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術後及早恢復活動 免於肺動脈栓塞危害

「手術開刀」因為疾病、部位不同,有大小之別,不過小手術也不可輕忽,亦恐併發嚴重的急性肺動脈栓塞,導致死亡。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醫師許恒誠呼籲,手術後應儘早下床活動,便能加速腸胃蠕動排氣,降低血栓形成機率,避免急性肺栓塞危害。

子宮肌瘤切除術後喘、心跳快 竟是肺動脈栓塞

40 歲林小姐因長期經血過多與嚴重經痛,檢查發現直徑約 10 公分子宮肌瘤,進行切除手術,順利完成,但術後當晚,林小姐自覺越來越喘、心跳速率升至每分鐘 130 下,且血氧飽和度下降。經檢查顯示右心擴大、血液血栓值偏高,緊急肺部電腦斷層診斷為急性肺動脈栓塞,轉入加護病房,使用抗凝血劑治療後病情穩定,免於四肢及器官缺血缺氧後遺症,順利出院回家休養。

術後少動、久站久坐 增加血栓形成風險

對此,許恒誠醫師表示,急性肺動脈栓塞是手術後病人最嚴重、最致命的併發症之一,任何患者術後皆可能發生,發生率為 0.3 % 至 30 % 之間,其形成有 3 要素:血液呈現高凝固狀態、血管內皮受損、以及血流動力減少;由於病人在術後因傷口疼痛或自覺虛弱而少動,臥床時間拉長,因而大幅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

其中,老人為好發族群,另外體重過重、代謝症候群、抽菸、靜脈曲張、有血栓或自體免疫之個人或家族病史、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賀爾蒙製劑、懷孕、生產、癌症或長期臥床之病人都是高風險族群,加上現代上班族常久坐久站,也增加肺栓塞發生的風險。

初期症狀難察覺 高危險族群應提高警覺

許恒誠說明,血栓通常發生在下肢靜脈,經血流至肺部堵塞肺血管,導致病患肺部氧氣交換功能受損而缺氧;嚴重者可能急性呼吸衰竭、休克、甚至猝死,但病症初期表現異常性低,因此有「沈默殺手」之稱,常見症狀是呼吸急促、喘,也可能出現胸痛、咳嗽。

另外患者甚至可能出現呼吸、心跳過快、低血氧、單側遠端肢體腫脹疼痛等,因此,了解肺栓塞發生的高風險族群及危險因子,並隨時提高警覺非常重要;他呼籲,術後應及早讓自己能下床活動,加速腸胃蠕動順利排氣,便能降低血栓形成機率,避免引發急性肺動脈栓塞影響生命。

不明原因習慣性流產 竟是免疫異常

35歲以下孕婦習慣性流產,醫師籲抽血檢驗免疫系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林俐嘉表示,近年門診常見35歲以下女性,子宮、卵巢、染色體檢查都沒有異常,卻連續自然流產5-6次。她建議病人抽血檢查是否有免疫異常,因為自體免疫細胞攻擊胎盤胚胎,易產生血栓而流產。若確診之後,進行中西結合治療,能提高活產率。

早期流產逾3次 恐是習慣性流產

林俐嘉解釋,懷孕3個月以前的流產,常見原因是胎胚染色體異常,由於孕婦年齡越大,精卵結合後染色體分裂越容易發生錯誤,流產率會提高。但是一般育齡婦女(25-35歲)發生早期流產很少超過3次,連續3次上流產稱為習慣性流產,常見病因如子宮異常、內分泌異常等,然而免疫系統異常也愈發常見。

免疫異常者 常有過敏發炎症狀

林俐嘉在臨床上發現,免疫異常病人常合併有過敏性疾病,例如蕁麻疹、過敏性鼻炎;或是發炎性症狀,如酒糟性皮膚、經常性尿道發炎、反覆陰道發炎等;或是原因不明的頭痛、關節痛、乾眼症等,屬於中醫陰虛有熱的證型。上述症狀經常歸類在中醫的風證、熱證、濕熱證、火證、陰虛有熱,因此不適合溫補,反而需要依據體質疏風清熱、滋陰瀉火。

然而,病人經常忽略自己的整體症狀,誤判經常性過敏、發炎、頭痛、關節痛與懷孕無關,若不是多次流產,多數病人較難發現潛在性的免疫異常。林俐嘉強調,中醫視一個人為有機的整體,病人接受規律針灸治療後,免疫系統是否有改善,除了抽血看到免疫數值下降外,也可以從上述過敏、發炎症狀是否持續減少甚至消失來判斷。

坐月子少溫補 針灸可緩解痠痛

林俐嘉指出,許多病人懷孕時會服用阿斯匹靈、奎寧、類固醇等西藥,生產完停藥後,少數人會出現頭痛、關節痠痛、牙齦浮腫等症狀,屬於中醫反彈性的熱症。她提醒,這類病人坐月子期間不適合過度溫補,不要吃太油膩的補品、藥膳,飲食應該把握清淡的原則。坐月子期間,建議找合格的中醫師對證處方用藥、針灸治療,緩解反彈性的熱症,不僅改善生活品質,也是預備下一胎好孕。

豬看了會怕 病毒卻專殺人類癌細胞

非洲豬瘟人心惶惶,但科學家卻找出另一豬隻病毒,專攻癌細胞的秘密!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研究發現,一種與口蹄疫同家族的豬隻病毒─尼卡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能結合60%癌細胞上的特定受體,並解析兩者結合的結構。未來若能改造出能抵抗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有望提供抗癌新療法。

神奇豬隻病毒 只殺癌細胞

利用病毒來攻擊癌細胞,這種溶瘤病毒療法 (Oncolytic virotherapy) 是近年來被廣為研究的新興癌症治療方式。尼卡谷病毒是一種豬隻病毒,致死率低,但傳染力高,會產生疑似口蹄疫的水泡症狀。

根據《科學.健康.營養》報導,近年來,已發現它能避開正常細胞,選擇性攻擊人類癌細胞,並在兩項人體臨床試驗中證實,包括兒童復發性實質固態瘤和肺癌。然而,研究也發現,患者免疫系統在3週內,有效將病毒從體內移除,進而阻止病毒繼續撲殺癌細胞。

病毒辨認癌細胞 關鍵在專一受體

病毒如何作用?奧塔哥大學團隊於2017年發現該病毒與一種名為ANTXR1受體結合,後者表現在60%以上人類癌細胞上。ANTXR1(炭疽毒素受體1),是被炭疽桿菌釋放毒素分子攻擊的受體。研究顯示,該受體主要出現在人類癌細胞中,而另一相似受體ANTXR2則主要表現在健康細胞。

研究團隊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觀察病毒與受體之間的結合,在拍攝了約7千張照片之後,發現受體與病毒結合的關鍵氨基酸,找出ANTXR1和ANTXR2不同之處。

克服免疫系統阻攔 癌症治療新方法

研究團隊認為,這一新發現能深入了解免疫系統如何識別病毒。根據有限證據,團隊假設病毒用於結合ANTXR1的區域,與免疫系統抗體識攻擊的部位重疊。未來若能針對病毒結構進行改造,使其免於免疫系統攻擊,又能殺死癌細胞,可成為新抗癌療法。然而若病毒產生突變,情況會變得很危險。

另一種可能性是在進行病毒治療時,同時抑制免疫系統。然而,此病毒可能也需要免疫系統幫忙,才能損害癌細胞。面對這些挑戰,研究人員需要結合創造力和智慧來開發新抗癌症藥物。

參考資料:

1.Researchers have Identified how a Virus that Attacks Human Cancer Cells Distinguishes them from Healthy Cells.

2. Jayawardena, N et al. (2018). Structural basis for anthrax toxin receptor 1 recognition by Seneca Valley Viru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 (46), E10934-E10940.

馬國糖尿病患險截肢 跨海就醫成功保肢

一名罹患糖尿病的柯先生,在星馬擔任會計師,三個月前左小腿皮膚出現一小塊潰傷,但因工作太忙不以為意,直到傷口擴散惡化流膿才緊急就醫治療,但該國醫師研判截肢機率高,因害怕截肢,柯先生改服用宣稱療效的保健食品,結果卻導致症狀惡化,為了保住小腿,回國後不斷四處求援,直到赴安南醫院足部傷口中心將診,接受髂靜脈支架治療後,並積極復健,才順利保住雙腳。

髂靜脈支架治療 成功救回病患雙腳

柯先生赴足部傷口中心就診時,左小腿三分之二已皮膚潰爛,且發出明顯惡臭,呈現嚴重感染情況,醫師當下判斷應是糖尿病引發的嚴重血管病變,經檢查發現非常見的下肢動脈疾病,而是髂靜脈重度狹窄的靜脈回流異常;足部傷口中心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偉華指出,透過髂靜脈支架治療,並由整形外科接手清創,讓原本深可見骨的傷口,目前皮膚已長好95%,加上病患積極復健下,柯先生總算保住雙腳。

糖尿病患足部傷口 一個月未癒合恐增截肢風險

糖尿病患出現足部傷口時,若超過一個月未癒合,恐增加傷口感染機率,提高截肢風險,一旦截肢後,不僅會降低活動力,一半的病患兩年內恐因其他心血管疾病死亡;陳偉華主任表示,傷口出現感染後,必須透過新陳代謝科、整形外科、感染科、腎臟科、血管外科的足部傷口照護團隊等協助,才能保住患肢,因此若有經過完整的血管評估及治療,傷口癒合機率將會提高七成。

糖尿病患下肢潰傷 應儘早就醫避免惡化

過去10年,安南醫院已成功治療超過1000隻腳,其中60%是糖尿病足,大部份患者都屬於動脈阻塞病變,部分患者則同時罹患靜脈回流病變,呈現大範圍類似鬱積性靜脈炎的皮膚病變;陳偉華主任呼籲,糖尿病患者,若腳趾或下肢其他部位出現潰瘍,一定要儘早就醫,避免誤信偏方而導致延誤治療,透過完整醫療照護團隊協助,必能幫助延緩病情持續惡化。

盯電腦頸痠痛 3招伸展防僵硬

30歲的李小姐是上班族,工作時需要一直盯電腦,放假或下班後更熬夜瘋狂看劇。一覺醒來竟出現肩頸僵硬痠痛、頭痛,脖子轉動還發出「喀」聲,嚇得她趕忙就醫。治療師提醒長期姿勢不良將導致脊椎提早退化,示範3招緩解運動,避免這類情況發生。

後頸部肌肉過度使用 恐神經根病變甚長骨刺

物理治療師陳美君指出,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會因為頸部過度往前彎曲,造成後頸部肌肉為了維持頭部重量而過度負荷,對後頸形成壓力。若長期放任肩頸僵硬痠痛不治療或不矯正姿勢,除造成頸部肌肉失衡,增加頸椎關節負荷,導致頸椎關節提早退化。

再加上後頸部肌肉長期支撐頭部重量,將導致後頸肌肉過度使用,引起頸部神經根病變,出現痠、麻、刺、痛等症狀,有的甚至會頭痛、長骨刺。低頭族及長期駝背使用電腦者,都是高風險族群。

3招伸展運動 緩解肩頸僵硬痠痛

如何避免出現「追劇症候群」?陳美君物理治療師建議,使用電腦或手機時,應點頭收下巴,讓眼睛直視前方,並挺直背、收下巴,千萬不可駝背,一旦長期頭往前伸,將造成頸部後方肌肉僵硬。陳美君物理治療師並提供3招緩解肩頸僵硬痠痛的伸展運動,每招維持10至15秒,反覆做5至10次為一個回合,一天可做3至5回。平時也可多做,讓頸部肌肉放鬆效果更加明顯。

頸部縮下巴運動

雙眼平視、點頭、下巴往後平移,可伸展脖子後側小肌肉,幫助頸椎椎間盤歸位,脖子痛、肩膀痛或後背肌肉緊繃者都適用。

頸部伸展舒緩運動

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將想要牽拉側的手固定勾住椅面,對側手放置牽拉側耳朵正上方,最後將頭輕輕向對側彎至緊繃感。可放鬆頸部後側及側面肌肉。

頸部後側拉筋運動

先維持頸部縮下巴的姿勢,雙手放置頭後方呈現抱頭姿勢,最後靠手的力量輕輕下向彎曲。達到放鬆頸部後側大片筋膜的功效。(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冬天有人都不會冷 生理學教你身體保暖

冬天為什麼有人都不會冷,有人卻包成一綑肉粽?密西西比州立大學運動生理學助理教授約翰埃里克.史密斯(JohnEric Smith)表示,能透過飲食、運動和衣服調節體溫,但應避免在室內穿著過厚重衣物,以免外出時散失更多熱量、感覺更冷。

天冷時血液集中軀幹 保持核心溫度

根據《談話》報導,天氣寒冷時,身體熱量加速散失,保持體溫變得困難。雖然在相同環境具有相同體溫的兩人,可能一人感覺寒冷,另一人卻覺得舒服。但除了主觀感知外,生理學家發現幾項身體適應寒冷的方法。

史密斯表示,血液系統除了攜帶營養、氧氣和維生物質外,還可將肌肉產生的熱量帶至皮膚上,並釋放出來。當氣溫下降,身體會集中血液到軀幹,保持重要器官溫暖。同時,限制最大限度血液流向皮膚,減少熱量從環境散失,更長期保存內部熱量。

肌肉活動增新陳代謝 大個子較不怕冷

增加肌肉活動是身體保暖另一種策略,能增加新陳代謝,產生更多熱量。發抖磨擦會產生熱量,同時 肌肉能分解更多營養物質來提高體溫。為什麼有人不怕冷?他解釋,體型、肥瘦和新陳代謝的差異會影響體感,脂肪量低、體型小的人較易散失熱量。因為大個子有更多肌肉、脂肪,不僅能產生更多熱量,還能像「絕緣體」般減少熱能損失。

冬天保暖3法寶 內外都應穿著適當

如何保暖?史密斯建議,可透過飲食、運動和衣服調節體溫。最常保暖方法是穿上外套、帽子和手套。許多人喜歡加強頭部保暖,然而頭部熱量散失很少,因此軀幹保暖是重點,如果身體夠暖活,四肢和頭部會隨血液量增加而變暖。

進食也能提供熱量來源,分解食物的過程會略微增加體溫。例如,露營者會在睡前吃點零食,保持整晚溫暖。另外,體能活動促使肌肉收縮,分解更多營養物質,也能產生額外熱量。

史密斯提醒,應避免在室內穿著過厚重衣物,這時身體為了散失過多熱量,皮膚血液增加,甚至開始出汗。一旦外出,熱量恐嚴重散失,感覺更寒冷。無論室內或室外,適當穿著較合適。

參考資料:

1. It’s cold! A physiologist explains how to keep your body feeling warm.

婦女大笑就漏尿  醫籲尿失禁要治療

53歲停經張女士,常在倒垃圾、打噴嚏、大笑時,尿液會不自主漏出,晚上常需起床如廁而睡不好,外出活動時也常找廁所,每天用衛生棉,還是怕別人聞到異味,改穿紙尿褲,因悶熱導致陰部反覆感染發癢。國泰醫院婦產科黃文貞醫師診治後,發現陰道壁萎縮,施行「尿道中段懸吊手術」,免除張女士尿失禁之苦。

尿失禁先分長急性 治療方式大不同

黃文貞表示,尿失禁首先要區分急性或長期性(持續三個月以上),急性期漏尿若出現頻尿、解尿疼痛、尿量減少,常跟下泌尿道感染有關;長期性漏尿常見原因是壓力性尿失禁、膀胱過動症,或生產、停經後骨盆機能障礙有關。「壓力性尿失禁」是骨盆器官支撐能力缺乏,尤其發生於腹壓上升時(如咳嗽、打噴嚏、跑步);「膀胱過動症」是膀胱逼尿肌不穩定,尿道控制能力降低,有尿急迫感。

黃文貞指出,急性尿失禁需驗尿找出感染源,服用適合抗生素即可治療。長期性尿失禁患者,如「膀胱過動症」大都能以藥物與膀胱自我訓練獲得改善;而更年期婦女最常見「壓力性尿失禁」,醫師會視漏尿多寡、頻率,與對患者生活品質困擾,必要時以問卷來評估判斷漏尿程度,再安排骨盆檢查、尿動力學等檢查。若為輕微漏尿可由凱格爾運動控制症狀,嚴重漏尿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新式尿失禁手術 成功率85%以上

尿失禁手術分為傳統膀胱頸懸吊術與第三代新式尿道中段懸吊手術。她解釋,「傳統膀胱頸懸吊術」需開腹,傷口較大,手術時間長,住院約5天。目前盛行「尿道中段懸吊手術」,將高科技人造纖維網帶植入婦女中段尿道下組織,利用網帶纖維空隙與尿道旁組織產生鑲嵌作用,強化恥骨尿道韌帶。

此術屬陰部微創手術,手術時間短、傷口小、副作用發生率低、恢復快,住院時間約2天等優點,文獻報告10年以上手術成功率維持85%以上。

婦女羞看漏尿 醫籲積極救醫

黃文貞說提醒,婦女有漏尿問題,常排斥就醫,其實多數「壓力性尿失禁」,都可治療;偶爾少數罕見疾病導致尿失禁,如陰道廔管,所以建議漏尿婦女,不要過度運動、用力及憋尿。應根據自身症狀與生活品質的需求,尋求正確診斷。

天冷作祟? 小心僵直性脊椎炎症狀加劇

冬日天氣冷颼颼,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來說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因為天冷肌肉緊繃,血液循環較慢,所以患者脊椎、關節的酸痛症狀容易加劇。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光永主任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會影響脊椎的薦腸關節位置,如不治療,輕者可能會慢慢呈現駝背狀態,甚至無法面視正前方,也可能造成髖關節的破壞,導致需要置換人工髖關節,患者若輕忽消極治療可能會不良於行,重則恐造成一定程度的殘廢。

服藥勿擅自停藥! 生物製劑助緩解

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到40歲成年人,男女比為3:1,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治療為主,不過有些病人在症狀緩解後擅自停藥;黃光永主任提醒患者,千萬別這樣做。他表示,出現疼痛症狀再吃藥的病人,可能未來關節變形的機會還是會比較大,因為非類固醇的消炎藥不只是止痛,更重要的是透過消炎來達到治療目的。

黃主任還指出,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的生物製劑有很多種,比如一個禮拜施打兩針的,甚至也有更長時間的劑型,這方面的生物製劑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效果非常好。很多人因為疼痛,無法工作、學業無法兼顧,甚至家庭生活、睡眠品質都大受影響,但是在健保生物製劑的治療下,患者生活品質都有了大大的改善。

僵直性脊柱炎需追 大林慈濟全方位整合照護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需要積極復健、規律回診用藥等全方位整合照護,像是大林慈濟醫院就有專門個管師替病人追蹤病情與衛教,也整合了復健治療,讓行動不便的病人求診免疫風濕科時,無需再奔波於其他科別就能獲得良好的醫療。

生物製劑健保給付10週年 及早診治避免惡化

台灣健保給付僵直性脊椎炎生物製劑邁入第十年,幫助了許多病患還原正常生活。醫師呼籲,下背疼痛超過3個月且有家族病史,就應及早到免疫風濕科就醫,越早開始治療,更可以避免日後駝背或病情惡化的風險。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