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糖尿病患易罹黃斑部病變 控制血糖是關鍵

在台灣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增加2.5萬人,若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可能因此引起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指出,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資料也顯示,包括黃斑部病變、白內障與青光眼已成為成年人失明三大主因,其中糖尿病患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黃斑部病變,失明機率高出常人25倍,更不得輕忽嚴重性。

注射抗血管生長因子 有助改善黃斑部病變

近年來,隨著生活型態、飲食等改變,臨床上,因糖尿病導致黃斑部病變者,有逐漸年輕化趨勢,因此除了妥善控制血糖,定期進行眼底篩檢,若出現黃斑部病變時,也應積極接受治療;陳珊霓主任表示,目前治療黃斑部病變上也有重大突破,除了傳統的雷射療法,也可透過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作為眼內注射藥物,幫助病患獲得不同療效。

視力僅剩0.5 竟是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惹禍

臨床上,一名51歲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蔡先生,雖血糖及血壓皆控制良好,但兩年前,卻出現右眼出血、視力不清等症狀,就診後確診為左眼罹患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及玻璃體出血,視力更從原先1.0掉至0.5,所幸在家人鼓勵下,蔡先生積極就醫治療,經醫師安排療程後,不僅症狀已逐漸改善,兩眼視力也回復到1.0,目前仍持續追蹤回診,進行治療。

出現症狀應積極就醫 早期發現介入治療

治療糖尿病黃斑部病變,要精準且治本,像透過眼內藥物注射將抗血管生長因子注射到眼球玻璃體內,阻擋黃斑部水腫、視網膜新生血管消退,根據臨床實驗顯示,持續接受此治療一年的患者,超過65%都有顯著的視力改善;陳珊霓主任強調,若早期發現有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時,應積極治療,才能有助於控制病情,恢復日常生活。

天氣逐漸轉熱 應小心食物中毒

台南市政府衛生局日前接獲大灣高級中學通報,校內師生發生疑似食物中毒症狀,衛生局隨即前往調查,發現該校有2325人食用該校公辦公營的自製午餐,陸續有學生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部分還有出現發燒狀況,共有151人出現症狀反應,71位學生就醫後返家休息。

天氣炎熱 食物易孳生微生菌

衛生局已分別就該校所留樣的午餐及相關學生、廚工體檢進行採驗,以釐清發生原因。若經檢驗及調查結果證實由病原性微生物所引起,衛生局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規定,處新台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近日天氣逐漸炎熱,易使微生物滋生而造成食物中毒,學校應特別加強廚房工作人員個人衛生及食品保存管理,確保學生飲食安全。同時也呼籲,所有的食品業者務必做好自主管理,如果出現身體不適症狀,請勿從事食品接觸業務。

遵守預防食物中毒五要原則 保障食品安全

另外,民眾應遵守預防食品中毒的五要原則,第一要做到勤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需徹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第二要為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第三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的器具,避免交叉污染;第四要為食品應徹底加熱,中心溫度超過70 ℃,細菌及病毒才容易被消滅;第五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 ℃,室溫不宜放置過久,就能預防食物中毒的發生。

誤以為男童裝腹痛不上學 竟是大腸激躁症

台中8歲「小陽」上學期搬家後,經常抱怨肚子痛,起初父母認為兒子故意裝病不去上學,但發作時幾乎站不起來。帶至診所看診,懷疑是便秘引起,只是吃藥不但沒改善,反而嚴重腹瀉。赴醫透過各項檢查才確診為「大腸激躁症」,經調整作息、飲食及配合用藥,病童的生活總算步上正軌。

男童搬家後經常腹痛 父母以為裝病不上學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因患者的父母工作繁忙,男童從小與爺爺奶奶同住。但父母希望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加上家中經濟狀況好轉,便將他接回家中同住,沒想到過去幾個月來,患者經常喊腹痛,有時更痛到站不起來而不願上學。但肚子痛卻不影響食慾和生活,令父母苦惱不已,以為是裝病不想上學。

陳德慶指出,大腸激躁症常見於成人及兒童,其中約10%-20%學齡兒童會遇到類似困擾,通常患者的腸胃結構上並沒有異常,因此尚未有特殊檢查能直接確診,僅能透過安排多項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再由醫師根據臨床經驗,確診為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病因不明 需長期調理

大腸激躁症主要症狀為慢性腹痛,且與排便有關,部分患者腹痛後會排便,排便後腹痛症狀改善;有些患者則出現便秘,改善便秘後仍感到腹痛;另外,也有人會出現排便次數或糞便性狀改變(如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出現),若在過去一個月內,至少4天反覆出現上述症狀,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有極高比率為大腸激躁症所致。

目前造成大腸激躁症的確切原因仍不明朗,可能與腸胃道的蠕動功能失調、腸胃道過度反應、腸道菌叢失衡、精神緊張等有關。陳德慶提到,不少兒童因生活中出現極大變化而發生此症狀,如搬家、父母離異、家人過世等,因難以預防生活中的突發事件發生,需要靠長期調整來緩解症狀。

調整飲食、規律作息 可與症狀和平共處

陳德慶提醒,大腸激躁症雖然不會影響小孩的生長發育,卻會影響當事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一定要找出病因,並透過調整飲食、規律作息、學習放鬆與應對壓力的技巧,並使用益生菌和藥物等,學習與之共處,才能讓惱人的症狀獲得良好控制。

醫院大火兩護理師被訴 醫團:打擊基層士氣

台北醫院大火案兩護理師被訴,引發醫療團體不滿!衛福部台北醫院附設護理之家於2018年8月13日發生火災,造成15人死亡、14人受傷。新北地檢署依業務過失致死罪嫌,起訴潘姓代理護理長、陳姓護理師,而徐姓院長、攜帶導致起火床墊的民眾等5人則獲不起訴處分。台灣醫療品質促進聯盟批評,護理人員成為制度下的代罪羔羊,嚴重打擊基層護理人員士氣。

醫院大火兩護理師被訴 打擊基層士氣

新北地檢署指出,潘姓代理護理長是護理之家負責人兼「防火管理人」,得知有住民違規自帶床墊,雖已告知住民不可以攜帶自備電器,但沒有具體指示後續處理方式;而陳姓護理師則被指派負責用電安全檢查,卻未落實按月檢查,也未檢查床墊電線有無破損,於是認定兩位護理人員對於發生火災都有過失,依業務過失致死罪起訴。

對此,台灣醫療品質促進聯盟深感痛心遺憾地表示,護理人員不應成系統性錯誤下的代罪羔羊,制度面的「管理疏失」,卻將責任歸咎基層護理人員,勢必重創護理人員士氣。聯盟將呈請司法院,針對檢方起訴理由表示意見。

消防安全涉及專業 超出護理人員專業

台灣醫療品質促進聯盟認為,消防安全事涉高度專業,即使兩位護理人員兼負有院方指派的管理責任,在相關訓練確實不足情況下,要求護理人員具備判斷電路缺失等問題的能力,已超出護理人員專業範圍。另外,病人或家屬得否自帶電器及相關管理,屬醫療院所或機構應另派專業人員處理,院所若力有未逮,「顯然是醫療上系統性錯誤,卻讓護理人員淪為代罪羔羊,實不合理。」

台灣醫療品質促進聯盟是由19個國內各醫事職類團體全聯會,及病友公益團體所組成,相當關心且高度重視此案。聯盟警告,當基層醫療人員執行業務時,責任被無限放大和苛責,造成不可承受之重,恐將連帶引發相關醫療人員人心惶惶。

專業歸專業 醫團籲護理人員回歸本業

台灣醫療品質促進聯盟呼籲,只有專業歸專業,非護理專業的工作還給相關專業人員,讓護理人員安心做自己專業工作,才能提供優質的醫療照護,全力守護國人健康。

去年千名受虐兒少受助 家扶籲暖心捐款

今(108)年2月,北市一位母親因兒子沒乖乖吃飯,呼巴掌、抓頭撞地板、逼他撿地上飯粒吃,事件令人震驚與不捨。家扶基金會指出,去年提供受虐兒少服務中,有超過1,200名兒少需接受「心理創傷復原服務」,花費近4,000萬元,呼籲各界重視並能支持善款籌募。

去年千名受虐兒 施暴者多三十幾歲父母

根據《家扶基金會2018年報》資料顯示,2018年3,432名受虐兒少服務中,有1,233名為年度新增案例。續統計新增受虐兒少其受虐類型為「管教不當」(約36.2%)最多,其次則是「身體虐待」(約23.8%)及「嚴重疏忽」(約19.1%)。

衛福部近十年的兒童少年受虐事件統計資料顯示,施虐者年齡在「30-39歲」比例最多,每年平均約三成左右,且施虐者身分為「(養)父母」比例最多。這個年齡層是多數父母事業最繁忙的時期,若再加上子女處與學齡前或學齡階段,容易因各式教養議題挑戰,或工作與家庭其他的壓力,造成不當對待兒少情事發生。若情緒與壓力未獲調節,或支持資源未適時介入,長期將嚴重危害兒少健康與發展。

心理創傷復原服務 助兒少找回自信

家扶基金會指出,投入兒童保護服務工作已邁入第32個年頭,針對受虐兒少服務除及時救援、妥善照顧,也提供就醫、就學、就養和法律、親職教育、家庭處遇及追蹤輔導等服務。另外,部分兒少需透過長期個別、或團體諮商與治療的「心理創傷復原服務」,來幫助兒少走出傷痛、穩定生活。

曾經接受服務的小志,從國小開始就因原生家庭疏於照顧,過著作息、飲食都不穩定的生活。「家」對他來說,就只是睡覺的地方,他常餐餐泡麵、缺乏合宜照顧與對待,長期睡眠與營養不足,生長發育遠低於同齡曲線,情緒起伏大很難與人相處。小志在資源介入後,獲得穩定的生活與學習,也因歷經兩年接受「心理創傷復原服務」,現已能在人際間找到自信。

完善照顧網 家扶籲暖心捐款

而目前正接受服務的小芸與小萱姐妹,則因母親出獄返家,自身精神狀況不佳,兩姊妹常被忽視營養所需,無法獲得完善照顧,親子間也存在許多互動摩擦。兩姐妹嚴重缺乏安全感,小萱更自我封閉,「心理創傷復原服務」仍需投入一段時間。

為幫助更多如小志及小芸姐妹的受虐兒,走出黑暗森林,籌募「心理創傷復原服務」經費,特別推出義賣品「家扶x貓爪抓便當盒套組」,由知名貼圖「貓爪抓」無償公益設計。並邀請李千那協助推廣,一同為受虐兒募集所需資源。李千那鼓勵,民眾認購義賣品,所得將用於「心理創傷復原服務」經費,幫助孩子從受創的傷痛中復原。

推動健康職場 國健署籲企業共同加入

為了打造良好職場生活,保障員工健康,國民健康署鼓勵各個企業加入推動健康職場的行列,透過提升工作安全環境,以及提倡健康觀念,才能有效保障員工幸福,並推動企業競爭力;國民健康署指出,因應5月1日國際勞工節的到來,世界衛生組織也呼籲重視體態對健康的危害,尤其飲食不當、運動不足等生活型態,恐是造成疾病及死亡原因等的危險因子。

8成上班族蔬果攝取不足 運動太少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工作人口健康促進現況電訪調查,超過8成的國內職場員工,每日食用蔬果量未達國民健康署三蔬二果的建議量,且半數以上,未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成年人每週應至少有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量,同時更有近4成體重超標;國民健康署表示,從數據中也顯示出,身體活動以及健康飲食,是目前職場仍須解決健康問題的關鍵。

久坐動一下 掌握均衡飲食邁向健康體態

國民健康署進一步表示,因此去年也推出職場健康操,尤其久坐不動的上班族,在椅子上就能簡單做健康操,提升身體活動,不只如此,也推出我的餐盤圖像概念,上班族只要透過「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等6口訣,就能簡單掌握均衡飲食原則,朝向健康體態邁進。

像是有些公司就以「健康體位揪團減重」為職場健康促進推動特色,鼓勵員工們利用團體彼此激勵與督促的力量,執行包括每周至少運動5天,每次30分鐘、天天3蔬2果等,完成減重目標;國民健康署呼籲,以健康為導向,推廣職場良好生活,讓員工都能擁有健康體態,為企業幸福再加分。

手腳麻走不動? 糖友小心血管阻塞

糖尿病在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5名,隨著飲食跟生活型態改變,糖尿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是重要的現代文明病!烏日林新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吳典育表示,糖尿病患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血管處於發炎狀態,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常出現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及神經病變。

血管阻塞初期症狀 下肢麻木疼痛、感覺異常

吳典育醫師說明,隨著年齡增加,動脈血管內壁都可能因膽固醇斑塊逐漸沉積,造成動脈管路內徑逐漸狹窄,發生在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便產生狹心症(心絞痛),發生在四肢周邊血管便稱為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

初期症狀會出現下肢麻木疼痛、感覺異常(對溫覺、痛覺、震動及關節感覺變差),可能伴隨肌肉無力、萎縮。若未加控制血糖,周邊血管疾病會持續惡化,從微血管進展到小血管甚至大血管。當周邊血管阻塞時,會出現間歇性跛行甚至無法行走,更可能缺血性下肢疼痛,以及紫紺、局部組織壞死。

從血糖及飲食控制 才能減少併發症發生

吳典育醫師表示,從治療周邊血管的角度,最重要的是從血糖及飲食來控制糖尿病病因,才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一旦發生血管併發症,建議患者就醫接受治療,除了檢查嚴重程度,也會給予相關治療的藥物;如果良好的藥物治療下,仍有慢性長期傷口不癒、病危性肢體壞死等無法控制症狀,這時必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在治療糖尿病足有很好的保肢效果,也能大幅緩解肢體缺血性疼痛。

介入性治療的特點是微創、幾乎沒有傷口、恢復期短,但是要使傷口完善復原,除了幫助血管打通,還需要良好的感染控制、適當清創、補充營養,甚至復健運動的輔助。如果有這類問題的患者,建議可至心臟血管內科門診諮詢與評估。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蜈蚣咬傷勿亂塗藥膏! 醫:先冰敷再就醫

一大早王先生就匆忙到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室,表示今早起床發現左前額有東西爬過,用力將手一揮,沒想到一陣疼痛後,驚覺發現一隻蜈蚣在枕頭邊,慌亂之下把它趕跑,卻發現左前額有2個小小的齒痕,接續開始感覺刺痛。醫師給予傷口消毒,施打止痛及抗過敏針,再開立消炎、止痛和抗過敏藥處理後,王先生已返回家中休息。急診室陳輝財主任表示,蜈蚣咬傷以症狀治療為主,千萬不要亂擦藥膏,可先冰敷消腫止痛,再立即就醫。

急診常見遭蜈蚣咬傷

陳輝財主任指出,基隆大部分住家地處山坡邊,隨著天氣逐漸炎熱,一些爬蟲類紛紛從草叢中鑽到民宅活動,最常見就是蜈蚣,所以急診室常見案例就是民眾遭到蜈蚣咬傷。蜈蚣在受到驚嚇後,最常發生的現象,就是咬人一口後隨即逃逸。

症狀通常幾天後會復原

遭蜈蚣咬傷後非常疼痛,而且會痛上好幾個小時,咬到的地方可以看到一或兩個咬痕,傷口的附近會紅腫,並有發熱的感覺,有時會出現發燒、胸悶的現象,也有些人被叮咬後產生淋巴腺炎、心跳不規則,症狀在幾天後就會完全復原。

不慎咬傷應就醫 由醫師專業評估

少部份的人對於蜈蚣毒液產生很大的過敏反應,甚至休克。民眾若不慎被蜈蚣咬傷,千萬別輕忽,一定要到醫院,進一步由醫師專業評估。除此之外,陳輝財主任也建議民眾,注意居家環境清理,門戶檢修,避免爬蟲入侵。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