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胃癌和飲食大有關係 醃製食品要少吃

根據外電報導,日本演員渡邊謙罹患胃癌,所幸及早發現,接受治療後,即將在美國百老匯演出「國王與我」;提到胃癌,國內醫師就不得不深切提醒大家,要少吃醃製食品。

國人十大癌症胃癌排名第七

根據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統計發現,日本2010年罹癌人數高達80萬人,為35年前的4倍之多,而日本男性最好發的癌症就以胃癌居首;國人雖然罹患胃癌比例不高,但是根據衛福部統計,胃癌仍在十大癌症排名中居第七,不得不注意!

香腸和臘肉要少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林聰蓉表示,胃癌成因和飲食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醃製食品,一定要少吃,而過年時節,國人愛吃的香腸和臘肉,更是應該要少吃。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也有關係

胃癌成因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也有密切關係;林聰蓉醫師指出,暴露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也會增加得到胃癌機會,所以一旦發現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就應該盡早加以治療,而幽門螺旋桿菌呼氣檢測,則是侵襲性較低的一種檢測方式。

胃鏡切片檢查確診

胃癌會出現上腹痛,沒胃口,吃不下以及解黑便等症狀,但是這也和胃潰瘍的症狀類似;所以,林聰蓉醫師說,要鑑別診斷胃癌,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胃鏡切片檢查,可以直接確認是否罹患胃癌,至於以腸胃鋇劑檢查,雖然不具侵襲性,但是最後要確認仍得要以胃鏡切片檢查來確診。

胃癌治療手術切除居首

至於胃癌的治療,仍以手術切除最重要;林聰蓉醫師指出,手術治療也需要看期別,胃癌一旦已進展到第四期,出現轉移,就不可開刀,只能以化療與放射線治療來延長存活期。

寒流來襲! 員基醫院籲民眾愛注意健康

冬天是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近日寒流來襲,當氣溫驟降時,容易發生血管阻塞或者爆裂的狀況,導致心肌梗塞。有鑒於許多患者對於心血管疾病認知的不足,員林基督教醫院特別舉辦「心凝時刻衛教講座」,超過百名病友熱烈參與。 心肌梗塞是隱形殺手 搶救不及易喪命 對中、老年人來說,心肌梗塞就像可怕的隱形殺手,許多人在發病當下,常因來不及搶救而喪命,員林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部主任張永明說明,心肌梗塞發生的原因是供給心臟肌肉細胞營養及氧分之血管被阻塞,在短短20~30分鐘內,造成心臟肌肉細胞受傷,甚至死亡。心肌梗塞發作的症狀包括胸前劇痛、有壓迫和窒息感覺持續半小時以上,患者常因心臟衰竭和嚴重的心律不整等併發症死亡。 張永明主任表示,患者若能在胸痛開始十二小時內緊急接受心導管手術或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就能減輕心肌梗塞對心臟的傷害。他進一步表示,患有心肌梗塞的患者,應該持續至門診追蹤檢查,並依醫師處方規律地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以避免血栓造成血管阻塞,減低心肌梗塞的再次發生率。 愛吃不愛動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 近年由於國人生活水準提高,養成愛吃不愛動的生活習性,有很多年輕族群有心血管疾病病因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等,導致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醫師建議民眾平時不熬夜、食物少油鹽,若有相關病史的民眾更應要小心注意,及時就醫治療。另外,張永明主任提醒,適度運動對於心血管疾病控制有好處,但天氣太冷就不建議外出運動,若有身體不適狀況,千萬不要貿然運動,應先就醫檢查。 員林基督教醫院每年固定舉辦免費公益講座,提供廣大彰化、員林居民一個良好的衛教管道,期望每個人對於心血管疾病都有相關的認知,透過正確的醫療資訊,擁有健康人生!

黃斑部病變恐失明 息肉狀脈絡膜治療新選擇

「醫師,我媽媽有一隻眼睛看不見了!還有救嗎?」家中的長輩對於退化性眼睛疾病常抱持著「只是老了」、「眼睛霧霧大概是老花」、「不用麻煩子女帶去看醫生」的心態,新光醫院眼科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醫師表示,許多退化性眼疾,如果沒有及早發現,可能陷入失明危機,造成終生遺憾。尤其是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威脅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若不及早治療,對視力的損傷將會嚴重損傷視力。

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 恐造成視力受損

台灣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將近有一半屬於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此病變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亞型,會於脈絡膜長出新生血管,且血管末端也會發生不正常的擴大及膨脹。鄭成國醫師表示,當息肉生長變大,如同血管瘤般,可能會破裂,造成出血、滲漏、水腫,進而影響視力,若不積極處置,一旦破裂,恐會造成視力受損。

復發機率高 定期施打藥物抑制血管新生

鄭成國醫師指出,治療方式除了傳統的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2015年11月衛生福利部開放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使用「新型抗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的適應症,此新型抗血管新生抑制劑能夠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治療效果最長約可維持2個月左右,相較於雷射治療,對視網膜較為安全,且可有效改善視力,由於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的復發機率高,鄭成國醫師強調,「再發屬常態,不復發是例外」,因此仍須積極治療,透過定期施打藥物來抑制血管新生。

民眾平時自我評估 戒菸降低病變機率

民眾可多利用簡便的自我評估工具如「阿姆斯勒方格表」,或居家常見的方格型物品如磁磚、窗戶方格等,用左、右單眼依序注視格線,若視線出現模糊、扭曲變形,中央有黑影時,應該立即就醫,前往醫院進一步檢查。鄭成國醫師提醒,平時外出要注意防紫外光、佩戴太陽眼鏡,避免強光直射眼睛,除此之外,控制好糖尿病、戒菸也能降低罹患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的機率。

貝里斯「腎」利大作戰 亞東醫院跨國協助

為建構在中美洲友邦貝里斯的慢性腎衰竭防治體系,亞東醫院將在三年內提供七個梯次的腎臟內科醫師到貝國傳授經驗和監督整個計畫的推展,並將代為訓練分四批來台的貝國醫師和護理師,將由亞東醫院腎臟內科彭渝森主任帶領醫療團隊推動執行。

簽訂合作計畫 中美洲第一國

台灣駐貝國大使何登煌與該國衛生部部長馬林於日前代表兩國簽下「公衛醫療技術合作協定」,由亞東醫院、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及貝里斯三方,共同合作推動「貝里斯慢性腎衰竭基礎防治體系建構計畫」。這是台灣在中美洲的第一個國與國位階的公衛合作協定,總經費達215萬美元(合台幣7千多萬元)、計畫將分三年完成。

著力慢性腎衰竭防治 推廣社區衛生教育

負責執行的彭渝森主任指出,根據貝國衛生部統計,該國肥胖人口高達60%以上,成人高血壓與糖尿病的盛行率亦高達30%以上,這些高危險因子都是導致慢性腎衰竭的主因之一,這是選擇慢性腎衰竭的主因。 貝國目前對慢性病的防治能力有所不足,亞東醫院與國合會兩度在貝國深度訪查後,決定協定執行三年的「貝里斯慢性腎衰竭基礎防治體系建構計畫」,結合資源,希望以我國腎臟病防治的經驗與能力為基礎,提供貝國專科醫師及洗腎護理師相關訓練,並因應貝國民眾的文化與飲食習慣,推廣社區衛生教育,協助夥伴國家強化健康照護及衛生體系。

 

鼻中膈彎曲常鼻塞 呼吸困難需手術

一名五十多歲男子,因為鼻中膈彎曲導致嚴重鼻塞,經常會覺得呼吸困難,最後只好進行手術治療;醫師指出,鼻中膈彎曲大多都是因為先天發育導致,而且往往都是因為難耐鼻塞症狀,直到就醫才發現有鼻中膈彎曲。

18歲以前都有可能使鼻軟骨受傷

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譚媛云醫師表示,鼻中隔彎曲會因為鼻子軟骨發育不對稱而導致,由於每個人在18歲以前都在成長,往往會因為軟骨發育不良而出現鼻中膈彎曲;甚至於媽媽在生產過程中,都有可能使嬰兒鼻軟骨遭到撞擊受傷,進而導致鼻中膈彎曲。

嚴重鼻塞症狀才以手術治療

再加上鼻子是顏面突出處,也比較容易受傷,也是導致鼻中膈彎曲的原因,西方人更是嚴重,東方人也會發生。譚媛云醫師指出,當鼻子發生受傷情況時,硬骨膜會增厚,也有人是因為有慢性鼻炎或是過敏性鼻炎,都有可能助長鼻中膈彎曲,以及使鼻道狹窄,通常是會先給予口服藥物或是鼻噴劑治療,當鼻塞症狀非常嚴重時,才會予以手術治療。

過敏性鼻炎必須持續藥物治療

這名五十歲男子除了嚴重鼻塞,甚至還有鼻涕倒流以及容易咳嗽等症狀,雖然鼻中膈手術治好了鼻塞,但是鼻涕倒流卻無法改善,必須要再接受藥物治療。譚媛云醫師強調,鼻中膈彎曲手術治療主要是切除軟骨,使鼻塞症狀獲得改善,大約九成能呼吸順暢;但是,對於有鼻涕倒流、鼻子癢、過敏性鼻炎等症狀,則是得要繼續接受藥物治療。

手術切除+放射線照射 蟹足腫治療新選擇

有蟹足腫體質的人一旦受傷,往往會在身上留下疤痕,甚至有人還會越長越大;放射科醫師指出,目前針對蟹足腫有新的治療方式,只需以手術將蟹足腫切除,再以低劑量放射線照射,即可撫平因為蟹足腫留下的疤痕。

肉芽組織過度增生導致

蟹足腫是因為皮膚肉芽組織過度增生導致,而且會慢慢的越來越大,如果因為癢而又不斷搔抓,更容易因為抓破皮而使細菌刺激,導致蟹足腫的情況更加嚴重。有人在小時候打卡介苗時,在手臂上就留下一大塊蟹足腫的疤痕,才知道自己有蟹足腫;也有人是在受傷後才發現有蟹足腫。

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崇義表示,雖然放射線治療主要是針對癌症,但是因為皮膚受傷造成蟹足腫的病人,由於皮膚會不斷增生隆起,也可採用放射腺治療來改善。

青春痘不斷被抓破而增生

王崇義指出,臨床上,針對蟹足腫來做放射線治療的病人中,大多是因為長了青春痘,由於有蟹足腫體質,而導致青春痘不斷被抓破而增生;有人前先只有幾顆青春痘,因為不斷增生的結果,甚至在前胸長出一大塊蟹足腫。

蟹足腫也可採用類固醇注射或是雷射治療;不過,王崇義說,以類固醇注射或是雷射治療效果不好,容易復發,而採用手術切除後再放射線照射的效果較優,而且放射線治療只在皮下1.5公分,不會有特別的副作用。

 

新發現提供新方向 解開雷特氏症之謎

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 是一種罕見的複雜性神經失調症,是一種嚴重的身心障礙症,雷特氏症以1萬分之一的機率好發於小女孩,男孩則早夭。病童通常在1.5歲時身心快速退化,並會出現扭手、搓手、玩手及吃手等症狀。

隨之而來會發生語言障礙、運動功能失調、社交能力變差、學習與記憶能力衰退以及情緒失調等嚴重的身心障礙症狀,有些患者甚至會發生脊椎側彎的現象,目前無法治癒,只能依賴藥物改善。

基因病變 造成社交記憶相關缺陷

由於嬰兒出生時是正常的,突然病變加重,對於患者與家庭的痛楚尤其深沉難言。醫學界已知雷特氏症病因與X染色體上的MECP2基因突變有關,並且可藉由基因檢測驗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李小媛特聘研究員日前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發現若增強大腦中一種名為MeCP2 蛋白的特定後轉譯修飾作用,可挽救實驗小鼠因泛自閉症—雷特氏症 (Rett Syndrome) 所導致的社交、記憶與腦神經細胞的缺陷。

新發現可減緩退化 提供思考新方向

李小媛特聘研究員表示,研究團隊證實,在雷特氏症患者最常見的幾種MECP2基因產生突變的位點,都會呈現MeCP2類小泛素修飾明顯減少的現象。研究團隊再以基因剃除鼠為實驗對象,增加其腦中MeCP2 蛋白的類小泛素化,結果發現可以成功挽救其社交、記憶以及神經突觸可塑性的缺陷,同時會增加腦中腦源神經滋養因子的表現。腦源神經滋養因子亦早已被證實可促進學習與記憶能力、神經可塑性,甚至減緩腦神經細胞退化,可以提供未來治療雷特氏症新的思考方向。

研究成果已於於2016年2月4日刊登在國際重要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為瞭解雷特氏症之病因及治療方向,提供新的思考途徑。

 

幼年得川崎病 年輕易心肌梗塞

年輕人早發性的冠心病引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而失去寶貴生命時有所聞,而這些人有可能是年幼時曾得過川崎病!小兒心臟科主任何季麟表示,不完全型川崎病在鑑別診斷時因臨床症狀不明顯,更容易被家長所輕忽。

一位一歲三個月的男童,因發燒六天合併輕微腹瀉及紅疹,因懷疑川崎病而轉至小兒心臟科門診。經理學檢查無典型川崎病的紅眼、乾裂紅唇或草莓舌,但有左後枕部淋巴結腫,手腳紅腫,軀幹類似濕疹的癢疹及卡介苗接種處發紅,尿液檢查正常,血液檢查方面血球,血小板及發炎指數正常,而肝功能則呈現兩倍上升。

何季麟醫師表示,由於小兒心臟科門診備有心臟超音波設備,可以為病患做即時的檢查,檢查後發現這位小孩的冠狀動脈發炎合併左冠狀動脈擴張,因而確診為少見的不完全型川崎病。後因小孩發燒漸退,家長不想住院接受傳統的免疫球蛋白治療,經討論後,決定在門診接受兩個月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治療。門診追蹤病患冠狀動脈逐漸恢復正常,而肝功能則是在三個月後才恢復正常。

何季麟醫師指出,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是一好發於小孩的血管炎疾病,喜侵犯中型動脈,尤其是冠狀動脈,發病原因不明,好發於東方民族。台灣五歲以下兒童發生率約千分之0.6至0.7左右。一般相信是由感染所誘發,跟基因體質相關,傳統上以臨床症狀確診後應在發燒十日內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

現有醫學研究指出,因川崎病引發的血管炎,病情嚴重者會產生冠狀動脈瘤,引起冠狀動脈血栓、鈣化、狹窄甚而猝死。在長期併發症方面,日本的經驗已發現許多病患在罹患川崎病二、三十年後,有機會發生早發性冠心病,引起心絞痛、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等症狀。 這位罹患不完全型川崎病的小男孩,無臨床常見的紅眼或嘴唇紅腫乾裂,實驗室報告只有肝功能異常,是經由心臟超音波檢查才確診,在臨床上相當少見。何季麟醫師強調,如小朋友發燒五天以上,臨床上有懷疑罹患川崎病的話,應至醫院接受相關的檢查,以免延誤診斷或治療。

網絡資料:

什麼是川崎病?
川崎病引起炎症或血管腫脹。它影響冠狀動脈,冠狀動脈向心肌輸送血液和氧氣。
川崎病通常會導致這些症狀:

  • 5天或5天以上的發燒
  • 紅色或佈滿血絲的眼睛
  • 紅色的嘴唇,口腔或舌頭
  • 手和腳浮腫或發紅
  • 皮疹
  • 頸部淋巴結腫大

川崎病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它通常影響5歲以下的兒童。不過,年齡較大的兒童也會受到影響。
我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川崎病。沒有具體的測試診斷。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兒童容易患這種疾病,而有些則沒有。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