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香港續錄逾八百新冠病毒個案

本港新增814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個案,106宗由外地輸入;核酸檢測陽性個案佔364宗,經核實的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450宗。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今日在簡報會上說,兩間學校呈報陽性個案,馬頭涌香港培道小學2C班六名學生染疫,保良局蔡繼有學校4E班則有四名學生受感染,防護中心建議有關班別暫停面授課堂一星期。

酒吧群組方面,上環FLM新增四宗個案,累計17人染疫,其餘酒吧群組無新增個案。

中心又公布,本港新增16宗懷疑感染Omicron變異病毒株BA.2.12.1亞系的本地個案,五宗來自太古城高山臺兩個住宅單位。

張竹君表示,新冠病毒陽性個案最近呈上升趨勢,隨着人流增多和社交活動日趨頻密,第五波疫情期間未被感染者染疫風險或增加。

政府早前宣布,明日起以行政方式於指定醫療處所實施「疫苗通行證」安排。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劉家獻指,安排會局專科門診診所實施,以加強防疫屏障,並進一步鼓勵市民接種新冠疫苗,局方已將安排詳情上載該局網頁

另外,政府按防疫需要對九龍城何文田邨景文樓作出限制與檢測宣告,將該廈劃為受限區域,相關人士須於指定時間內接受強制檢測。

鑑於東區、九龍城、油尖旺、西貢、荃灣多個地點的污水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且病毒量相對較高,房屋署和當區民政事務處會陸續向相關居民、清潔工和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供他們自行檢測。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鴻福苑鴻澤閣錄十宗陽性個案

政府完成在香港仔鴻福苑鴻澤閣的強制檢測行動,發現十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個案。

政府昨日作出限制與檢測宣告,將該廈劃為受限區域,869人接受檢測。

當局並派員到訪該廈350戶,會跟進無人應門的單位。

應對癌症 保障市民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撰文,分享香港各項癌症防控措施進度,包括癌症監測、預防與篩查、診斷及治療、康復者支援和癌症研究。政府會繼續提供資源應對癌症,保障市民免受這頭號殺手傷害。

以下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61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大家都知道癌症是香港的頭號殺手,亦是全球的公共衞生問題。在過去五年,本港每日平均有40人被癌症奪去寶貴生命。隨着人口老化和增長,癌症的新增個案和相關的醫療負擔將會持續增加。

癌症防控工作成果總結

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擔任主席的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過去20多年一直督導癌症防控工作的方向,就癌症防控策略的計劃和制訂提出建議,並監督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工作及審議其篩查建議。委員會成員除了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代表外,還包括癌症專家、學術界人士、公私營界別醫生,以及公共衞生界別的專業人士。

委員會近年的代表作,包括協作政府制定於20197月公布的香港首份《香港癌症策略》。《癌症策略》制定就監測、預防及篩查、及早診斷和治療、康復者支援和加強科研相關的癌症防控策略,令香港癌症防控工作優次和方向更清晰。我們的願景是減輕癌症對本港造成的負擔,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質素,以及提高他們的存活率。《癌症策略》以更具策略性、協調性以及以人為本的方式應對癌症對市民健康和社會帶來的挑戰。隨着衞生署、醫管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和相關機構過去三年共同努力落實《癌症策略》的工作,我們正逐步達致各個範疇的預期成果。

委員會剛於67日舉行會議,檢視過去五年防控癌症的工作,包括《癌症策略》的實施經驗及成果。現在,就讓我為大家分享各項癌症防控措施的進度吧。

癌症監測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是一所覆蓋全港人口的癌症資料統計機構,負責搜集及整合在本港公營及私營醫療機構確診的癌症患者的基本人口、癌症原發部位及組織形態學等資料。藉着提供可靠的數據,讓政府根據各類癌症對社會造成的負擔,按需要而制定各項癌症防控策略資源配置的優先次序。同時,醫療服務策劃者及研究人員亦可運用數據而釐定癌症服務政策從而優化癌症護理質素、按需要而配置各項癌症治療服務及推行具成本效益的癌症預防方案,例如癌症篩查計劃和其他公共醫療措施等。

統計中心將會優化有關癌症數據的使用、成效、範疇及通報系統,以追蹤本地癌症負擔的趨勢,進一步深化在癌症監測的角色和職能。為此,統計中心近年致力加強搜集及整合常見癌症的分期數據,並逐步發布以全港人口為基礎的癌症分期存活率報告,作為癌症監控指標。已發布的六種常見癌症報告包括在2020年彙報的乳腺癌和大腸癌,以及於去年彙報的婦科癌及鼻咽癌。

在會議上討論了2019年以全港人口為基準的癌症數據。2019年本港共有35,082宗確診患癌新症,較2018年多1,054宗,升幅為3.1%,為有紀錄以來最高,當中17,685宗為男性,17,397宗為女性。相比 2009 年的 25,977 宗,過去十年的升幅達至35%。平均每日有 96 人確診癌症。肺癌超越大腸癌再次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在2019年,整體癌症新症數目的增長,主要來自男性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以及整體肺癌的數目增加。近年,胰臟癌新症個案顯著增加,躍升成為本港第11位最常見癌症。雖然胰臟癌只位列第11位最常見的癌症,但卻是全港致命癌症的第五位。在2019年,胰臟癌導致 740 人死亡,表示胰臟癌的整體預後情況較差。政府高度重視這些數據所反映的本港癌症流行情況,並會特別關注發病上升趨勢較明顯及死亡風險較高的癌症群組。詳細的癌症數據已上載於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網址

癌症預防及篩查

衞生署一直推廣以健康生活習慣作為預防癌症的首要策略。衞生署近年加強婦女癌症的公眾教育工作,以提高公眾對癌症預防及篩查的意識,包括在2020年推出推廣子宮頸篩查的短片,並於去年製作兩套宣傳短片推廣關注乳房健康及預防乳癌。此外,衞生署又以至少六種語言(包括印度文、尼泊爾文、巴基斯坦文、泰文、印尼文和菲律賓文)為少數族裔人士製作預防及篩查子宮頸癌和乳癌的健康資訊。

優良穩健的基層醫療系統採取以下方法預防癌症:透過基層、第二層和第三層預防策略,奉行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避免煙酒、充足的體能活動、飲食健康),以及及早偵測癌症及相關風險因素。

儘管香港吸煙率之低已經位於世界前列,吸煙仍然是最主要但亦可預防的死亡原因之一。戒煙服務為控煙政策的重要一環。衞生署通過宣傳及學校和社區活動,推廣守法、預防吸煙和戒煙。同時,衞生署設有綜合戒煙熱線及免費戒煙流動應用程式,亦資助多個非政府機構提供以社區為本的免費戒煙服務。市民可通過上述戒煙熱線(電話號碼:1833 183),選用東華三院、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博愛醫院等多個受資助的非政府機構提供的戒煙服務,接受專業輔導和建議,以及索取戒煙診所和戒煙藥物的資料。衞生署轄下的控煙酒辦公室亦為專業醫護人員提供全面戒煙輔導培訓工作坊以及在線培訓課程,協助相關人員掌握戒煙建議和戒煙輔導的技能,以令更多醫療機構能有效地提供戒煙服務。

地區康健中心一直積極配合政府癌症篩查計劃。康健中心為市民提供基本健康風險評估,當中包括識別與癌症有關的風險因素。如市民為參加政府的全港性子宮頸癌及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合資格人士,康健中心會給予專業指導、協調及轉介至有參與各項篩查計劃的醫生進行篩查,讓他們能夠及早接受所需治療。同時,康健中心亦會針對與癌症有關的風險因素作預防推廣,包括不健康的飲食、運動不足、攝取酒精、吸煙等。如在市民身上發現這些風險因素,康健中心將提供健康計劃,以協助市民管理風險因素,保持健康,減低患癌風險。

此外,康健中心亦正探討進一步為癌症病人提供社區支援先導計劃。「你乳健康」先導計劃目標已於深水埗康健中心試行為乳癌康復者提供社區支援,包括運動、健康飲食及社交心理等的支援,讓她們更妥善照顧自己的健康。

另外,衞生署於20201月起資助5075歲沒有大腸癌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並於去年9月起以先導計劃分階段根據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為4469歲的合資格婦女提供乳癌篩查服務。自201920學年起,衞生署在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下為小五和小六女學童推出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HPV)疫苗到校接種服務,作為預防子宮頸癌的公共衞生策略。截至去年12月底,在202021學年,小五和小六女學童的第一劑及第二劑疫苗接種率分別達88%86%

委員會轄下專家工作小組的職責包括審視本港及國際的科學證據,以及評估及制訂本港適用的癌症預防及篩查的建議。現時,專家工作小組就九種癌症提出了篩查建議。而委員會在會議上討論及通過專家工作小組就胰臟癌及大腸癌篩查的建議。

診斷及治療

醫管局去年開始試行為懷疑肺癌病人提供一站式跨專業團隊的診斷服務,以及早發現和診斷肺癌。治療方面,醫管局在不同聯網增設日間病床和人手加強化療服務,並由201920年度起延長五間癌症中心的放射治療服務時間。

醫管局亦引入了先進的科技和療法,包括於去年在屯門醫院安裝首部磁力共振模擬器,提供更現代化的放射治療規劃和方法,以及於瑪麗醫院和香港兒童醫院引入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細胞)療法,開始試行服務。

醫管局致力發展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平台,運用數據主導服務應用於臨床診斷服務,在面對複雜的臨床情況時,同步進行安全檢查。現時人工智能技術已應用於普通科門診診所及急症室,以提升診斷效率,包括處理胸腔X光診斷報告。

醫管局透過政府增撥的資源擴大藥物名冊的範圍,將個別自費藥物轉為專用藥物,並擴大個別藥物的臨床應用範圍作治療癌症之用。截至2022331日,醫管局藥物名冊已包括142種治療不同癌症的有效藥物,當中種為202122年度新納入藥物名冊的藥物。

康復者支援

醫管局制定了癌症康復者的服務框架,規劃和發展癌症康復者所需的服務和支援,並協助他們在社區健康生活。此框架界定了不同醫護人員的服務定位和範疇,讓癌症病人在接受療程後繼續得到個人化的整全護理。

基於此服務框架,醫管局正積極發展就個別癌症為本的護理計劃,不同持份者正探討和識別關鍵的服務元素,當中包括為乳癌康復者提供護理服務的專科護士診所。此服務將於202223年度於新界東聯網試行。另外,九龍西聯網與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自去年年底開始合作,試行為在該區居住或工作的乳癌康復者提供支援和互助小組服務。

事實上,不同的社會團體均提供與癌症相關的服務。為了匯聚及協調社會各方的資源,我們將會繼續按香港癌症策略的建議與社區伴保持聯繫,並建立一個癌症伴網絡平台,以期進一步探討令癌症病人和照顧者受益的最佳服務模式。

癌症研究

醫療衞生研究基金基金自2011年成立以來,已九次公開邀請提交由研究員擬定項目,並資助了385個與癌症相關項目,總值39,800萬元。這些項目所針對的主要癌症類別包括肝癌、頭頸癌、大腸/腸胃癌、乳癌、血癌/淋巴瘤、婦科癌和肺癌。由2016年至2020年,基金支持了21個總值1,900萬元有關癌症及其風險因素的健康促進項目。基金於過去兩年選出九名研究獎學金計劃得獎者,進行與癌症及其風險因素相關的研究,項目包括提升南亞婦女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治療肺癌、促進癌症康復、戒煙、減少飲酒、提高對不健康食的認識和增加體能活動。

基金亦委託兩所第一期臨床試驗中心進行研究,十年的總資助金額為18,000萬元。兩所第一期臨床試驗中心負責提供基礎設施支援早期的臨床試驗,並就一系列癌症的各項治療的安全、藥理和成效展開測試。其他主要與癌症相關的委託研究包括對政府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的評估、香港的乳癌風險的評估、推行全民子宮頸癌疫苗接種計劃的成本效益分析、香港的控煙政策對應對煙草(癌症主要風險因素)相關危害的評估、研究乙型和丙型肝炎相關肝細胞癌的治療方案和效果,以及使用基因組學治療兒童癌症的成效。當中許多研究已支持制定以實證為本的政策,例如政府根據委託研究的結果,於20219月推行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

結語

我衷心感謝委員會各委員過去多年付出的時間和心血,參與制定首份《癌症策略》、檢視相關措施的實施進度及成果,以及評估本地癌症發病和死亡趨勢,並提供寶貴意見以進一步防控癌症。我亦向專家工作小組致謝,感謝他們一直就本港各種癌症篩查工作提供很多專業及可行的意見。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希望大家可以從今天起,透過健康生活模式及減少接觸致癌物的基層預防措施,包括不吸煙、遠離酒精、多吃蔬果、恆常體能活動等,以達最具成本效益的預防癌症目標。

想知道更多預防癌症的方法及其他與癌症相關的健康資訊,大家可瀏覽我們在20207月根據《癌症策略》推出的癌症網上資源中心

最後,政府會繼續提供資源去應對癌症,以保障市民免受這個頭號殺手的傷害。

851人染疫 再有酒吧現群組爆發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本港新增851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個案,74宗由外地輸入;核酸檢測陽性個案佔360宗,經核實的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491宗。再有酒吧出現群組爆發,合共31人受感染。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今日在簡報會上說,中環雲咸街雲明行2樓RACKS CITY酒吧18人染疫;上環蘇杭街62號FLM酒吧也錄得13宗個案,其中一名患者曾到出現感染群組的LINQ酒吧。蘭桂坊Shuffle酒吧群組則增加五宗個案。

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再錄得陽性個案,群組累計14人染疫。院舍方面,兩間安老院各有一名員工確診,27名院友須檢疫。

另外,政府按防疫需要對荃灣象山邨樂山樓作出限制與檢測宣告,將該廈劃為受限區域,相關人士須於指定時間內接受強制檢測。

因應多宗陽性檢測個案和採集到檢測呈陽性的污水樣本,34個指明地方納入強制檢測公告。政府明日在薄扶林置富花園、大角咀櫸樹街和荃灣梨木樹邨增設流動採樣站

鑑於觀塘翠屏(南)邨的污水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且病毒量相對較高,房屋署會陸續向相關居民、清潔工和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供他們自行檢測。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兩廈圍封強檢發現四陽性個案

政府完成在將軍澳、觀塘的強制檢測行動,其間發現四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個案。

政府昨日作出限制與檢測宣告,將觀塘藍田邨藍暉樓和將軍澳裕明苑裕昌閣劃為受限區域。

藍暉樓和裕昌閣分別有1,670人和1,487人接受檢測,各自驗出兩宗陽性個案。

荃灣過渡性房屋項目啟用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樂善堂社會房屋計劃樂屋開幕禮上表示,該項目收到的合資格申請超出可入住單位數目四倍多,反映基層家庭殷切盼望改善居住環境,也給予政府更大動力,加快推動過渡性房屋發展。

以下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月10日在樂善堂社會房屋計劃荃灣象山邨樂屋開幕典禮的演辭:

陳健平主席(九龍樂善堂主席)、Alice(九龍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荃灣象山邨樂屋,已經是我見證第四個由九龍樂善堂營運的過渡性房屋項目。我過去曾經到訪在樂善堂總部旁邊的樂善堂小學、宋皇臺道的新建過渡性房屋項目。去年底,我亦為樂善堂位於大埔的樂善村主持動土禮。對於樂善堂一直積極支持不同類型的過渡性房屋發展,協助更多居住於不適切環境的家庭改善生活,我在此表示由衷感謝。

  

樂善堂是植根香港、擁有142年歷史的慈善團體,援助基層弱勢,從未間斷。由贈醫施藥、興學育才,到安老培幼、救災紓困,服務既多層次又全方位。更令人鼓舞的是,樂善堂勇於嘗試,不斷創新,服務與時並進,針對每個年代社會上出現的問題而幫忙解決。

  

房屋問題是目前社會最關注的議題。樂善堂積極參與過渡性房屋建設,是參與度最廣的慈善團體,創出多個第一,包括最早參與翻新現有住宅單位作為社會共享房屋項目、推出首個由校舍改裝的過渡性房屋,同時也是第一個使用酒店作為過渡性房屋的機構。樂善堂的同事也是動力十足,我知道Alice當年是上午接電話,下午就去「睇樓」,才能成就全港首批社會共享房屋,再將經驗推而廣之,引伸去發展其他項目。

  

這裏前身是俗稱火柴盒式小學的校舍,樓底較高、採光度和通風充足,而且已接駁基本水電,以這類現有構築物改裝為過渡性房屋,好處是施工期短。這個項目只花了約六個月時間改裝,但考功夫的是校舍樓高七層,需要更換原有升降機提供無障礙通道。建築團隊需及早計劃升降機的招標工作,配合升降機較長的建造和供貨時間,才能令安裝工程和其他改裝工程得以同步完成,確保竣工日期不受影響。

  

我得悉象山邨樂屋收到約650份合資格申請,較項目可入住的145個單位超出四倍多,申請者大部分來自荃灣和葵青的劏房戶,反映基層家庭希望改善居住環境的殷切盼望,當然也給予我和我的同事更大動力,加快推動過渡性房屋發展。

  

這個項目除了解決居民的居住需要外,樂善堂多元化的社區服務網絡,包括在葵青區設有中學、在鄰近的荃景圍設有長者鄰舍中心,還有流動醫療車,亦可為項目內不同年齡層的租戶提供針對性的貼心服務。

  

最後,我祝願遷入象山邨樂屋的居民生活愉快,亦鼓勵樂善堂在過渡性房屋發展上,繼續保持行動力,向前邁進,貫徹樂善堂關懷情真、樂善同行的願景,令更多居住環境欠佳的基層家庭都感受到人間溫暖,攜手共建和諧社會。多謝大家。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