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隱翅蟲皮膚炎和皮蛇 別傻傻分不清

隱翅蟲皮膚炎與帶狀皰疹,2種疾病出現的皮疹症狀類似,民眾不易分辨。一名26歲男子發現頭部、額頭出現紅疹並感覺刺痛,整理房間時在床底下發現2隻蟲子,上網查詢後認為是隱翅蟲作祟。

隱翅蟲形狀似白蟻 毒液接觸皮膚造成紅腫、潰爛

男子掛急診就醫後,急診醫學科醫師診視後發現並非隱翅蟲引起的皮膚炎,而是感染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水泡狀出疹分布在顏面三叉神經的第一分支部位,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但不論是哪種症狀皆需盡快就醫,對症治療。

網路上常見隱翅蟲導致皮膚癌的警示訊息,隱翅蟲形狀類似白蟻,常出現於夏季。由於蟲體體液有毒,若毒液接觸皮膚,會造成接觸部位紅腫、潰爛、起水泡,且覺得灼熱刺痛感。乍看之下隱翅蟲皮膚炎與帶狀皰疹初期有些相似,但兩者的病因、治療方式差異非常大。

帶狀皰疹潛藏神經節中 年老、免疫力下降易發威

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發,幼時感染全身性水痘後康復,但病毒躲在人體背根神經節中。年老後或免疫下降時,病毒再次發威,多沿著活化的神經分枝分部皮節生長,併發嚴重神經疼痛症狀。依發病部位引發不同影響,嚴重可能導致潰瘍影響視力或引發腦膜炎、排泄功能及性功能等併發症。

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帶狀皰疹好發老年人或免疫力較差的民眾,建議50歲以上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民眾,至感染科諮詢帶狀皰疹自費疫苗接種事宜,降低帶狀皰疹發病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35歲女罹雙角子宮 人工受孕順利產子

一名35歲女性,結婚已經七年,卻遲遲無法懷孕,赴醫院尋求治療,經檢查後,醫師發現患者擁有罕見的雙角子宮,且罹患卵巢畸胎瘤,經醫師建議接受手術治療,透過子宮鏡子宮內膜整形術及腹腔鏡卵巢畸胎瘤手術,術後接受人工受孕,在去年順利懷孕,並於今年三月中旬順利生下一名3千多公克女娃。

罹子宮畸形婦女 機率為總人口6.7%

在台灣,罹患子宮畸形的機率為總人口6.7%,其中不孕人口中,子宮畸形的患病率約為7.3%;童綜合醫院不孕科醫師張永玲指出,在復發性流產史的婦女中,罹患子宮畸形的機率提高至16%,不得輕忽嚴重性,以子宮畸形而言,又分為苗勒管發育不全、單角子宮、雙子宮、雙角子宮、子宮縱膈以及DES子宮,也就是子宮病變。

月經常過多或過長 小心恐是雙角子宮導致

張永玲醫師進一步說明,其中雙角子宮又稱為心型子宮,主要因胚胎發育時苗勒管形成子宮但未熔斷,子宮的尾部正常,但頭部分叉,讓子宮呈現心型,患者會處於月經常過多或過長,雖可懷孕,但若有習慣性流產,甚至長時間無法懷孕,則建議可透過手術治療。

未避孕一年卻無法懷孕 應就醫檢查較安心

但因考量子宮內膜為胚胎成長發育的位置,術前一定要和醫師討論並了解手術利弊,再決定是否適合手術治療;張永玲醫師提醒,若夫妻未採取任何避孕措施,卻超過一年仍未有懷孕跡象,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檢查,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才能讓好孕快報到。

母子無不良習慣 卻因遺傳接連罹癌

ㄧ名57歲的莊姓婦人,是位不抽菸、不喝酒且生活規律的家庭主婦,日前接受健康檢查後,意外發現其右肺有個1.3公分小腫瘤,經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診罹患肺腺癌第一期。在順利恢復後,莊姓婦人建議37歲的兒子也去做健檢,居然其左肺也有個約0.5公分的腫瘤,同樣是肺腺癌第一期。醫師在了解莊姓母子的生活習慣及居住背景,初步判定他們同患肺腺癌與遺傳因子有關,所幸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恢復狀況良好。

肺腺癌多因環境造成 PM2.5對健康危害大

收治莊姓母子的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表示,肺腺癌多長在肺部比較邊緣的位置,以上肺葉居多,是人體空氣吸進後容易到達的地方,佔肺癌人數六、七成;一般推測肺腺癌與空氣污染、油煙等環境因素較為相關。而空氣汙染中號稱「隱形殺手」的有毒物質PM2.5,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美國學者波普等人的研究更指出,每立方公尺增加10微克的PM2.5,就會增加8%肺癌死亡率、6%心肺疾病死亡率、4%總死亡率。

這些高危險群 應定期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程建博主任強調,有多年吸菸史者(含二手菸)、長期暴露在油煙環境的廚師及家庭主婦、暴露於工廠廢氣或特殊汙染環境者,如建築工人、油漆工人、礦工等、有肺結核病史、肺纖維化等慢性疾病者、有癌症家族史等罹患肺癌的高危險族群,

都應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肺部,對於及早發現肺部病變有很大幫助。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遠離肺癌找上門

程建博主任強調,肺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也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四期,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因此,除了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病灶,早期治療,增加治癒機會外,若咳嗽持續兩週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切勿輕忽,應趕緊請專業醫師做診察,才能讓自己遠離肺癌的威脅。

口腔咽喉癌積極復建 生活品質大提升

有位67歲陳先生在十年前罹患下咽癌,接受全咽喉切除手術後,再接受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很難避免掉吞嚥與發聲功能因此受影響,讓他心情十分沮喪,生活品質大打折扣,經由醫師鼓勵積極復健,陳先生如今不僅恢復術前的吞嚥功能,講話溝通都沒問題,下咽癌也沒再復發,生活健康又快樂。

口腔癌盛行率與致死率與日俱增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研究顯示,台灣口腔癌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對國人之健康影響甚鉅。而國內口腔癌盛行率與致死率與日俱增,近5年發生率成長了三成,成為國內十大癌症之第六位,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4名。

多管齊下治療頭頸癌

收治這名下咽癌患者的中國附醫頭頸腫瘤科花俊宏主任表示,頭頸癌的治療原則,會考量腫瘤發生的部位、腫瘤的大小、有無頸部或遠處淋巴轉移、病人的年齡、體能及家庭因素等,與病人及家屬充分溝通後,選擇對病人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一般而言,因腫瘤部位不同,治療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咽、喉、口腔癌治療方式主要有: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或和合併手術及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早期的咽、喉、口腔癌,徹底手術治療的效果很好,機能損害很小,且存活率高。晚期腫瘤的治療包括腫瘤切除、頸部淋巴清除及咽喉機能重建,與合併放射線、化學治療。

跨科團隊協助重拾健康生活

口腔咽喉癌的手術、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技術不斷精進,提高預後效果,但對於受到吞嚥、發聲等併發症困擾的病人來說,恢復原有吃得下、說得清的生活品質是更大的需求。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合跨科專業團隊,成立「音聲與吞嚥中心」,以精密儀器,幫助廣大口咽喉癌治療後的病人,重拾健康生活。

循正規醫療診治別延誤就醫

中國附醫癌症中心副院長蔡銘修指出,口腔癌、下咽癌、食道癌絕大多數都與後天吃檳榔、抽菸有關。民眾雖然知道檳榔、抽菸有害無益,但台灣近年罹患頭頸癌的比例不降反升,請大家不要有僥倖投機的心理,循正規醫療診治,別延誤就醫。

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入侵 勤洗手是關鍵

ㄧ名2個月大的女嬰,家人並無帶其出門,但卻因為染上呼吸道融合病毒,進而造成呼吸急促,經醫師診視後,安排轉診到醫院住院治療。醫師提醒,即使小孩沒有出門,呼吸道融合病毒還是會經由照顧者把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因此,在與嬰幼兒接觸前要記得先洗手。

嬰幼兒呼吸道感染機率大 飛沫、接觸為傳染途徑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新生兒科主任周安國醫師表示,在季節交替時,因早晚溫差大,小朋友較容易罹患呼吸道感染,對於年紀及體重比較小的嬰幼兒來說,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一種很常見的致病原。這種病毒常好發於季節交替之際,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可能被傳染到,其主要是經由飛沫以及接觸傳染。

周安國醫師解釋,因其病毒主要在人類的呼吸道細胞裡繁殖與破壞,容易造成支氣管水腫以及黏液分泌,因此會造成小朋友鼻涕或是痰液產生,黏稠分泌物會阻塞下呼吸道,造成細支氣管、肺炎等狀況。大人以及小孩都會被感染,尤其是兩歲以下的幼兒,重複性的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更是常見。

這些人應加強保護 勤洗手+少出入公共場所可預防

周安國醫師強調,目前針對出生時懷孕週數小於或等於30週、罹患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或是一歲以下患有血液動力學上顯著異常的先天性心臟病童,都會接種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免疫球白給予預防。

周安國醫師提醒,除了特定對象需要加強保護外,即使小孩沒有出門,呼吸道融合病毒還是會經由照顧者以及共同生活者的接觸,把身上原本就有的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因此,若家裡有年紀較小的嬰幼兒,應要特別注意手部清潔,在與他們接觸前要記得先洗手;另外,減少帶到密閉不通風的公共場所,也可降低被感染的機會。

影像導引神經止痛注射 下背痛治療新選擇

有位53歲方先生,下背痛已快半年,甚至雙側大腿、小腿都有疼痛發麻的問題,經過X光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腰椎退化症及椎孔狹窄,經過三個多月的復健,疼痛一直沒有改善,甚至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但是他又擔心手術的風險,只能靠止痛藥硬撐。所幸,經由「影像導引神經止痛注射」介入性治療,疼痛得到大幅改善。

大部分下背痛治療後會痊癒

收治這位方先生的部立台南醫院骨科林恆泰醫師表示,下背痛是影響生活品質很常見的疾病,只要超過30歲以上,八成的人都有下背痛的經驗。造成背痛的原因很多,常見的原因包括椎間盤突出、腰椎退化症、腰椎滑脫症、腰椎椎孔狹窄症、下背筋膜炎等。大部分急性下背痛在適當治療後會痊癒,少部分則會演變成慢性下背痛,更嚴重會因為脊椎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如臀部疼痛、腿部及足部酸麻無力的坐骨神經痛,以及間歇性跛行等神經症狀。

下背痛治療有新選擇

下背痛的臨床治療,首先會建議較不具侵襲性的保守療法,包括復健治療及口服藥物治療等。一旦這些治療無法有效解除疼痛,則需考慮進一步的治療,過去通常會直接建議脊椎手術,現在則有「影像引導神經止痛注射」的新選擇。林恆泰醫師指出,「影像引導神經止痛注射」包含脊椎硬膜外注射、脊椎神經根注射、脊椎小關節面注射及薦髂關節注射等方式,此療法具有協助診斷、控制疼痛及延遲手術進行等價值。

「影像引導神經止痛注射」是以超音波或移動式X光機做導引,使用特殊的細針管,依解剖相關位置,「標靶式」的將類固醇跟麻醉劑直接注射至脊椎病灶處,不但可以在較短時間達到神經根消炎止痛的目的,同時因藥物劑量低,相較於其他使用口服、肌肉或靜脈注射的全身性給藥方式,副作用相對減輕很多。

平時避免不當姿勢遠離下背痛

下背痛的病人,在接受正確的診斷與適當的治療後,絕大多數都能得到良好改善。醫師提醒,平時如能避免不當的姿勢、擁有規律的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遠離惱人的下背痛,更能擁抱健康人生。

頭皮出油、異味亂竄 原來是做錯了這些事

不少女性對韓劇中一把被歐巴摟進懷裡的情節相當嚮往,但此時頭頂若散發出一股油臭味,實在是糗翻天!可是為什麼明明天天洗頭,頭皮卻仍狂出油,同時散發惱人異味,讓人退避三舍呢?

頭皮出油、產生異味 先天、後天都可能

萬芳醫院皮膚科王筱涵醫師表示,頭皮異味、出油都屬正常現象,但若異味、出油情況過盛,則多是因為菌種不正常導致;此外,也可能與天生頭皮偏油,或者因氣候、飲食不正常、壓力等因素造成。

頭皮出油而阻塞毛囊造成嚴重落髮多為迷思

王筱涵醫師強調,頭皮出油大多並不是造成落髮的主因,通常都是因為患者本身可能就合併有雄性禿、休止期落髮等其他落髮疾病導致。而現在網路也不乏洗髮精含有的香料、防腐劑、矽靈等會對頭皮造成傷的傳聞,王筱涵醫師說,這些說法都太誇大其詞了,因洗髮精在頭皮上停留的時間相當短暫,它與保養品較不同,因此並不會直接對健康的頭皮造成影響;除非原本頭皮就較為敏感,或者原本就有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等就需要特別小心。

網路謠言偏方多 醫:治標不治本

此外,部分人認為早上洗頭比夜間洗頭更能改善頭皮異味、出油問題,王筱涵醫師說,其實這只是延緩頭皮出油時間,並非能有效預防的方式。就像很多人會以乾洗髮或者小蘇打粉加醋等方式洗髮,想讓異味、出油問題一併解決,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最重要的是應了解自己的頭皮狀況,有頭皮或落髮問題要找專業醫師諮詢,平常慎選洗髮產品,才能打造出清爽的秀髮。

遠離出油、油頭味 注意這些細節就對了

王筱涵醫師建議,若出油較嚴重者,應化繁為簡,選用成分溫和單純的洗髮精,避免選用保濕、滋潤或者護色的洗髮清潔產品,以及頭皮按摩霜或滋養油。此外,若是受不了油膩膩的頭,每次洗頭清洗兩遍,第一遍帶走頭髮油膩髒汙,第二遍加強清潔頭皮,水溫也不宜太高,最好小於40度,也是相當不錯的作法。想要避免令人不敢恭維的油頭,最重要的是,洗髮不只要洗髮絲,還要清洗頭皮,且不可以用指甲用力摳抓頭皮,或者過度使用清潔力過強的產品,這樣效果才不會大打折扣,連帶使頭皮受傷,得不償失。

動作姿勢錯誤傷害大 這種方式可改善

動作姿勢的錯誤與慢性的肌肉骨骼傷害息息相關,我們每天伸手拿東西,低頭滑手機等,若是姿勢不良,就很容易有害健康,而穩定的姿勢是理想動作的基礎,身體調節姿勢的能力越好,越能確保做每一個動作時安全又有效率。

長期動作姿勢不良成習慣 易造成發炎

當長期動作姿勢不良時,很容易對肌肉骨骼產生慢性的傷害,造成慢性的發炎,然而不正確的姿勢動作已經成為習慣,身體通常已經不知道如何改變,所以慢性的肌肉骨骼問題,特別難痊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厲家珍表示,透過專業的評估,針對動作姿勢問題給予漸進式的治療性運動建議,病患配合執行動作訓練,並在生活中隨時檢視自己的動作及姿勢,長期姿勢動作的問題通常可以逐步獲得改善。

針對姿勢障礙者 輔以達治療改善

厲家珍指出,無論是與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相關的動作障礙,或是週邊神經肌肉骨骼系統造成的動作障礙,以及因為長期習慣不良造成的姿勢動作不良,都可以透過輔以達治療來改善。輔以達治療,是一套針對動作及姿勢障礙的嬰兒、兒童及成人有系統且全面性的治療。

輔以達治療的方式,是在特定的姿勢下,以特定方向按壓身體特定的刺激點,誘發出非自主性及重複的動作;這些非自主的動作反應,與我們與生俱來在日常生活中動作所需的基本能力相同。

專業治療師指導 在家即可幫助病患

家屬經過醫師或治療師定期指導,可以自行在家每天使用輔以達治療幫助病患,逐漸達到動作姿勢改善的效果,同時省去許多舟車勞頓的辛苦。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