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我們與糖友的距離 糖尿病之父:糖友與家人調適最重要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社會共鳴,其實,不僅是身心障礙者受到歧視,許多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友也面對到同樣的心理與外在處境。因為血糖問題,糖友們需要不定時補充甜食,也得常常監控血糖;或者必須施打胰島素,導致糖友擔心他人異樣的眼光,而獨自躲在廁所施打胰島素。觀察到市面上專為T1糖友而寫的書籍少之又少,財團法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特別出版《甜蜜的冒險-與「糖」同行》,透過12位T1糖友和照護者的人生故事,提供各性別、年齡層的照護心得。

台灣第2型糖尿病佔九成 第1型僅百分之一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目前糖尿病人數約200多萬,其中九成以上為國人熟知的第2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僅約百分之一至二為第1型糖尿病(T1DM,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數約1.5萬至2萬人左右。普遍來說,T1糖友的發病年齡在15歲以下,而在許多病例中發現,最高的發病年齡區間在國小時期。也因為T1糖友人數較少,罹病年齡又低,因此造成T1糖友與家屬龐大的心理負擔。

糖尿病之父:糖尿病友最重要的是血糖管控

有「糖尿病之父」之稱的林瑞祥教授指出,第1型糖尿病在亞洲並不多見,台灣的數量更少,因此得病的患者往往覺得自己是罕病患者,家屬也不知道該如何照顧。林瑞祥教授說,其實糖尿病友最重要的就是血糖管控,「只要讓血糖降下來就好」,儘管第1型糖尿病在台灣是較少見的一群人,但只要心態正確,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血糖管控,雖然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大部分生活仍可跟一般人無異,且隨著醫療技術越來越進步,T1糖友還是非常有希望的。

書中個案經驗分享 值得T1糖友參考

林瑞祥教授也特別推薦本書,因為這本書的個案是T1(第1型糖尿病)糖友的真實見證,從他們得知罹患疾病,到中間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調整飲食、血糖監測等,是很寶貴的經驗分享,對T1糖友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林瑞祥教授說,現在坊間雖然有很多糖尿病相關書籍,但針對T1糖友而寫的專書卻非常少,原因在於第一型糖尿病的比例很低,大部分糖尿病皆是國人所熟知第二型糖尿病,但T1糖友因為更早得病且人數稀少,病患往往認為自己是「特例」,面對更大的心理壓力。這本書的出現,也讓更多T1糖友不再孤單,更有勇氣分享與公開自己的病症。

糖友:應勇於求助 養成習慣監控血糖

書中的個案、T1糖友林冠怡表示,罹病後經歷三年的時間,心態才比較能接受。她說,開始工作後常常外食,需要更自律地監控血糖、管理飲食,也讓她逐漸改變之前依賴家人的心態,逐漸獨立與成熟。林冠怡說,最感謝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媽媽和姊姊。媽媽為了罹病的自己參加糖尿病衛教學會核心教育課程,並配合她改變全家飲食習慣;而姊姊也為了她,經常一起外出運動,甚至為了她去考衛教師。林冠怡表示,面對第1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就是要調整心態,「自己的心態很重要,家人的心態也很重要!」

提到對T1糖友的建議,林冠怡說現在資訊發達,可以多上網找一些資料,並與同為T1的糖友一起加油打氣、相互分享資訊。她說,面對糖尿病是一條很漫長的路,有些糖友自暴自棄、不願面對。她鼓勵糖友們應該要勇於求助,並且要養成習慣監控血糖,才不會讓狀況持續惡化。身為衛教師的林冠怡建議糖友們要樂觀面對,「要把糖尿病視為陪自己一輩子的朋友」,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

鼓勵T1糖友好好照顧自己 保持樂觀心態

林瑞祥教授認為:第1型糖尿病的發病很早,糖友們應該要勇敢公開自己的病情狀況讓周遭同學、朋友與師長們知道。他說,很多T1糖友往往很在意別人的眼光,擔心自己是異類,甚至會偷偷去廁所打胰島素。其實只要跟身旁的人公開,讓大家了解狀況,反而大家都會很樂意幫忙,甚至願意當「守護天使」,照顧守護T1糖友們的健康。林瑞祥教授也鼓勵T1糖友們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因為隨著醫療的進步,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理想的機器可以幫助T1糖友們的健康,所以目前一定要做好飲食管控與血糖監測,並且保持樂觀的心態,未來一定是有盼望的。

「心態是由禍轉福的轉捩點!」林冠怡鼓勵所有的糖尿病友,自己跟家人的心態調適是最重要的。糖友們並不孤單,除了有親友的支持外,亦有如康泰基金會等社會團體資源可以利用。只要勇敢面對,一路上都會有非常多的愛與希望相隨!

新增2例腸病毒重症 家長請留意

疾病管制署最近公布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分別為北部1歲女童及中部新生男嬰。提醒家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勤洗手、有症狀避免接觸嬰幼兒,如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

疾管署表示,北部1歲女童3月初因嘔吐、抽搐等症狀就醫,後續因症狀持續且出現意識改變等情形而住院治療,證實為腸病毒D68型感染併發重症,目前個案已康復出院。另一名中部新生男嬰出生後5天因發燒就醫,後轉入加護病房治療,為腸病毒克沙奇B5型感染併發重症,個案經治療後症狀改善已出院。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18週(4月28日至5月4日)健保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7,183人次,較上週增加12.7%;各區就診人次均呈上升,其中花東地區上升幅度較其他地區為高,且近3週均檢出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近期中國大陸及香港腸病毒疫情呈上升,其餘鄰近國家皆為非流行期或處相對低點。

為因應東部腸病毒疫情可能的重症群聚風險,疾管署已邀請兒科專家針對東部4家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之醫療相關人力配置、重症醫療照護品質、處置經驗傳承及院內感染管制情形等重點進行訪視輔導。此外,疾管署呼籲地方政府落實重點族群對腸病毒預防、就醫觀念的衛教宣導,以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並掌握重症處置黃金時間。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推動友善職場文明 北榮首創護理關懷平台

臺北榮總護理部為推動友善文明職場,並呼籲「職場文明,你我有責」,特別研發「護理關懷平台-N天使」,以即時傾聽互動溝通,關懷支持護理人員臨床造成的工作壓力,營造正向友善的職場環境,期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護理的行列。

打造溝通關懷平台 期待打造友善職場

臺北榮總護理部傅玲主任表示,一個單位內包括護理主管到基層護理師,涵蓋了4、5、6、7、8年級世代,世代之間工作價值的差異,時常會增加人際衝突。臺北榮總護理部於103年即覺察世代間的鴻溝會造成誤解越來越顯著,立即進行一系列的研究,並研發亞洲首創「護理關懷平台-N天使」。

劉淑言護理長說明,「護理關懷平台-N天使」導入AI人工智慧,建立溝通關懷平台,將護理職場中模擬情境影片、對話攻略等建置在資料庫中,護理師可即時表達心情、想法,也可查閱、參考、使用相關資源而得到協助,抒發工作壓力,目前雖是草創階段,但將收集各項反饋意見不斷修正,期能打造臺北榮總護理部為一個友善職場,是白衣天使所願(願意到此工作)及病人安全的職場。

母女兩代護理人 讓愛傳承

退休護理長何海珠奉獻護理工作達40年,她回想在擔任基層護士時需輪值三班,大夜班時常常一位護士、一位護理佐理員、一位工友,每2小時輪流照顧達70位病患,雖然十分辛苦,卻累積紮實專業的護理能力,讓她日後無論擔任各種職務都能表現優異。她認為護理工作不但助人,讓親友都受惠,北榮護理擁有良好的師資及進修升遷管道,女兒房克臻也受她的影響,於7年前加入北榮護理這個大家庭。

SARS情緣 夫妻真情守護

李侑達、邱詩書護理師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臺北榮總,剛工作7到8個月就遇到SARS事件,到專責病房第一線照顧病人,心理上遇到極大的衝擊與挑戰。邱詩書護理師還因為同事有發燒症狀,在醫院病房內自主隔離7日。期間李侑達護理師透過筆電傳達温馨關懷,讓彼此感情升温,更認定是彼此終身伴侶。婚後因彼此都是護理專業,可以理解臨床工作的複雜性及壓力,互相體諒及支持,而醫院附設幼兒園更讓他們能安心托育小孩,無後顧之憂專心照顧病人。

梅雨來襲小心氣喘發作 醫:濕度控制在60%

梅雨季節來襲,溫度和濕度變化大,患者小心氣喘復發!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理事長朱斯鴻表示,濕度增加,容易增生塵蟎等過敏原數量,而溫差也會促使控制不良的患者氣喘復發,建議使用除濕機,將室內濕度控制在60%左右。他也呼籲,氣喘兒一定要定期回診控制氣喘,如果青春期後仍未痊癒,恐變成終生氣喘患者。

梅雨季節控制濕度 患者吃冰是大忌

朱斯鴻解釋,梅雨季節容易誘發氣喘,主要是潮濕和溫差變化大,太潮濕會使環境中黴菌和塵蟎的數量大幅增加,而溫差過大刺激呼吸道,會增加氣喘發生的機率。尤其容易在忽冷忽熱、又下雨的天氣,氣喘控制不好的患者更要小心。他建議,可設定除濕機將室內濕度控制在60%左右。

而夏天即將來臨,許多人都忍不住想吃冰、冷飲等來消暑,但冰冷食物會刺激氣管收縮,引發患者咳嗽、有痰等症狀。他堅定地表示,氣喘患者最好不要吃冰,「雖然國外研究指出,氣喘控制良好的患者可以適量吃冰,但台灣的患者吃冰後過敏的機率特別高,而且患者通常不清楚氣喘控制程度是否良好,強烈建議不要吃冰、喝冷飲。」

氣喘兒不回診 小心變終生氣喘

氣喘是一種常見且可達嚴重程度的慢性病,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慢性咳嗽,咳嗽的同時可能合併痰音。然而,國健署調查發現,全台73.3%氣喘兒童沒有定期回門診追蹤,而67.2%完全沒有使用治療氣喘的藥物。

朱斯鴻警告,如果氣喘反覆發作,氣管會慢性變化,最後纖維化。此外,大約75%氣喘兒童長大都會痊癒,但若是控制不好,過了青春期後仍然反覆發作,就可能演變成終生氣喘。

75%氣喘兒會痊癒 幼稚園反覆感冒多留意

醫師說,根據治療準則,如果患者追蹤1-2年內沒有氣喘發作,且慢性藥劑都停止不再使用,就可視為痊癒了。而且小朋友成年後,身體更加強壯,氣喘再復發的機率就非常低。

父母該如何發現孩童有氣喘徵兆?朱斯鴻提醒,不管小朋友幾歲都要注意氣喘症狀,尤其是幼稚園、托兒中心期間,容易接觸到其它小朋友,如果反覆感冒,且咳嗽有「咻咻」聲,就可能是氣喘。父母一定要帶孩童至兒童氣喘門診就診,並定期追蹤控制,以免成為終生氣喘患者。

李千那暖心演繹 聽損媽「需要被聽見」

母親節前夕,金馬金鐘雙影后李千那演出最新作品「需要被聽見」,一改以往逆女戲路,演繹都會女子對聽損母親放心不下的情感,更首次擔任「聽力大使」關心長輩聽力,與西哥陳博正攜手演出,為推廣聽力盡一份心力。

這次不叛逆! 李千那撒嬌演暖女

接連出演叛逆女角的李千那,眼神不自覺流露殺氣,試戲時導演還特別叮囑角色要甜美一點,她在片場俏皮地說,最近叛逆女演多了,反而要練習一下怎麼撒嬌。

導演黃春明稱讚,千那是非常難得的合作對象,不同鏡位轉換,她依然將情緒演繹得絲絲入扣,把都會女堅強中帶點逞強,盼望獨立但放不下媽媽的情感表演得恰到好處。呼籲社會大眾重視媽媽沒有說出的心情,讓媽媽的需要被聽見。

陳博正影中現身提醒 關愛家人聽力無障礙

「需要被聽見」微電影中,飾演餐廳主廚的陳博正延續過去系列微電影中,扮演提醒聽力問題的靈魂角色。現實生活中也為聽力問題困擾的他,對戲時曾要由經紀人女兒大聲說給他聽,後來透過配戴助聽器輔助,笑稱吵架再沒輸過。黃春明導演表示,之前就曾與西哥合作,當時因為沒有配戴助聽器,對戲較為費力,也花較長時間溝通,這一次試戲,溝通完全無障礙。

聽不到門鈴、電話聲? 聽力有狀況快求助

李千那受邀擔任「聽力大使」,透過微電影上映提醒大家,聽力跟視力一樣,會隨著年齡退化,40歲後就會逐漸受損。如果開始聽不到家中門鈴(40-50分貝)可能有中度聽損;聽不到燒水鳴笛聲(70分貝)、電話聲(80分貝)就可能是重度聽損,一定要盡快尋求專業協助,也希望藉由「需要被聽見」微電影,號召兒女關心媽媽聽力。

108年國際護師節慶祝大會 呼籲護理回歸專業

日前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附設護理之家一場惡火,造成多人傷亡,新北地檢署依業務過失致死疏失,起訴二位護理人員。這場大火也引起社會大眾關注護理師的工作內容,除了繁忙的照護工作背後,還需兼任其他非護理專業的業務,如查核責任區內的電線是否綑綁、老舊及重物碾壓等,護理公會全聯會為了捍衛護理人員的權益,於國際護師節大會上,強力呼籲「護理師非超人,回歸專業顧病人」,盼能讓護理回歸專業。

黃絲帶聲援被告護理師 頒發獎項表感謝

108年國際護師節聯合慶祝大會,總統蔡英文、立法院長蘇嘉全、監察院長張博雅、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內政部長徐國勇、新北市副市長謝政達及多位立法委員、監察委員等都蒞臨會場共襄盛舉。針對惡火事件,蔡總統已於日前第八屆南丁格爾獎頒獎典禮上表示,不應讓護理師背負無限責任,已要求衛福部全力提供法律協助,做護理師的後盾。

會場上所有與會者都帶上「天使救人、護理無罪」的黃絲帶,以聲援遭起訴之護理師,同時,頒發108年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獎十位及服務奉獻獎八位、表揚2713位25年以上職場資歷的資深護理人員,感謝她/他們在各個不同領域的護理工作所做的貢獻。

陳靜敏立委議會發聲 周玉英用專業守護偏鄉

現任立法委員的陳靜敏教授榮獲本年度專業貢獻獎,她以「捍衛護理專業發展,Proud to be a nurse!」為終身職志,致力把關長照政策的同時,也為護理人員的權益發聲,並多次在社會福利與衛生環境委員會會議提出質詢,強調社會安全網應建構「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提出相關實施策略及配套措施。另外,也針對近期所發生的「護理之家大火,護理師冒險救人反成被告」一事,在立法院進行提案,為護理人員發聲,此外,亦針對職業安全衛生維護、醫療事件,醫療機構,醫事人員的假新聞等進行諮詢,為讓護理環境變得更美好、更人性化作努力。

72年從省立台中護校畢業,以公費生身分分發至新竹縣尖石鄉衛生所服務迄今的周玉英護理長,榮獲今年的服務奉獻獎。尖石鄉早年醫療健保資源有限,只要颱風過境,周護理長幾乎24小時待命;也曾發生某部落爆發桿菌性痢疾,靠著她為防疫工作擬定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力抗刻苦環境,成功控制疫情;在衛生室期間偶爾還得兼任產婆幫忙接生,為當地的醫護工作盡心盡力,透過國際護師節聯合慶祝大會的舉辦,喚起民眾對於護理師專業的重視,也藉機感謝護理人員的貢獻。

真的有需要吃這麼多藥嗎? 陳世雄:應探討健保藥品支付制度

醫療院所為從藥價差中獲取利潤,可能出現濫開藥品的狀況,對民眾來說公平嗎?中華民國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陳世雄博士表示,台灣的洗腎率高居世界第一,很多藥品其實是不需要吃的,觀察醫師開的處方藥平均都是四、五顆以上,其中可能很多藥是不需要開的,不僅形成健保資源浪費,民眾吃到一些不該吃的藥,也會造成副作用,因此建議應深入探討健保藥品支付制度架構問題與面臨的困境。

原廠藥與本土學名藥競爭 間接影響藥品品質與療效

我國政府雖希望保障本土學名藥價格,但學名藥除了跟原廠藥拚價格以外,也必須與進口學名藥及本土學名藥廠相互競爭,提供醫院藥價差吸引用藥,雖然食藥署一再強調學名藥宣稱與原廠藥療效一樣,但仍有許多民眾與醫師懷疑其臨床表現不佳,原因究竟出在哪?陳世雄博士解釋,為了提供較大藥價差給醫院,同時面臨健保署砍藥價的雙重壓力下,本土學名藥廠商沒有利潤可賺,只好戮力從原料、賦形劑、檢驗、人力等方向盡量來降低成本,也可能間接影響藥品品質與療效。

有許多民眾碰到學名藥吃不好,甚至吃上兩、三顆才有療效的狀況,陳世雄博士表示,若藥品成分含量不是很正確的話,多吃反而對病人來說是有傷害的,另一方面,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偶爾會進行抽查,要求醫院對於不良藥物反應申報;但站在醫師立場,「平常工作壓力已經飽和了,申報需要寫很多報告,耗時又費力,我合理的懷疑是否每位醫師都會去申報,最後吃虧的仍是民眾。」當一顆藥品的價格不如一顆糖果,不僅令人懷疑藥品品質與療效,也應思考健保藥品支付制度是否出了什麼問題?

以公權力介入 提高診療及手術費為當務之急

陳世雄博士表示,當醫院有藥價差利潤可圖時,想要實施醫藥分業,可說是天方夜譚,甚至分級醫療也是困難重重。雖說政府不斷鼓勵醫療院所應釋出處方,但現階段很多醫療院所,表面有釋出慢性處方簽,卻又鼓勵民眾回醫院拿藥,醫院有特別的窗口提供民眾快速、方便的領藥服務,造成改革更是難上加難。

陳世雄博士建議,健保總額屬於公共財,若沒有適當進行管控,健保署每年一千六、七百億的藥費總支出,約有30%以上不是使用於藥品,而是成為醫院的利潤,形成公共財不當支出,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盡快進行藥品支付制度的改革。可參考日本以公權力介入,提高醫療院所偏低的診療費用、手術費用等醫療服務,使得醫院不需要靠藥價差賺取利潤,而是從醫療專業及技術得到合理給付,提升醫院的醫療品質,病人得到更好的醫療照顧,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環,值得我國參考。陳世雄博士提醒,健保制度主要目的是要照顧弱勢、重症的病人與家庭,應落實分級醫療制度,大病上大醫院,小病到社區診所,不浪費健保有限資源,才是長久之計。

「藥價差」造成民眾權益被犧牲  民眾拿藥心態應修正

前陣子鬧的沸沸揚揚的「藥價差」議題,很多民眾依然有看沒有懂,究竟藥價差是什麼?中華民國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陳世雄博士舉例解釋,健保署類似百貨公司,收載民眾需要的用藥後便訂定統一價格(健保單一支付價),而醫院就像中盤商,民眾是顧客,看病時醫院的醫師開處方給民眾的藥品,醫院就會向健保署申請健保單一支付價費用,而醫院(中盤商)向藥廠購買藥品,透過議價,不同意降價則會被換藥 (強勢的買方市場)把藥品價格壓低,例如醫院進價成本不論八元或是五元,健保卻統一支付十元。從這中間獲取的差額(醫院利潤),就是所謂的「藥價差」。

藥價差是否為醫院獲利大餅 民眾權益被犧牲

醫院能從藥價差獲取利潤,便會在健保用藥的品項內,要求廠商彼此相互價格競爭,使藥價差不斷擴大,藥價差擴大,醫院也就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利潤。也因此導致各界質疑,健保署一方面鼓勵醫院與廠商索取藥價差,造成藥價差持續擴大,另一方面又為了縮小藥價差的差距,健保署再以藥價調查市場實際交易資訊進行調整藥價,從89年至今,調降已超過964.4億元以上的藥品費用,諷刺的是藥價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持續的擴大,依據健保署的報告,2016年全年總藥品費用支出1,702億元,其中藥價差已高達600億元,引起醫藥界及社會大眾的關注。基層醫療協會及消費者等也多次要求健保署,應該公開資訊與提出解決方案。

陳世雄博士表示,從砍藥價的理論來說,健保署砍藥價理應可以把藥價差縮小,但到目前實施的結果,藥價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每年增加,其中有什麼民眾不能了解的秘密?當某種藥品不能提供足夠的藥價差給醫院時,醫院經營者便轉向其他類似高貴的原廠藥或學名藥(可提供更高的藥價差廠商),本土學名藥因沒有研發及臨床上研究的支出費用,為了市場競爭採薄利多銷的策略犧牲應有的利潤,因此可能提供更大的藥價差給醫院,另外,醫療院所經營者為經營績效以高藥價差為導向,利潤考量凌駕於品質,醫師專業處方權受制於醫院行政決策,至於民眾是否需要用到如此高價差的藥,對於症狀是否有幫助?似乎也造成許多人質疑。

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民眾拿藥心態應修正

陳世雄博士同時也解釋,醫療院所經營者也需要生存,在健保給付的診療費及各項給付價格偏低下,當有了藥價差(利潤),以經營者方向考量,自然會以越高藥價差的藥越鼓勵醫師們使用,卻也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對民眾來說,因為知識不對稱,無法清楚如此專業又複雜的健保藥品支付制度,成為健保署、醫療院所及藥廠中間的犧牲者。

陳世雄博士提醒,民眾的心態也應修正,比如說去醫療院所看病,不應覺得醫生開越多藥越好,很多時候藥品拿回家,不一定會吃完甚至都沒吃,這也形成另一種健保資源的浪費;另外,不應小病、小痛就跑大醫院,應將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重症病患,讓有限的資源留在刀口上。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