邀請,讓他們陪伴自己到郊外走走,看看自然環境中的鳥與樹。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