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年紀輕輕就中聽? 小心神經瘤惹禍

戴耳機聽音樂及長期接觸噪音的族群易聽力受損,但如果伴隨頭暈症狀時,就得小心腦裡可能長聽神經瘤。一名年輕男子因聽力下降又常感到頭暈而前往求醫,原以為只是單純的耳朵問題,沒想到腦內竟檢查出一顆 3 公分大的聽神經瘤,嚇得他趕緊接受手術治療,術後目前已恢復正常。

聽神經瘤壓迫小腦及腦幹 走路不平衡、頭暈、聽力下降

家住雲林縣的 28 歲黃先生表示,半年前開始發現身體出現異常,每天起床後莫名頭暈,腦袋整天昏昏沈的,走路也會不平衡、稍微偏向左邊,而且感覺左邊比較無力。平時開車都聽音樂,轉得比平時還大聲卻仍聽不清楚。經由核磁共振檢查影像,才發現腦袋裡長了一顆聽神經瘤。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由於黃先生的聽神經瘤已經壓迫到小腦及腦幹,必須做手術治療。聽神經及顏面神經相當靠近,過去手術常會造成顏面神經傷害,造成病人臉歪嘴斜,為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手術時藉由神經刺激的方法,確定顏面神經的位置與走向,手術中藉由顯微鏡放大腫瘤神經,比較容易保留神經,把腫瘤切除。術後病人沒有發生顏面痳痺現象,黃先生相當開心。

出現單側耳鳴或聽力減退、突發耳聾或眩暈等應就醫

陳金城副院長說明,聽神經瘤是一種緩慢生長的良性腫瘤,依腫瘤大小而症狀有所不同。腫瘤小的時候,因腫瘤侵犯到前庭及耳蝸神經,易造成聽力變差、平衡感不好,容易頭暈;如果瘤長到 2 至 3 公分時,就會壓迫到小腦、腦幹,引起手腳無力;嚴重時甚至可能壓迫到其他顱神經,引起吞嚥困難、易嗆到、複視、臉麻、癱瘓,危及生命。

提醒民眾初期發病時,腫瘤小於 3 公分可採用加馬刀治療,不用開刀。但若大過 3 公分時,就需要手術,且風險很高。若有莫名單側耳鳴、單側聽力減退、突發性耳聾、眩暈症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多囊腎子女半數罹病 基因檢測可早期確診

每年三月,全球腎臟保健相關機構都會共同舉行「世界腎臟日」活動,宣導腎臟保健重要性,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腎臟科王勝鴻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的病因不外乎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等,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病「體染色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也是原因,盛行率約每四百到一千人中會有一人罹病;目前已有「基因檢測」可早期確診,也有細胞分子階層的藥物能減緩病程。

只靠影像檢查 要到30歲才能確診

王勝鴻表示,診斷上有賴家族史、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因為是顯性遺傳,子女大概有一半機會罹患多囊腎。若只依賴影像學檢查,大多得等到30歲以後才能確診。但人生的規劃總不宜等而立之年後才開始,因此有家族史的人也可透過「基因檢測」早期確診。

多囊性腎病 欠缺根本治療

多囊腎患者除了慢性腎臟病有的許多症狀外,本身還多了許多較特別的病症,如高血壓、腎囊腫出血、破裂、感染、疼痛、結石,也會有多發性肝臟囊泡、大腸憩室、腦血管瘤等。王勝鴻提到,這些問題也不會因為步入透析就跟著停止,而是跟著病人一輩子。

過去治療大多強調血壓控制及相關併發症的治療、腎功能監測等。原則上跟治療其它慢性腎臟病無太大差異,但卻又欠缺了針對病因的根本治療。

藥物仍在審查階段 治療現曙光

令人振奮的是,過去多囊腎的基礎研究及藥物的發展、臨床試驗,都顯示了可期待的療效。針對細胞分子階層治療的新藥,可結合V2 receptor來抑制cAMP形成,而減緩疾病的進程。

不過,王勝鴻也提醒,目前藥物還在健保局審查階段,雖然確切給付時間與條件還不明朗,但是也確實為多囊腎的治療帶來一道曙光。

45歲女性聽力隔層膜 竟罹患鼻咽癌

一名45歲女性到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診間,告訴醫師這幾天左邊耳朵聽力變差,好像隔了一層膜。經許瑛倢醫師仔細詢問,並無耳朵疼痛或外傷撞擊情形。檢查耳朵,發現左側中耳積水,且左側鼻咽部有腫塊凸起,立即做鼻咽部切片,確診為鼻咽癌。左側中耳積水情形,在接受中耳通氣管置入手術後,聽力已恢復,再以放射線定位治療鼻咽癌,目前持續復原中。

40-80歲都可能罹病 常見45歲台灣人

鼻咽癌很少發生於歐美國家的白種人,亞洲的日本人、韓國人一樣少見,但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各省及台灣地區卻相當常見,從40-80歲都可能罹病,又以45歲上下的人罹患率最高。

症狀可分四大類 及時警覺應就醫

許瑛倢醫師表示,鼻咽癌原發位置在鼻腔的後方,初期腫瘤較小時,不會痛也不易感受到異常。但是,鼻咽癌的症狀還是可約略分為如下四大類,若及時警覺到這些症狀可能和鼻咽癌相關,進而及早進行檢查,提早診斷。

第一類:單側中耳積水,可能會有單側耳鳴或是單側聽力受損狀況。

第二類:頸部淋巴結腫大,鼻咽癌的頸部轉移,一開始尤其以上頸部最為常見。因此有頸部腫塊超過一個月都沒有消失,建議要到耳鼻喉科接收內視鏡和頸部超音波的檢查。

第三類:鼻部症狀,單側鼻塞,流鼻血或是鼻涕有血絲,典型症狀則是清晨第一口痰有血絲。

第四類:有神經相關症狀;如頭痛(尤其是單側性頭痛)、臉部麻木感、複視、眼球運動異常以及其他種種神經障礙或麻痺的症狀。

盡早診斷治療 復原效果不錯

雖然國人發生鼻咽癌的機會較西方國家人種來得高,但是,鼻咽癌病患在治療後的存活率是非常高的。即使是第三期的患者,5年存活率還是高達7成。鼻咽癌的症狀並不明顯,不易診斷,若能提早警覺身體有異常,盡早診斷與治療,都能擁有不錯的復原效果。

留意危險因子 多注意徵兆

過往對於鼻咽癌的成因並不十分清楚,近十年的醫學研究,已經有比較明顯結論,如家族遺傳、長期吸菸,或是吸入甲醛或木屑等環境因素等,都是可能引發鼻咽癌的危險因子。

許瑛倢醫師提醒,有上述危險因子或是一親等家人罹患鼻咽癌的民眾,要多留意自己的身體變化,防患未然。

喜迎寶貝媽咪秀髮掉不停 產後掉髮怎麼辦!

年輕媽咪懷胎十月終於盼到小寶貝誕生,除了迎接新生兒的滿滿喜悅外,產後孕婦卻面臨掉髮危機!讓許多準媽媽不知所措:「我才 30 出頭就要禿頭了嗎?」對此,皮膚科醫師簡銘成說明,由於懷孕期間的荷爾蒙改變,造成髮量變化,除了先與醫師確認是否有頭皮疾病問題外,也要在孕期就開始保養頭皮,選擇適合自己的溫和調理方式來應對產後大量落髮。

排水孔堵滿頭髮 媽媽顧孩子還要擔心外表

經過期盼終於看到孩子誕生,喜悅之餘,產後媽咪卻開始發現自己的髮際、額角周圍慢慢稀疏了起來,看著原本烏黑的秀髮隨著每次洗頭便堵滿排水孔、簡單梳頭三兩下梳子上也滿是頭髮,甚至輕輕摸頭也會在手上看見髮絲;對媽媽而言,除了開始面對孩子的各種撫育狀況外,還須多費心自己究竟能否回到產前的亮麗。

孕期荷爾蒙改變致大量落髮 額角髮際最嚴重

對於孕婦落髮問題,醫師簡銘成解釋,由於準媽媽們在懷孕期間體內的荷爾蒙—雌激素升高,使得頭髮在毛髮生長期時增加,而在產後雌激素漸減,使原先增加的大量頭髮提早進入休止期,而產生較多落髮;通常會在產後 3-6個月開始依個人情況不同慢慢感覺到掉髮狀態,產後落髮的方式較為平均,較少是圓形禿等區塊落髮,較多媽咪覺得在前額額角及髮際線部分明顯有稀疏情形。

不知如何挑選合適髮品 不妨洽健髮中心專業檢測

醫師簡銘成說明,除了荷爾蒙外,也要留意頭皮疾病亦可能導致異常掉髮,例如因為清潔不當導致的頭皮發炎、毛囊炎、黴菌感染等,建議先找專業皮膚科醫師諮詢,了解詳細狀況;除此之外,可以從孕期就開始著手,定期(約每月一至兩次)的頭皮保養及照護特別重要,選擇質地溫和的髮品、正確清潔,或尋求專業的健髮中心進行頭皮養護,多管齊下讓頭皮慢慢重回健康狀態。

頭皮經常性敏感 最新胜肽科技加倍防護

懷孕後因荷爾蒙關係體質轉變,變得容易燥熱流汗,使得平時就有頭皮紅癢出油或外油內乾脫屑等情形,更容易引發敏感現象。醫師簡銘成建議,準媽媽在孕期可尋求皮膚科醫師或是專業的健髮中心,先以頭皮檢測了解自身狀況,挑選適合的髮品及療程,從居家保養延伸到積極養護,提升頭皮健康度並強健髮根,讓頭髮不容易動不動就斷裂脫落。

專利用於頭髮保養的髮胜肽成分,利用胜肽搭配草本的方式,層層調理頭皮肌底,使頭皮回到應有的健康狀態,相對減緩產後掉髮也是有助益。

重視定期頭皮健檢與修護 尋回孕前亮麗髮絲

因頭髮生長期的關係,頭皮保養也需順著三個月一周期的循環,定期進行頭皮養護對減緩產後落髮首為關鍵,再加上新陳代謝、荷爾蒙變化,空汙環境、生活習慣差異等,都會對頭皮產生影響,切勿低估上述外在變化加劇髮根脆弱、頭皮不健康的狀況,藉由定期保養與檢測,方能維持最佳狀態。醫師簡銘成提醒準媽媽們正視落髮情形,留意若是在產後 3 至 6 個月後仍持續落髮,務必尋求專業醫師諮詢。

全新劑型保健食品 助孕媽咪補鈣補鎂好容易!

今年年假放得特別久,平常忙碌的夫妻比較有時間「好好相處」,周遭應該有不少朋友傳出懷孕的好消息,期待生個富有貴人運的「豬寶寶」!孕期的營養保健是每位孕媽咪最關心的事,但如何補得妙、補得巧,也讓準媽咪們傷透腦筋。研究指出,孕婦的夜間抽筋盛行率達54.5%,常影響睡眠品質,其因主要是孕婦體內鈣質不足,造成血鈣濃度過低,導致神經傳導失常,引發睡眠抽筋症狀。此外,懷孕期間胎兒骨骼發展所需的鈣質都須透過母體來吸收,對於孕媽咪來說,鈣質的流失速度是相當快速的,嚴重一點還會導致孕媽咪骨質疏鬆,造成骨質軟化症!

營養補鈣有撇步 保健食品這樣選

然而「鈣」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只能由食物中獲得,知名營養師同時也是國際泌乳顧問的吳芃彧特別跟大家分享營養補充的小撇步!在鈣質攝取上,除了牛奶、羊奶之外,起司、傳統豆腐、芝麻也都是很棒的選擇,忙碌的現代人更可以藉由保健食品來獲得一日所需的鈣質。不過在鈣類保健食品的選擇上,不少人會討論鈣吸收率的問題。其實很多鈣補充品所標示的是「鈣化合物」而非「鈣離子」的劑量。由於鈣化合物會隨著分子量大小而含有不同比例的鈣離子,因此有效吸收鈣離子吸收率,仍要取決於鈣離子的含量以及個人體質差異,而非只是單一考慮「高吸收率」。

圖片

補充鎂可放鬆肌肉穩定神經 有助身體代謝及助眠

除了鈣之外,「鎂」也是改善孕婦抽筋的秘密幫手,一份2015年的國外臨床試驗顯示,有86%使用鎂的人反應有降低一半抽筋的頻率!台灣目前較少提倡補鎂觀念,其實鎂也是放鬆肌肉很重要的營養素,可以穩定神經的正常功能並幫助身體代謝,進而幫助睡眠。從食物上補充鎂的攝取,可以考慮糙米、全麥食品、堅果類,都是不錯的選擇。

「口腔崩散」技術保健食品 免配水入口即化新選擇

目前在台灣販售的保健食品都是以錠劑或膠囊為主,但若是有吞嚥困難或是不喜歡吞錠劑膠囊的孕媽咪,現在多了一項選擇!去年台灣開始引進「口腔崩散」技術的保健食品,免配水就可以透過口水分解,入口即化!輕輕鬆鬆就可以補充鈣質,特別適合吞嚥困難者。此外口腔崩散技術能有效去除藥味,搭配一點檸檬香甜的味道讓補鈣可以更美味!目前有補鈣、補鎂的選擇,正好符合孕媽咪的營養素需求,孕媽咪們可以到藥局諮詢藥師,依照自己的飲食生活習慣,找到最合適的保健食品。

死胎後多久才能懷孕 醫:綜合考慮

死胎是少數婦女心中永遠的痛,她們往往也想知道自己何時能再孕育下一胎。《刺胳針》最新研究指出,比起死胎等待2年以上,死胎後1年內懷孕並不會增加下一胎死胎、早產等生產風險。無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兒童醫院研究所Mark A Klebanoff則強調,臨床上還要考慮其他因素。

活產後至少等待2年 死胎沒有適當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婦女在分娩後至少等待2年再懷孕,如果是自然流產或人工流產,則應等待6個月。然而,由於缺乏研究證據,因此沒有死產後最佳懷孕間隔的建議。

《科學日報》報導,團隊分析芬蘭、挪威和澳洲3個國家37年(1980-2016)的出生記錄,調查懷孕間隔和隨後生產的風險。該研究僅納入單胎懷孕,以及懷孕至少22周以上夭折的胎兒。懷孕間隔則指從上次死胎分娩至下一胎懷孕時間。研究中,曾死產的母親有14,452名,與3個國家中活產的1,654,289名孕婦進行比較。

死胎後1年內分娩 不增加生產事故風險

《路透社》報導,研究顯示,在14,452名曾死產婦女的下一胎中,其中14,224名(98%)正常分娩,2,532名(18%)是早產兒,1,284名(9%)是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其中,在228例死產(佔總出生人數2%)中,201例(88%)為早產兒,27例(12%)為足月死產。

研究指出,死產後較快分娩相當常見。死產後,9,109名(63%)女性在12個月內懷孕,其中5,393名(佔所有分娩37%)在6個月內懷孕。研究人員德克薩斯州A&M大學教授Annette Regan表示,比起死胎後等待24-59個月,死胎後婦女再次懷孕間隔短於12個月,與死胎、早產和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等生產風險增加無關。

針對死產和活產後有不同的懷孕間隔建議,Regan表示,目前機制未明,但過去研究提出一些假設,例如分娩後婦女需要時間復原,如果短期內懷孕恐無法提供胎兒足夠營養,增加生產風險。然而該營養缺乏的現象卻不會發生在死胎婦女身上,可能是原因之一。

不只考慮懷孕間隔 媽媽心身都要注意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母胎醫學專家Cynthia Gyamfi-Bannerman評論時表示,這研究對於死胎婦女或者死胎後意外懷孕的媽媽而言,能比較放心。

然而專家也持不同意見,認為不應執著在懷孕間隔。美國全國兒童醫院研究所Mark A Klebanoff告訴《BBC》,臨床上建議,應多考慮女性健康狀況、年齡以及她對家庭組成的理想。特別是婦女在失去胎兒後,心理上是否準備好再次懷孕。

參考資料:

1. Conceiving within a year of stillbirth does not increase risks for next pregnancy.

2. No added health risks for pregnancy within a year of a stillbirth.

3. Quick pregnancy safe after stillbirth, study finds.

4. Annette K Regan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pregnancy interval and adverse birth outcomes in women with a previous stillbirth: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2019 DOI: 10.1016/S0140-6736(18)32266-9

步態異常關節早退化 足測選鞋走出健康

許多民眾走路不時膝蓋痛、腰痠,只好花大把時間去復健診所治療。然而,其實這些毛病可能是長期錯誤的步態累積所致,若沒有矯正步態,恐怕是治標沒治本。擅長足部醫學物理治療師鄭融指出,下肢關節嚴重退化後,臨床往往難處理,不妨先以動態足壓檢測,揪出錯誤步態行為。

步態有問題 注意關節提早退化

如果步態有問題,下肢關節會慢慢磨損,可能提早10-20年退化,比同年齡、同體型的人更早產生問題。鄭融治療師比喻,如輪胎跑20幾公里沒有異狀,若胎面方向不正確,1-2萬公里後,某些部位磨損會比較快,這時才要處理,已經太慢了。

足部對下肢關節有什麼影響呢?鄭融治療師進一步解釋,人體走路時,由腳掌的足弓來支撐與傳遞重量,如同彈簧一樣適度扭轉,並且保持平衡。足弓是由一系列骨頭形成如拱橋的形狀,走路時,足弓應維持正常弧度,是身體結構的根基。足弓若異常,如同「桌子缺了桌腳,整個桌面也跟著歪斜」,連帶影響上方膝關節、髖關節、骨盆,甚至脊椎。

功能性扁平足 異常內偏或外偏

常見的異常足弓,如步態內偏和外偏。鄭融治療師說,走路時,足弓正常垮下0.4-0.6公分,一旦超過這個範圍,走路重心容易內偏(偏向腳大拇指側);如果下陷量不足,甚至還變高,走路重心會呈現外偏(偏向小腳趾側)。

內偏的人,足弓過度內旋,容易出現骨盆前頃,特徵有小腹過凸,腰椎前凸幅度過大。他指出,患者剛開始沒有立即症狀,漸漸會出現腰痠,走路耐力變差,下肢關節會慢慢出現症狀,甚至會有慢性腰痛的現象;步態外偏,特徵是腳的剛性強,足弓無法像彈簧一樣壓縮,緩衝撞擊力道的能力較差,承受外界撞擊力變重。無論哪種異常步態,最後都可能引發關節提早退化。

動態足壓量測 揪不良步態

據國內皮鞋業者動態足壓量測統計2萬筆數據顯示,近8成國人步態有內偏或外偏的現象。鄭融治療師強調,這些跟步態、環境、行為都有很大關係。「有些人走路很快,壓力點顯示沉重;有些人習慣穿較寬鬆的鞋子,走路時易用腳趾抓鞋,腳趾與腳掌容易痛,該處會呈現異常壓力,這些都屬於足部的行為問題。」但醫療檢測是檢測結構異常,對於行為問題就比較難發現。

鄭融治療師指出,動態足測可以忠實紀錄腳在鞋子中的走動行為,並根據數據分析,可以揪出不正常的足壓和步態,預先找出疾病的危險因子。整體流程約15分鐘,民眾先量腳型並依照穿鞋習慣、選擇適當測量鞋,在6公尺的步道來回行走,鞋中偵測器將收集的數據,上傳雲端進行分析。

圖片

一雙好鞋很重要 先量才能選對鞋

大多肥胖、運動量少的人,比較容易有內偏、不正常足壓。針對預防關節問題,物理治療師說,走路時異常壓力源,會增加鞋子不同部位耗損,因此可從鞋底磨損情形,初步了解步態歪斜狀況。

正常情況下,磨損處位於鞋跟外側;如果是外偏,因為缺乏避震能力,建議選擇避震性能力較強的鞋款;至於內偏情況,建議選擇支撐能力較好的鞋子。雖然坊間有許多功能鞋,鄭融治療師建議,不妨先到可測量足壓的鞋店,根據測量結果,再選擇比較合適鞋款,更進階還能套用鞋墊去控制足弓,避免後續關節惡化的問題產生。

減少妊娠紋 體重控制是關鍵

根據研究指出,擁有臉書帳號的孕媽咪,因常將自己的身材在社群網站上做比較,因此對自己身材容易不滿意;另外,美國研究也指出,若懷孕過程對自己身體形象不滿意,也容易增加產後憂鬱機率;開業醫美診所醫師陳志軒表示,懷孕讓女性不管生心理,都容易造成顯著變化,一方面得盡全力照顧新生兒,另方面又因身體改變帶來不安感,建議家人多留意。

可評估透過手術 改善乳房下垂

臨床上,包括乳房下垂、腹部鬆弛以及妊娠紋等,都是許多產後媽媽面臨的難題,除了可透過運動及保養幫助改善,若情況較為嚴重,則建議可採雷射、針劑或是手術等方式改善;陳志軒醫師建議,若有乳房下垂困擾的女性,則可透過隆乳及提乳手術改善,若為較豐滿女性要選擇隆乳,則建議可以抽取自體脂肪進行豐胸,若較為纖瘦者,則可選擇果凍矽膠手術。

產後皮膚鬆弛 改善選擇多

若為鬆弛較嚴重且乳房容量又過大者,則得仰賴船錨狀的切口,才能雕塑出美麗的乳房形狀;陳志軒醫師表示,至於產後腹部,又分為皮膚鬆弛與腹直肌分離兩種狀況,若只是單純皮膚鬆弛,則可採腹部拉皮加上抽脂手術。

避免妊娠紋問題 懷孕時應控制體重

但若屬於有合併腹直肌分離問題的媽媽,則必須再以腹直肌鞘膜折疊術式方式,讓突出的小腹順利回到原位,至於許多媽媽都擔心的妊娠紋問題,建議在懷孕時應不要讓體重增加太多,且初期時可使用保濕的乳液或藥品,幫助滋潤皮膚;陳志軒醫師呼籲,預防重於治療,而在選擇任何手術前,一定要先經專業醫師諮詢和評估,才能有效達到療效。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