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早期療育需家長共支持 走進家庭更有效率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有身心狀況需要扶持,家長若能及時發覺較嚴重狀況,利用早期療育進行協助,有助於未來成長。不過,許多治療課程及項目並無考量家庭狀況及需求,不僅降低協助改善生活本意,更產生家庭生活的困難。因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語言治療師陳偉明設計由家長參與討論的課程,更能協助孩子自然進步,亦降低家長壓力。

早療過程辛苦 個別家庭狀況亦受忽略

剛滿 2 歲的睿睿,因為流口水、脾氣暴躁和不會說話至醫院就診,經評估後,診斷為全面性發展遲緩,且可能伴有自閉特質,轉介至早期療育單位接受服務,從週一至五每天排滿各式治療課程,儘管積極治療,但卻相當密集而辛苦。

對此,陳偉明指出,其實睿睿和媽媽這樣接受早療的家庭模式已是常態,所有資源針對孩子提供,但卻忽略了家長和家庭需求,反而無助於孩子在自然家庭情境中成長。

融入醫病共享決策概念 家長共論課程有效助童

有鑑於此,近年來國際積極討論「以家庭為中心」、「於自然情境中促進發展」、「作息本位」等議題,希望能讓早療領域更有效協助孩子。

因此陳偉明以「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理念,讓家長共同加入治療課程,並依據個別家庭需求,與家長共同構思每週居家練習計畫;再透過療程中的家訪時間,期望能將早療成效確實呈現。

針對個案設計學習計畫 居家練習提升早療成效

目前針對數個家庭施行此療育模式之後,陳偉明指出,提升了家長對於早療的正確認知,更能自發性幫助孩子在日常自然環境學習;另外也將這樣「家長增能」的早療課程發展出「社會性溝通親職引導技巧」課程,透過共同討論方式,制定出孩子及家長的雙方目標,也教育家長如何居家練習,提升療育效率。

陳偉明呼籲,早期療育充滿挑戰,每個家庭都需要支持、喘息及健康照護,若是讓課程進入家中,必能更有效。而家長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引導者,需要與孩子一同努力。

幹細胞療法新突破 創視網膜再生可能

幹細胞療法再有創新突破,有望創造失明患者重見光明的希望;此項研究由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耗時逾 3 年,利用少量血液與皮膚自體細胞,階段性分化成人類所需的各項視覺細胞,未來更可望用於青光眼合併視神經萎縮患者。

黃斑部病變為老年失明主因 卻無有效療法

據統計,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約有 10 % 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更有約 30 % 患者會隨著病程,在視網膜及感光細胞上產生不可逆退化,成無老年人失明第一大主因。不過,目前臨床治療方式為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但對於已經發生嚴重視網膜損壞及感光細胞萎縮的病人,至今尚無有效治療方式問世。

對於視力退化狀況,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說明,眼睛的視網膜就像相機底片,用來感光並將影像傳往腦部;因此,若是患有出血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者,由於色素上皮層退化在黃斑部長出新生血管,產生水腫、出血等現象,就會導致看東西扭曲變形,視線中央出現黑影。

自體幹細胞技術再升 可望治療視網膜退化

歷時 3 年多研究,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利用取得容易的少量血液與皮膚自體細胞,成功分化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再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感光細胞」與「視網膜節細胞」,並利用分化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技術,製造出視網膜微組織結構以及建立感光細胞分化技術。蔡榮坤強調,未來會將 iPS 細胞應用在視網膜退化與視神經萎縮的治療。

除了希望能幫助視網膜退化的黃斑部病變患者恢復視力外,眼科研究中心團隊將展開動物實驗,未來還可望應用於青光眼合併視神經萎縮患者,盼盡快讓民眾擁有更精準有效治療。

高階醫療輔助 手術切腫瘤

50歲蔡小姐,腎臟及肝臟都被發現腫瘤,經歐宴泉和余積琨兩位醫師接力為他施行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至今預後良好;另一位61歲劉先生,因罹患攝護腺腫瘤,PSA指數也過高,經與歐宴泉施行新輔助治療縮小腫瘤及防止腫瘤擴散,半年後再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目前腫瘤沒有復發跡象。

達文西手術適用廣 縮短手術時間

診治上述案例,童綜合醫院副院長歐宴泉已執行破兩千例達文西手術,他指出,團隊可提供各項專業醫療,可適用於泌尿科、耳鼻喉科、婦產科、大腸直腸外科、一般外科、小兒外科等多個科別,傷口小恢復快,可保留更多健康的神經及血管獲得更佳的預後效果。

醫師表示,也可合併使用超音波螢光顯影定位、手術連動床、單孔氣密式充氣機等高階醫療設備輔助,讓手術時血管標記更明顯、手術時間再縮短、更安全,使達文西手術的優點可以獲得更佳發揮,完善的手術品質是獲得病人肯定的關鍵。

減低醫師疲累 小切口可手術

機器手臂手術系統不似傳統手術需要長期站立,它讓醫師能以坐姿方式來進行手術,進而降低醫師因站立而造成的疲累感,因此醫師可以在最佳的狀況來進行更複雜的手術,另外只需要幾個小切口就能進行手術,可以縮短恢復時間、減少感染的機率和降低疼痛感。

團隊可提供的不僅是腫瘤切除的醫療技術,而是一個「Total Solution」,歐宴泉說明,例如考量到病人的預後情形,醫師在夾血管時也會視手術情形採用冰花降溫,以達到減緩新陳代謝速度,保護病人的腎臟。

輔助療法先控制腫瘤 達文西手術再出馬

另外,像是病人腫瘤已經擴散或是腫瘤面積過大,並使腫瘤體積縮小,醫師就會建議採用新輔助治療的方式先控制住腫瘤擴散,待醫師評估可施行手術時再行切除,提供全面的整合性腫瘤治療,病人可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不必因求診多科而延誤治療。

兒童疲累瘀青 留意血癌風險   

當孩子出現疲累、骨痛、莫名瘀青及持續高燒等症狀時,血液腫瘤科醫師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

反覆高燒一週 血液檢查有必要

馬偕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庭吉提醒,當孩子反覆高燒持續一週,建議積極進行血液檢查。若孩子抱怨骨頭痛且影響日常生活、淋巴結腫大超過1公分、孩子軀幹及四肢有多發性出血點或異常瘀青等,都是臨床上常見血癌初發病的表徵,由於兒童癌症屬治癒率較高的疾病,建議家長配合醫師治療計畫,幫助孩子對抗病魔。

有些民眾認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與血癌有關,然而葉庭吉表示,目前並無確切實證研究能證實,民眾不必過度擔心。

瘀青喘氣 竟是血癌

知名節目主持人楊月娥小姐的二女兒小蓁,在讀高三時,爬樓梯開始喘,身上又莫名出現瘀青,總是嚷嚷著好疲累,一度被以為找各種爛理由拒學,就醫檢查後診斷為急性前骨髓細胞白血病(APL,血癌的一種)。

由於血癌治療期漫長,病房家屬之間也成為互相依靠的重要支柱,即便沒有談過話,楊月娥回憶,一次在病房配膳室,病童家長一個「輕拍肩膀」的小動作,都可以讓他們相擁而泣。

因為看到一同抗戰的隊友們的勇氣與軟弱,更體會「以院為家」的無奈與苦痛,楊月娥表示,醫療專業交給治療團隊,做家長的更應該要有正面的態度,否則「家長倒下了,孩子怎麼辦?」

看見幸福音樂會 關心病童與家屬

為了表達對兒童血癌病童與家庭的支持,馬偕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與楊月娥共同計畫「看見幸福」音樂會,從最早的發想到節目定調時間長達近五個月,節目以兒癌醫療與病童的故事串連,透過表演及歌聲傳遞對醫療團隊的感謝與兒癌病童及家屬的支持。

「看見幸福」音樂會由馬偕兒童醫院與基隆愛樂合唱團聯合主辦,於3月9日下午2:30在馬偕兒童醫院9樓大禮堂舉行,民眾即日起可於週一至週五(8:00-17:00)至台北馬偕福音樓九樓院牧部免費索票。

疝氣多次復發好無助 精密手術成功修補

人體部分臟器位移到不正常位置,即是疝氣,許多部位都可能發生,其中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可經由手術治療,但亦有復發可能;對此,台北慈濟醫院微創手術中心主任蔡曜州說明,以內視鏡手術可治療復發型疝氣,並搭配達文西手臂可得到較好手術效果。

5 次疝氣復發 機械手臂搭內視鏡終癒後佳

66 歲林先生經歷不同醫院共 5 次疝氣手術,卻又再復發,多年來飽受腹股溝疝氣困擾,且因為多次手術造成傷口四周皮膚變得非常薄,更因多次修補手術置入的網片造成外觀看起來有許多不規則突起物;而後至台北慈院治療,由微創中心主任蔡曜州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搭配內視鏡手術,成功修補林先生的疝氣,癒後良好。

體質遺傳及生活習慣 皆恐造成復發

蔡曜州說明,疝氣狀況是由於部分臟器位移到異常位置,各部位皆會發生,如:臍疝氣、橫膈膜疝氣、股疝氣等,又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由於先天性腹壁開口無法閉合,或是腹壁肌肉及筋膜鬆弛而導致,好發於 16 歲前的年輕孩子以及 65 歲後的長者,男性較多。

另外,疝氣治療後可能復發,除了因為體質遺傳,造成身體結締組織製造失衡而不足,較容易復發外;也與生活習慣及工作相關,若從事負重工作,或慢性便祕、常咳嗽而增加腹壓,缺乏韌性的組織容易缺損亦會導致;其中在開刀時的純熟技術成為成功治療疝氣並降低復發的重要關鍵。

傳統手術易沾黏 精密手術助妥善治療

傳統疝氣開刀治療,是以縫線做組織修補,以患者身體肌肉或筋膜組織縫合,或用網片縫合修補,不過過程中會造成沾黏,若復發就會增加下次修補的難度,更導致缺乏健康可供縫補的狀況,而必須再找其他組織或是新網片,降低成功治療機會。

對此,蔡曜州指出,臨床顯示,以內視鏡手術治療復發型疝氣由傷口小、恢復快,且術後疼痛痠麻等慢性疼痛機率亦降低,另外除內視鏡外,搭配達文西手臂,手術視野清晰、操作與靈活,更能得到較好手術效果,呼籲曾進行手術後又復發的患者,切勿放棄,只要與專業醫師討論,並適當手術,便有可能不再復發。

自然產如卡車輾過 醫:可減痛分娩

生孩子的痛,據醫學上分析是0-10分裡的「滿分痛」,是不是有產婦在生產當下感到痛不欲「生」,只有當事人知道。但其實,生小孩也可以不那麼慘痛,成大醫院麻醉部醫師董盈秀建議,可以考慮減痛分娩。

自然產痛不欲生 減痛生產漸普遍

董盈秀表示,基本上,減痛分娩是用於自然產的媽媽,在產程開始至寶寶生出的10~14小時的第一產程中,幫助她們度過宮縮痛的技術。近20年,減痛針施打技術的進步,及減痛對媽媽寶寶研究上開始有許多好的結果,因此接受減痛分娩的產婦越來越普遍。

產痛,是劇烈疼痛之痛,而且是漸進地、越來越密集的痛。從子宮開始規律收縮的待產開始是微微的痛,到子宮頸全開要生時的密集宮縮痛,有產婦形容就像是被卡車輾過。除此之外,還有寶寶通過陰道的擴張撕裂痛,一直要到胎盤娩出、會陰部傷口縫合,慘痛的一「生」才算結束。過去也發生過有產婦因為痛太久,痛到受不了,最後要求改為剖腹產。

減痛成功率99% 痛感減少7-8

施打減痛針成功率有98-99%,董盈秀說,剩下1%可能是埋減痛軟管時送入位置不對或不理想;因此,麻醉科醫師在放置軟管時會先施打第一次的止痛藥物,確認位置及效果,如若位置不佳會予以調整。一個位置好的減痛軟管在待產時,可減輕產婦7-8成疼痛。

注意減痛限制 不影響生產

很多媽媽會問「我適不適合打減痛分娩?怎麼打?」醫師表示,當媽媽已進入規律宮縮住院待產,產科醫師會先評估媽媽及寶寶的狀況是否特殊。此時媽媽有意願減痛分娩,產科醫師會通知麻醉科醫師來做評估,包括媽媽的凝血功能檢查;媽媽配合度,需要側躺及彎曲背部,才能於下背部的脊椎間隙埋入軟管;BMI指數,關鍵在減痛針的深度只有8公分,若背部深度超過,就沒辦法打到位置了。

自身生產時也做了「減痛分娩」的董盈秀指出,打完減痛針的媽媽通常痛感會減輕,但還是會感受到子宮收縮時的緊繃,不過活動不受影響,所以不用擔心生寶寶時不知如何配合宮縮出力,讓媽媽可以維持正常生產。

產下健康寶寶要努力 太早或太晚生都不行

現代人工作忙碌,晚婚、晚育已成普遍狀況,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先是, 106 年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年齡已達 30.8 歲。孩子健康是父母的希望,國民健康署指出,太早或太晚生育都會對胎兒有不良影響,適齡生育對寶寶健康最好。

晚婚晚育狀況日漸普及 國健署籲及早規劃

台灣晚婚、晚育的狀況日漸普遍,據 106 年資料統計,台灣民眾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 32.4 歲、女性 30 歲;而女性生育第 1 胎的平均年齡於 101 年首次突破 30 歲大關後,逐年遞增,106 年已至 30.8 歲,其中年齡高於 35 歲者更達 21.3 %,甚至持續增長中。國健署呼籲若有計劃婚育的伴侶,務必及早討論,也較能妥善規劃。

適齡生育重要 媽媽寶寶都健康

另外,對於晚婚晚育的情況,也顯現出胎兒健康的隱憂。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依據 105 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產婦年齡為 35 歲以上者有近 6 萬人,而此年齡層產下的新生兒體重低於 2500 克的「低出生體重兒」比例達 11.2 %,高於 20 至 34 歲者的 8.6% 比率;另外產下先天缺陷兒及死產的比例也較高。

這樣的比例與醫學研究相符,研究指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且隨著孕婦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發生其他先天缺陷的機率也隨之提升。

另外要留意,太早懷孕的小媽媽,也容易有胎兒狀況,發生周產期死亡、出生體重過輕、早產的風險都會增加,說明過早或過晚生育都會影響媽媽和寶寶的健康。

準媽媽可利用多項檢查

為提升孕期健康,國健署目前補助每位孕婦 10 次產前檢查、2 次產前衛教指導服務、1 次超音波檢查、1 次乙型鏈球菌篩檢;亦有部分防治遺傳性疾病的產前診斷及檢查;呼籲準媽媽們多加利用,守護胎兒健康,也為幸福家庭做準備。

晚期肺癌用藥得當 延命更顧生活品質

近年來,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逐漸被重視,積極治療的同時,也要保有自理生活的能力!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胸腔內科專科醫師林慶雄表示,癌症治療若延長了存活期,卻生活品質不佳,如長期臥床,對於患者來說苦不堪言,因此治療上,藥物選擇相對重要,在幫助改善症狀、穩定病情時,更要兼顧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

長期胸悶頻咳嗽 胸部早已繁星點點

林慶雄醫師即以一名56歲的男性患者為例,因長期胸悶與不自主的咳嗽,進而嚴重影響所從事的警衛工作,他在旁人建議下前往就醫並確診為晚期肺癌,當時,胸部X光片上「繁星點點」,也讓家人憂心忡忡。

所幸,經基因檢測後,患者屬EGFR基因突變者,第一線即接受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不僅咳嗽、胸悶症狀大幅改善,甚至兩周後即重返工作岡位,治療迄今三年,完全看不出曾是名晚期肺癌患者。

林慶雄醫師進一步表示,長年位居十大癌症首位的肺癌,早期沒有症狀,等到患者咳嗽、喘甚至吐血等症狀時,通常已是晚期,過往,僅能以傳統化學治療,不僅成效不大也讓患者較難以承受。不過,現今已有標靶藥物可以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腫瘤進行治療,不但療效更佳,也減少對身體正常細胞的傷害。

晚期肺癌用藥得當 生活品質不受疾病控制

此外,根據在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Asia)所發表,全球第一個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進行兩種標靶藥物的療效比較的「LUX-Lung 7」研究結果指出,相較第一代標靶藥物,第一線使用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EGFR突變肺癌,能進一步降低27%腫瘤惡化或死亡風險。林慶雄醫師也強調,對於患者最擔心的副作用,也可透過劑量調整與緩解藥物來改善,生活品質也較不受疾病所控制。

善用基因檢測 精準用藥

林慶雄醫師提醒,台灣人罹患肺癌不僅止與吸菸有關,更多的是長期暴露在致癌的環境中,包括二手菸或職業相關環境,同時,也需考量家族肺癌病史。對於已確診肺癌晚期的患者,也無須過度擔憂,肺癌的治療已相當精進,在接受基因檢測,確認腫瘤是否帶有EGFR等基因突變,再搭配正確的標靶藥物,精準用藥,就能同時延長存活期並兼顧良好的生活品質。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