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投入醫療付出 醫師律人律己精神受讚揚

醫療環境不斷發展,許多新興醫療技術協助患者改善生活,其中站在第一線與患者共同對抗疾病的醫師也擔負重要角色,默默付出,慈濟醫院近期表揚臺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廖光福為人品典範代表,以其行醫的學習及成長來勉勵醫界人士,共同為有需求的民眾付出。

離開原鄉異地付出 廖光福行醫足跡豐富

廖光福來自緬甸,擔任肝膽腸胃科主任,同時兼具在醫療領域嚴謹負責的態度、以及對人和善友愛的情懷,因此受到表揚。他表示,自己原先對台灣慈濟醫院並不熟悉,第一次接觸是在台灣 921 地震時,看過慈濟醫療團隊進入災區協助災民,逐漸開始認識;進入醫院服務後,跟著慈濟義診發放行動,至國際各處協助患者,豐富人生閱歷。

「嚴格的醫師」受人尊敬 對患者視如己出

廖醫師不僅對自己醫療技術要求高,同時也以嚴謹態度叮嚀患者遵從醫囑,被視為「嚴格的醫師」。不過,也將患者視為自己親友的用心鼓勵;曾經,他為鼓勵腹水漲肚的病人治療,更與其一起袒出肚子合影,希望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另外,他也時常利用周末時間進行額外診療,利用自我技術來協助大眾。

謙遜態度持續學習 頓促自我給予更多協助

儘管廖光福的醫療表現以及對患者的用心受到肯定及表揚,但他也謙遜表示,自己時常因為患者沒有遵循醫囑照護自我而語氣嚴肅,會敦促自我繼續精進,並調和聲色,使患者可以感受更多的關愛,未來也會持續努力,為更多有需求的患者付出。

預防早產兒感染RSV 向肺部疾病說不

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2歲以下嬰幼兒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對早產兒更是頭號威脅。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林瑞瑩主任表示,早產兒礙於肺部發育尚未成熟,肺功能較弱,一旦感染,嚴重恐住院甚至危及性命,若合併有慢性肺病,嚴重度遽增,不僅有猝死風險,即使痊癒,長大後恐留有哮鳴或氣喘等病根。研究分析,2歲以下幼童妥善預防RSV,因感染而造成的死亡率可大幅下降約9成。

預防嬰幼兒染RSV 降死亡率

林瑞瑩醫師表示,國內健保資料庫數據分析顯示,有效預防嬰幼兒感染RSV,可讓早產兒在2歲內因RSV感染而造成的死亡率,從6.81%大幅下降至0.59%,而5歲以下因RSV感染而造成的死亡率,也可從2.76%降低到0.29%。國外一個針對32至35週出生早產寶寶所做的研究還指出,減少RSV感染,可明顯降低孩童在6歲以前出現反覆哮鳴與氣喘的臨床症狀,住院次數也可隨之降低。由此可見,嬰幼兒時期的RSV感染,不只威脅寶寶的生命安全,即使痊癒,對其日後肺部發育,也有深遠影響。

RSV類似感冒症狀

RSV的感染症狀類似一般感冒,包括:發燒、咳嗽、流鼻涕、痰多等等,呼吸比較喘且費力,嚴重者可能致命,但隨著幼兒年紀增長,感染率與嚴重程度都會隨之降低。林瑞瑩醫師指出,若是早產兒感染到RSV,住院機率是足月兒的七倍以上;且患有慢性肺病的早產兒因感染RSV而入院的機率,又比其他早產兒高出2到7倍。

林瑞瑩醫師解釋,隨著寶寶成長,其實大部份的慢性肺病都會逐漸痊癒,但早產兒在矯正年齡達六個月前,免疫力較差,肺部健康的細胞也還沒發育完全,RSV感染造成的發炎反應,形同於對肺部的二次傷害;且每一次感染,都會增加寶寶之後因為RSV而再度入院的機率。雖然目前的研究,只觀察到RSV感染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影響,但林瑞瑩醫師強調,這些孩子在年幼時,肺部功能就已經比較弱,等到年紀更長,肺部問題也會有更大差異,因此預防早期感染,就顯得相當重要。

健保給付部分早產兒 使用免疫製劑

目前已有免疫製劑 (RSV免疫球蛋白) 可預防嬰幼兒感染RSV,且健保署給付出生時小於或等於30週之早產兒,以及懷孕週數未滿36週合併有慢性肺病的寶寶,從出院前就可施打第一次RSV免疫球蛋白,之後再每個月施打一次,最多可施打六次。林瑞瑩醫師還提醒爸爸媽媽,因為台灣全年都有RSV感染的病例,預防不可掉以輕心。除了施打免疫球蛋白外,確定寶寶獲取足夠的營養,杜絕二手菸危害、避免讓寶寶接觸到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也都是守護孩子肺部健康的不二法門。

心房顫動增中風風險 研究:每年再評估

低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增中風風險,醫籲每年接受中風風險再評估!臺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團隊研究發現,心房顫動確診1年後,約有16%患者的中風風險值會上升。團隊建議原本低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至少每年需要接受中風風險再評估,病患必需服用口服抗凝血藥物以預防中風發生。

心房顫動易中風 量表評估風險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百分之一,全台約有23萬名心房顫動的病患會因為心房顫動而增加3-5倍腦中風的風險,預防中風是治療心房顫動病患的重要課題。針對心房顫動病患,醫界發展出一套量表來評估中風風險,分數量表從0分至9分,總分越高,則每年發生中風的風險就越高。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年紀和病史,計算出每年中風的機率。

原低風險險族群 風險性可能升高

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評估之量表計算方式如下: 心臟衰竭 (1分)、高血壓 (1分)、年紀大於75歲 (2分)、糖尿病 (1分)、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 (2分)、心肌梗塞,週邊血管阻塞 (1分)、年紀 65-74歲 (1分)、女性 (1分)。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分數0分的男性和1分的女性被歸類為低風險,不需長期服用口服抗凝血藥物。然而,原本低風險的病患,有可能因為年紀的增加或是得到新的共病症,而不再是低風險族群。

心房顫動病患 醫籲每年再評估

陳適安的研究團隊以台灣健保資料庫,針對原本為低中風風險的心房顫動病患進行研究,發現在心房顫動確診的一年後,約有16%患者的中風風險值會上升。這些病患不再是低風險,必需服用口服抗凝血藥物以預防中風發生。依據這項研究,團隊建議原本低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至少每年需要接受中風風險的再評估,以免延誤了抗凝血藥物的使用而發生中風。

此研究在美國醫師協會的官方雜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後,獲得多家國際媒體報導,喚起全球心房顫動患者以及醫師的重視。

全身皮膚如火燒 當心吃藥引罕見疾病

藝人李懿日前在節目上分享看醫生用藥的的歷程,過程中提及,男友曾因為吃藥過敏,導致全身起水皰,身體看起來很像燒燙傷,經診斷為「史蒂芬強生症候群」。

出現紅疹、水皰提高警覺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系主任、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醫師表示,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是嚴重的藥物過敏症狀,其廣泛影響全身,不但會引起皮膚出現丘疹,並形成水泡,嚴重時還會引起毒性表皮溶解症,造成皮膚大片脫落,使漿液滲出,伴隨燒灼感、疼痛。此外,SJS也可成使視力減退、角膜潰瘍受損,甚至失明,不得不慎。

用藥莫輕忽 使用藥物應當心

鐘文宏醫師指出,SJS人人都可能罹患,尤其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癲癇藥物、降尿酸藥、痛風藥等藥物,都將增加藥物過敏風險;此外,目前研究也發現,若為HLA特殊基因型者也較容易有藥物過敏反應的問題。 在治療上,鐘文宏醫師提到,若在服藥後,皮膚、黏膜出現異常症狀,就應停止任何可能藥物的使用,避免再因其他藥物引起不良反應。而過去針對SJS會使用類固醇進行治療,但其在注射過程中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傷口癒合速度差,因此現今多採生物製劑治療,其預後效果也較佳。

預防SJS 這樣做可降風險

鐘文宏醫師強調,病患經治療後,皮膚約2-3個星期後即能完全復原,若要預防SJS,則應避免多種藥物混用,以及自己買成藥服用;此外,也可透過基因檢測,再決定要不要服用相關藥物,其預後效果也較佳。

病友發聲 伊甸不遺餘力

每年台灣約有200至300個新案例,伊甸基金會在得知在SJS病友們的弱勢與困境,為更深入了解病友們的需求,也與-鐘文宏醫師一同主辦藥物過敏病友聯誼會,同時設立專案事工,開始著手幫助因SJS 而致殘及生活產生困境的病友們。

為了讓病友的需求能被看見,伊甸基金會也協助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舉辦「第8屆國際皮膚ADR代表大會」特地邀請美國SJS基金會與法國病友會一同參與,以期連結各地資源,透過彼此的交流,讓病友們能更快的推動SJS相關議題與政策方面的改革。也規劃進行華人查詢SJS及病友聯繫分享的專業諮詢平台,讓剛發病病友能即時穫得相關資訊。

多吃高纖與全穀類 研究:降慢性病風險

多吃高纖與全穀類食物,可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大腸癌和其他慢性疾病風險!世衛委託的一份研究顯示,多吃膳食纖維的人,可降低上述疾病的死亡率達15-30%,每天食用的膳食纖維每增加8克,心臟病、糖尿病和大腸癌的死亡率和發病率下降5-27%。研究建議,每天應攝取25-29克膳食纖維。日常食物中,半杯燕麥就有9克纖維,專家也建議同時均衡攝取各式天然全穀類及豆類、蔬菜和水果。

膳食纖維增加15g 糖尿病、大腸癌遠離

根據《科學日報》報導,該研究納入了185項觀察性研究,以及58項涵蓋4,635名受試者的臨床試驗。研究發現,全球多數人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低於20克,然而只要每天食用的膳食纖維每增加15g,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可下降2-19%。此外,臨床試驗的分析顯示,增加纖維食用量與較低的體重和膽固醇相關。

咀嚼有飽足感 助體重控制

研究領導者、紐西蘭奧塔戈大學教授吉姆曼恩(Jim Mann)向《路透社》表示,「富含纖維的全穀類食物因為需要咀嚼,且在腸道中保有較大體積,增加了飽足感,有助於控制體重,並且可以有效地維持血脂和血糖恆定。另外,腸道細菌分解纖維的過程中,可帶來良好的健康效果,包括預防大腸癌。」他指出,膳食纖維蘊含在全麥、豆類、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中

每天至少25克 全麥蔬果多吃

膳食纖維要攝取多少才夠?英國營養諮詢委員會曾建議,應每天30克,該研究則建議25-29克,但再多攝取些也無妨。30克到底是多少?奧克蘭科技大學營養學教授艾琳·拉什(Elaine Rush)向《BBC》表示,半杯燕麥片約含9克纖維,一片全麥麵包有2克纖維,一顆連皮煮熟的馬鈴薯有2克纖維,一根胡蘿蔔有3克纖維,一顆連皮蘋果則有4克纖維。

缺鐵或低礦物質 注意攝取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該研究未提出食用膳食纖維的風險,但團隊指出,攝取過多膳食纖維可能對缺鐵或低礦物質水平的患者產生不良影響,可能進一步降低鐵離子的含量。此外,該研究主要著墨在富含纖維的天然食物,人工萃取的纖維保健品並不包括在內。且團隊僅將健康參與者納入研究,因此研究結果不適用於現有慢性病患者。

參考資料:

1. High intake of dietary fiber and whole grain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 Study details how high fiber diets make for healthier lives.

3. The lifesaving food 90% aren’t eating enough of.

4. Reynolds, Andrew et al. Carbohydrate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a series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The Lancet , Volume 0 , Issue 0.

「眼鏡妹」OUT 舒子晨雷射視力更清晰

鏡頭前清新亮麗的舒子晨,全家都有近視困擾,她更曾因800度的高度近視,學生時期遭同學嬉笑「眼鏡妹」,自信心受到不少影響。踏入演藝圈後,為了方便工作戴起隱形眼鏡,常出外景、長時間拍攝,造成她眼睛乾澀、還有隱形眼鏡拔不出的窘境。後來她進行了飛秒近視雷射手術,徹底恢復清晰視力。

知名藝人舒子晨說,從前的困擾是必須要帶很多副隱形眼鏡在身上,只要一不舒服就要把眼睛這副拆掉,戴新的上去;雷射術後,現在視力都已經完全恢復正常,沒有任何乾澀和異物感的問題,可以說是非常的OK!

隱形眼鏡不透氧 角膜傷害風險增

隱形眼鏡是許多人採取的近視矯正方式,美瞳、放大片戴上後眼睛水汪汪,不過透氧率低,長期佩戴,對角膜造成傷害的風險也會有所增加。

眼科診所院長葉威毅表示,因為角膜表皮是一個很重要保護眼睛避免外來細菌入侵的屏障,一旦感染、潰瘍的話,如果沒有及早治療,造成一些疤痕,甚至是在中央的疤痕,嚴重的話,甚至是有可能會失明。

3000萬人做過了! 飛秒近視10秒完成

根據統計,全球已有超過3000萬名近視族接受過飛秒近視雷射手術,手術先將角膜瓣掀開,透過雷射矯正近視度數,改變角膜弧度,再把角膜瓣復位。

葉威毅院長指出,新型跟舊型的雷射最大的差別就是速度。以前可能需要一分鐘才可以做的速度,現在10秒鐘就可以完成。光是時間上的差別,角膜乾濕度的變化就會影響角膜術後的精準度。有些人甚至當天白天做完,好好休息一下,快一點的話,晚上就可以恢復正常視力,在以前這是不敢想像的事情。

術前評估很重要 這些眼疾也能除!

醫師表示,手術並非人人適合,術前還需先進行完整的眼部評估。現在技術也能把遠視、散光、老花等問題一併矯正,術後也記得保持良好用眼習慣及休息,讓靈魂之窗找回最清晰的視野。

流感疫情持續 施打肺炎疫苗也很重要

天氣變化大,流感疫情難降溫,安南醫院社區暨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忠紘表示,儘管施打疫苗無法完全杜絕流感或讓人不感冒,但可以讓老人、慢性病患等高危險族群,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發生與死亡率;呼籲上述免疫力差的族群接種疫苗防疫。年長者或免疫力較差的族群更要留意搭配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流感併發重症恐致死 肺炎威力不可忽視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已超過流行閾值,顯示流感疫情正式進入流行期,本次流感季節自 107 年 10 月 1 日起,共累計計 188 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更有 18 例死亡,因為罹患流感後併發的「肺炎」往往是致死原因。

免疫力低易感染 老人、慢性病者須留意

對此,蔡主任特別說明,流感病毒會破壞呼吸道上皮、降低黏膜免疫力,也讓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更容易入侵人體,造成感染。特別提醒肺炎的危害強,更是去年國人第三大死因,其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等高危險族群,因為免疫力差,一旦感染肺炎,往往後果嚴重。

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增加身體保護力

因此,預防流感併發重症的重要措施即為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另外,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相當重要,但民眾的認知度相對低。蔡忠紘呼籲,雖然目前並非衛福部公費肺炎疫苗提供時間,但包含老人、慢性病患等流感與肺炎之高危險族群,若未曾施打肺炎疫苗者,或曾經施打、但超過5年者,近期仍可自費施打肺炎疫苗、增加抵抗力。對於流感疫情,民眾也應該留意個人衛生,隨時勤洗手、並注意咳嗽禮節,有疾病症狀儘早就醫,做好自身健康維護。

紅斑性狼瘡 影響全身不可忽視

「自體免疫疾病」嚴重程度高、民眾熟悉度卻相當低,發作時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不易察覺。臺大醫院免疫風濕過敏科主治醫師謝松洲呼籲民眾,認識免疫風濕病先從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開始,該病多半有慢性疲勞與皮疹等症狀。

發燒、起疹 早期症狀普遍難發現

「免疫風濕病」,是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攻擊身體正常細胞的疾病,發作時常又猛又急,加上常見症狀發燒、起疹子,常與感冒、皮膚病、關節炎等病症相似,確診不易,導致常會錯失黃金治療期,在器官多重衰竭時才發現,令患者及親屬低落傷心。

症狀多樣因人而異 及早發現診療

其中,最常被討論的「紅斑性狼瘡」,因為有多樣化的臨床反應,因此有「千面女郎」、「模仿之王」的稱號。謝松洲說明,最常見的就是臉上出現發炎程度的皮疹-蝴蝶斑;另外會有口腔黏膜反覆潰瘍、口腔潰瘍卻不感覺疼痛、關節腫脹疼痛、無法解釋的反覆性疲勞等,有這些症狀及可能是,身體裡已經有某些,自體免疫疾病的病程正在進行,務必尋求醫師協助、進而診療。

先天遺傳+環境因素 女性患病多過男性

紅斑性狼瘡的患者以女性為多,因為女性在演化上有懷孕生產需求,如何讓母題接受胎兒,便需要女性荷爾蒙來調節免疫系統;可以保護自己對抗疾病、也能讓胎兒穩定留在體內,但原本為了懷孕期間的免疫平衡,所做的調控機制,在某些遺傳體質下,反而造成免疫失衡而發病。

至於為何保護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失衡?除了上述的先天遺傳外,許多環境因素,如:環境賀爾蒙、紫外線、健康保健食品攝取過量、生活壓力等,都是原因。

聽從醫囑降低壓力 有效穩定疾病

儘管疾病為害令人擔憂,過去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壽命無法超過五年,但謝松洲也指出,生物醫學進步,病人的存活時間要超過二十年已經不再是問題,新興的生物製劑出現後,可針對病變部分進行更有效的阻斷治療。患者要配合定期服藥、看診,並維持良好睡眠品質,降低自己的壓力,就是最好的自我照護。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