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跑馬拉松有後遺症 足底筋膜炎易上身

喜愛跑馬拉松嗎?可得要小心足底筋膜炎易上身!足底筋膜炎病人往往在早晨剛起床要下床時,腳踩在地上就會突然覺得腳跟底下有劇痛,甚至會痛到無法行走,但多走幾分鐘後,疼痛會減輕;然而,到了下午或是站太久,活動太多時,腳底又會出現疼痛。

跑步應量力而為要有適當休息

北醫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唐佑任表示,門診中,已有很多人因為跑馬拉出現足底筋膜炎來看診;至於想要預防足底筋膜炎,除了跑步姿勢要正確之外,平常在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暖身,而且跑步之後也要做收操運動,更重要的是跑步應量力而為,還要有適當的休息,才能避免運動傷害發生。

足底筋膜炎可能使足底長出骨刺

會形成足底筋膜炎,和足底長期積累性牽拉大有關係,因為產生慢性損傷,並有輕微撕裂,而且有骨膜炎或纖維組織炎,就會造成疼痛;足底筋膜炎甚至還可能使足底長出骨刺;唐佑任醫師指出,一旦使跟骨內結節受力集中於一點,就會造成慢性發炎並在局部產生骨刺,而且足踝部神經受到炎性發炎和增生性骨頭的刺激,就會更疼痛。

中醫藥+針灸+推拿進行內外共治

唐佑任醫師說,中醫針對足底筋膜炎的治療,可以從藥物、針灸與推拿手法進行內外共治來提升療效;中藥方劑有六味地黃丸加減、濟生腎氣丸加減以及獨活寄生湯加減等,針灸則是以患處附近穴位為主,再配合遠處的反應點或是循經取穴治療,至於推拿手法則是以舒緩腓骨長肌以及腓骨短肌,和復位跟距關節,降低不正當受力為主。

低週波治療可止痛 不可用在傷口處

想要緩解肌肉痠痛,坊間已有販售低週波治療儀,民眾可以購買後自行在家裡使用。不過,復健科醫師提醒,雖然低週波治療儀可以止痛,但卻不可用在傷口處,以免使傷口更加受傷。

使肌肉活動 增加血液循環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低週波治療儀是復健科常使用的電療,其原理是產生高度電流讓神經麻痺來達到止痛效果;而且低週波治療儀可以使肌肉活動,而能增加血液循環,進而可幫助傷口癒合。

有心律調節器者不可使用

由於低週波治療儀在坊間即可購買到,因而有很多民眾會自行選購後在家裡使用。武俊傑主任強調,在使用低週波治療儀時,不可以在傷口處使用,以免會使傷口更加受傷;此外,身上有心律調節器者,也不可使用,以免電流會影響心律調節器的功能。

第二等級風險醫療器材

由於低週波治療儀是屬於第二等級風險醫療器材,民眾在購買時,得要注意產品仿單上的說明,並確認產品包裝上有衛生福利部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才有保障;武俊傑主任並提醒,在使用低週波治療儀時,應注意參數強度不可太強,應從最低值逐漸調整至可接受的痛感強度,以免肌肉受到傷害。

脊椎滑脫腰背痛 醫籲坐姿要端正

別以為脊椎出問題導致的腰背痛都是大人才會有的毛病!臨床上,就有小朋友因為坐姿不端正,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椎弓骨折,並導致脊椎滑脫。由於脊椎滑脫初期症狀不明顯,直到病況嚴重,有可能會出現下肢無力,那時就只能用手術才能治療了。

年老脊椎退化易導致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信彰表示,脊椎滑脫多因為年老脊椎退化導致,有很多老人家因為脊椎韌帶鬆脫,或是關節長骨刺,進而導致脊椎滑脫;然而,臨床上,也有很多年輕人因為疲勞性工作,導致椎弓骨折,以致出現脊椎滑脫。

椎弓骨折也易發生

除了年輕人會因為疲勞性工作而發生椎弓骨折,進而致使脊椎滑脫,就連小朋友竟然也會出現椎弓骨折,以致發生脊椎滑脫;陳信彰醫師指出,臨床上,確實有家長因為看到孩子坐姿不良帶來就醫,進一步以X光檢查,就發現到小朋友有椎弓骨折,以及出現有脊椎滑脫的情形。

初期採取保守療法

至於脊椎滑脫的治療,初期是採取保守療法;陳信彰醫師說,當脊椎滑脫所造成的腰背痛症狀輕微時,會先採用口服止痛藥以及復健來改善,但是若病況嚴重時,則就必須要採用手術治療來減壓及復位固定,而目前則是多採用微創內視鏡手術。

坐姿端正+避免彎腰提重物

陳信彰醫師強調,要避免脊椎滑脫平常就要注意坐姿必須端正,而且老人家應該要避免彎腰提重物,也是預防椎弓骨折所導致的脊椎滑脫重要原則。

開學症候群 假期後心收不回來怎麼辦?

春節後開學,爸媽最擔心孩子還停留在放假狀態,家中孩子不想上學、無精打采、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想到上學就肚子痛、頭痛,當心你家的孩子患上了「開學症候群」。 開學症候群 心理生理都拉警報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部立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長假後通常會出現「開學症候群」,都是因為放假期間太過放鬆,加上作息不規律卻突然要調整,讓孩子適應不良,出現心理、生理的反應,而精神不佳、常打哈欠、呈現疲倦或想睡,甚至脾氣暴躁易怒等,都是開學症候群常見的現象。 小撇步 擺脫開學症候群 張自強主任指出,若孩子有上述的情況出現,父母應多點耐心陪著孩子們一起來調整,縮短適應不良的時間。以下提供幾個方法,擺脫開學症候群的影響:

把握時間多運動,透過運動降低開學的壓力,增加學習活力,避免懶散的態度。晚上早點就寢,避免睡前使用3C產品,以免影響入睡,可搭配輕柔音樂助眠,增加隔天上學精神。調整生活作息,在長假期間較無時間壓力,故常常作息不正常或花過多時間玩樂,唯有逐步調整作息表,才不會影響正常的上課學習時間。增加親子溝通時間,回家約定使用3C時間,避免影響親子互動,同時可以扮演聆聽的角色,多聽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適時給予關心與支持,降低孩子因為開學換老師或換班級的焦慮或壓力。

此外,家長們除了每天可以撥點時間與孩子聊天,了解他在學校情況。而當孩子出現開學不適應的情況嚴重且持續超過2周,則建議儘早就醫,以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或治療。

社區全責助理服務 獨居高齡長輩太感謝

居住北投的獨居翁奶奶,雙腳浮腫、行動不方便,家裡環境非常地髒亂,桌子、沙發上到處堆滿了雜物,經過聯醫社區全責助理多次清掃,清出3大袋的垃圾,桌面乾淨了,椅子上終於可以坐人,家裡變得乾淨整齊,翁奶奶再三表示感謝。

另一名高齡96歲的老翁,去年底接受腿部手術,目前雖然可以獨自下床,但必須靠雙手扶著助行器,聯醫社區全責助理至家中協助個案過程中,聽到老翁出院到現在還沒能好好洗澡,助理立即攙扶到浴室洗澡,讓他感到非常貼心。

首創社區全責服務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護理科主任蔡衣帆指出,上述兩個個案都是社區全責助理服務的真實案例,也是發自病人及家屬由衷地感謝。都會區社區全責服務目前是聯醫首創,各院區依照個案需求提供所需服務,幫助社區安寧個案、居家個案、低收入戶、獨居長者等弱勢族群。

落實貼心醫療政策

蔡衣帆強調,未來聯醫將努力朝服務面向、資源整合部份結合更多力量,並期使將社政及衛政方面資源進行連結,進而將擴大服務能量,嘗試訓練個案家屬,落實銀髮照顧及貼心醫療政策,成為市民健康的後盾,對於弱勢族群的照顧服務能更為普及。

頸因性頭痛盡早治療 延誤恐癱瘓

長期姿勢不良,不但會引起頸肩痠痛,還可能引發頸因性頭痛問題;耕莘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曾邵勇指出,主要是因頸部神經和頭部連結密切,當頸部發生病變時,就可能併發頭痛問題,且包括頸部、後腦等,疼痛也會從後頸部向上傳到後腦勺,整個頭部都會疼痛,嚴重還會造成失眠。

病變前找出原因 有效及時預防 

臨床上,有頸椎問題的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部分患者會出現頸肩痠痛、手腳麻痛等症狀,但較嚴重患者還會有手腳無力、四肢癱瘓等問題,必須緊急手術治療且配合復健,才能避免留下永久的功能缺陷;曾邵勇醫師指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病變前,找出頸椎惡化的原因,對症下藥。

顯微手術有助切除病灶 提高成功率 

曾邵勇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上,症狀較輕者可採以保守治療,透過導正姿勢、藥物治療或復健治療等紓緩症狀,若較嚴重者,則建議採手術治療,目前頸椎的手術治療多採顯微手術,利用顯微鏡將神經、骨刺放大等,有效幫助醫師切除病灶,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併發症,患者不需過於擔心。

若症狀出現時置之不理,不但會讓頸椎問題持續惡化,甚至會壓迫到頸椎神經根,造成手臂疼痛、麻刺等症狀,一旦壓迫到中央的頸髓中樞神經,恐會造成癱瘓;曾邵勇醫師呼籲,有任何頸椎症狀出現時,就應盡快就醫檢查,必要時應及早接受治療,才能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期,造成遺憾。

子宮動脈栓塞術 挽救產後出血保住子宮

一名25歲的產婦於剖腹產後發生子宮收縮不良,合併產後大出血(俗稱血崩)的緊急狀況,在婦產科與放射科醫師共同合作下,立即進行兩側子宮動脈栓塞手術,成功止住出血點,不只挽救產婦的生命,也成功保留子宮。 生產過程風險大 子宮動脈栓塞術可止血  婦產科蘇文祥醫師表示,俗語說「生好就雞酒香,生歹就四塊板」,孕婦生產雖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好事,卻也潛藏著高風險,有時候會在過程中出現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因而導致死亡,產後大出血便是其中一項。即使是接受剖腹生產,還是可能併發子宮收縮不良的意外事件,在使用各種藥物、按摩子宮及填塞紗布都無法挽救時,就必須以手術切除子宮來達到止血的目的,然而對於仍有生育規劃的夫妻來說,這是一項痛苦的選擇。所幸現在醫學發達,子宮動脈栓塞術成為安全、有效又能保住子宮的好方法。 手術必須團隊合作 個案恢復良好 蘇文祥醫師進一步說明,子宮動脈栓塞術需搭配專業放射科醫師,透過血管攝影找出子宮動脈,再以導管注入可分解的栓塞物質阻斷血流,改善產後出血的狀況。蘇文祥醫師表示,栓塞物質於3-4週後便會自行分解,讓子宮動脈能恢復血流,可以有效保留生育功能,同時術後需要的恢復期較短,對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上述個案中的產婦於六天後與寶寶一起平安出院返家,回診追蹤也都恢復良好,讓家人與醫師都為她開心。

美國新飲食指南 放行膽固醇適量為宜

美國最新發布的「2015-2020飲食指南」強調健康飲食有助於降低肥胖及預防慢性病,建議所有人應隨時遵循多樣性蔬果及多全榖的健康飲食模式,強調食物的多樣性、高營養密度,以及控制飲食的份量,同時還須限制添加糖、鈉、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的攝取量,達到預防疾病發生之健康飲食與生活。 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美國新版飲食指南與國民健康署持續推動的健康飲食原則一致,重要原則如下: 1. 少吃糖少鹽(鈉)少飽和脂肪拒反式脂肪 少糖:美國新版飲食指南指出每日添加糖的熱量應低於總熱量的10%,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遠離含糖飲料、多喝水,以適量的水果和堅果取代甜點,以減少添加糖的攝取。 少鹽(鈉):研究顯示增加鈉攝取量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南中建議成人及14歲以上兒童每天鈉攝取量應低於2300毫克(約6公克食鹽),14歲以下兒童則應攝取更少。麵包、餅乾等加工過的食品,培根、貢丸等加工肉品,以及調味料(醬油、高湯塊、麻辣鍋底)等「隱形鈉」來源。 少飽和脂肪:建議飲食中,飽和脂肪攝取量應低於每天攝取總熱量的10%,並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以降低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壞膽固醇,以及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拒反式脂肪:人工反式脂肪並非天然的營養素,人體並不需要,研究顯示飲食中增加人工反式脂肪的攝取,可能會增加體內壞膽固醇的含量,進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 咖啡正確喝 膽固醇放行 美國新版飲食指南指出,健康的人每天3~5杯咖啡(1杯約240c.c.,每天不超過720~1200c.c.),咖啡因攝取量400毫克以內,是可以存在於健康飲食型態當中的。建議有喝咖啡習慣的人,喝黑咖啡或只加低脂牛奶,不建議額外添加糖或奶精,更不建議原本沒喝咖啡的人開始喝咖啡。此外,不要將咖啡因和酒精混合一起喝,可能因此喝下更多酒,而導致酒精中毒。 在新飲食指南中,取消了每日膽固醇的攝取上限,但是,仍建議民眾仍應盡量減少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特別的是,蛋及貝類雖然含有較多的膽固醇,但飽和脂肪的含量很少,因此可納入蛋白質類食物的健康選擇、適量攝取。 3. 多吃蔬果與全榖 限制總熱量攝取 鼓勵以蔬菜水果取代下午茶的零食與甜點,並以全穀米取代精製白米,並以飽和脂肪含量較低的魚類及豆類作為蛋白質食物的主要來源,可減少脂肪與總熱量的攝取。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