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變胖怎麼辦? 減重大作戰要澱粉支援

體重上升,不免讓人擔心。對此,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凃宜辰提醒,肥胖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慢性疾病,會影響健康,均衡少吃、多動,即是減重的不二法門;然而不宜刻意不吃澱粉,尤其建議適度攝取高纖全榖及根莖類食物,以免便秘或思緒不清。

身體就像翹翹板 熱量攝取及消耗需平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對身體健康影響大,容易造成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血脂等,風險更比正常體態者增加 3 倍;另外得到高血壓、膝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痛風等風險則增加 2 倍。對此,凃宜辰說明,若肥胖者能將體重降低 5 %,就能改善血壓與血糖,提醒肥胖者應留意自身體重控制。

凃宜辰表示,根據 2013 年至 2016 年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 45.4 %;另外,據統計,台灣人肥胖原因前 2 名為愛吃肉、不愛動,導致台灣成為亞洲肥胖冠軍。那麼究竟如何減重?營養師說明,簡單而言,人體熱量的攝取與消耗就如同蹺蹺板,當攝取熱量高於消耗熱量,體重就會上升;因此,少吃多動為減重鐵則。

澱粉太少會便秘 改善飲食習慣才能助減重

若要減重,可以從飲食習慣開始改善,留意不吃早餐、不吃蔬菜、愛喝飲料、愛吃肉食、吃宵夜、高糖鹽油、低纖維質等,都是易造成肥胖的錯誤飲食習慣。另外,許多減重民眾會避開澱粉攝取,凃宜辰提醒,澱粉吃太少,反而會導致頭腦不清楚、情緒不穩、便秘、腹部肥胖等,因此要減肥一定要適當補充澱粉,高纖維質的全榖根莖類則為優良澱粉來源。

另外,在飲食技巧方面,凃宜辰建議,改變進食順序亦有幫助,先喝湯、吃青菜,再攝取豆腐、魚肉、雞胸肉等的低脂蛋白質,接續纖維高的全榖根莖類;進食時務必細嚼慢嚥,便可產生飽足感又健康,而日常零嘴以水果、堅果取代高熱量精製品,控制熱量攝取補充膳食纖維。

多動少食重均衡 有望減重成功改善生活

生活習慣亦有極大影響,由於上午 8 點、中午 12 點、下午 5 點及半夜 1 點,為身體飢餓素分泌旺盛時段,因此若是熬夜,就會想吃宵夜;建議按時睡眠,便能克制宵夜的欲望。再配合每日均衡飲食達 25 種以上食物,食用不同種類及顏色的食物,多元攝取營養。以均衡飲食加上多運動的方式,即有望可以減重成功、改善生活。

消化道癌友護理注意 營養不良恐影響預後

癌友的調理照護需要特別留心,成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李雅萍提醒,上消化道癌症、胃癌及胰臟癌的患者常因為腹脹腹痛等感受,導致食慾不振,而發生營養不良問題;因此呼籲患者,除了注意體重之外,更要諮詢專業營養師,尋求個人化飲食指導及衛教。

3 個月內體重急降 10 公斤 確診胰臟腫瘤

本身無慢性疾病史的 46 歲王老闆,因上腹疼痛約 2 週而至醫院就診,自述疼痛發生前,在 2 至 3 個月內體重已減輕了 10 公斤,就診進一步檢查在胰臟頭發現腫瘤;在接受手術治療後,透過營養師的術後飲食衛教使其進食量慢慢提升,改善部分腸胃道症狀,體重也不再急速下降。

患者食慾差體重降 恐因營養不良影響預後

對此,李雅萍說明,臨床上常見胃癌及胰臟癌病人初次就診時,會說明自己因腹脹、腹悶感或上腹痛等,導致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此外,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部分腸胃道構造及功能改變,進而影響食物與營養素的吸收及利用,亦會發生營養不良問題,影響健康及預後,需要特別照護。

少量多餐多軟質食物 飲食大原則維持營養

為改善胃癌及胰臟癌病人的營養狀況,依其接受的術式不同,會有不同的飲食禁忌,但基本原則是「少量多餐」及「軟質食物優先」,並避免高纖、粗硬、易造成脹氣的食物。李雅萍說明,對於高風險群,除了留意少碰高油多糖的食物外,可以多選擇瘦紅肉如:牛、豬、鴨肉,以及肝臟、貝類、蛋類及深綠色蔬菜,補充營養素。

另外,生活及飲食習慣也須注意,在用餐時將固體與液體食物分開進食,以半坐臥方式進食,可減少腸胃道症狀;配合定時定量,有助穩定血糖,並在飯後稍作歇息,可幫助消化。更要留意體重變化,及早偵測營養吸收狀況,適時調整,避免體重持續下降導致營養不良;同時,諮詢專業營養師,針對個人狀況設計飲食指導。

胎盤早期剝離 產婦急重症

產婦胎盤早期剝離,醫療團隊假日15分鐘內集合,即刻救援!

胎盤剝離 產婦嬰兒危急

一名婦女懷孕8個月,日前突然感到腹痛,趕緊至南投醫院急診就醫,經三軍總醫院支援的值班婦產科王晨宇醫師檢查發現胎盤早期剝離,相當危急,若不處理胎兒恐因嚴重缺氧兒死亡,孕婦可能也會因為大出血而休克甚至死亡。婦產科陳麗琴主任接獲通知後立即回院,並與醫療團隊在集合,緊急剖腹生產,母女均安,小兒專科醫師也在手術室待命,寶寶出生後隨即交由兒科醫師接手照護。

南投缺重度急救責任醫院

離開台北、新北等醫院密集地區,急重症患者就醫往往需要長距離奔波,南投縣地處台灣心臟地帶,面積約4100平方公里,幅員廣闊,卻連一家重度急救責任醫院都沒有。醫療落差大,許多縣民尤其是中重度疾病的孕婦生產都跑外地。南投醫院表示,期望讓濁水溪以北的婦兒不必為了就醫而奔波。

盼投縣婦幼不必為就醫奔波外縣市

南投醫院因「醫中計畫」接受三軍總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醫學中心支援醫療服務,現也爭取「提升兒科急診醫療品質及資源整合計畫」,朝向「婦兒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邁進,讓南投縣婦女及幼兒不需跑去外地就醫。

由於平時週末或放假期間,許多醫療院所休診,鄉間幼兒一旦半夜出現發燒等狀況時,常會讓家長心急如焚,擔憂不已。

該院洪弘昌院長表示,希望南投縣的孕婦與孩子都能夠得到專業的醫療服務,保障當地民眾的健康。

「癌」標籤心慌慌 低風險癌該改名?

該重新命名低風險癌症嗎?《英國醫學期刊》日前引發一場討論,卡羅爾·弗蘭克·巴克乳房保健中心主任勞拉·J·埃瑟曼Laura Esserman)指出,更名低風險癌症,可以避免「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威爾士大學醫院博士穆拉利·瓦爾馬(Murali Varma)警告,更名癌症恐造成混淆,加強醫學教育幫助大眾理解癌症才是正解。

癌症標籤易引恐懼 醫師籲低風險癌改名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沒有任何醫學診斷會引起「癌症」般的恐懼。癌症的臨床定義,指一種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療,將無盡生長並擴散到其他器官,最後殺死宿主。

但埃瑟曼指出,今天癌症範圍過廣,從轉移率超低(20年內機率不到5%)到極高(1-2年內超過75%)。一般而言,一些在乳房、前列腺、甲狀腺的惰性癌症,在很久未來才有病變風險。例如乳房的原位導管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許多醫生認為這不是癌症─罹病婦女卻趕緊送入手術房,引起不必要恐懼。

避免不必要治療 應先積極監控

她指出,現代檢測技術飛躍,醫師已經能夠辨別各癌症惡化風險,然而醫學界仍然沒有利用新技術重新定義癌症。例如原位導管癌可將「癌」拿掉,更名為「上皮源慢性病變」(indolent lesions of epithelial origin),避免檢查和侵入性治療的不必要風險,以及面對復發的擔憂。

面對未來才有病變風險,她認為醫師應積極監測控,而不是手術,但她也坦承「一旦被告知患有癌症,就很難鼓勵患者等待和觀察。」

改名恐混淆 醫學教育是王道

瓦爾馬則警告,改名容易造成混淆,推行癌症醫學教育才是優先選項。在實務上,很難明確預測病兆的未來風險,若要獲得明確診斷,通常也必須割除整個腫瘤,因此醫師很難知道,不積極治療對病人的風險。

他認為,關鍵是對公眾和醫療專業人士進行醫學教育,了解癌症診斷的意義,而不是關注語義。由於新詞常造成混淆,他建議,應重新調整癌症的診斷標準,將一些極低風險癌歸為良性。如果公眾受教育後,明瞭「低風險」不是沒有風險,可以避免多餘焦慮。

《Medical X Press》報導,《英國醫學期刊》編輯分享自己處理兩個低風險病兆的經驗,即使風險極低,仍然讓她感到焦慮,且沒有癌症標籤,總讓她感覺茫然。

皮下腫瘤 局部麻醉手術能解決

表皮良性瘤,不必太擔心。整形外科醫師林治邦指出,臨床上,常見的像是表皮腫瘤以及皮下腫瘤,其中皮下腫瘤又以脂肪瘤和粉瘤最為主,通常皮膚外觀呈現正常或僅略微隆起,一般而言,有經驗的醫師都能透過外觀和觸診後直接診斷,不需額外再做檢查。

脂肪瘤與肥胖無關聯 多好發四肢軀幹

脂肪瘤主要因一群脂肪組織被纖維結締組織包覆並聚集成塊造成,觸摸時會比一旁正常脂肪組織略有彈性,且是可移動的;林治邦醫師指出,出現脂肪瘤,除了少數與遺傳有關外,大部分皆為偶發性,與肥胖和飲食無關連性,且多好發於四肢軀幹以及背部,除非壓迫到神經或影響關節活動,才會建議以手術切除,否則患者並不會感到疼痛。

脂肪瘤若出現在臉部 內視鏡可助隱藏傷口

治療上,脂肪瘤傳統手術,只需簡單的局部麻醉即可完成,除非脂肪瘤出現在臉上等特定區域,術後可借助抽脂或旋轉刀等技術來縮小傷口,或透過內視鏡的方式來隱藏傷口;林治邦醫師呼籲,穩定的脂肪瘤過去仍有轉變為惡性腫瘤的個案,又稱脂肪肉瘤,不僅會快速長大,還會感到疼痛,且會與附近組織沾黏呈現不可移動的狀態,這時建議應盡快就醫治療。

粉瘤具白色粉狀帶酸臭味 易形成囊袋結構

至於粉瘤又稱表皮囊腫,是具白色粉狀並帶有酸臭味的分泌物,多好發於臉部、頸部、上胸部或會陰及生殖器周邊等皮脂腺旺盛部位;林治邦醫師指出,粉瘤生長位置較深,因表皮上開口小,導致內容堆積無法排出,逐漸形成莢膜或囊袋的結構,最後變成較大的腫瘤,不僅觸摸起來較硬,也會使外層皮膚隆起,加上與表層有沾黏情況,較不會移動,除非有感染發炎等狀況,否則病患並不會感到疼痛。

治療粉瘤 手術切除有效根治

治療上,粉瘤雖均為良性,但仍建議切除,尤其不斷長大或曾感染過的粉瘤,恐因擠壓碰撞或皮膚不潔等因素造成感染,形成化膿性粉瘤;林治邦醫師指出,即使將粉瘤的內容物擠出,或塗抹藥物,都無法去除囊袋,因此得靠手術切除才能根治,但臨床上許多病患都等到粉瘤化膿感染後才來就診,這時就得先切開引流的方式,控制感染,等消炎後再進行切除手術。

發現皮膚內不明腫塊 應盡快就醫檢查

民眾若發現皮膚內出現新的不明腫塊,或原有腫塊快速長大的情況,都應儘早就醫檢查,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期;林治邦醫師提醒,大部分皮下腫瘤手術採以局部麻醉就能完成,而病患較注重的手術傷口美觀,以及腫瘤清除是否乾淨,透過整型外科利用顯微手術的技術,以及重建皮膚和神經血管的技術,就能做更徹底的根除性腫瘤切除,並直接重建缺損的組織。

以為胃痛竟是膽結石 染敗血症恐致命

常聽到有些人吃完大魚大肉後,約30~60分鐘右上腹會脹痛、抽痛,常被誤以為是胃痛,認為是胃痛吃胃藥就可以。大部分的胃潰瘍引起的疼痛是空腹時較明顯,若吃完油膩大餐後,才發作的脹痛,就要懷疑是膽結石造成的疼痛,如果膽管阻塞致膽汁滯留,產生黃疸以及膽管炎,必須住院施打抗生素,嚴重感染恐致敗血症有生命危險。消化內科醫師謝孟書呼籲,膽結石不容小覷。

大多數病人並無明顯症狀

謝孟書醫師表示,膽結石可以依形成的位置,粗略分成膽囊結石與膽管結石。而膽結石的發生率大概是10~15%,是消化系門診中常見的疾病。大多數膽結石的病人其實沒有明顯症狀,常是超音波檢查時意外發現。如有症狀,病人的臨床症狀以右上腹痛為主。此右上腹痛常因油膩飲食而加劇,而且偶爾會轉移到右上肩舺骨。

最佳診斷工具是腹部超音波

常見的膽結石危險因子,包含了年紀、女性、懷孕、肥胖以及高膽固醇飲食。也因此,有以上危險因子的患者,如有腹痛問題,一定要特別注意是否是膽結石。而最佳的診斷工具則是腹部超音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必須要空腹4~6小時,空腹可以讓膽囊儲存足夠的膽汁後膨脹起來,如此就可以仔細檢查膽囊。然而,若膽結石是存在於遠端膽管,超音波檢查則是較不準確,必須要依賴電腦斷層的檢測。

胃腸內視鏡方式不留傷口

傳統的膽管結石治療必須仰賴外科手術,而術後會有傷口復原以及膽汁外滲的問題。屏東醫院在今年三月開始,施做「逆行性內視鏡膽胰造影術」,此技術是利用胃腸內視鏡方式,將膽管石頭取出,讓病患免於手術,此過程不會留下任何傷口,而且成功率八成以上。除了取石,此技術也可以放塑膠支架至總膽管,緩解膽管阻塞,改善膽管炎。

腦膜瘤面貌多樣 難用單一症狀判斷

腦膜瘤屬於常見的腦部原發腫瘤,根據統計,每十萬人就有7.44人有腦膜瘤,且以女性居多,多好發於中老年人,雖九成屬於良性腫瘤,但仍有一成為非典型或惡性腫瘤,民眾仍不得輕忽嚴重性;屏東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家茂指出,腦腫瘤症狀差異性大,每位病患表現出的症狀都不同,難以用一種症狀就判斷是不是腦腫瘤,也增加診斷困難度。

52歲男突然視力模糊 竟是腦膜瘤惹禍

許多腦腫瘤患者常由神經內科、眼科或耳鼻喉科醫師診斷出來後,再轉至神經外科繼續治療;張家茂醫師表示,過去臨床上就曾有不少個案,一名52歲男性,因雙眼視力模糊至眼科求診,經檢查後評估疑似腦部病變引起,進一步檢查發現腦部出現顱底腫瘤,且經更高階磁振造影掃描結果為嗅溝腦膜瘤,直徑最大達6.5公分,隨即便轉至神經外科後安排手術切除腫瘤,目前恢復良好,接受門診追蹤中。

突然持續性嘔吐 小心恐是腦膜瘤導致

另名個案則是一位63歲女性,某天突然持續性嘔吐,且過了一天後仍未好轉,甚至變得嗜睡,緊急送至急診,經檢查發現小腦旁有顆5.5公分大的腫瘤,且合併急性腦積水,因此先採以腦室引流手術解決急性腦積水,再以手術切除腦瘤,經病理切除檢查後為良性小腦天幕腦膜瘤,術後恢復良好,已能正常進食。

治療腦膜瘤 以開刀輔以放射線治療

腦腫瘤症狀包括頭痛,尤其活動後更加劇,且會越來越頻繁發作,另外還包括癲癇、無法解釋的噁心或嘔吐、昏睡、平衡感退化、視力或聽力減損、單側肢體無力等多樣性症狀;張家茂醫師呼籲,若有任何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治療,治療上以開刀為主,輔以放射線或化學治療,且不論良性或惡性腦膜瘤,切除後還是有可能復發,因此仍須配合醫師追蹤治療。

保養好靈魂之窗 免除高度近視失明危機

眼睛乃是靈魂之窗,根據國健署統計分析,近年6~18歲近視發生率提早、盛行率提高,在高度近視比率(度數>500度)方面,小六10.3%、國三28.0%、高三已達35.7%。

年紀越小有近視 度數增加難控制

衛福部新營醫院眼科洪國磯主任表示,近視是一種疾病,兒童常發生近視、遠視及散光等眼睛疾病,年紀越小越容易高度近視,當近視一旦發生,度數的增加就像溜滑梯一樣很難控制(國小、國中每年增100度;高中每年增50度;大學每年增25度)。

600度以上之高度近視會造成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出血、黃斑剝裂、後眼球後凸及黃斑退化等眼球併發症,所有的併發症將導致失明,且治療效果有限。

壞習慣導致近視 角膜塑型先治療

洪國磯主任說明,近視的成因少數與遺傳有關,大多為後天環境造成,如戶外活動不足或長時間近距離工作。當發生近視時,需尋求眼科醫師協助,透過睫狀肌鬆弛劑(長效型散瞳劑)、角膜塑形術、改變生活習慣、戴眼鏡矯正及雷射屈光手術等方式進行控制與治療。

角膜塑型術如同近視雷射光手術,主要是改變角膜形狀,改善近視及散光。角膜塑型鏡片依據眼瞼構造,外弧可彈性設計,以利鏡片定位,防止重影之出現;鏡片內面周邊弧可作成托力克形狀,最多可降低角膜散光400度。本院提供近視治療新選擇,給民眾明亮的生活。

惡視力退散!預防近視四大法

洪國磯主任叮嚀,預防勝於治療,近視防治行動需提早到幼兒階段,由於一旦近視,就終生近視。期望家長能從孩子一出生就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保護視力、預防遠離惡視力的威脅。

洪國磯主任提供預防近視的四方法:

1.每日戶外2~3小時

2.用眼30分鐘休息5~10分鐘,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3.保持姿勢端正,看書距離35公分、看電視距離至少3公尺。

4.每半年定期檢查視力,由眼科醫師做散瞳檢查度數變化。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