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睡到手麻因缺乏血流?  其實是神經壓迫

許多人曾睡到「手麻」,卻誤以為是血流不通,其實是因為神經遭壓迫。神經病學研究員詹姆斯戴克(James Dyck)表示,當手臂遭重壓,造成神經壓迫過久,身體會自然醒來作為保護機制,感覺「刺痛」、「痠麻」是正常反應,待神經恢復,不舒適感會消失。

手部有多條神經 壓迫致手麻

《Vox》報導,許多人半夜「手麻」無法動彈,會驚慌失措,以為身體發生壞事,擔心再也無法動彈。戴克解釋,一種常見誤解認為,身體麻木是由於缺乏血流造成,但較可能是神經壓迫。因為手臂有好幾條神經通過,每個神經都有其特定功能。例如腋神經負責抬高手臂;肌皮神經彎曲肘部;橈神經伸直手臂,抬起手腕和手指;尺神經掌控手掌肌肉張合、手指彎曲。

儘管戴克指出,精確的生理機制還沒有被完全理解,但是壓迫神經如同「踩住花園水管」,從四肢流回大腦的信息暫時中斷。

暫時性癱瘓有兩種 手麻是復原跡象

為什麼醒來後會感覺癱瘓?戴克提出兩項解釋,首先,這是種「暫時性」癱瘓,當睡眠處於快速動眼期,大腦發出信號導致全身麻痺,避免人體對夢中情境做出物理反應。但如果人在這階段醒來,雖然意識清醒,卻還未完全恢復對四肢的控制。這現象稱「睡眠麻痺」,也俗稱「鬼壓床」。通常過一段時間,即可以自由活動。

另外,神經壓迫也會造成暫時性麻痺,雖然會傷害神經,但若壓迫過久,身體會自然醒來啟動保護機制。通常壓力舒緩後,神經會迅速恢復,針刺感常先消失。根據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指引,針刺感是源於神經剛恢復時,處於易受刺激階段,這意味著神經即將恢復功能,是好現象。

喝醉恐「週末夜麻痺」 遺傳病注意睡姿

理論上,睡著時不小心壓迫手臂通常不會造成傷害,然而如果人喝醉睡著時壓迫了神經,酒精會損害喚醒身體來保護神經的能力,形成「週末夜麻痺」(Saturday night palsy)。「如果你喝醉了,你就不會移動手臂,」戴克說,「當第二天醒來時,可能會持續數天或數月,你不能伸展手腕、手指,因為神經必須時間修復。」

另一種傷害可能是遺傳性壓力易感性神經病變(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y; HNPP),這是一種使人們容易遭受神經壓迫性損傷的遺傳病。患者必須特別小心,避免睡著時壓迫到手腳。

不過戴克強調,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手麻」只是一種暫時狀態,其實恢復時間比想像中更短。

參考資料:

1.Ever wake up to a numb, dead arm? Here’s what’s happening.

2. Understanding the "Pins and Needles" Feeling.

心臟無力成洩氣「疲球」 易喘水腫須留心

心臟為人體運作的重要器官,推動血液至全身;若心臟缺乏彈力,「心臟衰竭」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出現急性休克等情形。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許志新提醒,留意喘氣及水腫等徵兆。

非單純老化 務必留心黃金就醫期

許志新說明,人體的心臟如同幫浦一般,將血液推送至全身,幫助器官運轉;但若心臟彈力下降,便會造成身體器官沒有運作能量,甚至可能直接影響生命。因此,「心臟衰竭」也就是俗稱的心臟無力情形,會讓心臟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變成「疲球心」。

不過,由於心臟衰竭病友的初期症狀如:容易喘、疲累、水腫等,還是能正常活動,因此不易察覺;其中,特別是年長者常誤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以致病況惡化才緊急就醫,而耽誤黃金就醫時間。

線上互動 「強心網」協助病友穩定狀況

針對疾病狀況,許志新指出,心臟衰竭為慢性病,不只長期影響病友,也會影響照護者。因此,成大醫院心臟衰竭團隊設立「強心網」,提供心臟衰竭病友及家屬可獲取疾病相關知識,並可以和醫護人員線上互動,協助解決問題,並給予情緒支持,另外也有手機 APP 版本,希望透過不同管道服務病友,達到穩定控制疾病、維持生活品質的目標。

藥物控制+飲食調整 穩定心衰竭

儘管疾病危害令人擔憂,但目前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選擇相當完整,許志新呼籲,心臟衰竭病友及家屬無須過於焦慮,積極與醫師配合,依循醫囑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方可控制情況;另外,他也提醒,除了藥物控制,日常飲食也須留意,避免重口味食物,減少身體負擔,達到健康生活目標。

提前發育卻長不高? 醫師:注意孩童BMI

孩童提早發育卻長不高?醫師籲家長留意幼童BMI(身體質量指數)!營養是幼童成長的重要因素,但若孩童營養過剩、肥胖,反而易造成性早熟而影響發育。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暨特聘教授蔡輔仁醫師指出,成長提前啟動,不代表後續會維持成長速度,甚至可能提早結束青春期,反而壓縮成長時間。他提醒,若孩童有成長問題,應及早就醫診斷,避免錯失時機。

青春期作怪 孩童身材恐較矮

孩童提前發育的原因,蔡輔仁表示,主要是青春期有異,若青春期提早,孩童會提前生長,然而青春期的長度是固定的,一旦青春期結束,成長就會停頓,較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會追上來。相對而言,提早發育孩子的總成長時間變短,身高可能較矮小。

注意孩童BMI 肥胖易性早熟

影響性早熟的因素有那些?蔡輔仁解釋,有研究指出,環境賀爾蒙的化學結構很像驅動青春期的化合物,因此在環境賀爾蒙作用下,造成許多孩童性早熟,然而目前無直接科學證據。另外,醫界普遍認為,營養過剩促使青春期提前,越肥胖的孩子,恐更早進入青春期。他提醒家長,應注意孩童BMI,不要過重。

勿以年齡定義青春期 第二性徵啟動為基準

如何定義青春期的時間?蔡輔仁指出,青春期是依據第二性徵啟動的時間為基準,女生是胸部開始變大,男生則是睪丸開始變大。他強調,青春期不能用實際年齡定義,許多民眾往往因為這種誤解,耽誤治療時機。「青春期結束,成長板會關閉,成長即停止。」他提醒,青春期前每年至少要長4公分,青春期成長速度還會加倍,預期青春期一年會長8公分以上,如果孩童有生長問題,應及早尋求醫師診斷。

最好長高撇步 運動飲食長最高

許多民眾有長高迷思,蔡輔仁強調,雖然因疾病造成身高過矮的人,可用生長激素治療,但生長激素用在激素缺乏的患者效果很好,用在正常孩童效果就打折扣,不鼓勵正常孩童施打。另外,許多家長誤以為補鈣可幫助長高,實際上只對缺鈣的孩童幫助較大,正常人只要適量飲用牛奶即可。

針對如何幫助孩童長高,蔡輔仁建議,多運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避免肥胖是最好的方式。

註:BMI (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

合理多元用藥 有效治療氣喘

許多氣喘患者對「吸入型類固醇」存有偏見,常在狀況改善後便自行停藥、感到不適時再重新使用;臺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膣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呼籲,若是不規律用藥反而會使氣喘反覆發作,更恐惡化形成慢性肺病,他提醒,需要注意患者生活環境,並與醫師討論,方能進行有效治療。

無醫囑勿停藥 長期治療防引發肺病

對於氣喘患者常有的「吸入型類固醇使用迷思」,蘇一峰說明,若是沒有醫師的指示及許可,切勿自行停藥,否則可能會使疾病反覆發作,進而引發肺病。不過,患者也無須沮喪,停止類固醇治療並非不可能,他提醒,只要積極與醫師討論,配合醫囑長期治療,皆能有效緩解症狀。另外,現行許多不含類固醇的輔助療法也可搭配,如:長效支氣管擴張劑、氣喘標靶治療藥的生物製劑等;並注意避免氣喘誘發因素,遠離過敏刺激,方能達到有效治療。

破除類固醇迷思 正確使用藥劑發揮治療功效

另外,民眾對於類固醇的擔憂,蘇一峰指出,由於吸入型類固醇藥物主要作用於肺部,劑量只有口服類固醇的百分之一,對全身的副作用很小,民眾無須過於擔心。反而要注意吸入型藥劑的正確使用方式,以防藥物僅留在口腔,而無法發揮作用。

長期咳喘 務必留意心肺狀況避免延誤治療

蘇一峰提醒,患者除了積極治療外,若是持續正確用藥且避免過敏原刺激後,仍然反覆發作難以控制,這時候必須衡量診斷正確性,由於許多臨床經驗顯示,也有其他疾病,如:肺癌、心臟病等,也常常以咳喘當作表現,因此務必留意,以免延誤治療。

老父C肝併發肝硬化 子女捐肝助重生

老父肝硬化命危,子女捐肝助重生!因嚴重肝硬化而危在旦夕的林民農,孝順的子女爭著捐肝,由大女兒配對成功,經醫療團隊協助,完成長達12小時的活肝移植手術,讓女兒捐出百分之六十的右肝,救回一命。大林慈濟醫院移植外科主任尹文耀表示,慢性C型肝炎易併發肝硬化,肝臟長期發炎,導致腹腔內許多靜脈血管擴張,增加手術難度。

C肝併發肝硬化 換肝手術救回

63歲的林民農患有慢性C型肝炎、肝昏迷、嚴重腹水、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糖尿病、心臟瓣膜閉鎖不全等病,然而隨著病情變化,C型肝炎導致肝硬化,必需換肝才能活命。最後轉至大林慈濟醫院移植外科,經尹文耀評估可進行活肝移植。父女日前住院接受手術,並由血管外科、一般外科、麻醉科、整形外科、影像醫學科等團隊,共同完成長達12小時的手術。

手術前控制治療 術後各科評估

尹文耀表示,病人過去都有慢性C型肝炎肝硬化的相關併發症出現,包括吐血、肝昏迷等,若沒有做肝移植手術,有可能隨時危急生命。在這次移植之前,他已有腹水、肺部隱球菌問題,所以在手術前必須先做好控制治療,包含由腸胃內科、心臟內科、胸腔內科、身心醫學科做身體評估,手術後才不會再出現嚴重併發症。術後再由腎臟科及感染科、風濕免疫科協助照護。

C肝發炎增手術難度 老父拍片感謝醫師

由於慢性C型肝炎導致肝臟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容易出現高肝門脈壓情況,腹腔內許多靜脈血管擴張,加上沾粘相當嚴重,手術中要取出像苦瓜一樣的肝臟,又得小心避開周邊容易出血的血管,增加手術困難度。

大女兒林雪靜在分享時說,感恩尹文耀醫師及醫療團隊這麼盡心救治爸爸,有這麼多人的愛,讓父親恢復得很好。剛出院的林民農雖然無法到場,也透過影片感謝醫師。

註:高肝門脈壓意指肝硬化,血液無法順利流進去肝臟裡。

研究:生酮升血壓? 英國保健署這樣分析

日前外媒報導,生酮飲食可能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強調高脂飲食的危害被低估,然而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對此篇新聞的研究來源有不同的解讀。生酮飲食強調攝取大量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強迫身體燃燒脂肪作為熱量來源,有助於減肥。但此由美國心臟協會贊助的研究,以老鼠實驗為基礎,且研究時間過短,使用的高脂食物也與人類不同,並非測試生酮飲食對人類減肥的效果。

動物實驗升血壓? 高脂增31%血壓

由於網紅、名人推波助瀾,生酮飲食近來大流行,然而高脂飲食卻引起專家們的擔憂。《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奧古斯塔大學的研究團隊,選擇一種吃高鹽就會產生高血壓的老鼠做實驗,這類雄性大鼠在高脂肪飲食中升高了血壓,研究人員想要了解雌性大鼠是否也有相同特性。

團隊在研究之前、期間和之後測量大鼠的血壓、膽固醇水平和體重。一半的大鼠餵食正常食物,另一半餵食高脂肪食物,額外的脂肪則來自豬油。

4週研究後,大鼠都會同時增加體重和血壓(可能是由於年齡增加),正常飲食的雌性和雄性大鼠,體重分別增加15%和18%,而高脂飲食雌性和雄性大鼠則分別增加20%和29%;正常飲食大鼠的血壓平均增加約9%,而高脂肪飲食的大鼠血壓平均增加約31%,並且在主動脈和腎臟中發炎細胞的百分比增加。

實驗非用生酮飲食 研究時間過短

NHS分析,這項研究僅能證實,若餵食特定品種的實驗大鼠高脂食物,會增加體重、升高血壓,並且這可能與細胞的發炎反應有關。將研究中使用的高脂肪飲食描述為「生酮飲食」並不精確,因為它主要由豬油和囓齒動物飼料組成,比正常的高脂飲食有更高的熱量。另外,該研究時間過短,提出的證據並不明確。

動物實驗不能套用人體 均衡飲食益處多

NHS強調,動物研究結果往往不能直接套用在人類身上,將動物實驗結果與人類的減肥飲食進行比較並不適當。沒有任何飲食指引,會建議攝取豬油作為1/3的總熱量來源。提醒民眾,針對健康飲食,減肥並不是唯一需考量的重點,應設想到均衡飲食的好處,包括加強骨骼、保持腎臟健康等。

參考資料:

1. Is the trendy keto diet bad for you? High-fat eating plan 'increases blood pressure in weeks' as scientists warn its harmful effects have been 'underestimated'.

2. Blood pressure warnings about the 'keto diet' may not apply to humans.

3. Taylor LE, Gillis EE, Musall JB, et al. High-fat diet-induced hypertens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proinflammatory T cell profile in male and female Dahl salt-sensitive rat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3 2018.

要做大腸鏡嗎? 從12警訊辨腸癌風險

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加上缺乏運動,大腸癌一年發生人數增為15500人,成為世界第一及國人發生率最多的癌症,每年造成5千人死亡。如何降低大腸癌發生率,非常值得重視。大腸癌初期無症狀,一般由瘜肉演變而成。如果在瘜肉階段就經由大腸鏡將其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發生。

39歲的黃先生為肥胖體型,腰圍96公分,有大腸癌家族史及抽菸習慣。因為一天多次軟便及腹脹長達數月,近日解血便。就醫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有2公分瘜肉。經大腸鏡電刀完整切除,病理報告為絨毛型腺瘤合併高度細胞異生(癌前病變),經一年後大腸鏡追蹤並未復發。

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 小心12項大腸癌警訊

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進生表示,門診時常遇到病患猶豫,到底要不要做大腸鏡?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提出12項警訊供民眾參考,決定是否要接受大腸檢查:

警訊1)解血便或糞便潛血反應/ 糞便與腫瘤摩擦會導致出血。但早期腫瘤出血量少,肉眼不易發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故國民健康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警訊2)排便習慣或糞便形狀改變/ 排便次數改變、裡急後重或糞便形狀改變,超過2星期以上,可能腸道內有不正常的結構改變,包括大腸腫瘤造成腸道狹窄。

警訊3)年紀大於50歲/ 研究統計資料分析,證實大腸癌好發年齡為50至75歲,故50歲以上合併腹部不適症狀,應考慮大腸檢查。

警訊4)不明原因慢性貧血及倦怠/ 糞便與腫瘤摩擦會導致長期少量出血而不易發現;且大腸癌造成腸道狹窄、營養不良而導致慢性貧血,等到頭暈、倦怠才會察覺。

警訊5)腹部摸到腫塊/ 腫瘤太大或轉移至腹腔其他臟器,而表現出腹部腫塊。或是腫瘤阻塞,大便堆積腸內,故腹部觸診到腫瘤狀病灶。

警訊6)家族大腸癌病史/ 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大腸癌發生風險增加3倍以上。故應從40歲開始接受大腸檢查。

警訊7)大腸腺瘤型瘜肉或發炎性大腸炎病史/ 大腸腺瘤數年後可轉變成大腸癌,而發炎性大腸炎罹病8年後可能產生大腸癌。有以上2種病症者,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警訊8)嗜食燒烤紅肉、加工肉品,少食高纖蔬果者/ 高溫燒烤紅肉會產生異環銨等致癌物,含「硝酸鹽」加工肉品也有致癌風險。而蔬果纖維能稀釋毒性物質又能促進排便,縮短致癌物滯留、減少癌症發生。

警訊9)肥胖及缺乏運動/ 肥胖會增加約1.5倍大腸癌風險,且肥胖大腸癌患者治療後復發機率及死亡率都較高。

警訊10)不明原因腫瘤指數(CEA及CA-199)上升/ 腫瘤指數(CEA及CA-199)上升,可能是大腸癌,膽道癌,胰臟癌等造成,需進一步檢查。

警訊11)長期抽菸及酗酒/ 香菸會產生致癌物質,透過血液循環而增加大腸癌發生。酒精到大腸後代謝成致癌物乙醛,也會導致癌症。

警訊12)不明原因慢性腹痛及體重減輕/ 大腸腫瘤侵犯或轉移到腸壁外組織及腸阻塞會引起慢性腹痛,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

腸癌篩檢4方法 依不同程度者適用

大腸腫瘤的篩檢,主要有4種方法:(1)糞便潛血檢驗,簡單方便,但對於陽性者仍需大腸鏡確診;(2)乙狀結腸鏡檢查,輕度不適可用此檢查,但只檢查到部分大腸;(3)大腸鋇劑攝影檢查,輕度不適可用此檢查,可完整檢視大腸,但無法執行腫瘤切片或切除息肉;(4)大腸鏡檢查,適用輕到重度疼痛的檢查,可完整觀察大腸及進行腫瘤切片、瘜肉切除及止血術。擔心疼痛可考慮接受減痛大腸鏡。

陳進生主任提醒,符合12項大腸癌警訊項目越多者,應儘早接受大腸檢查。擔心大腸鏡風險者,應選擇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執行。擔心大腸鏡疼痛及麻醉風險者,可選擇經驗豐富及設備齊全的麻醉大腸鏡團隊執行。若是對大腸鏡疼痛及麻醉風險有強烈心理恐懼,可考慮大腸鋇劑攝影術(及乙狀結腸鏡)。儘早接受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永保安康!(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冬天需要睡更久嗎? 日照和溫度是關鍵

在冬天易感到困倦和遲鈍,天冷時需要更多睡眠嗎?睡眠健康公司的索菲博斯托克(Sophie Bostock)博士和英國新堡醫院的神經病學家克爾斯蒂安德森(Kirstie Anderson)兩位睡眠專家表示,溫度和日照是兩大關鍵,為避免冬日白天時昏沉,建議營造臥室內外明暗對比,多外出走走獲得充足的日照,並且戒除飲酒助眠的習慣,若有睡眠問題,應尋求醫師協助。

最佳睡眠溫度18°C 保暖過頭恐影響睡眠

許多人發現在冬天很難起床,即使在外頭仍昏昏欲睡,索菲向《病人》表示,最佳睡眠溫度約為18°C,比典型的室溫低,因此冬季通常比在潮濕的夏夜,更容易獲得優質睡眠。

但冬季也可能使建立良好的休息環境,變得更具挑戰性,克爾斯蒂指出,人們常過度使用暖氣、蓋過厚重的毛毯,恐影響身體的冷卻系統,造成難以入睡,也較難保持深度睡眠,進而影響白天的精神。

日照影響睡眠 多出門走走

冬天為何需要睡更多?兩位專家們一致認為,與日照量有關。人體的睡眠/清醒週期,又稱「生理時鐘」,是由大腦的下視丘所控制。下視丘會感受日照量來調整這個「時鐘」,當光線較暗時,例如在晚上,大腦會向身體發出信號來產生褪黑激素,即「睡眠荷爾蒙」,讓身體疲憊並準備睡眠;而較多、較亮的日光則會讓頭腦保持清醒。

在冬季,夜晚更長,全天光線更少,強度更低。這種有限的光照可能會讓人覺得更累,需要更多的睡眠。不像在夏日白天,大腦能得到夠強的信號來保持清醒。

「即使你在工作中,並且整天都曝曬人造光線,其強度仍遠遠低於自然光。即使在陰沉和多雨的天氣,比起待在辦公室,你也能獲得更多的照光量。問題是人們鮮少在冬天曬太陽。」安德森補充,冬季較低的光照水平與「季節性情感障礙」也有關係,容易出現輕度至中度憂鬱,受影響的人也會出現睡眠障礙。

專家提冬天睡眠訣竅 有失眠問題應求醫

如何改善冬天睡眠?兩位專家建議,黑暗、涼爽、安靜的室內空間最適合睡眠,應營造臥室內外明顯的明暗對比;每天去戶外走走,能保持活力,並且盡量維持固定的睡眠時間;另外,冬季切忌飲酒,雖然酒精短期內有鎮靜劑的效果,但會影響睡眠的質量,讓人更煩躁。

英國國民保健署則提醒,冬天人體不一定需要更多睡眠,如果民眾有失眠等慢性睡眠問題,可尋求醫師幫助。

參考資料:

1. Do you need more sleep in winter?

2. 5 ways to wipe out winter tirednes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