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死亡率癌症之冠 肺癌標靶治療大突破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癌症已連續34年蟬聯十大死因之冠,其中肺癌死亡率更高居所有癌症的第一位。因肺癌發生初期幾乎無任何症狀,70%以上患者被診斷為肺癌時,都已是中晚期,存活率相較其他癌症來的低,因此突破肺癌的治療瓶頸,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肺癌初期診斷難死亡率高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余忠仁表示,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一萬人,低於大腸癌,但肺癌死亡人數,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的總和還高;進行肺癌標靶治療有賴於腫瘤基因檢測,透過檢測能夠確認特定的致癌基因,選擇適合標靶藥物做阻斷,以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效果。

余忠仁進一步說明,目前肺癌治療,台灣有第一代及第二代標靶藥物能夠使用,但使用前兩代標靶的患者,近八成在平均經過10至12個月後會開始產生抗藥性,使標靶失效,失效的患者中約有一半為T790M基因突變型肺癌。

2015年11月,美國食藥署已快速通過針對T790M突變點治療的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讓前兩代標靶藥物治療失效的部分患者,能夠接續使用新的藥物治療。目前臨床實驗結果顯示,第三代標靶藥物對於有T790M基因突變的患者來說,治療效果非常顯著,約有6成以上的反應率,平均能再延長9-10個月疾病惡化時間,相對於前兩代標靶藥物,新的標靶藥物副作用發生率低,程度也較輕微,可說是肺癌治療上的新突破。

肺癌標靶新藥延長疾病惡化期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明,第三代標靶藥物的臨床實驗中,台灣也有患者參與,大部分反應十分良好,但第三代標靶在台灣尚未核准通過,僅有臨床實驗上使用。陳育民收治的患者中,年約60歲的林女士,在使用肺癌一代及二代標靶藥物後,都相繼產生了抗藥性,也產生了副作用,使她滿臉痘瘡、全身皮疹,後來癌細胞甚至轉移腦部,心情接連受到影響。而第三代標靶出現後,她參加臨床試驗至今,已投藥近一年,不僅癌症得到有效控制,副作用也大幅減少,現在已經能夠出國旅遊,樂享晚年。

陳育民表示,第三代標靶藥物可說是肺癌治療突破性的進展,因此美國快速審核通關上市。台灣許多患者對此寄予厚望,醫界也期盼能夠藉由第三代標靶藥物,幫助更多病人延長癌症惡化的時間,也藉此呼籲台灣食藥署能夠盡快讓第三代標靶藥物上市,讓更多患者能夠受惠,解決肺癌治療的瓶頸。

少年長期腳臭 原來是足底蛀蝕症惹禍

1名正值青春期的少年,雙腳容易出汗,導致常常有發臭現象,讓家長一度擔心是否身體出了問題,就醫檢查後,發現患者腳底屬於潮濕易出汗的膚質,且包括足底和腳趾處都可看線明顯淺凹,且合併病灶,雖沒有出現明顯傷口,但依據過往病史判斷,醫師確診為足底蛀蝕症造成。

罹患足底蛀蝕症 皮膚容易出現淺凹

足底蛀蝕症是侷限於皮膚角質層的細菌感染,細菌會分泌可溶解角質的酵素,造成皮膚出現淺凹和腳臭現象;開業皮膚科醫師葉昱廷指出,因此足底蛀蝕症又稱為足蹠蠹蝕症或是小凹狀角質溶解症,臨床上,部分患者會出現腳底黏膩感,脫襪子時也會有角質容易黏在襪子上。

足底蛀蝕症易和足癬混淆 診斷有賴經驗

醫師葉昱廷進一步說明,包括腳底、腳縫都是足底蛀蝕症容易好發位置,又以容易有腳汗、運動員或愛穿包鞋的人為高危險族群,尤其碰上天氣較潮濕情況,症狀更為惡化,診斷上,因容易和足癬混淆,因此會透過皮膚刮屑檢查加強診斷,但臨床上也曾有足底蛀蝕症和足癬同時出現的病例。

預防足底蛀蝕症最好的方式,就是養成足部乾燥的習慣,且避免長時間穿鞋,減少好發的機率,患者也能配合使用止汗劑,幫助紓緩病症發作;葉昱廷醫師提醒,若長期有腳臭困擾,必要時也應盡快尋求醫師的協助診斷,及早發現接受治療,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標靶生力軍 卵巢癌患者生活添色彩

62歲張小姐是一名專業醫護人員,數年前進行婦產科例行性檢查時,發現自己暈車,加上感覺腹部腹脹不舒服,確診後罹患卵巢癌第三期(3c),經過手術及化療後,去年更經歷復發;復發後,張小姐持續接受醫師建議新的標靶藥物,搭配化療,同時加上她的「3好原則 - 吃得好、睡得好、過得好」力戰3c期卵巢癌,6個月以來,癌指數都穩定維持於個位數。 沉默殺手卵巢癌 初期症狀不明顯致死率高 台灣婦癌醫學會屠乃方理事長表示,卵巢癌對於女性朋友的威脅不容小覷,根據台灣過去34年的癌症登記統計,女性每十萬人口中卵巢癌發生率已上升四倍之多,而罹癌人數成長近十倍之多。 屠乃方理事長說明,卵巢癌素有「沉默殺手」之稱,原因在於早期卵巢癌可能毫無症狀,或只是腹脹、腹痛、便秘、腹瀉等症狀,讓人難以聯想到卵巢癌。加上容易誤診,約有五成患者發現罹癌時已是卵巢癌晚期,使得卵巢癌治療不易、致死率高,在女性癌症死亡率中排名第八位。 治療方式及藥物發展有限 復發率高存活率低 過去卵巢癌治療方式有限,多半患者先以手術盡可能將腫瘤切除乾淨,再使用化學治療追殺殘存癌細胞,屠乃方理事長表示,大約2成患者在接受化療六個月內復發,六個月後復發比例相加有6成之多,然而在未有新藥物出現的情形下,患者只能持續使用化療,復發後的卵巢癌治療陷入瓶頸。 標靶生力軍加入 改善復發性卵巢癌治療 屠乃方理事長指出,復發性卵巢癌終於有了化學治療以外的新選擇,以往復發性卵巢癌治療,如單用化療僅有約6成的治療反應率,目前國內衛生福利部已核准以標靶搭配化療,用於復發性卵巢癌治療,是卵巢癌患者的一大福音。新的治療組合讓患者的治療反應率大幅提升,達到近八成的治療反應率,平均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延長至1年,降低5成的惡化風險;標靶也能減少卵巢癌常見的腹水症狀,讓患者有機會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積極以對爭取存活 屠乃方理事長提醒,與其他癌症相同,卵巢癌如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有不錯的五年存活率,患者可以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建議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婦科檢查。即使治療後復發也不要輕言放棄,隨著藥物進展,仍有新希望。

穿戴式應用新突破 新式晶片耗能低尺寸小

穿戴式裝置將是未來醫療界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也將協助個人進行自己的醫療管理。比利時奈米電子研究中心 imec近期推出0.6V ECG 讀取晶片,立基於時域電路技術的 40nm 技術,這款晶片將可以在動作中維持一致的搏動偵測能力,為穿戴式醫療應用領域的低成本、低耗電之多重感測器系統單晶片 (SoCs) 解決方案,打下良好基礎。 新晶片在動作中維持一致搏動偵測能力 imec 生物醫學電路團隊領導人 Nick Van Helleputte 表示,新式的讀取器 ECG 晶片,為低成本、低耗能的走動式醫療應用之多重感測器系統打下紮實的基礎。它也為 40nm 以上的類比式前端設計另闢創新之路,將善用數位架構技術改良所帶來的耗能與面積優勢。 新晶片為低耗能小尺寸應用提供機會 在個人醫護應用系統中,數位訊號處理能力與記憶體升級的需求日益明顯。目前技術最先進的類比電路技術,並未因為技術演進而縮小封裝面積,在結合大動態範圍、小型尺寸以及低能耗的應用上,仍面臨巨大挑戰。 新款的 ECG 讀取晶片大小僅為 0.015mm2,它可以處理 40mVpp AC 訊號,在 0.6V 供應電壓下的耗電量只需要 3.3μW。藉由從噪訊壓力資料庫中取得 ECG 訊號,系統不會達到飽和狀態,即使在劇烈的動作 (~40mVpp) 下,都能夠維持一致的搏動偵測能力。利用技術提升所帶來的好處,讀取晶片可達成與目前最尖端技術相仿的效能,縮小實作面積。

壓迫性骨折 椎體成型骨水泥灌注術有效急救

脊椎會隨著年齡老化,骨質流失等影響,讓疾病容易入侵,進而導致壓迫性骨折,屆時不小心的扭轉動作都可能會疼痛不已;永和耕莘醫院骨科醫師郭國平指出,尤其冬天又是老人家容易摔倒扭傷季節,目前在治療上,隨著新技術不斷問世,相關手術都已相當成熟,患者不需過於擔心。

過去手術要價高 衍生術後問題多

過去在治療上,以骨水泥灌注術治療脊椎壓迫性骨折,可幫助緩解患者疼痛,但當時手術所需的氣囊撐開器就要價5、6000美元,以台灣健保制度根本無法負擔,也因此許多醫師使用簡陋工具,卻因此出了不少問題;郭國平說,不過目前價格已降低約合台幣6萬多元,讓許患者都能順利完成手術,甚至術後就能下床行走。

低溫骨水泥 解決骨鬆症困擾

骨科醫師郭國平進一步說明,目前國內已引進低溫骨水泥,能避免一般骨水泥硬化產生的高溫傷害,甚至造成血管栓塞合併症,也因此成為治療老年骨鬆引起的脊椎壓迫性骨折的主要方式,目前也已經累積1500位個案經驗,對於有骨鬆症困擾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骨鬆症因整體骨質密度流失,無法每節骨頭都預防性注射骨水泥,因此透過椎體成型骨水泥灌注術急救,才能有效預防骨鬆;郭國平呼籲,除了椎體成型骨水泥灌注術,目前還包括彈性網狀金屬植入物取代過硬的骨水泥、彈性的樹脂人工骨水泥誕生等,都已經在臨床試用中,相信往後必定能成為幫助患者的一大利器。

不治雷特氏症有解? 中研院團隊發現新關鍵

雷特氏症是一種罕見的複雜性神經失調症,是一種嚴重的身心障礙症。出生時可愛的小女孩,滿周歲後卻開始出現扭手及吃手等症狀,漸漸地產生行動障礙,最後不得不坐輪椅,這是罕見疾病雷特氏症,起因於X染色體上的MECP2基因突變。

類小泛素化是一種DNA的轉譯修飾,一旦基因缺陷造成該轉譯活動變少,就會造成患者行動和社交發生問題。中研院李小媛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則發現,「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CF」和類固醇均會顯著增加MeCP2在腦中的類小泛素修飾。

女性有雙對X染色體,故雷特氏症好發於女嬰,男嬰發現時往往早夭,患者通常生命週期不會超過25歲,該研究對雷特氏症的治療也帶來新的方向。

惱人點點請斑走 皮秒雷射有解

冬季氣候乾冷,對於皮膚本來就是一大挑戰,加上現代女性工作忙碌,生活緊張,缺乏時間好好保養皮膚,等到察覺時,才發現自己臉上皮膚不再光滑,往往佈滿黑斑與皺紋。如何除斑、還自己細緻肌膚,現在成為許多女性關切的首要課題。

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除皺、除痘疤暨醫美中心主治醫師廖澤源表示,黑斑的形成有許多因素。紫外線的曝曬是一個主要原因,只要沒有做好適當的防曬保護,皮膚中的黑色素就會增加(例如曬斑);皮膚的發炎也是原因之一,以臉上的青春痘為例,只要有發炎(發紅),在恢復的過程中,就會產生黑色素沈澱;當然隨著年齡增長,年齡越大,老人斑的色澤會越黑,也會越厚,比較特殊的是肝斑,它好發於育齡期女性,成因複雜,與紫外線的曝曬、懷孕和賀爾蒙都有關係。

斑有不同的類型,針對來自不同原因的斑,往往在治療上必須做不同的安排與考量。廖澤源醫師以32歲陳小姐為例指出,陳小姐臉上的斑形成自不同原因,有些是長痘痘留下的色素沈澱斑,有些是肝斑,有些是防曬沒做好形成的曬斑,臉上的混合性色素斑,有些分佈在表皮層,有些分佈在真皮層,有些表皮及真皮均有分佈,為了讓除斑有效率,因而建議她採用「皮秒雷射」治療。

廖澤源醫師進一步指出,皮秒雷射的原理來自光震波,每一個雷射脈衝得以在極短的皮秒(10-12秒)內完成,遠遠短於傳統雷射的奈秒(10-9秒),由於時間非常短暫,光震波的效力得以除斑,卻幾乎不會產生熱效應,也大大地降低以前傳統雷射所擔心的返黑等副作用,也因為不會產生破皮流湯流汁的傷口,復原自然快速。以陳小姐為例,接受一次治療後,她不但發現臉上所有的色素斑明顯變淡,凹陷的痘疤也隨之進步,甚至連臉上的細紋也淡化不少,因而對療效非常滿意。

新式的皮秒雷射技術更能讓膚質獲得新生,廖澤源醫師說明,這種除斑以外的附帶功能來自於獨特的「蜂巢瞬效透鏡」,這是一種專利技術,雷射光透過蜂巢透鏡,在皮膚的表皮內產生一個個的小空泡,後續效應可以刺激皮膚真皮層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增生,達到緊緻、縮小毛孔的效果。皮秒雷射加上蜂巢瞬效透鏡被醫美界譽為「機皇雷射」,正是在於此種新式雷射不但可以解決愛美女性原先惱人的各式斑點,更有機會改善膚質,同時完成緊膚、縮小毛孔等治療。

廖澤源醫師強調,不同的斑因為成因不同,雷射治療前需要考慮許多層面,包括適合的雷射波長、能量等,所以在雷射術前一定要讓皮膚專科醫師詳細評估;而在雷射術後,需要做到「適度保濕,嚴格防曬」,與皮膚專科醫師討論,根據自己的膚質,掌握黃金恢復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術後保養方式,才能呈現出雷射治療最佳的效果。

化療必定噁心嘔吐? 止吐貼片可預防

一名80歲老翁罹患淋巴癌第4期,必須接受化療,雖然治療效果好,但卻會伴隨強烈的噁心嘔吐副作用;原本預計每隔3週要治療,然而在第一次化療後,他一吃飯就吐,整天沒有體力臥病在床,第二次化療時已超過1個月以上。之後的化療他則是使用止吐貼片,而且從住院化療改成門診,治療後不但能夠正常進食,還有體力活動,更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也順利完成整個療程。

逾8成癌症需化療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每5分26秒就1人罹癌,推估約有8成以上癌症患者,除了手術、放療等標準治療,還需要合併化療。據統計,每4人中就有1人,化療後會產生噁心嘔吐的副作用,因而終止治療。新光醫院癌症化療中心主任賴泓誌表示,癌症治療依不同癌症、不同期別的治療方式都不同,而且優先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再評估術後是否接受化療、電療,以降低癌症復發率;若病人屬於晚期癌症不能開刀或罹患血液腫瘤,治療方式則以化療為主,儘管有許多療法陸續問世,但化療仍是主流的癌症治療方式。

噁心嘔吐副作用最痛苦

賴泓誌主任強調,化療的目的在於殺死癌細胞,進而控制癌症,甚至能夠獲得治癒;但針對不同癌症有不同的化療藥物,每種藥物的副作用都不太一樣,常見如疲倦、貧血、掉髮、噁心嘔吐、皮膚過敏、造成肝腎毒性等,其中掉髮、噁心嘔吐對病人來說,最令人感到痛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中斷治療恐增復發風險

化療為什麼有副作用?賴泓誌主任指出,化療是透過直接毒殺細胞方式,無論好的細胞、壞的細胞都會受到影響,當好的細胞受損時,就會引起身體各種不適,尤其腸胃道器官對化療藥物較敏感,容易發生噁心嘔吐的副作用。尤其乳癌、肺癌、淋巴癌、頭頸癌,以及腸胃腫瘤病人,約9成以上會有反應,當產生嚴重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約有4分之1至半數病人會延後治療,甚至拒絕治療,進而影響療效,癌症惡化程度較高,甚至增加復發風險。

止吐貼片預防噁心嘔吐

賴泓誌進一步說明,雖然口服或注射止吐藥物,可降低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但對於年紀大、剛開完刀、頭頸癌病人等,止吐效果較不明顯,且需每天按時服用或注射較不方便,服用多種藥物者還可能產生藥物交互作用;目前則是有改良式的止吐貼片,可提供穩定、持續的血中濃度,能有效預防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使用也更為便利,效果可長達7天。

高度皮膚過敏者不適合

賴泓誌主任強調,癌症治療不再只要求成效,更注重病人的生活品質,透過止吐貼片的幫助,病人即使接受化療,仍可保有生活品質,維持原本生活的步調。他也提醒,止吐貼片不可貼在發紅、過敏及受傷的皮膚上,當出現嚴重皮膚過敏反應需撕下,也要避免直接暴露於陽光下,皮膚高度過敏病人應禁止使用,腸阻塞患者則要小心使用。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