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男兒有淚不輕彈? 過時觀念恐讓身心出狀況  

社會觀念開放,逐漸進入女性當道的時代,但其實在多數的社會文化中,男性仍被賦予剛強的形象,且得扛起家庭中較多的經濟責任,尤其傳統社會中,中年男性除了得照顧父母,也得養育子女,雙重責任一不小心恐讓自身健康狀況都出問題!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邱碧慧表示,對許多男性而言,因顧及社會眼光,容易以隱微與間接的行為去抒發壓力,嚴重時恐引發精神疾病。

50歲男離職失重心 對家人虧欠出現自殺念頭

臨床上,一名50歲男性,因身心不佳狀況就診,經醫師近一步諮詢後,原來過去因投入工作錯過陪伴小孩時光,導致親子關係不密切,加上因生病離開職場,生活沒有重心,也沒有安排興趣活動,太太也開始外出兼差,因無法扮演好先生與父親角色,對太太滿是虧欠,即使朋友鼓勵,仍沒有感覺被同理,多次覺得走投無路,想用自殺解脫。

適時找出口舒壓 避免埋下身心生病危險因子

邱碧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傳統社會給予男性的壓力,多聯想到經濟支柱,對於許多男性而言,那些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也不用特別去提及,但當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得找出口舒壓,否則情緒就會無意識埋下身心生病的危險因子,且接踵而來的更可能是一連串的指責與疏離。

多給予關心與照顧 必要時應尋求專業介入

根據研究,男性若以自殺作為解決問題的處理方式,不僅手段激烈,成功率也極高。邱碧慧臨床心理師強調,只要是人都需要被愛與了解,尤其在傳統社會下,更應打破對男性的刻板印象,多給予被關心與照顧,因此當男性發出求救訊號時,親朋好友更應給予耐心陪伴與用心傾聽,必要時,也可諮詢專業醫師的協助。

【父親顧健康】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可以預防前列腺癌嗎? 專家這樣建議

父親節快到了,吃補充品可以有助於降低中老年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嗎?根據哈佛衛教網,大多數關於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的研究結果都令人失望,有些還似乎會增加前列腺癌的風險,代表補充品吃錯反而更危險,建議選擇天然健康食物而非補品,維持良好的體重和規律的運動似乎可以降低更具侵略性和潛在致命性的前列腺癌的風險。

好發於中老年男性 平均診斷年齡66

根據哈佛衛教網,前列腺癌好發於中老年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增加罹患風險。從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大約有九成病例是55歲以上的男性,平均診斷年齡為66歲,75歲以上的男性被診斷的病例個案較少,部分原因是該年齡的男性不經常接受篩檢。不過,各國之間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差異極大,以下為各類補充品與前列腺癌的關係:

1.綜合維他命劑: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罹患前列腺癌的機會。

2.葉酸和維生素B12 研究表明這兩種與癌症相關,但這不能證明補充品本身會引起前列腺癌。

3.鈣:提高鈣的攝取量很可能會增加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甚至更嚴重的疾病。

4.鋅:研究發現,連續數年每天攝入超過100毫克的鋅與未服用鋅的男性相比,有更高的罹患機率,但這並不能證明與前列腺癌的因果關係。

5.維生素E:曾經有一項對照試驗發現服用維生素E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比例更高,除非醫生特別規定,否則應避免高劑量的維生素E。

6.硒:在維生素E和硒試驗顯示,補充硒會增加癌症風險。

7.番茄紅素:有項大型研究發現,食用番茄紅素含量較高的食物的男性患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死亡率較低,但其它研究並未證實補充番茄紅素有任何益處。

8.維生素D低維生素D與多種癌症相關聯,因此建議男性每天至少建議攝入800 IU(533.6毫克)。

無證據支持補品有效 運動飲食是預防關鍵

哈佛衛教網報導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可預防前列腺癌。但是,如果專注於飲食健康,也可以獲得這些相同的營養,只要選擇健康天然的食物而非補品,維持體重和規律運動都有助於降低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父親節即將來臨了,除享用美食外,別忘記提醒所有男性們多吃天然食物,起身運動,增強體抗力以預防疾病。

參考資料:

Can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 protect against prostate cancer?

What causes prostate cancer?

Prostate cancer

【父親顧健康】洗澡順手檢查睪丸 睪丸癌及早發現治癒率高

洗澡時不妨檢查一下自己的睪丸!雖然台灣睪丸癌的人數不多,但若及時發現,睪丸癌是相對好治療的癌症。家醫科醫師Laurence Knott指出,無論是年輕、年長男性,都建議洗澡放鬆時檢查一下睪丸的大小、任何異常腫塊,腫脹或壓痛點,求助醫師盡早釐清病因,尤其有助家族史的民眾即時治療。

洗澡後檢查一下睪丸 快來認識睪丸結構

根據《patient》,Laurence Knott指出,可在在洗澡放鬆後來檢查睾丸,依次用手掌握住每個睾丸,然後用手指和拇指輕輕觸摸睪丸和附近的結構。

針對睪丸外觀,醫師提到,一個睪丸比另一個睪丸大一點,或比另一邊下垂,都是正常的。睪丸本身就像在處於寬鬆陰囊內部的一顆光滑柔軟的球。副睾則位於每個睪丸的頂部和背面(負責存儲精子)。像是附著於睪丸上的一塊軟狀物。如果用力按壓,可能會很柔軟。

Laurence Knott進一步表示,輸精管與副睪連接,民眾可以在陰囊背面和頂部的每一側感覺到每個輸精管。他們感覺像柔軟、狹窄的管子,向上穿過並進入腹股溝。(輸精管將精子帶到陰莖),有些人會將正常的副睾或輸精管,與異常腫塊相混淆。

應該注意什麼變化? 注意大小、異常腫塊、痛點

Laurence Knott強調,如果民眾發現睪丸的大小或重量有任何變化,或任何異常腫塊,腫脹或壓痛點,應求助醫師,研判是否異常。

醫師補充,大多數異常都不是癌症。例如:積液,感染和無害的囊腫是常見且可治療的。睪丸癌通常始於一個睪丸上一個很小、稍硬且無痛的腫塊,不同於正常的柔軟的副睪。

如果是癌症怎麼辦? 睪丸癌治療成效佳

Laurence Knott說,睪丸癌療效佳,90%病例可以治癒,且越早發現,就越容易治療。他提醒,1/3患者在癌症擴散後,才諮詢醫生,增加治療困難度。他認為可能因為毫無根據的恐懼,或者只是希望癌症會消失,呼籲男性盡早發現治療。

參考資料:

Getting to know your testicles

長時間宅在家不動 小心「衰弱症」找上門

90歲的蔡奶奶因新冠肺炎疫情讓她幾乎不敢出門,因此變得懶洋洋的,什麼事都不想做,連簡單的家事都讓她覺得容易疲倦,爬樓梯更是累人。臺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護理師請她做長者衰弱量表篩檢,檢測結果顯示,蔡奶奶已屬衰弱前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長者宅在家且活動量驟減,小心衰弱症已悄悄上身。

衰弱是一種狀態 6種人都是高風險族群

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指出,衰弱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狀態,有衰弱症的長者較容易發生跌倒、骨折,甚至失能等情況;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疾病、失智症、慢性腎臟病與憂鬱症等慢性病患者,都是較容易發生衰弱症的高風險族群。

簡易長者衰弱評估表 初步評估是否有衰弱情況

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表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推動簡易的「長者衰弱評估表」,三項自我測試即可初步知道是否有衰弱情形:

一、沒有刻意減重的情況下,與1年前相比,體重是否減少超過3公斤。

二、在不用手支撐的情況下,無法從椅子上站起來5次。

三、最近常常感受到對事情提不起勁。

上述3項只要有其中1項符合,即表示長者已處於衰弱前期,2項或2項以上符合,則達衰弱的狀況。

預防衰弱狀態上身 飲食+運動不可少

若要改善長者的衰弱狀態,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強調,需透過飲食及運動專業指導,如攝取足夠熱量與優質蛋白質;每週建議運動3次、每次30~45分鐘,維持5個月以上的訓練,可增加肌力與肌耐力,並改善柔軟度與平衡感,即可循序漸進脫離衰弱症。

消除愛滋偏見 美國國衛院: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

台灣在新冠肺炎防疫繳出有目共睹的好成績,愛滋感染人數也連續第二年下降,新冠肺炎爆發以來,部分個案因滯留國外、隔離或醫院感染管控延誤領藥,透過友善醫療體系,加上各地民間團體的努力,已順利讓感染者持續接受治療。而全台接受治療的感染者,95%成功抑制病毒量,期待U=U的觀念普及,扭轉大眾對愛滋的刻板印象,邁向成為全亞洲第一個免除愛滋病威脅的國家。

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 衛福部桃園醫院教研部鄭舒倖主任表示,HIV感染者不等於愛滋病患,一般人常把HIV、愛滋混淆,愛滋是在感染HIV病毒後,沒有加以控制,病毒導致全身免疫不全,才稱愛滋病。如果HIV感染早期加以控制,一輩子都不會進展為愛滋病。隨著治療方式突破,即使已發病成為愛滋病患,也有機會恢復成為單純感染者的身分。近年包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在內,大量臨床證據確立「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U=U),是具有科學實證的,可以透過有效控制HIV病毒的傳播,減少許多HIV感染者面臨的不平對待。

U=U對於感染者的意義極為重要,露德協會秘書主任藍元亨指出,這代表感染者在穩定服藥及定期篩檢下,已經測不到病毒量,不僅性行為沒有傳染風險,甚至可以生下健康寶寶。希望透過U=U治療共識,減低社會對感染者的恐懼,唯有消弭標籤與污名,才能讓更多具有感染風險者出來接受篩檢,也讓感染者有信心持續接受治療與追蹤,不再貶低自己。

防疫模範生 台灣達「88-92-95」防治目標 為在2030年達到「零感染」、「零死亡」與「零歧視」的目標,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提出90-90-90計畫,在2020年達到90%的感染者了解自己的感染狀況、90%知道自己狀況的感染者可以接受適當治療、90%接受治療的感染者成功抑制病毒量。

台灣愛滋防治成效目前已達88-92-95,但也代表還有12%感染者未知自身感染狀態。鄭舒倖主任指出,大多數患者害怕個資曝光、親友異樣眼光,甚至就醫被不友善對待。民眾對愛滋認知有落差,甚至認為透過肢體接觸或是唾液就可能會傳染,不僅形成對愛滋不友善的環境,更可能導致已感染但未確診就醫,而成為防疫破口。

藝人坤達受邀請擔任U愛大使為HIV感染者發聲,他表示,有超過3成感染者主動告知親人後,遭家人疏遠或失去朋友,「要消除偏見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與信任。」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每36分鐘有一人得肺癌! 肺癌治療趁早,精準治療降8成復發風險

每36分鐘有一人得肺癌!根據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新發生肺癌人數達14,282人,為第二大癌症。台灣肺癌學會陳育民理事長提醒,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建議肺癌四大高危險族群每一到兩年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高雄長庚內科部副部長兼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肺癌應及早治療,其中精準治療有助晚期肺癌延長存活,在早期肺癌的術後輔助治療上,也可以降低復發風險。

每36分鐘有一人罹患肺癌 肺癌早期診治存活率高

台灣肺癌學會陳育民理事長指出,肺癌發生人數雖然持續增加,然而早期發現肺癌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目前早期患者約占三分之一,增加不少,且五年存活率也持續增加,但仍是台灣十大癌症之末。

為了降低肺的發生人數,早日達成肺癌存活率倍增的目標,近年來肺癌學會致力推動肺癌高危險族群早期篩檢、診治,希望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陳育民指出,肺癌血親家族史、抽菸及二手煙者、暴露污染環境、肺病史這四類肺癌高風險族群,建議每一到兩年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治療。

精準治療扮演抗癌雙箭頭 助晚期患者延長存活期

王金洲提到,晚期肺癌的治療目標重點在延長病人的存活期,早期肺癌的目標在降低病人的復發率,延長無疾病存活時間(治療後不復發、轉移且死亡的時間),盡可能地避免復發以延長存活時間。

除了常見的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之外,王金洲指出,近年來癌症治療趨勢是「精準治療」,精準治療即是針對不同基因型態所給予的個人化治療,目標在縮小腫瘤,延長患者存活期等,包含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未來精準治療藥物的角色漸趨重要。

根據歐洲醫學期刊期刊今年一月刊登的論文指出,精準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除了在晚期肺癌有延長存活的好處,在早期肺癌上也有新興的資料佐證精準治療的優勢。王金洲表示,精準治療在早期肺癌的術後輔助治療上,根據美國癌症醫學會發表的最新研究,可以降低8成的復發風險。

推動早期診斷治療 提高肺癌高存活目標

為了提高肺癌存活率,台灣肺癌學會接軌國際,響應國際肺癌存活倡議聯盟Lung Ambition Alliance的目標,盼各界推動早期篩檢與診斷、創新治療、品質照護等三大願景,期待2025年以前達成肺癌存活率倍增的目標。

陳育民表示,在三大目標上,希望能透過高危險群篩檢、早期發現早期診治,來提升肺癌的存活率,也期盼精準治療藥物能加速研發,讓精準治療不僅在晚期肺癌發揮治療成效,也能幫助更多早期肺癌患者,再加上罹癌後的照護落實,幫助病人享有良好生活品質,邁向肺癌高存活未來之目標。

肺癌藥物納健保 晚期癌友命運新希望

一名40多歲女性癌友,肺腺癌不幸復發,由於腫瘤具EGFR突變,卻擔憂標靶藥物副作用與自費經濟負擔大而猶疑不決,體內腫瘤已開始變大。所幸2020年新增多種晚期肺癌標靶藥物健保給付規範,該患者因此受惠,目前控制良好。患者也分享,感謝健保德政,讓平凡家庭的患者,也有機會在第一線使用與國際接軌的治療藥物。

肺腺癌發現多晚期 不抽菸女性比例高

最新衛福部公告108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肺癌多年位居第一名,號稱新國病,其中又以肺腺癌為大宗。診治上述患者的雙和醫院胸腔內科李岡遠醫師(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表示,肺腺癌早期常無明顯症狀,發現多晚期,且不抽菸女性比例高,甚至有年輕化現象,50-60歲即罹癌,且晚期治療面臨抗藥性的困境。

肺腺癌走向精準治療 基因檢測找標靶藥物

晚期肺腺癌如何治療?李岡遠醫師說明,晚期肺腺癌無法以手術清除腫瘤,以全身性治療為主,目前肺癌走向精準醫療,患者應優先基因檢測,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若無基因突變,則能選擇化療、免疫治療。

李岡遠醫師強調,晚期肺腺癌治療目標,是使腫瘤縮小,減少腫瘤毒素釋放,改善生活品質,讓患者存活越久越好。標靶藥物可針對腫瘤精準打擊,有效率高,且副作用相對化療小。尤其台灣肺腺癌患者中,高達50-60%具有EGFR基因突變,適用EGFR標靶藥物。

健保給付標靶藥物 患者一大福音

李岡遠醫師指出,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療效相當,雖然副作用較化療輕微,但有些患者仍須忍受甲溝炎,眼睛嘴巴黏膜受傷和腹瀉等副作用,且平均用藥1年後腫瘤出現抗藥性,必須轉為其他標靶治療、化學或免疫治療。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有相較傳統標靶顯著療效,副作用主要為腹瀉、皮疹等,多數病人皆可耐受。過去健保只有給付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具有EGFR-TK基因突變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肺腺癌之第一線治療。目前健保已包含了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第三代標靶給付包含了部分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以及當第一、第二代標靶藥物失敗後的第二線標靶藥物。台灣肺癌治療方式與國際接軌,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肺癌晚期不代表末期 選對藥物長治久安

李岡遠醫師呼籲,老煙槍、家族史等危險族群應定期肺癌篩檢,即早發現、治療;至於肺腺癌患者,晚期不代表末期,精準選對藥物,還是可以長治久安,未來新藥物研發,達成將肺腺癌當慢性病治療的目標。癌症治療,不僅僅是生存,更是為了生活。

日本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 自中低感染風險國家移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表示,無新增COVID-19(武漢肺炎)確定病例,國內截至目前累計82,52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1,443例排除),其中476例確診,分別為384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待釐清。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43人解除隔離、26人住院隔離中。

泰國移工自台返泰結案 253位接觸者都陰性

指揮中心指出,有關7月27日泰國官方公布,自台返泰之武漢肺炎檢驗陽性個案,經泰方進行二採,檢驗結果為「不確定」,與個案同行返國之女性友人檢驗結果為陰性。針對本案,衛生單位共採驗國內253名接觸者檢體,核酸及血清抗體檢驗均為陰性,且接觸者均已監測期滿,今日予以結案。

指揮中心監測資料顯示,全球累計18,516,907例確診,分布於187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4,859,337例、巴西2,801,921例、印度1,855,745例、俄羅斯861,423例及南非521,318例為多;病例中700,477例死亡,以美國159,038例、巴西95,819例、墨西哥48,012例、英國46,299例及印度38,938例為多。

日本疫情快速上升 自中低感染風險國家移除

指揮中心表示,日本疫情快速上升,近期單日新增病例數多超過千例,且疫情集中在與我國往來密切之都市地區。考量該國疫情持續升溫,自即日起將該國自「短期商務人士入境申請縮短居家檢疫」之中低感染風險國家移除。最新名單如下:

1.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紐西蘭、澳門、帛琉、斐濟、汶萊、越南、泰國、蒙古、不丹、寮國、柬埔寨、緬甸。

2.中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斯里蘭卡。

密閉空間戴口罩 防疫心生活繼續

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出入人潮擁擠或密閉場所,如醫療院所、人口密集機構、大眾運輸場站或無法保持社交距離之車廂、賣場或市集(百貨公司、量販店、傳統市場、夜市等)、教育學習場所(補習班、K書中心等)、休閒娛樂場所(電影院、音樂廳、體育館、兒童遊樂場、酒店、舞廳、夜店、酒吧、KTV、遊藝場等)、宗教場所及活動(廟宇、教會、禮拜、遶境等)時,請佩戴口罩,並養成勤洗手、咳嗽禮節等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

此外,指揮中心再次提醒,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14天居家檢疫,如出現疑似症狀,請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

圖片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