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規範媒體自殺報導 醫:遵守「六不六要」

防範自殺,醫師籲媒體遵守「六不六要」!立法院日前二讀通過「自殺防治法」草案,規範網路、出版品、廣播、電視等媒體不得詳細報導自殺方式及原因,違反者將處最高100萬元罰鍰。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精神科醫師陳俊鶯指出,研究證實過度報導自殺會誘發自殺事件,國際共識要零報導,但實務上呼籲媒體遵守WHO「六不六要」規範,並多報導自殺防治等正面新聞。

「自殺防治法」草案通過 盼減少自殺案例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3年來,台灣每年自殺死亡人數維持在3700人以上。為提升自殺防治成效,立法院二讀通過「自殺防治法」草案,規範包含中央擬訂防治綱領、成立跨部會自殺防治諮詢會、建立及時通報機制、推廣守門人教育訓練、協助媒體自律等。

「六不六要」原則 要求媒體自律

自殺在全球是重要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提出「六不六要」原則,期待媒體自律,降低自殺新聞事件對社會的衝擊。在「六不」中,包含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不要過度責備。

而「六要」,則是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的字眼;只報導相關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新聞圖片有待加強 不當報導增自殺案例

針對近年媒體自殺報導自律情形,陳俊鶯受訪時指出,在多年監測和勸導下,已經進步很多,惟獨在新聞照片方面仍然較難達成WHO「六不六要」規範,希望媒體不要在圖片揭露自殺者和其居住地附近的照片。

目前有關單位已將報導照片分成三個等級作監測,但她坦言,過去針對不當報導,僅能寫信「溝通」,但「自殺防治法」並非要與媒體為敵,而是全世界都有自殺零報導的共識,在有法源依據情況下,媒體應該較能接受。

陳俊鶯提到,前幾年還沒有監測機制時,某知名藝人在山區自殺身亡,媒體竟報導三個禮拜之久,學者研究發現,報導後自殺通報確實增加;且3個月後北、中部醫院的精神科門診訪談結果顯示,許多憂鬱和自殺傾向的患者坦承,該自殺報導影響他們的情緒和自殺意念。

自殺防治不困難 多注意身邊的人

陳俊鶯希望,媒體多報導正向新聞,比如宣導求助資源協助處理自殺糾結,重新學會面對生命,或者多報導一些走過自殺低谷而豁然開朗的成功案例,引導民眾去求助,幫助他們表達負面情緒。

她強調,自殺預防不困難,有自殺傾向的人有許多蛛絲馬跡,鼓勵民眾注意周遭有自殺風險的人,讓全民成為自殺守門人。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全台西醫診所「行」不通 僅5%達無障礙指標

全台西醫診所「行」不通!衛服部兩年前推行分級醫療,承諾輔導診所規劃無障礙空間,並於健保APP提供查詢。醫改會公布體健報告顯示,同時具備無障礙通道、廁所與溝通三項指標的診所,僅占全國健保西醫診所的5%,台北、基隆、屏東等地都掛零,甚至連健保APP查詢資訊都不完善,近7成患者對診所無障礙政策無感。

推行分級醫療 基層診所要暢通

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指出,衛福部2年前調漲大醫院門診部分負擔,並提出「分級醫療6大策略及配套措施」。當時各界就提醒政府,隨著老化及失能人口越來越多,加上推娃娃車的就醫族,初估這群行動不便就醫者高達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無障礙診所通行不適當,恐讓診所就醫行不通、分級醫療推不動。

政府因此承諾,輔導基層診所規劃無障礙空間,並可於健保快易通APP查詢,避免行動或溝通不便病人因為診所無障礙設施不足,只能選擇到大醫院就診。

無障礙指標 僅5%健保西醫診所達標

醫改會進行診所無障礙友善環境的大體檢發現,扣除非健保或停約診所後,滿足無障礙三項指標的診所,僅占全國健保西醫診所的5%。分縣市來看,新竹市(32%)及桃園市(12%)達標比率最高,台北、基隆、屏東、金門與連江則掛零。

針對11家醫學中心的輪椅族、枴杖或助行器族、娃娃車族等行動不便者的民調發現,最近一年曾有診所就醫經驗的受訪者中,高達6成表示診所缺乏無障礙設施或設計不良,而感到就醫不便;有68%表示對政府推動診所無障礙的措施無感。

調查也顯示,有66%行動不便就醫者不知道哪裡有無障礙診所,77%不知道可以用手機APP或上網查詢。

醫籲提供範本參考 獎勵示範診所

長期在屏東推動就醫「溝通無障礙」的詹智鈞醫師說,屏東有很多新住民或外籍看護,還有需要手語、語音溝通的病人,如果沒有提供無障礙溝通服務,醫師往往無法正確診斷,病人也無從遵醫囑治療,後續反而得浪費更多健保醫療資源。

他建議,過去政府推動的友善就醫方案都只限醫院,衛福部應採推出通用範本,提供各種協助溝通的軟體、影片、表單、藥袋或貼紙,給基層診所來運用;政府更應提供足夠誘因獎勵願意帶頭的示範診所,千萬不要讓基層覺得又被強迫做功德。

醫改會呼籲,衛福部應立即全面檢視無障礙友善診所資訊的正確性,尤其是方便民眾用app和官網查詢;獎勵推動無障礙診所認證或示範診所,並先將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尺的大型診所納為應設置無障礙設施的公共建築物。

端午節到來 五大「粽」點教你吃粽不增重

台灣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多種口味、南北式好吃的粽子令人垂涎三尺,卻又擔心因粽子高油脂、高熱量、鹽分多,在不知不覺中種下健康的隱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楊于瑩改良傳統粿粽,設計研發出特色「彩虹健康豆腐粽」,提供大家在歡度佳節製作「粽」點小提醒,同時也能享受動手做出的健康、送出豐富美味。

吃粽分量應注意 一顆粽子約500打卡一餐熱量

楊于瑩營養師表示,民眾在吃粽的同時,有五點要特別注意,第一是「份量要控制」,因為市售傳統肉粽1顆約250公克,約500大卡以上,大約成年人一餐的熱量,建議可以取代部分正餐並搭配蔬果食用,若有三高問題的民眾請注意份量的控制。第二點應注意「低鹽」,因粽子本身即有鹹度,建議減少額外沾醬(如醬油膏或甜辣醬等),建議烹調時多使用辛香料,如:紅蔥頭、蒜或胡椒等提味,另宜選用新鮮食材減少菜脯等醃漬品。

第三點為「低糖」甜粽類多以精緻糖類作為沾料或內餡,外觀較小,但1顆的添加糖量約20~30克將近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攝取量的一半,建議酌量攝取。第四點為「低脂」,內餡減少使用高脂的五花肉改以低脂的豬里肌肉、雞胸肉或豆製品取代,並用水煮方式烹調。第五點為「高纖維」建議包粽食材選擇高纖、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的全穀雜糧類(如山藥、糙米、燕麥)取代部分糯米,內餡可增加牛蒡、香菇、筍子等蔬菜,增加纖維攝取。

粽子食材謹慎挑選 吃粽也不忘運動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叮嚀,因應節慶商家多即早大量製備,且天氣漸熱食品易有變質、腐敗疑慮,建議民眾購買後儘快放入冰箱,另於選購食材時請注意粽葉應完整無霉味具清香且無刺鼻味,使用前須以清水沖洗塵土再浸泡,並以棉布稍加刷洗晾乾即可,另外糯米選購外觀完整乾燥無粉屑,且無霉味或摻雜異物,而乾香菇則選擇香味濃、菇傘大而完整、肉厚且傘緣內捲為佳,烹煮前須用清水沖洗後浸泡,以除粉塵且免藥物殘留之虞。最後建議民眾應多利用就近的登山步道、河濱公園及自行車道來健走或騎單車,以減去節慶聚餐時多餘攝取的熱量,在享受粽子的同時,也能不增重。

社群媒體與幸福有關? 研究:青少年影響小

社群媒體幾乎是新世代年輕人的「現實世界」,也引起許多專家擔憂。牛津大學一項大型研究指出,社群媒體的使用時間,與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幾乎沒有關聯,反而家庭、朋友和學校生活對於孩子的影響更大。牛津大學研究人員Amy Orben表示,父母可以不用太擔心青少年花多少時間上社群媒體,反而是親子間的溝通要重要,可以多與孩子談談他們上網的經驗。

社群媒體對青少年有害? 研究分歧

根據《衛報》報導,過去關於滑手機,社群媒體、科技與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相互矛盾。一些研究指出,太常滑手機對兒童心理健康不好;另一些研究指出,社群媒體可幫助孩童發展社交,尋求協助。

為了解答「較常使用社群媒體的青少年,是否會讓他們對生活更不滿意?」或「較不幸福的青少年,容易花更多時間流連於社群媒體?」,團隊收集了2009年至2016年間12,500名10-15歲英國青少年數據。

社群媒體使用時間 與青少年幸福感無關

經過200多項不同分析後發現,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幸福感影響僅佔1%,且無論是比較不同孩子,還是觀察同一個孩子是否有不同影響,結果都是幾乎沒有影響。研究提到,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影響比男孩大,他們更可能因為花太多時間接觸社群媒體,而對生活不滿意;或者,因為幸福感減少,進而較少使用社群媒體。但影響也非常不明顯。

牛津大學教授Andy Przybylski告訴《BBC》,99.75%年輕人一年之中的生活滿意度,與他們花多少時間在社群媒體無關,家長應該不用過度操心。然而對於一些特定的孩童,可能多少還是有負面影響。

網路上鳥事多 父母多與孩童溝通

Amy Orben則建議,無論是現實生活中或在是網路上,都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父母可以多與孩童溝通。他也呼籲,社群媒體公司應該提供更多數據給學界研究。

英國皇家兒科和兒童健康學院(Royal College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官員Max Davie也支持社群媒體公司與科學家合作,因為除了心理健康,滑手機也可能影響睡眠、運動與人際互動等問題。他提醒,睡前一小時最好不要滑手機,因為睡眠對青少年很重要。

參考資料:

1. Children's social media use has ‘trivial’ effect on happiness – study.

2. Social media effect 'tiny' in teenagers, large study finds.

3. Amy Orben et al. Social media’s enduring effect on 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May 2019, 201902058; DOI: 10.1073/pnas.1902058116

政府被拒於門外 台灣工會卻在WHA中發聲

政府被拒於門外,台灣工會卻在WHA中發聲!今(108)年5月20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世界衛生大會(WHA),台灣政府雖連三年未受邀與會,但嘉基工會今年成功以國際工會(Public Services International)會員工會的身分,在WHA委員會上針對全球暖化危機提出建言。嘉基工會理事長趙麟宇表示,台灣以國家名義參加WHA變數多,不妨先參與WHA中非國家活動,走出國際參與的活路。

嘉基工會成國際工會會員 參與醫療座談

由世界衛生組織(WHO)主導,世界衛生大會(WHA)日前在瑞士日內瓦舉辦。台灣政府雖連三年未受邀與會,但民間組織憑藉著在議題上的努力,同樣能與各成員國平起平坐。嘉基工會在去年加入國際工會,今年則以國際工會會員的身分,順利正式進入WHA,以國際工會代表的身分向世界發言。

在當天WHA的「安全與可負擔手術」座談中,帛琉、斐濟、東加、巴哈馬的衛生機關最高首長向與會者交流島國提供手術、麻醉和生產照護的困境與應對經驗。會後帛琉的部長進一步向及嘉基工會理事長趙麟宇表示,帛琉十分感激台灣提供給他們高品質的醫療協助,帛琉病患到台灣接受手術,成效非常好。今後帛琉也會持續在WHA大會中發言,支持台灣成為WHA的觀察員。

代表國際工會 提出暖化建言

趙麟宇也在WHA的委員會上,代表國際工會針對全球暖化危機,向WHA委員會提出建言。趙麟宇會後感慨說,面對外交孤立,台灣在WHA要以國家身份成為觀察員,變數很多。不如與WHA內部的各種非國家行為者合作,獲取代表權出席。更進一步善用自身醫療與公衛技術上的優勢,在會議中提出論述,一樣讓台灣人在世界舞台上被看見,走出國際參與的活路。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理事長黃致翰指出,台灣醫療品質與全民健保制度舉世聞名,作為醫療從業人員樂於分享技術嘉惠友邦,深信台灣的參與能在全球化中扮演一定角色。但同時也熱切期待,政府在宣揚先進技術、照護制度的同時,能夠看見處於血汗環境中的醫療人員,制度性改善勞動環境。

他強調,「我們應該要成為正確的示範,讓友邦知道提升國民健康,不見得要以醫療從業者的血汗為代價。」

醫療人員加入工會 走出活路外交

嘉基醫院工會與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共同呼籲,醫療從業人員應主動組織並加入工會,持續改善勞動條件,讓救人性命到提供醫療外交技術支援的醫護人員,免於不友善的勞動環境壓迫,才有機會精進自己的軟實力,能夠更驕傲地向世界發聲。

此外,透過工會等各種國際機構參與,讓台灣醫護人員與各國同步交流,可以走出外交活路,並對全球公共衛生與勞動條件做出貢獻。

為抱金孫逼健檢 六月新娘患婚前憂鬱症!

準婆婆為抱金孫逼健檢 六月新娘崩潰大哭憂鬱就醫

有位32歲的雅婷(化名)在上市公司擔任部門主管,被愛情長跑十年的男友求婚後,開始積極規劃婚事,滿心期盼成為幸福的六月新娘。因暫無生孩子的打算,雅婷預計婚後先購置小家庭套房,享受夫妻獨處的甜蜜時光;然而,未來的婆婆卻堅持媳婦一定要與公婆同住,並要求她結婚前先辭掉工作、專心在家準備懷孕,好讓他們早日抱得金孫。

一開始,雅婷柔性拒絕這些要求,希望婚後再從長計議,沒想到抱孫心切的準婆婆直接闖進公司,嚷著要她立刻遞出辭呈,更在眾目睽睽之下將她拖去醫院接受健康檢查。雅婷轉而向男友求助,男友卻只勸她要忍耐,「以後我媽就是妳媽,照她意思做就沒事了」,對未來婆婆的作為一概默許。孤立無援的雅婷自此食不下嚥、夜不成眠,面對婚禮籌備變得消極,也排斥他人對結婚的祝福,常常沒來由的暴怒或大哭,狀況長達兩個月,經求助精神科醫師後診斷為「婚前憂鬱症」。

對婚後生活產生不安與迷惘 婚前憂鬱症影響準新人身心健康

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現在年輕世代的婚姻觀趨向個人主義,較追求與另一半的自由親密關係,跟過去傳統的支配控制模式大相徑庭,當兩個不同世代因婚姻關係被迫交集時,就可能引發溝通衝突。尤其華人社會的女性,大多被要求配合男方提出的條件,因而造成身心巨大轉變,以致產生價值觀差異或環境適應障礙,例如:家長強勢介入結婚籌辦、不知如何面對未來的公婆及擔心婚後生活受到限制等等,在結婚前產生一種莫名不安、對未來迷惘的焦慮,導致睡眠障礙、食慾不振或情緒低落等憂鬱症症狀,因而稱之為「婚前憂鬱症」。

遵循婚姻協談七大要點  預習未來生活以利發展幸福婚姻

楊聰財醫師說,「婚前憂鬱症」出現的症狀及程度因人而異,建議可採婚姻協談合併藥物治療,透過專業心理專家採婚姻協談,讓雙方先找出問題源頭,再針對問題討論對應的策略,進一步探討彼此需求,及對婚姻生活訂定近、中、遠程的目標,並鼓勵雙方攜手達成。同時由專業醫師搭配藥物來改善焦慮、憂鬱及失眠等症狀,紓緩患者的負面情緒,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

婚姻並非兒戲,楊聰財醫師強調,經營婚姻是一輩子的事情,若情侶之間有步入婚姻的計劃,建議遵循「婚姻協談七大要點」,預習未來婚後生活可能面臨的各種情況,討論出最適合彼此的處理方式,以利發展出幸福、長久的婚姻關係。若是在即將進入婚姻生活時,因身心不適應而導致憂慮、焦慮等情形,嚴重影響睡眠或飲食者,也應主動向專業醫師求助。

※婚姻協談七大要點:

1、探討婚姻的意義:互相瞭解對婚姻的想法及結婚動機

2、學習與伴侶溝通:學習適當表達自己的想法、情緒以及肢體語言

3、瞭解婚姻角色:確認彼此在婚姻中的角色,討論出合適的相處模式

4、處理婚姻衝突:討論發生衝突時的處理方式

5、確認婚姻關係:討論婚後各自原生家庭的關係處理方式

6、釐清性與家庭計劃:釐清彼此性的需求及喜好上的差異,與未來生育的規劃

7、規劃經濟與職業:討論婚後在家庭經濟與個人工作上的想法,並擬定未來開銷管控模式

狂犬病疫苗限制解除 醫:貓狗咬傷風險低

去(107)年7月,由於國際人用狂犬病疫苗貨源供應短缺,疾管署限縮施打狂犬病疫苗條件。但疾管署近日指出,目前供貨量穩定,依照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決議,除台東錢鼠之外,開放遭野生哺乳動物咬傷都可公費施打疫苗,而民眾遭貓狗咬傷也可自費施打。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其實流浪貓狗、家犬貓咬傷後,感染狂犬病風險極低,除非不放心,建議不用施打。

狂犬病疫苗解禁 貓狗咬傷可自費施打

去年國際人用狂犬病疫苗貨源供應嚴重短缺,民眾在有動物疫情的9縣巿遭鼬獾、白鼻心、蝙蝠及錢鼠抓咬,才可施打。針對此次調整狂犬病疫苗的適用對象,取消地區限制,林詠青說明,民眾如果遭鼬獾、白鼻心、蝙蝠及台東市錢鼠等野生哺乳類動物抓咬傷,都可以施打公費狂犬病疫苗:但流浪犬貓抓咬傷者需要自費。

至於暴露前預防接種方面,也開放前往狂犬病高風險國家民眾可自費接種。

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組長楊靖慧解釋,目前疫苗庫存可以充足供應健保和自費接種至2021年元月,且後續疫苗供應量也都能維持。為考量國內野生哺乳類動物狂犬病疫情有北移趨勢,因此調整狂犬病疫苗健保給付適用對象。

貓狗咬傷風險低 不一定要施打

楊靖慧補充,去年7月限制人用狂犬病疫苗前,疾管署統計,一年疫苗施打量約1萬8000劑,其中以遭流浪貓狗抓咬傷者最多。自從限制不給予遭流浪犬貓咬傷施打疫苗後,半年內接種數量降至800-900劑。「然而限縮條件後,也沒有人感染狂犬病的案例,而且動物狂犬病疫苗施打涵蓋率高,顯示遭台灣流浪貓狗咬傷罹患狂犬病的機率極低,不建議施打疫苗。」

她也說明,許多民眾因擔心、害怕,會要求施打狂犬病疫苗,目前貓狗咬傷需要自費。一共需接種4劑,分別在第0、3、7、14天各接種1劑。

楊組長表示,目前國內驗出狂犬病的動物仍以鼬獾最常見,遭其他野生動物或流浪犬貓抓咬傷,感染風險極低。

貓狗要打疫苗防範 被野生動物咬傷注意

疾管署提醒民眾,每年須帶家中伺養的犬、貓寵物等施打狂犬病疫苗,從事戶外活動時勿接觸、逗弄及捕捉野生動物(包括蝙蝠),才能避免暴露於狂犬病的感染風險,如不慎遭野生動物抓咬傷,請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儘速前往「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種服務醫院(衛生所)」就醫。

需要被聽見! 陳博正和李千那演繹聽損困擾

如果聽不見熱水燒開的聲音,聽力可能就已經出現問題!金鐘常客李千那及陳博正攜手演出微電影「需要被聽見」,呼籲大眾,注意長輩的聽力狀況。

陳博正用實際經驗 提點聽損關鍵

陳博正第四次擔任聽損系列微電影的靈魂人物,而現實生活中的他,實際上就是聽損患者,利用自己的經驗,帶給身邊的演員、觀眾更多感悟。陳博正分享自己的經驗說道,本來工作上或做人處事、親子間的關係都因為聽損造成了困擾,自從戴了助聽器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別人說的話一字不漏都聽得清清楚楚,還開玩笑打趣地說,最大的功效,就是從此吵架沒輸過。

聽損分輕重 聽力刺激增失智風險

聽力師柯玉聘指出,一般輕度到中度左右的聽損,可能會發現水滴聲、小鳥叫聲聽不清楚;如果是在中度到中重度聽損,像電話鈴聲,可能就不容易察覺;極重度的話,可能就連飛機經過的聲音,或汽車喇叭很大的聲音都會聽不到。若是長期聽力刺激變得比較少,會造成大腦認知退化,也會導致失智症的發生率倍數提升。

李千那飾孝女 關懷媽媽聽力

微電影「需要被聽見」中,李千那一改以往叛逆女的戲路,飾演都市女性努力打拼,赫然發現自己長大,媽媽變老,在熱炒店老闆陳博正的提點下,發現媽媽聽力出了問題,暖心演繹孝順女兒。

李千那有感而發:「如果媽媽在幫我等門,每天煮好吃的菜給我吃,有一天媽媽真的聽不見了,我想告訴她,我很愛她,然後她聽不到了,當下的心情就會好難過,我不希望有這一天發生這樣。」

聽力如視力 矯正好溝通無障礙

李千那受邀擔任聽力大使,呼籲民眾,聽力就跟視力一樣會隨著年齡而下降,矯正好聽力,跟周圍親朋好友的相處才會無障礙。聽力師也提醒,目前助聽器選項多元,甚至有許多迷你微掛型設備,幾乎看不出有配戴助聽器,民眾不需要再擔心旁人眼光,每個人都值得聽見美妙音符。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