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胸前兩顆籃球好煩惱 縮胸助巨乳婦增自信

台中38歲王小姐擁有傲人34H罩杯,但因胸部太過豐滿,長期彎腰駝背,造成肩頸痠痛,且很難挑選衣服,更無法自在運動,令她十分苦惱。因此決定接受縮胸手術,切除兩側各500克乳房組織,將兩側胸部縮小至D罩杯,令她開心,「終於不用擔心異樣眼光!」

胸前如掛兩顆籃球 胸部太大肩頸痠

王小姐自述,自己的奶奶生前也為此問題所擾,沒想到原本C罩杯的自己,10年前生完孩子後,胸部每年以半個罩杯的速度「長大」,導致肩頸、背部痠痛,尤其難以買到合適的衣服。

該案例醫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表示,雖然胸部豐滿對多數人而言是性感的象徵;但對於患者來說,一邊乳房切除約500克,相當於術前胸部額外掛著兩顆籃球,不僅對肌肉造成負擔,夏天時容易因下垂的乳房與皮膚摩擦,造成皮膚潰爛及濕疹,運動時因雙峰嚴重晃動,帶來疼痛。

巨乳與遺傳、飲食有關 歐美女生常縮胸

巨乳症主要跟遺傳與飲食有關,縮胸手術在歐美相當盛行,因胸部過大除了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外,也容易造成心理自卑、沒自信。鄭旭棠說,通常女性年輕時胸部比較硬挺,但隨懷孕和年齡增長,以及地心引力影響,乳房下垂的情形就更為嚴重。因此50歲以上歐美女性經常因為肩頸痠痛,和乳房下垂接受縮胸手術。

鄭旭棠舉例,來自羅馬尼亞的甜心球后哈勒普(Simona Halep),年輕時擁有傲人34F胸部,但巨大胸部對運動選手而言,是極大負擔。因此,求勝心切的哈勒普毅然決然地於2011年進行縮胸手術,將原本近34F胸部,術後變成34C,讓她並在賽場上屢創佳績,最終成為世界球后。

縮胸需自費 術前考量哺乳需求

標準縮胸手術屬於自費手術,執行前會透過特殊的皮瓣設計,將多餘的皮膚及乳腺切除,並重新安置乳頭,手術時間至少6小時,術後在乳房下緣會有明顯的「倒T字」型疤痕,病患可能偶爾感到乳頭麻木感,會造成哺乳困難。醫師建議,有考慮縮胸手術的患者,必須確定日後沒有哺乳需要,再進行縮胸手術。

鄭旭棠提醒,接受縮胸手術後的患者,術後幾天內務必保持傷口清潔,一個月內不可提重物或是從事劇烈運動,並且必須配合穿著束胸或塑身衣定型。

先天髖臼發育不全 婦人走路跛腳易跌倒

台中54歲吳女士因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導致髖部疼痛,近來更因長短腳越來越明顯,疼痛益形加劇。尤其她生性愛美,不想拿拐杖出門,無形中增加跌倒風險,不得不赴醫求救。

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 增加跌倒風險

該案例醫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醫療副院長黃揆洲表示,吳女士幼年就有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但因當時醫療技術不發達,便無積極治療。使得成年後必須犧牲許多休閒活動,如原本想學瑜珈改善髖部疼痛,沒想到卻愈做愈嚴重。

此外,醫師曾囑咐需拿拐杖行走,但因愛美的吳女士認為「拄拐杖顯老」,所以寧願冒著跌倒的風險,也不願帶拐杖出門。經溝通後,患者同意接受機器人輔助人工關節置換術,目前術後三個月,她已無須拿拐杖。

髖臼發育不良棘手 靠機器人輔助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不論在技術上或是關節材質上,已非常成熟。」黃揆洲指出,根據目前全球大規模統計,對於一般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十年存活率超過九成,術後十五年存活率也超過八成五;但是針對如吳女士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仍屬於棘手問題。

醫師解釋,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的患者,其解剖形狀與位置和正常人不同,同時也影響股骨近端前傾角,因此無法在術中找到正確的參考座標,較容易出現術後人工關節角度偏差,影響患者的預後。因此,需透過「機器人輔助人工關節置換術」克服上述問題。

患者走路易跛腳 治療避免肌肉萎縮

「術前將患者下肢的電腦斷層掃描數據輸入電腦後,計算並模擬人工關節擺放的位置和角度,以機器手臂引導的方式,將人工關節擺放於正確且完美的位置。黃揆洲解釋,透過導航系統定位,醫師可以用較小的傷口看到關節全貌,對軟組織破壞較少,恢復時間也大幅縮短。

黃揆洲提醒,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的患者,走路會一跛一跛,下肢因不常使力,也會逐漸萎縮,且站立時臀部翹高、腹部往前挺,走路如鴨子一般,除了影響外觀,生活品質也受限。醫師建議患者積極治療,才能避免日後為髖臼磨損嚴重無法重建、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併發症所苦。

集合補水、填充、除皺、塑形於一身的美容神器!

文/雷濬嶸醫師;整理/Sophia

眾所周知,玻尿酸是醫學美容界的聖品,它可以強效保濕、又能夠完美除皺、更是填充塑形的神器而且無需動刀,不需手術,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所以就有眾多美眉躍躍欲試了。那到底你們對玻尿酸了解多少呢?

注射玻尿酸功效

曾經有句話說,「如果沒有玻尿酸,很多女明星會活不下去!」這說明了它的神奇。玻尿酸俗稱透明質酸,原來就以膠狀形態存在於人體皮膚的真皮組織,負責儲存水分、增加皮膚容積,讓皮膚看起來飽滿、豐盈、有彈性。但玻尿酸會隨着年齡增長而減少,使皮膚失去儲水的能力,逐漸變得暗沉、老化,並形成細小的皺紋,於是越來越多人開始進行玻尿酸注射。

除了去皺、填補細紋,還可以臉部塑形,解決太陽穴凹陷、額頭扁平、面頰凹陷等方面的問題。「玻尿酸注射簡單快捷,10~30分鐘即可達到自然塑形的效果,注射後,不會產生僵硬表情,隨着時間的推移它會被人體逐漸代謝掉,是比較安全的填充物,一般效果能維持半年~兩年左右。」

玻尿酸具有高度相容性,人體本身就含有透明質酸,且人體中的透明質酸在不斷地更新、生成、合成、降解,但並不是人人都適合注射玻尿酸,如孕婦、哺乳期婦女、需要口服抗凝血藥物等人群,有多發性嚴重過敏病史者,有凝血機制異常疾病患者,有活動性皮膚病、炎症、感染等疾病情況,均不宜注射玻尿酸。

注射玻尿酸優勢

1.量身打造:微整形專業醫師溝通後依據求美者個性化面部特徵,進行完美定製設計。

2.安全可靠:無創傷無痛,對人體不產生副作用,不影響求美者正常工作生活。

3.效果立現:注射當場即可看到效果,美麗無延遲。

※ 最後雷醫師提醒有幾點要注意一下,首先是注射玻尿酸產品品質、其次注射醫生要有專業技術及美感,有經驗,精準把握注射層次、劑量,無痛、迅速、同時達到更好的抗衰、塑形、填充效果。 ※

圖片

雷濬嶸 醫師

學經歷:盧森堡歐亞大學自然醫學博士|韓國首爾面雕鼻整形中心研究員|台灣亞歐盟醫學會理事長|亞洲抗老化美容醫學醫學會專科醫師|亞洲抗老化美容醫學醫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肉毒玻尿酸注射微整形指導醫師

專長:玻尿酸或晶亮瓷注射|羽毛拉提|童顏針注射|肉毒桿菌素瘦小臉除動態紋|音波拉提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

8旬翁腹側腫脹紅腫 竟是佛尼爾氏壞死症

若發覺屁股有腫痛現象,千萬別輕忽,小心恐是佛尼爾氏壞死症導致。奇美醫院泌尿外科 醫師邱毅平表示,佛尼爾氏壞死症是一種壞死性筋膜炎,因突發性軟組織壞死及感染造成,像皮膚損傷、泌尿道肛門的細菌感染等;造成會陰部、生殖器、肛門周圍的皮膚及皮下軟組織潰瘍甚至壞死,且又以有明顯外傷、體弱、免疫力低下或老年人等為高危險族群。

按壓老翁皮膚顏色異常部位 竟發出啵啵聲

臨床上,曾有一名83歲長期臥床的曾先生,爲第二期的肝癌患者,因出現發燒及呼吸喘、血壓偏低等症狀,緊急送至急診,經檢查發現,患者左側腹壁腫脹且表皮顏色略呈淺紅色;當用手指按壓皮膚顏色異常部位時,會發出啵啵聲。雖抽血檢查顯示白血球數值正常,但代表身體內有急性發炎狀態的C反應蛋白則上升至317.5mg/L。

病程進展快速 細菌一路侵犯至胸腔 

另外,電腦斷層也顯示患者包括會陰部、雙側陰囊、雙側下腹部的皮下組織都受到細菌侵犯,甚至擴散至胸腔位置;邱毅平醫師指出,雖安排病患接受大範圍的手術清除壞死性組織,但家屬考量年事已高,不希望病患再受手術折磨,因此僅同意施打抗生素治療,曾先生住院4日後不幸過世。

初期症狀似蜂窩性組織炎 表皮呈現紅腫狀

醫師進一步說明,此個案為典型的佛尼爾氏壞死症,患者初期雖表皮呈現紅腫,類似蜂窩性組織炎,但感染仍持續侵犯下,就會出現發燒或強烈疼痛感。

尤其當細菌侵犯到一定程度時,以手指按壓感染處表皮,可聽見像按壓氣泡紙時出現的啵啵聲音,臨床上又稱為捻髮音,就代表皮下組織已開始壞死。這時因皮下空間充滿氣體,氣體壓力使皮下組織更容易分離,促使細菌更易侵犯。

身體出現非預期症狀 應盡快就醫檢查

文獻資料顯示,佛尼爾氏壞死症侵犯的細菌通常為多種類,因此治療上,除了施打抗生素,也得透過手術清除壞死組織,且清創手術得反覆進行數次,直到確認沒有新的細菌侵犯時,才能將傷口縫合。

邱毅平醫師提醒,此病症病程快速,死亡率接近80%,因此若身體有非預期或變化極迅速的症狀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期。

男子左腳遭鐵釘刺入 竟感染這種細菌

當傷口不如預期癒合時,可別大意,嚴重時可演變為大病症!日前有名55歲男性,在工地監工時,左腳掌不小心被鐵釘刺傷,立即就醫施打破傷疫苗,並包紮處理。事後傷口雖恢復良好,但10天後,原本癒合的部位卻開始出現紅腫熱痛,且赴門診口服抗生素仍未好轉,隨即住院接受抗生素與手術清瘡治療。

男子傷口難癒合 竟是偶然分枝桿菌感染

經細菌培養結果,醫師發現患者為偶然分枝桿菌感染(Mycobacterium fortuitum),因此改以抗生素對症治療,順利讓患者病灶處逐漸好轉。經住院16天後已出院,目前仍持續接受口服抗生素,控制良好。

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主任黃惠君指出,偶然分枝桿菌造成的感染並不常見,其屬於為分枝桿菌的一支,而分枝桿菌中最常見的則是結核分枝桿菌,又以肺結核為最多。

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應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黃惠君主任進一步說明,因肺結核分枝桿菌生長速度比一般常見細菌慢,從培養到鑑定結果,得花上數星期時間。

且過去檢驗上,僅將分枝桿菌區分為結核與非結核分枝桿菌兩類,其中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為法定傳染病,必須通報衛生主管幾關;至於非結合分枝桿菌感染則為非法定傳染病,又依照生長速度快慢分為兩大類。

透過分生晶片鑑定 有效找出感染元兇

過去臨床上,若感染非結核分枝桿菌,僅能仰賴醫師經驗、感染部位與生長速度快慢,來決定用藥。但近年來,已能透過分生晶片方式,鑑定出超過17種非結核分枝桿菌,提供臨床醫師治療上參考。

黃惠君主任表示,臺北榮總於2014至2017年就利用此鑑定方式,分離出27株,並發現此菌若在環境中生長速度較快,最常出現在像是蜂窩性組織炎、傷口感染等外傷後的續發性感染。

外傷後續發性感染 嚴重得外科清創處理

治療上,得採以較有效的抗生素,嚴重時得透過外科清創處理,或是一般的細菌性感染比較需要較長的抗生素治療;黃惠君主任提醒,一旦不慎出現傷口時,應盡快處理,若發現治療後,仍未好轉,應持續就醫,進一步進行培養,找出病菌,對症下藥,才能避免傷口持續惡化。

中風手痙攣疼痛難動 注射肉毒桿菌成助力

許多中風患者在正確醫診、努力復健後,仍然會因為肌肉緊繃僵硬持續過久,造成「痙攣(spasticity)」;除了局部疼痛,更會因此清潔不易,影響生活品質。對此,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蔡青芳醫師說明,這樣的狀況可利用「肉毒桿菌」治療,使肌肉放鬆,提高復原成效。

掌握黃金醫療期 痙攣後遺症反影響生活

謝先生一年多前某日清晨,右手突然無法拿起牙刷,緊接著右腳無力跌倒,家人趕至身旁,發現謝先生跌坐在地,右側肢體無力且口齒不清,緊急送醫,診斷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並於黃金三小時內施行「靜脈血栓溶解(tPA)」注射,後經由積極物理與職能復健,配合中醫針灸,復原到能拿輔具行走。

儘管癒後不錯,但仍有後遺症「右側肢體痙攣」,使肌肉持續疼痛,右上臂緊夾,不易張開,造成腋下清潔不易。加上右肘與右手腕彎曲緊繃,每次復健伸展疼痛不已,右手甚至握拳打不開,連剪指甲都困難,可能會造成指甲嵌入手掌而感染發炎。

注射肉毒桿菌 紓解肢體痙攣

對於這樣的情形,蔡青芳醫師指出,可以利用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調解神經與肌肉傳遞,改善肌張力過強、緩解肢體痙攣,並配合規則物理與職能復健,以及中醫針灸,以三合一治療方式,提高復原成效。

目前年滿 20 歲以上,中風後經復健、輔具或藥物治療 6 個月以上,仍有痙攣,程度符合 MAS 2 或 3 級及部分難以活動的狀況,經區域級以上醫院神經內科與復健專科醫師診斷,並經由健保局審查核准後,依健保給付,每年最多可注射三次。

腦部、脊髓損傷造成痙攣 疼痛且復健困難

蔡青芳說明,痙攣是因為腦部或脊髓系統損傷後,由於肌肉緊繃僵硬,持續過久,使關節變形且伸展困難,產生疼痛,也造成復健困難。加上肌肉緊縮,使患部不易清潔,影響生活品質。

雖然有口服抗痙攣藥物可緩解,但因為有嗜睡、虛弱等全身性副作用,因此肉毒桿菌成為新幫手,協助患者達到肌肉放鬆,搭配復健訓練及其他療程,加速回復生活品質。

65萬人研究再認證 MMR疫苗無關自閉症

MMR疫苗不會增加自閉症風險!一項丹麥涉及65萬人的研究再度證實,預防腮腺炎,麻疹和德國麻疹的MMR疫苗,不會增加罹患自閉症風險,也不會加劇自閉症高風險兒童的罹病機率,也與施打疫苗後出現自閉症案例無關。

MMR與自閉症有關 源自假論文

根據《現場科學》報導,MMR疫苗引起自閉症爭議起於1998年,當時一名英國醫師Andrew Wakefield在知名科學期刊《刺胳針》發表一篇研究指出,在觀察12名孩童注射MMR疫苗後,幾乎所有孩童都在數小時內出現不良反應。Wakefield認為,MMR疫苗是造成自閉症的元凶。

當時這篇研究引起媒體爭相報導,甚至許多名人都公開反對疫苗。然而,後續許多研究都無法驗證這篇爭議研究的結果。後來學界才發現這是一篇捏造的假研究,《刺胳針》於2011年撤銷此論文,這名醫生甚至在前一年就已被剝奪醫師資格。

然而,質疑MMR疫苗的傳言從來沒有停止。假論文發表數十年內,英國麻疹疫情大爆發。甚至直到2018年,各國都因為各種質疑疫苗安全的聲浪,讓美國、菲律賓和法國等十個國家的麻疹疫情增加近四分之三,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增加48.4%。

大型研究再度驗證 MMR疫苗無關自閉症

為再度驗證MMR疫苗與自閉症無關,丹麥團隊追蹤1999-2010年間在丹麥出生的657,000名兒童,其中有6,500名孩童被診斷處於自閉症光譜上。

研究發現,無論是男孩、女孩或是手足有自閉症的族群,都不會因為施打MMR疫苗而增加自閉症的風險。其中,被指控與MMR疫苗最相關的倒退型自閉症,也沒有關聯。有趣的是,施打MMR疫苗甚至與1999-2001年出生的女孩自閉症風險較低有關。

高風險族群 基因或高齡生產

自閉症的成因目前仍然不明,但該研究確實也發現,2008-2010年出生的孩童,沒有及早接種疫苗的兒童,以及有自閉症手足的孩童,這些族群罹患自閉症風險最高。其他風險因子,包括高齡父母,出生體重較低,早產和母親於懷孕期間吸煙。

醫籲家長放心 不打疫苗風險更大

非研究人員、費城兒童醫院疫苗教育中心主任Paul Offit向《CNN》表示,這項研究最大的貢獻,是特別納入自閉症高風險的孩童。他希望最新的證據讓這些家長放心,疫苗不會增加罹患自閉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剛把疫苗猶豫列為十大健康威脅。Offit對此強調,「民眾需要意識到,選擇不接種疫苗其實也在冒險。不幸的是,我們正面臨更大的風險。」

參考資料:

1. Confirmed: No Link Between Autism and Measles Vaccine, Even for 'At Risk' Kids.

2. MMR vaccine does not cause autism, another study confirms.

3. Anders Hviid et al. Measles, Mumps, Rubella Vaccination and Autism: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Ann Intern Med. 2019. DOI: 10.7326/M18-2101.

人工肛門不可怕 正規治療延續生命

54歲王姓男患者,因為大便出血,本來以為痔瘡,只要擦藥就好,但沒想到十多天仍無法改善大便有血的情況,在親友的勸說下,到童綜合醫院進行舒眠無痛的大腸內視鏡檢查。經大腸直腸外科張乃元醫師檢查後,竟發現直腸內長出一顆腫瘤。

連日來大便出血 結果是神經內分泌細胞瘤

張乃元表示,切片送驗後確定為神經內分泌細胞瘤,建議患者與家屬以經肛門腹腔鏡手術,將出現細胞瘤的直腸進行小部分切除(約病灶上5公分及病灶下2公分),並在切除後將直腸下段接回肛門。

但為了讓直腸與肛門括約肌連接的傷口修復癒合,因此再將小腸拉至右小腹(肚臍右側約5公分處)做一個臨時造口(人工肛門),以利讓排泄物能夠不經由肛門口排出,避免傷口的拉扯與感染,住院七天後即返家休養。

人工造口保正常 定期回診和追蹤 

張乃元醫師確認直腸與肛門的傷口已經完全癒合,再次安排手術,將小腸接回腹內,並將右小腹的造口傷口縫合,住院三天即出院恢復正常生活,目前也已返回工作崗位,只須定時回診檢查追蹤。

張乃元醫師指出,個案罹患的是低位直腸神經內分泌細胞瘤,細胞瘤長出位置距離肛門僅6公分左右,還好還沒侵犯到肛門括約肌。為讓患者日後保有正常的生活品質,因此採用保留肛門手術來切除細胞瘤,但為了讓傷口能癒合恢復正常功能,所以必須將小腸截斷連接到腹部做出臨時的造口,待肛門處的傷口癒合完全,才將造口縫合恢復正常排便方式。

造口手術原因多 日常活動也照舊

張乃元醫師表示,需要進行造口手術的原因,大致為直腸或肛門有腫瘤、腸部受傷、腸部壞死、大便失禁等。造口常常讓患者與家屬感到不自在,因為無法適應排泄物從腹部排出的情形,還有隨時須與便袋共處的不便,有些患者因此排斥進行造口與正確治療而導致病情延誤,甚至生命提早終止。

張乃元醫師說明,造口手術無論是臨時或永久,都是為了讓患者能夠得到最好與完全的治療。造口平時服貼身體,以衣服遮蔽之後,平時活動也不易被發現,很多日常活動仍然可以照常,並不受造口影響。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