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把握黃金塑身期 戰勝產後憂鬱

為了支持寶貝在子宮內成長,荷爾蒙導致孕婦身體產生巨變,媽媽對一切生理不適甘之如飴,肚皮三層肉卻悄悄發酵成心結,難道這是生兒育女必要的代價?醫師說,把握產後1~3個月的黃金塑身期,回復身材不是問題。

女性天生高脂肪 孕期加速囤積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研究1萬6千名受試者,發現男性平均攝取熱量比女性高51%卻不易發胖,原因是男性肌肉與骨骼量比女性高33%,消耗更多熱量;西班牙沙拉戈薩大學也從4,500名新生兒資料比較出,脂肪量取決於性別,女性天生擁有較多脂肪。

女性進入孕期,受荷爾蒙變化與腸道細菌影響,全身脂肪量增加2~6公斤,吃得不多也可能變胖,子宮擴張也導致皮下脂肪增厚,體態變形。

體態比體重更重要 皮下脂肪是大敵

身材走樣是孕期最明顯的改變,為了承受懷孕及生產,皮下脂肪急速膨脹,孕婦骨盆前傾、重心前移,腰椎跟著前弓、小腹突出,形成「彎腰、駝背、垮臀」沒精神體態;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未懷孕也可能因長期不良姿勢導致小腹肥胖。

「皮下脂肪」平常保護人體避免外力衝擊、禦寒及維持內臟位置,也因附在皮膚下方,一旦增厚在視覺上就很明顯變胖,尤其容易囤積在下半身,俗稱「西洋梨」體型,通常是女性和肌肉不發達者。

產後婦女急著瘦身,常遇到「體重下降,體態沒有恢復」的困擾,整形醫美中心院長謝承翰醫師提醒女性,體態比體重更重要,節食和運動只能減「內臟脂肪」,針對孕期囤積的「皮下脂肪」可借助外力局部雕塑,例如近年風行的「冷凍減脂」就能有效解決孕媽咪困擾。

產後一個月起是關鍵 做完月子就開始塑身

孕期肥胖來自人體防護機制,產後肥胖則大部分受生活作息影響,媽媽將專注力放在寶寶身上,快速吞嚥且缺乏運動,體態每下愈況,謝承翰醫師觀察到許多孕婦受發胖所擾,原本充滿幹勁地計畫塑身,產後沒有馬上行動,動力便與日俱減,最終說服自己與脂肪共處。

另一方面,母體在產後6個月內荷爾蒙會復原,新陳代謝恢復正常,身體自然進入最佳減重狀態,據統計,產後6個月內若回復孕前體重,10年後體重只會增加2.4公斤;反之,10年後體重會增加8.3公斤。因此想減「內臟脂肪」務必把握這6個月,但要減去最難剷除的「皮下脂肪」可得提前進度,無論在生理或心理層面,產後1~3個月才是真正「黃金塑身期」。

「產後塑身越快開始越好,做完月子就可以進行療程!」謝承翰醫師表示,生產前後是皮下脂肪層最厚的時期,冷凍減脂透過各部位專用手握把吸入贅肉,以專利恆低溫控制技術「凍」住脂肪細胞,使其結晶化而凋亡,自然代謝排出體外,因此選在皮下脂肪層最厚時操作,較能達到滿意成果。

認明美國原廠療程 安全、有效、舒適

脂肪細胞數量過了青春期即固定,不再增加,體積卻可能膨脹500倍之多,能確實減少皮下脂肪的方式唯有侵入式抽脂手術,以及非侵入式冷凍減脂療程。前者必須承擔動刀風險及漫長術後照護;後者不需麻醉、免動刀、過程無痛感、無手術恢復期,不影響日常生活即可漸進達到塑身效果,安全有保障,在較短時間內達到目標,自然產婦做完月子就可進行療程,剖腹產婦視醫師評估傷口,復原後也可安心進行。

謝承翰醫師建議選擇有FDA安全、有效雙認證的美國原廠儀器以保障權益,該品牌是Cryolipolysis(中譯冷凍減脂)專利擁有者,鎖定脂肪細胞作用,一次減少25%脂肪層厚度且效果持久,也因成人脂肪細胞不過度發胖便不會再增多,後續搭配健康作息,不必擔心復胖;療程搭配專利抗凍凝膠片、恆低溫控制技術、智慧溫度感應器,防止肌膚凍傷。

美國原廠冷凍減脂療程還具有一次午休或午茶時間就能完成的高便利性,尤其適合產後塑身,過程中可看書、上網,舒適運用每一分時間,享受「偽單身時光」,做完療程再回到現實生活照顧寶寶,輕鬆成為「COOL線條」媽咪。

3大族群免疫力低 染肺炎最易送命

肺炎是國人死因第3位,去年奪走逾萬條人命,其中以老年人占大多數。醫師建議,嬰幼兒、老年人及慢性疾病患者等高危險族群,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肺炎國人死因第3位 去年逾萬人死亡

根據衛福部105年國人死因統計,去年共有1萬2212人死於肺炎,超過9成是65歲以上老年人,死亡人數較前一年增加1451人,死因排名前進1位,成為國人十大死因第3位。

3大高危險族群 免疫力較低下

萬芳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吳文豪表示,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是造成肺炎的主因,5歲以下嬰幼兒、65歲以上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例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肝硬化、HIV感染、癌症等,由於免疫力較低下,都是高危險族群。

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有效預防感染

吳文豪主任強調,高危險族群一旦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常見為咳嗽、氣喘、胸痛、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意識不清等症狀,容易併發肺炎、敗血症、菌血症及腦膜炎,增加住院、死亡風險,建議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感染。

別忽略心臟疾病 10大死因排名第2!

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最新105年10大死因結果顯示,國人去年有13萬2428人死於10大疾病,占總死亡人數76.8%;而與前年相較,排名第2的心臟疾病,死亡人數就增加1610人,不得不慎!

去年心臟疾病死亡人數較前年增加1610人

國人去年10大死因排名依序為1.癌症、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事故傷害、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8.高血壓性疾病、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排名第1的癌症,去年死亡人數較前年增加931人,排名第2心臟疾病增加1610人,排名第3肺炎增1451人,排名第4腦血管疾病增677人。

心臟血管疾病致死 小心血管變硬與血液濃稠

心臟血管疾病多為三高族群,而在防治心臟疾病時,西醫多會針對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來做治療;而在中醫方面,又是如何診治呢?中醫師吳建東表示,心臟血管疾病會致死,主要並不是因為三高,而是三高導致血管變硬與血液濃稠,是因為血管硬化以及血管中血液循環不良造成。

中醫治療心臟疾病 從根本處理

吳建東醫師指出,血管硬化與血液循環不良,就要針對周邊循環差或是代謝差來治療,甚至要調整脾胃,而肝腎虛弱時,也都需要用藥調整,必須要從根本處理,使代謝產物清除乾淨,以及血液循環要調整好,才能改善心臟血管疾病。

針灸、放血 也可改善心血管疾病

心臟血管疾病除了使用中藥治療之外,吳建東醫師進一步指出,針灸也能改善心臟血管疾病,而最常用的穴位有百會穴(位於頭頂的正中央稍後處)、合谷穴(位於第一、二掌骨間虎口處)以及太衝穴(位於腳背在第一腳指骨與第二腳指骨上方凹陷處);此外,對於血壓突然升高,血管未稍循環差,或是腳麻、手麻等病況,也可應用放血來做治療。

預防心臟疾病:規律運動+良好生活習慣 

根據研究顯示,中西醫合併治療,對於心血管疾病會有較好的效果;吳建東醫師強調,至於想要預防心臟疾病,養成規律的運動,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而且要記得多喝水,喝水也是改善心臟疾病很重要的一環。

你少鈣了! 5種營養素讓你鈣給力

許多人都知道,缺鈣會引起骨質疏鬆,特別是更年期女性、平常較少運動的上班族,更容易缺鈣,若同時缺乏維生素D、B群,還可能引起腰痠背痛等症狀,此時鈣質、營養補充就非常重要。

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趙順榮藥師表示,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天鈣質需要量,約800-1000毫克,更年期婦女為1000毫克,吃鈣片時間最好在飯前一小時,或飯後二小時、睡前,可避免食物影響鈣質吸收。

趙藥師也叮嚀,當一個人缺鈣,光補鈣,還不夠,必須有維生素D、鎂、鋅、B群等共同作用,5種「骨鈣營養素」,缺一不可,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補鈣、保健效果,因此選擇營養補充品時,民眾要多比較、多了解相關訊息。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