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多數轉移才察覺! 醫揭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

近日資深演藝人員馬如龍大哥,因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過世。而神經內分泌腫瘤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屬較陌生的疾病,究竟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安南醫院消化科蔡坤峰醫師提醒,若民眾發現連續數月反覆腹痛、腹瀉、盜汗和不明原因低血壓跟低血糖,就要有所警覺。

發生原因不明 40-69歲易好發

蔡坤峰醫師解釋,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跟人體神經系統分布有關,約6成生長在胰臟或胃腸道,其次則生長在肺部或支氣管,但至目前為止發生原因仍未明,且發生率有逐漸增加趨勢;此外,其好發於40-69歲成年人,其中又以男性比例高於女性,

病症分有兩種類型 健檢助及早發現 蔡坤峰醫師說明,根據荷爾蒙分泌情況及有無症狀,神經內分泌腫瘤可分為功能性腫瘤,特別是胰腸胃道腫瘤,時常以熱潮紅、腹痛、腹瀉、低血糖、盜汗等症狀表現;另一種則為非功能性腫瘤,因其沒有症狀表現,因此發現時較嚴重且合併轉移。

然而,此類腫瘤相當不易診斷,通常從發生到診斷約需5-6年時間,但隨著健檢與內視鏡檢查的普及化,某些生長於消化道之神經內分泌腫瘤得以早期發現,並且可透過內視鏡手術切除。 神經內分泌腫瘤如何治療? 依腫瘤位置

蔡坤峰醫師指出,主要依病人腫瘤位置大小與組織分化狀況,雖然神經內分泌腫瘤通常病程緩慢、存活期率高,但因不同期別,治療方式也大不相同。若組織切片為分化良好(G1)或是分化中度(G2),通常會建議病人手術或合併荷爾蒙療法治療,以有效控制腫瘤惡化並兼顧病人生活品質。 此外,目前健保給付已通過新型長效型體抑素,可針對神經內分泌瘤之症狀進行控制,提升無症狀存活期可能性。但若為分化不良期別(G3),因惡性度高,則必需考慮化療或標靶治療。

數月出現這些症狀 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預防勝於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乃千古不變原則。蔡坤峰醫師強調,若自身發現連續數月反覆腹痛、腹瀉、盜汗和不明原因低血壓跟低血糖,就要有所警覺。雖然神經內分泌腫瘤多屬低惡性度預後佳,不過仍有潛在的惡性化轉移風險,當有所懷疑就要趕快至醫院,進行完整抽血與影像內視鏡檢查,以能早期發現治療。

被蟲咬一口腫3倍! 這病奪命率竟高達6成

夏季是恙蟲病好發季節,疾病管制署於「1922防疫達人」官方臉書舉辦「恙蟲來了!」直播活動,邀請外景達人亮哲與疾管署林詠青防疫醫生一起分享恙蟲防疫知識。亮哲在節目中提及過去曾被恙蟲叮咬的慘痛經驗,希望讓喜歡戶外活動的民眾有所警覺。林詠青醫師提醒,民眾從事戶外活動務必穿著保護性衣物,並使用防蚊藥劑。

出外景遭蟲咬 男星險截肢 外景達人亮哲分享自身慘痛經驗,他曾在斯里蘭卡錄製節目時被蚊蟲咬傷,當下不以為意,沒想到兩三天後患部居然腫了三倍以上,且傷口有焦痂,回國後立即就診,在醫師施打抗生素及傷口清創下,才免於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持續性高燒、頭痛 無痛性焦痂為主要特徵 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恙蟎多孳生於草叢環境中,一旦遭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就有感染恙蟲病的風險。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出疹、淋巴結腫大,恙蟎叮咬處通常會有無痛性焦痂,是此疾病的重要特徵;若感染者如未經適當治療,死亡率最高可達60%,切勿錯過就診時機。 預防恙蟲病 長袖長褲是基本配備

林詠青醫師提醒,民眾從事戶外活動務必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皮膚裸露部位可使用政府機關核可之防蚊藥劑;在野外活動返家後應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

另外,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以及有無出入郊區、草叢等暴露史,以供醫師臨床診斷治療參考。

出國旅遊不想敗興 這件事超重要!

大學二年級的王小麗,和同學相約參加海外青年志工活動,到柬埔寨偏鄉七天陪伴小學童,然而回國後卻出現發燒、骨頭痠痛,甚至紅疹等不舒服症狀,就醫後被診斷為登革熱,住院治療一周後終於恢復健康,而她同行的同學也被診斷為登革熱。衛福部花蓮醫院家醫科吳怡君醫師呼籲,民眾出國潛可至全台30家旅遊醫學門診諮詢,評估是否施打疫苗或準備預防藥物。

出國遊玩前 門診諮詢+疫苗接種別馬虎

吳怡君醫師表示,目前國人出國旅遊、從事志工或商務等行程,常常忽略出遊的國家可能具有潛在健康風險,而未至「旅遊醫學」門診諮商或打疫苗,如有些國家尚有許多傳染病流行,可施打疫苗預防或採取其他防範措施,旅遊地點若是高海拔有造成高山症的風險,可準備預防藥物。

吳怡君醫師分享,去年初一位中年男子至泰國旅遊後來,又至日本沖繩旅遊,他在泰國感染麻疹但至日本後才被診斷出來,結果感染給所搭乘的航空公司機組人員和其他旅客。

善用旅遊醫學門診 降低感染傳染疾病風險

醫師強調,不同的活動型態有不健康風險,旅行者腹瀉、動暈症及曬傷等很常見,尤其若是具有慢性疾病的長者出國,更要注意用藥的準備及調整等,建議民眾可善加運用旅遊醫學門診,向專業醫師諮商。

目前全台有30家疾病管制署旅遊醫學門診合約醫院,吳怡君醫師呼籲,民眾若是準備出國,出國前4-8周可至「旅遊醫學」門診就診,由醫師評估是否施打疫苗或準備預防藥物,及其他注意事項,才能玩得盡興又健康。

整合照護有感 僵直性脊椎炎病友受惠 

國內有3-5萬人罹患俗名「竹竿病」的僵直性脊椎炎,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創新「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整合照護模式」,除了持續藥物治療外,並透過個案管理、運動、復健及衛教等整合照護,有助降低僵直性脊椎炎病人疾病活動度,提升生活品質。呂明錡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的主要治療目標,是讓病人沒有任何發炎等不良症狀。

僵直性脊椎炎 休息活動都受阻

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表示,僵直性脊椎炎主要侵犯脊椎關節及附近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疾病。其鈣化僵硬,使脊椎失去柔軟度而形如竹竿,早年被稱做「竹竿病」,部分病患會演變為嚴重的駝背。僵直性脊椎炎具有休息不見好轉及活動開始後症狀減輕的特色,睡覺到清晨時常會因僵化而疼痛,甚至無法成眠。

賴寧生院長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至40歲成年人,其整合治療方式包括抗發炎止痛藥、類固醇、關節炎特殊用藥、生物制劑、外科矯治、復健及病人自我學習等。

整合照護模式 提供病友更多協助

呂明錡醫師強調,僵直性脊椎炎的主要治療目標,是病情達到「臨床上的緩解」,也就是在病人身上沒有任何因發炎反應所導致的症狀及徵候。有時治療後看似症狀消失,多數患者容易自認治療已經完成而中斷,但其實體內仍持續發炎。

105年大林慈濟醫院推動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整合照護模式,除了一般的醫師看診、檢驗及X光檢查、藥物治療、返診追蹤之外,更針對病況嚴重者適時轉介物理治療,並教導居家的運動衛教、提供疾病相關資訊查詢,透過看診、復健、個管、衛教等整合照護模式。呂明錡醫師提到,在患者接受整合照護模式後,疾病活動度明顯下降,身體活動、社交活動及情緒也都有明顯改善。

沉溺網路恐被退學 親子共治擺脫失調症

科技發達,手機與上網已是大多數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許多人花費大量時間打電玩、逛網站、與人聊天。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11版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已經正式將「電玩失調」(或稱為遊戲障礙)定義成一種疾病。2018年國衛院首次進行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調查發現,台灣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高於西方國家的1%。

沉迷網路影響課業 父母與小孩同治療

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粟寧醫師表示,近年因網路遊戲或網路不當使用,而求診身心科的患者漸增。曾有名高三男學生,由家長陪同看診,因男學生不論在家或上學整天手機不離手,沉溺在網路遊戲中,造成課業表現不佳,甚至被記過恐被退學。經進一步了解發現,夫妻長期意見分歧時有爭執,對彼此也產生不滿,更難對小孩有一致的約束目標,高三生藉由電玩來逃避凝重的家庭氣氛。

男學生除了「電玩失調」,也有輕度憂鬱症,在遊戲中相當投入,覺得這是他可以掌控的世界,包括掌控「玩遊戲」這件事,因此形塑想玩就玩的態度。男學生經過心理治療,認知玩電玩只是紓解壓力的一種形式,應學會掌控生活,醫師也協助他在不被指責的環境中,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也同時進行伴侶諮商,管教態度較趨一致,也能和小孩達成共同約定。經治療後,男學生上課偷玩手機的狀況改善,也順利畢業。

重視親子溝通 電玩失調以心理治療為主

粟寧醫師表示,大部分「電玩失調」個案,可能合併其他身心狀況,比如憂鬱症、社交焦慮症、過動症等,藉電玩紓解自己情緒困擾或人際壓力。此外,由於現今社會多為雙薪家庭,加上工時長、壓力大,親子間相處陪伴越來越少,電玩反而變成子女情感上的寄託。

粟寧醫師認為,適當的電玩是娛樂或是社交話題,建議家長不需刻意禁止,但應多了解小孩的遊戲內容,增進親子溝通,並抽空和小孩討論玩的時間、頻率等,避免過度沉迷。如發現難以控制遊戲時間,且程度已超越其他興趣或日常生活,甚至影響課業、工作、人際關係,則可找醫師進一步評估。假如已經「電玩失調」,應考慮儘快治療。目前「電玩失調」治療研究尚不多,通常會以心理治療為主,再依照個人及家庭狀況考慮其他的治療方式,建議民眾應與醫生妥善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找回生活的主控權。

思覺失調症會遺傳? 台大醫曝發病機率

一名25歲的張小姐,高中畢業後順利考上國立大學,眼看就要展開璀璨的人生,卻在大三那年出現了人生的轉捩點;她開始聽到有聲音在咒罵她,認為有人在調查她,覺得旁邊的人都知道她在想些什麼,進而影響她的情緒跟注意力,甚至無法讀書跟參加考試。直到家人帶她到醫院求助,她慢慢理解自己得了「思覺失調症」,同時醫師也替其調整藥物,幻覺才明顯減少。

大腦內分泌失調 思考和感覺也出狀況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余正元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在思考形式上可能會出現混亂、空洞、跳躍、沒有邏輯,思考內容上則可能會出現妄想,其他症狀還包括雜亂無章的語言,混亂或僵直的動作,以及表情淡漠、社交退縮、缺乏行為動機等。

余正元醫師說,當大腦細胞之間的聯繫「失調」了,我們的「思考」和「感覺」就可能變得異常,出現奇怪的想法或是異樣的感覺,因此也可以把思覺失調症想像成大腦的內分泌失調。

思覺失調症 病因仍神秘

有些民眾會詢問「思覺失調症與遺傳有關嗎?」余正元醫師指出,目前沒有單一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會發病,但研究發現,有「思覺失調症」家族病史者,親等愈近,發病機會愈大,即便是同卵雙胞胎,一人罹病,另一人也只有大約一半的機率會發病,因此基因遺傳並不能解釋全部的病因。

另外,心理素質和社會環境因素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如經歷重大壓力事件後,抗壓性或自我調適能力較弱、缺乏家庭或社會支持的人,可能較容易發病。

長效針劑降低發病率 社會心理復健莫輕忽

患者在症狀很嚴重的階段,往往需要藥物治療。精神科醫師會針對病人個別的狀況,選擇最適合的藥物;近年來,也有施打長效針劑的治療模式可供選擇,不僅可以提升治療的穩定性,也可以減少每日服藥的負擔。

當精神症狀漸趨穩定,除了繼續維持藥物治療,也需要併入心理治療以及精神復健。余正元醫師強調,心理治療除了給予病友及家屬情緒支持外,也可以針對精神症狀所帶來的干擾,討論因應策略。此外,透過生活及職業功能的復健,可持續提升病友的人際互動、社交技巧、生活適應,讓病友早日回歸社區生活。

看過38萬人屁股的名醫 教你免手術跟痔瘡說掰掰

難以啟齒的隱疾「痔瘡」,多數成年人都有,根據成大醫院公布的報告,在台灣,痔瘡罹患率高達86%。痔瘡症狀各有不同,多數因為不會痛、沒有流血等較明顯症狀,都不知道自己已經有痔瘡,還有患者其實已有自覺症狀,卻因為發病的部位讓人害羞,覺得尷尬、不願就診,或是有「痔瘡就是必須動手術」的觀念,因而遲遲不願就醫。治療經驗豐富的平田醫生透過《看過38萬人屁股的名醫教你 在家治好痔瘡》一書,提供切實的自療法,協助民眾找回輕盈無痔的人生。

推崇不手術醫治痔瘡 改善生活習慣開始

肛門科專業醫師平田醫生,至今已診斷超過38萬名患者,以平田肛門科醫院三代院長身分,每天看診40人以上、一年診察大約一萬兩千名左右的患者。常在看診時,感受患者因無正確的疾病資訊,而延誤醫治。他提醒,其實痔瘡是非常容易痊癒的疾病,應及早治療。許多人擔心只要痔瘡就要動手術,平田醫生於書中提到,目前世界的主流,是不使用手術來醫治痔瘡,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改善生活習慣,因為痔瘡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習慣病。

「便祕越來越慢性化」、「非常容易拉肚子」、「一整天都坐著」等,這些生活習慣,對臀部造成很大的負擔,長期累積,就會形成痔瘡。平田醫生於書中說明,當臀部感覺有些疼痛、或是有出血狀況,就是身體在發出求救訊號,如果捕捉到這個訊號,只要稍微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幾乎所有的痔瘡都會有所改善;有許多人在改變生活習慣後,連痔瘡以外的疾病都有所好轉,包括血壓、血糖值、中性脂肪或膽固醇的數值下降、體重順利遞減等的案例。

找回與生俱來的自癒力 不再為痔瘡煩惱

《看過38萬人屁股的名醫教你 在家治好痔瘡》一書中強調,人類治療自己疾病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且還非常強大,也就是所謂的「自癒力」,只要引出身體的自癒力,以痔瘡為首的多數疾病都能夠改善,提倡能夠治療痔瘡的,不是醫師、不是藥物,更不會是手術,而是自己就擁有的力量,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找回自癒力。

資料來源:《看過38萬人屁股的名醫教你 在家治好痔瘡》出版社:圓神出版

建築工人罹「矽肺症」 醫師籲注意職業災害

台中65歲陳先生在建築工地上班,日前因從樹上摔下來,緊急被送到急診,經X光檢查意外發現,他的肺部有可疑小白點及肺積水問題,因而導致呼吸不順,一度懷疑是腫瘤作祟,為進一步確認病因,轉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育生進行肺部手術切片,病理報告證實為「矽肺症」,幸好以止咳、緩解疼痛藥物等症狀治療方式後,讓陳先生不再「喘氣也悲傷」。

雙側肺部有細小白點 「矽肺症」惹的禍

林育生表示,陳先生在急診時接受胸部X光檢查,發現雙側肺部有諸多細小白點,進一步安排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除了白點外,同時也有肺部積水情形,懷疑可能為惡性腫瘤肺部轉移,或是粟粒性肺結核所致,故請患者至胸腔科門診追蹤。

經過痰液檢查、肋膜積水抽取檢驗,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內,腫瘤指標也無顯著異常,不過病人的肺積水症狀卻反覆出現,詢問其職業暴露史和抽菸史,發現患者在建築工地上班,且菸齡超過20年,於是轉介至胸腔外科進行肺部手術切片,經病理檢驗證實為「矽肺症」。

常見塵肺症患者 部份產業是高危險群

林育生醫師指出,矽肺症屬於塵肺症的一種,主因為吸入結晶型游離二氧化矽粉塵所致,常見的塵肺症還包括「石綿肺症」、「煤礦工人塵肺病」等,台灣早期得到塵肺症的患者,以煤礦礦工居多,如90年代中期台灣新浪潮電影「多桑」中,描述的主角就是塵肺症患者。

林育生醫師表示,當煤礦停產後,有些行業仍有職業暴露的危險,如鑄造業(翻砂)、打石工、拋光研磨產業、裝潢業,或從事隧道工程等,一旦當二氧化矽粉塵沉積於肺泡中,會造成肺部慢性發炎及纖維化,產生無法治癒之病變,造成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受阻,肺部彈性變差,通常病患會以呼吸喘、咳嗽來表現,甚至會伴隨劇烈胸痛。

只能症狀治療 最好減少粉塵環境 

林育生醫師提醒,塵肺症目前並無有效的治療方式,主要以症狀治療為主,例如給予止咳、止痛等藥物,建議民眾應減少暴露於有害的粉塵環境,因若長期接觸後,即使停止暴露,過去吸入的粉塵仍會繼續對肺部造成慢性破壞。

對於從事高風險行業的勞工,應維持工作場所通風良好,配戴適當的防護器具,且不抽菸,才能降低罹患塵肺症的風險。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