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仰賴電子煙戒菸 小心吸入更多尼古丁

你還在使用電子煙戒菸嗎?小心可能戒菸成效有限!根據最新出爐的Public Health Consequences of E-Cigarettes報告指出,目前並無足夠的證據證明,民眾未有專業戒菸療程輔助下,電子煙可成為戒菸輔具;國民健康署指出,市面上部分電子煙業者,常宣稱使用電子煙能幫助戒菸或作為戒菸輔助工具,其實這都只是宣傳手法。

電子煙助戒菸有限 八成含癮性尼古丁

世界衛生組織也針對電子煙提出警告,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煙是安全且可以幫助戒菸,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07年受理1471件電子煙檢體檢驗結果顯示,佔八成電子煙液仍含有具成癮性之尼古丁,且在電子煙液可隨意添加下,恐怕會使民眾不自覺攝取更多尼古丁,反而傷身。

二代戒菸服務 價格低兼具便利性

國內目前已經擁有多元化戒菸服務,除了可透過專業醫事人員提供的二代戒菸服務,價格低廉還兼具便利性,也可藉由免費戒菸專線服務或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所辦理的戒菸班等,幫助民眾順利戒菸,不僅省荷包,也能確保戒菸過程健康無疑。

呼朋引伴一同戒菸 成效加倍

根據統計,以2017年為例,二代戒菸服務的民眾高達73萬2246人次,較2016年成長約3成,成功幫助超過5.5萬人戒菸,每個人每年約可以省下5,481元,長期下來能省下42萬;國民健康署呼籲,2018戒菸就贏比賽開始起跑,戒菸者也可透過這次報名,和不吸菸的親友兩人一組,贏得比賽,有機會可抽中30萬元或6萬元不等獎金,呼朋引伴一同戒菸,成效更加乘。

腸病毒傳染力強 吃冰能緩解症狀?

時序進入春天,進入腸病毒的流行季節。有家長帶小朋友看診,當孩子被診斷感染腸病毒後,一出診間便帶孩子購買冰品,以為可以加速療效。傳言「得了腸病毒要吃冰」,然而吃冰僅能緩解疼痛感,並不代表吃冰就有治療效果,補充水份及多休息,才是孩子恢復元氣的主要方法。

腸病毒71型症狀 發燒、四肢丘疹或水皰、口腔潰瘍

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往年腸病毒疫情高峰期,約自3、4月開始,5月達到高峰,9月開學季有另一波高峰。雖然就疾管署資料,今年以來社區感染以克沙奇A型和B型為主,腸病毒目前仍處低度流行狀態,以往擔心的腸病毒71型較少,但家長仍需注意。

南投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阮偉珉表示,腸病毒71型可能出現發燒症狀,四肢出現丘疹或水皰等表現的手足口病,也可能出現口腔潰瘍的皰疹性咽峽炎。即使就醫後回家,也須觀察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等重症前兆,若出現需立即返診就醫。

冰涼食物緩解嘴破 但不具治療效果

感染科廖嘉宏主任表示,腸病毒傳染力極強,濕洗手和隔離是必要措施。若有症狀,建議幼兒及早就醫,若為就學學童,須通報老師並保持聯繫,避免和其他幼童接觸造成進一步傳播。

醫護人員常教導家長,可讓病童吃一些冰涼食物,緩解嘴破等症狀,但不代表吃冰就有治療效果。須注意讓病童補充水分多休息,即會自然痊癒。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提醒家長,若幼兒出現類似症狀,可至兒科由專業醫師協助診療。(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吃普拿疼噁心嘔吐 恐因食用過量中毒

一名17歲蔡姓男高中生頭痛吃普拿疼,卻一直無效,在6小時內吃了20顆,另一名28歲的江姓女子1天約吞了30顆,兩人都因食用過量普拿疼出現噁心、嘔吐中毒現象,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掛急診,經洗胃及投予解毒劑後,才解除中毒情況。

中毒後先呈現腸胃道症狀

彰化醫院毒物科主任廖曜磐表示,急診室今年就收到這2起普拿疼中毒案,由於普拿疼不用醫師處方,藥局都買得到,而且中毒後都先呈現腸胃道症狀,若稍有不察,可能會誤以為吃壞肚子,已經藥物中毒而不知。

蔡姓男高中生到院時自訴噁心、嘔吐,醫師進一步追問才說,頭痛吃普拿疼後,頭痛依舊,從晚餐過後一直到凌晨,在 6小時內服了20顆,到了清晨因一再嘔吐及噁心感才趕快就醫,廖曜磐醫師研判是普拿疼中毒,緊急洗胃及解毒劑治療後,很快恢復正常。

江姓女子則因其患有思覺失調症,覺得頭痛及心情不好,自訴1天吃了約30顆普拿疼,也出現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緊急處理後很快康復。

服用過量恐危及生命

廖曜磐醫師表示,普拿疼是一種溫和的鎮熱解痛成藥,經過肝臟代謝,大部分由腎臟排泄,效果通常很不錯,其代謝機轉中所產生的中間產物由肝臟代謝,但量太多時,肝臟負荷不了,無法將有毒的中間產物代謝,就造成肝臟損傷,萬一吃進太大量又沒有及時就醫,恐引發急性肝炎,甚至肝衰竭危及生命。

中毒症狀通常分成四階段

普拿疼中毒後症狀通常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腸胃道症狀;第二階段感到身體好轉,其實是肝臟開始被破壞;第三階段會出現黃膽、凝血功能異常等肝細胞壞死現象;第四階段則是肝臟撐過傷害逐漸復原或惡化導致肝衰竭。廖曜磐醫師指出,根據美國醫學會統計,美國在2000年至2010年有1567人死於普拿疼中毒,可見其嚴重性,台灣沒有相關統計。

一天吃3、4顆無效就要看醫師

一般市面普拿疼一顆500毫克,一天通常吃3至4顆,萬一頭痛未能舒緩,還是要看醫師比較妥當。廖曜磐醫師提醒,一般成人短時間服用普拿疼超過7.5公克(15顆左右),或小孩體重每公斤服用超過140毫克,就有中毒危險。普拿疼除了錠狀,還有液劑用於兒童,由於甜甜的,切勿放於兒童易取得之處,小朋友可能以為糖水而服用過量。

肛門廔管微創結紮術 傷口小、恢復快

肛門廔管主要是因肛門內腺體發炎,化膿後穿過肛門括約肌,在肛門周圍皮膚形成出口的不正常通道,治療上並非內科就能治癒;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鄭屹喬指出,雖然肛門廔管並非危及生命,但會從廔管開口滲出帶有異味的膿液,加上有時會有腫痛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肛門廔管治療 盡可能保留肛門括約肌功能

想解決肛門廔管問題,最有效方式還是得透過手術治療;鄭屹喬醫師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曾到美國南加州大學Keck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臨床進修,發現該院對於肛門廔管的治療,多注重於盡可能保留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因此以肛門括約肌間廔管結紮術為主要治療。

微創廔管結紮術 術後復發能再次手術  

肛門括約肌間廔管結紮術,手術成功率可達94%,是來自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Prof. Arun發展的術式;鄭屹喬醫師表示,此手術可在不需破壞肛門括約肌下治療肛門廔管,且即使復發也可再次手術,不僅傷口小,患者術後疼痛感降低,包括複雜性肛門廔管、肛門廔管術後復發以及本身肛門括約肌功能較差的病人都適合此手術。

微創廔管結紮術風險低 供患者新選擇

臨床上,鄭屹喬醫師曾收治一名中年男性,同時有四個廔管開口,經一個多小時手術,在保留完整肛門括約肌下,找出所有的通道並結紮,術後隔天就出院,且未留下併發症;鄭屹喬醫師呼籲,目前單條廔管手術,可在半小時內完成,因傷口小,也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比起傳統手術需每周回診四到六次,經由此手術僅須回診兩次,是患者新選擇。

攝護腺癌末期存活率低 複合式治療可多延壽一年

隨著老年化時代的來臨,攝護腺癌患者持續增加! 一名70歲的王伯伯,數月前被診斷出攝護腺癌末期,但當醫師告訴他要化療時,因為擔心化療會產生噁心、嘔吐、掉頭髮、吃不下等副作用,他二話不說馬上拒絕。專家提醒,即便各種抗癌武器推陳出新,除了傳統荷爾蒙治療外,攝護腺癌末期患者治療關鍵是在化學治療,其可以讓末期患者存活期,從平均三年半延長至四年半,甚至五年!

末期攝護腺癌存活期約3.5年 4成死於其他疾病

據統計,2015年攝護腺癌新增個案數為5,106人,在男性癌症中排名第五;死亡人數為1,231人,佔全部癌症死亡的2.63%,在男性癌症排名第七。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蒲永孝教授指出,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平均存活期是3.5年,但也因病情不同而異,若僅轉移到骨頭,存活期則比轉移到肝、肺者要長,有的患者甚至存活了20多年;此外,有四成攝護腺癌患者,最後是死於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病、其他癌症、感染等。因此被診斷出攝護腺癌,先不要太慌張。

荷爾蒙治療+化療可延長14個月存活期

蒲永孝教授也提到,傳統針對末期攝護腺癌以荷爾蒙治療為主,但近年的最新研究顯示,若使用荷爾蒙再加上化療,比單做荷爾蒙療法的患者,平均可以延長14個月生命,歐美也早就將此合併療法正式納入最新的治療指引。

化療副作用因人而異 戰勝恐懼治療效果更加倍

蒲永孝教授建議,大部分攝護癌患者最終還是要化療,若趁身強體壯時及早接受化療,不但可以延長存活期,同時也有更好的身體狀態,來對抗化療的不舒服感。他也提醒,化療副作用因人而異,不是每個人每一項都會發生,而攝護腺癌的化療只用一種化療藥物,因此對多數人而言,化療的副作用大多都能承受,莫太恐懼,才能使治療路途更平順。

抗NMDA受體腦炎 會出現精神症狀脫序行為

一名26歲印尼籍移工因在台工作逾期未歸今年農曆年前被移民署暫時強制送至南投收容所,收容期間出現作勢攻擊、脫褲自慰等精神症狀。起初被戒護送至精神專科醫院,後來發現反應變鈍、不吃不喝且意識改變,趕緊轉送醫院治療,確診為罕見「抗NMDA受體腦炎」。

抗NMDA受體腦炎 好發於有腫瘤的年輕女性

病患積極治療、住院1個月恢復情況良好。從意識不清伴隨咬舌動作,後來已恢復簡單自理能力,並將搭機返家由印尼醫療單位接續治療。抗NMDA受體腦炎是嚴重、診斷困難的疾病,且國內目前病例稀少。

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表示,抗NMDA受體腦炎是自體免疫異常的疾病,好發於併有腫瘤的年輕女性。上述病患並非主要的罹病族群,且該疾病的進展速度快、落差大,且臨床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更增加診斷的困難。

起初症狀似感冒 再出現脫序行為

住院期間透過血清、腦脊髓液、MRI及CT檢測,協助確診。抗NMDA受體腦炎臨床症狀呈現多階段,最初出現頭暈、頭痛、無力等類似感冒症狀,接著出現癲癇、類似精神症狀等脫序行為,因此病人初期多至精神科就診。

晚期則會出現語言功能障礙、運動障礙、自律神經失調及意識改變等症狀,嚴重可能引起呼吸衰竭。張嘉為主任表示,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後是良好的。長期治療下,病人會慢慢恢復。(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罕病「端肢肥大症」 外貌變化緩慢難察覺

一名73歲王先生是位洗腎病人,多年來血壓偏低,洗腎時收縮壓常常低於60mmHg導致無法順利完成透析;原來這位王先生在10年前曾在醫學中心診斷出肢端肥大症,也已經順利手術切除腫瘤,但術後漸漸血壓偏低、精神不振、視力模糊,加上洗腎不順,十年來生活品質很不理想。

雖已有切除治療 仍需使用特殊用物

收治王先生的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擇穎醫師發現,該病患雖順利接受手術切除和放射治療,腦下垂體腫瘤也已消失,卻以為已經痊癒而缺乏長期追蹤,抽血發現生長激素指數仍非常高。反之,其他正常賀爾蒙卻因治療而分泌不足,雄性賀爾蒙和腎上腺激素嚴重低下,因此導致各種不適症狀。

該名王姓病患在陳擇穎醫師協助下,申請針對生長激素抑制的特殊用藥(體抑素衍生物),並補充缺乏的多種賀爾蒙後,各項內分泌指數都回到正常值,身體狀況大幅改善,連洗腎時血壓也逐漸回穩,視力模糊也顯著進步,令洗腎醫師嘖嘖稱奇。

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過多 臉變寬變粗 、手腳變大

陳擇穎醫師指出,肢端肥大症為罕見疾病,是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過多造成的疾病,每百萬人一年才會診斷3-4人。如果青春期發生會變巨人症,而成年後則是造成全身軟組織、骨骼、內臟增生肥大,導致外貌改變(臉變寬變粗 、手腳變大),以及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風險增加,若不治療平均比正常人少活10年。台灣目前大約只有1500位患者,由於疾病罕見,症狀變化緩慢,民眾甚至醫師也常忽視其症狀,導致診斷時往往已經發病多年。

手術切除腫瘤為首選 術後需補充賀爾蒙

手術切除腦垂體腺瘤為治療首選,若有殘餘腫瘤考慮放射治療。然而,陳擇穎醫師進一步指出,,一些病患即使已經完成療程,仍可能生長激素分泌過多,並且合併術後導致的全腦下垂體分泌不足,此時就需要內科藥物治療介入,所以術後的定期追蹤是必須的。

陳擇穎醫師表示,肢端肥大症除了診斷不易外,病患可能在切除其垂體腫瘤後誤以為就此痊癒,而忽略後續的追蹤及藥物治療,建議病患若有相關問題可至內分泌專科做進一步檢查,才不會延誤病情。

提升憂鬱青少年求助行為 從認識憂鬱症開始

為了讓青少年能透過自身情緒,了解並檢視憂鬱症,可望能借鏡國外ADAP課程在台灣推行!2017年12月發表於美國公共衛生期刊的青少年憂鬱症覺知計畫ADAP,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培訓授課講師進行連續兩到三次的課程教學,讓青少年學習辨識憂鬱症狀,進而幫助臨床上診斷和治療。

評估青少年對憂鬱症認識 展開覺知計畫研究

青少年憂鬱症覺知計畫超過8萬名高中生參與,研究分析2012至2015年間,位於五個州中的54所高中,共6679名學生資料,其中2998名為進行ADPD課程則作為對照組,受試者於課程前、後、結束後四個月,針對四個月青少年憂鬱知識問卷及報告和意圖行為量表進行填寫,且評估對於憂鬱症知識和心理健康汙名化的改善情況。

接受ADAP課程學生 佔16%因憂鬱症願尋協助

結果發現,接受ADAP課程的學生,在附有17個問題的青少年憂鬱知識問卷中,正確率達80%以上,即使課程結束四個月,仍超過54%的學生被視為了解憂鬱症,高出對照組36%;另外,在賓州約克郡完成兒童和青少年服務評估線上調查的201位學生中,佔16%學生接受課程後,都曾因憂鬱症等其他情緒困擾尋求協助,且詢問是否需要治療,佔19%的學生表示需要,其中44%的學生在完成ADAP後的四個月內接受治療。

建構同儕網絡 讓青少年能自助也助人

青少年往往對憂鬱症不了解,甚至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加上師長對於青少年情緒起伏早見怪不怪,導致錯失早期輔導機會;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董旭英建議,國內可效法ADAP課程,尤其是國中階段,青少年發現問題時,多和同儕苦訴,這時可建構同儕支持網絡,並加入傾聽陪伴技巧,讓青少年除了可以主動尋求協助外,也可學習如何幫助同儕。

若孩子出現任何情緒異狀 應盡快尋求協助

認識憂鬱症是尋求和接納協助的第一步;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呼籲,尤其身為第一線的師長,除了應了解憂鬱症外,在教學中若發現孩子出現任何異常的情緒,或有負面想法否定自我等行為,應第一時間介入了解,多給予關懷和支持外,必要時也應尋求協助。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