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高壓氧治療 助腦損傷病人盡早恢復

老翁罹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高壓氧治療救命

一名74歲老翁,罹患三高,但近來不僅無法言語、表情呆滯,且行動和記憶都嚴重退化,家人帶其前往奇美醫學中心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因而安排住院治療,除了透過藥物及飲食、復健及針灸等治療,也在腦中風十天內就接受高壓氧治療,前後共治療67次,患者已漸漸能開始說話,且不管體力還是記憶都逐漸恢復,發病三個月後,甚至可高音唱歌。

增腦神經細胞生長因子活性 修復受傷神經細胞

為幫助腦損傷病人盡快恢復,奇美醫學中心醫學研究部教授林茂村和高壓氧科教授牛柯琪的團隊,針對高壓氧治療腦損傷,包括缺血性腦中風、腦創傷等進行動物模型的研究,結果發現,高壓氧能增加數種腦神經細胞的生長因子活性,可幫助受傷神經細胞有效修復。

高壓氧團隊研究成果 發表於國際性醫學期刊

高壓氧治療也能幫助腦部血流重建、血管的新生等功用,透過抑制氧化壓力和發炎反應,阻止腦損傷時缺氧和水腫惡性循環造成的傷害,奇美醫學中心這項成果也發表於知名國際性醫學期刊;林茂村教授表示,包括腦中風、腦外傷、急性心肺衰竭導致之腦缺氧等,都可適用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療效佳 被廣泛運用缺血性腦疾病

奇美醫學中心高壓氧科也配合神經內外科、中醫針灸、復健科等,治療腦缺氧疾病;牛柯琪教授指出,透過高壓氧輔助治療,能增加多種腦神經細胞的生長因子活性外,也能喚醒腦部原先缺氧但未死亡的腦細胞,並連接重組受傷區附近腦神經細胞軸突和樹突的網路等轉機,目前也被廣泛運用在栓塞型的腦中風、急性腦水腫、一氧化碳中毒、電擊傷、溺水等其他缺血性的腦疾病。

電腦刀加標靶藥 肝癌治療成效優

在台灣,肝癌有國病之稱,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肝癌發生率有逐漸下降趨勢,但目前死亡率仍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早期肝癌無任何症狀,一旦出現腹痛腹脹、食慾差或不明原因發燒等症狀時,通常已是晚期,目前晚期肝癌就佔整體肝癌的三至四成。

標靶藥單獨使用 治療效果有限

晚期肝癌病灶,主要是肝癌細胞侵犯至血管,以及門靜脈腫瘤血栓等,大部分患者已無法開刀切除治療;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郭珍妮指出,以目前在全世界最被廣泛使用肝癌預後的標準評估,且做為治療方式依據的巴塞隆那臨床肝癌分類提供的標準治療指南,為標靶藥治療,但若單獨使用,治療效果卻有限。

標靶藥合併放射線治療 生存率提高

郭珍妮醫師表示,對於晚期肝癌治療,若能將標靶藥合併其它治療方式,較能達到更好療效,包括標靶藥合併傳統放射線治療,治療效果可從一成提高到四成五,中位生存率也能從2.5至3個月,最高可提高到13個月;此外,像是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和影像導引放射治療,能有效解決無法開刀切除的早期肝膽癌,以及小型肝膽惡性腫瘤,提供給患者新的選擇。

機械手臂電腦刀 成功治療250例肝腫瘤

郭珍妮醫師進一步說明,奇美醫學中心的電腦刀中心,從2008年11月引進第四代含機械手臂電腦刀,目前已成功治療250例的肝腫瘤,其中58例為肝癌合併門靜脈腫瘤血栓,22例經電腦刀治療後再給予標靶藥,另36例只接受電腦刀治療,兩組治療方式都分別達到77.7%與75%的治療有效反應;透過電腦刀治療後再給予標靶藥,對於中位生存率能達到12.5(6~15)個月,一年存活率達55.6%,第二年存活率為17.7%。

肝功能太差患者 不適用電腦刀治療

但若為肝功能太差、身體狀況太差等肝癌患者,則不適合電腦刀治療;郭珍妮醫師指出,經過專業醫師評估,可接受電腦刀治療的患者,必須以經皮穿刺方式在腫瘤附近植入36個細小的定位針,才能搭配先進的呼吸同步追蹤系統,一週後進行電腦斷層定位,待完成治療規劃後,就可進行治療,預計一週內就可完成治療。

放射治療新技術 提供患者多種選擇

奇美醫學中心已將電腦刀合併標靶藥治療晚期肝癌的成果,從2010年開始陸續發表於國內癌症學術年會、亞太肝癌研討會與美國放射腫瘤學術年會;郭珍妮醫師強調,除了電腦刀,目前醫學中心也提供螺旋刀與銳速刀等兩種機器,可望透過新的放射治療技術,提供給患者另個選擇。

剖腹產後自然產 醫:可能一屍兩命

近年來「剖腹產後自然產」議題的討論度日益攀升,醫師診間觀察發現,經常有準媽媽前來門診諮詢,認為只有經歷陣痛產程,才真正成為人母。醫師提醒,曾有剖腹產經驗,或是曾接受子宮肌瘤手術者,選擇自然產具相當危險性。

產婦希望自然產 剖腹傷口癒合不佳作罷

一名33歲的陳太太,第一胎因胎位不正必須剖腹產,但總覺得心理不踏實,於是第二胎希望自然產。經過醫師評估,其子宮壁的剖腹傷口癒合不佳,若採取自然產風險極大,嚴重可能導致子宮破裂,危及胎兒及自身安全。

前胎剖腹產、次胎自然產 子宮壓力增大

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怡伶說明,剖腹產或子宮手術後,至少需要半年的恢復期,即使傷口完全癒合,子宮肌肉承受收縮的強度,也不像未開刀前強韌;當次胎自然產進入產程,子宮強力收縮產生強大壓力時,可能會因無法承受壓力導致子宮破裂、母體出血休克、胎兒缺氧,甚至一屍兩命。

曾剖腹詳細評估 才能自然產

陳怡伶醫師建議,剖腹產婦至少要相隔一年再懷孕,並依據前胎剖腹產的原因,例如骨盆大小形狀不適宜自然產、產程遲滯、胎兒是否過大,以及是否有過自然產等條件,判斷孕婦是否適合「剖腹產後自然產」。

不怕惱人肛門廔管! 新型手術讓後遺症變少了

一名年約40歲的男子,某天突然覺得肛門旁腫了個硬塊,起初並不以為意,但幾天後卻感覺腫塊的部位愈來愈痛,最後腫塊的皮膚竟破了1個洞,還流出一堆膿血。緊急就醫後,經診斷確診為肛門瘻管,經括約肌間瘻管截斷手術(LIFT)治療,男子術後隔天就出院,且配合規則回診,傷口約在1個月後就完全癒合了。

肛門瘻管無法自行癒合 偏信民俗療法恐變爛屁股

收治該病患的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柏全醫師表示,肛門瘻管是在肛門旁有1至數個不會自行癒合的傷口,也稱為「外出口」,而此傷口會往肛門方向延伸,一路通往肛管內,大多數也都會在肛管內形成另外一個「內出口」,這內外相通的管子就是肛門瘻管。而在治療肛門瘻管上,不少人試過很多民俗療法,不但效果不佳,還很容易搞得肛門屁股爛成一片,更難收拾。

LIFT手術保肛門功能 不怕大小便失禁

陳柏全醫師指出,過往瘻管切除/切開手術的傷口雖然較大,但成功率高,因此是絕大多數現行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的選擇做法;但因為這個手術需要切開一些括約肌,因此對於括約肌無力患者,或原本就屬於高位複雜性瘻管的患者,很可能造成大便失禁的後遺症。

陳柏全醫師說,為避免這種術後的併發症,LIFT手術不會切開括約肌,而是從內外括約肌間的空隙進入,在瘻管接近肛管的入口處截斷瘻管的通路,讓細菌不再從肛管內自由進出到肛門旁的外出口,進而達到外出口癒合的目的。該手術重點就在保留術後肛門功能,而病人在術後確實都沒有人出現大便失禁的問題。

完整保留肛門括約肌功能 複雜高位瘻管不適用

最後,陳柏全醫師也提到,LIFT手術方式是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另外一種進攻肛門瘻管的新武器,同時也提供患者完整保留肛門括約肌功能的機會,但若要完全摒棄傳統手術方式絕對是不智之舉,像是有些較複雜的高位瘻管,可能連經括約肌間瘻管截斷的機會都沒有,自然就無法以此手術方式治療,因此所有的瘻管手術方式都有其力有未逮之處。

越南5歲男童多重畸形 來台治療創奇蹟

國際醫療援助越南多重畸形兒 獻愛世界共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已成為國際上治療有併發症之畸形重難症「先天性靜脈及淋巴畸形骨肥大症候群」的醫院之一,而長年深耕越南的宏福實業集團則是促成國際醫療援助案例的美麗天使。雙方繼2016年首次成功合作國際醫療援助越南14歲女童阮氏巒(Thi Loan)後,2018年再次攜手,援助越南5歲男童劉小弟(Luu )來台灣治療;中國附醫更結合精準醫學中心在基因方面的研究能量,欲進一步提出治療多重畸形更積極全面的解決方案,造福廣大受苦病童。

跨科部醫療團隊齊力 2階段4次手術

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陳宏基、副院長陳自諒召集跨科部組成醫療團隊,執行劉小弟的醫療計畫。陳院長表示,劉小弟同樣是屬於「先天性靜脈及淋巴畸形骨肥大症候群」,醫療計畫主要重點是手術治療左下肢過度增生及肢體異常的症狀;預計要花7個月時間,分2階段,共4次不同器官的重建手術,完成多重畸形重建及病態組織切除,傷口覆蓋,疤痕及攣縮治療,最終達到回復正常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及肢體功能的目的。陳宏基表示,跨科部醫療團隊已經準備好了,相信很快能讓劉小弟再展笑顏。

精準醫學助力分析 致力找出治療新方案

除了手術治療劉小弟以外,中國附醫精準醫學中心副院長張建國表示,我們更希望透過本院精準醫學的基因分析判讀,找到對應治療類似病症更有效的用藥或方式,抑制畸形組織增生等問題,提出全面的治療解決方案,減少手術復健頻率,減低孩童的病痛。

國際醫療援助 帶來全新的幸福未來

陳自諒副院長表示,很感謝宏福實業集團慷慨獻愛及外貿協會等單位大力協助。劉小弟是本院近年治療越南多重畸形兒童(阮氏巒、小陽)的第三例。當初35公斤瘦小的阮氏巒手術切除15公斤的畸形淋巴血管組織,前後歷經近一年3階段、5次多科複雜聯合重建手術,她現在達成騎腳踏車的心願,開心上學讀書也能幫忙咖啡園農務。中國附醫與宏福實業集團是國際醫療援助案的黃金組合,救了阮氏巒的寶貴生命,也改變她的一生,更帶給一個家庭全新的幸福未來。

減少憾事發生! 精神科居家治療幫大忙

近日接連發生嘉義弟弟亂刀砍殺大姐、彰化單親媽媽教唆10歲女虐弟等震撼社會的事件,進而引發大家對社區精神健康資源的重視。雖然精神病人的暴力發生率約為5%,遠低於一般人一生中發生言語暴力或肢體衝突的機率,但未就醫或不規則治療的個案,仍需要專業精神醫療的服務,以適時提供家屬建議、降低風險。

精神疾患無病識感 居家治療可控制病情

草屯療養院護理長林幼喻表示,精神科並非只有門診或住院選項,居家治療是可以讓身心狀況欠佳的個案盡早獲得治療的好方式。

草屯療養院院長簡以嘉指出,從近日悲劇新聞事件中網友的回應,顯見部分民眾對於病人的觀感與害怕,仍會造成家屬在社區中的困境。因心身狀況失衡患者,經常無病識感而不願就醫,導致發病、住院的循環不止,病情難以得到控制;因此,透過精神科專業人員到宅診視,可協助穩定病情。

一鄉鎮一心理健康服務 有助減少憾事發生

簡以嘉院長表示,相較於醫院門診服務,因有感於南投縣幅員廣大、交通不若都會區便利,家屬要自力帶患者至醫院,常有困難,因此擴大精神科居家治療服務。雖然投入居家治療要付出更多時間,但多年來,醫療團隊提供的已不僅止於居家服務。

簡以嘉院長表示,草屯療養院在社區精神醫學服務的配置,除居家治療團隊外,亦發展了一鄉鎮一心理健康服務團隊,視各鄉鎮的需求,提供促進各鄉鎮社區心理健康的教育與治療,期盼在團隊的努力下,能適時提供病患及家屬協助、減少這類憾事的發生。

癲癇發作塞物防咬舌 當心牙齒壞光光

一名7歲江姓男童,日前突然因全身抽筋且意識不清,嚇得爸爸心肌梗塞發作!小兒科醫師提醒,若遇到小朋友抽筋時,照顧者不要慌張,務必鎮定讓孩子側躺、維持呼吸道暢通,待抽筋停止即可。但當抽筋時間超過五分鐘,就應立即送醫,且切勿在口中塞入任何物品防止咬舌,以免造成牙損傷。

熱痙攣、癲癇兩者不同 年齡、發燒、發作次數可判斷

很多人看到有人全身抽筋就以為是癲癇發作,其實,也有可能是熱痙攣;收治該名男童的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段必純醫師表示,判斷小朋友病狀為熱痙攣或癲癇主要依據其發生的年齡、是否發燒及發作的次數等。小兒熱痙攣主要發生於6個月至5歲的幼兒,通常會有抽筋並伴隨發燒的情況;而癲癇的定義,則是必須抽筋發生2次以上,發作的時間需間隔超過24小時,且沒有伴隨發燒。

異物放入口恐傷牙齒、下顎 緊急六大步驟可應變

段必純醫師也提到,當面對抽筋時,民眾常因擔心病人發作時會咬斷舌頭,進而將物品塞入口腔,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根據文獻記載,並沒有因癲癇發作而將舌頭咬斷的案例,若強行將異物塞入口中,反而會造成患者牙齒斷裂、下顎受傷。

段必純醫師解釋,當身邊有人發生癲癇狀況時,(1)家屬應保持鎮定;(2)讓患者側躺,避免被口水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3) 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可將患者頸部稍微後仰,並鬆開患者的衣領或領帶;(4) 為避免阻塞呼吸道,嚴禁於口中塞入任何物品;(5) 在做完以上措施後,可拿起手機錄攝患者抽筋情況,以便醫師判斷抽筋的型態,有利於患者後續用藥考量;(6) 若發作時間超過5分鐘,且沒有停止的跡象,就要趕緊送往離家最近的地區醫院治療。

癲癇可治癒 錯誤觀念不要有

段必純醫師呼籲,癲癇在臺灣非常普遍,不需要去標籤或歧視,由於現代治療癲癇的醫療很進步,且多數是可以治癒的,千萬不要被錯誤的觀念影響。若小朋友被診斷為癲癇,家長一定要告知學校老師,除了有利於在孩子發病當下緊急處理及判斷外,同時也可叮嚀小朋友規則服藥,以免造成不可逆的健康傷害。

膽結石好發「F4」族群 術後飲食這樣吃

約40歲的王姓女子因工作造成三餐不固定,經常胃痛,但多自行購買成藥服用。某日早上起床,上腹疼痛難耐,就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結石卡在膽囊出口,引發膽囊炎。經手術切除膽囊,取出一顆大如龍眼的結石。

女性、肥胖等「F4」特徵 最易發生膽結石

膽結石有可能小至細沙,也有可能大如葡萄。平時沉澱留滯於膽囊裡,少有不適感。但當結晶物卡在膽囊或膽管出口時,便會導致發炎、疼痛。膽結石若沒有症狀,定期追蹤即可。但若出現右上腹劇痛、疼痛衍伸至後背、右肩,發燒、噁心嘔吐等症狀時應趕緊就醫,切勿當胃痛自行服藥。延誤治療可能併發急性膽管炎、膽石性胰臟炎、阻塞性黃疸,嚴重甚至引發敗血症。

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有「F4」特徵的民眾,結石容易找上門:(1)Female:好發於女性、(2) Fat:肥胖、(3) Forty :40歲以上、(4) Fertile:生產多胎者,是膽結石的高危險群。

少暴飲暴食、少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 避免膽結石

近年來膽囊炎的好發平均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可能和現代女性三餐不固定、經常吃外食或為了減肥長期節食等因素有關。注意飲食,忌吃富含脂肪或高膽固醇食物,尤其是油炸食物,減輕噁心、食慾不振情形。

膽囊切除後,人體便沒有暫時儲存膽汁的空間,影響對消化脂肪的能力。洪弘昌院長提醒,膽囊切除患者術後應清淡飲食,避免腹瀉、噁心。也呼籲平時應養成良好生活作息,進食定時定量,少暴飲暴食、少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預防膽結石產生。(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