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2022年後疫情時代 身心醫:台灣人須接納「新常態」

雖然晚了世界一年,2021台灣也經歷了防疫升級、降級、封城、開城,這半年我們經歷了什麼?生活有什麼變化?帶來心境上什麼影響?隨著疫苗施打普及,生活漸漸回復疫情前,但還有許多未知的變化,讓我們還在不斷調整因應方式,沒有人知道能不能回到「常態」?或是「後疫情時代」有「新的常態」需要去接納與適應?

去年令人窒息、壓抑 2022年該適應新常態

身心科門診量冷清了兩個多月後,出現跟台股有得拚的上升行情,封城造成每個人生活的改變,被限縮的不只是生活空間,情緒空間更壓縮到令人窒息,例如:在家工作(同時顧小孩),失去了原本休閒的時間空間;退休者本來有許多學習或活動通通暫停,關在家被恐怖的新聞轟炸;不擅長用網路社交媒體與他人互動的人特別孤單;需被照顧的年長者無日照機構可去,連長照人員都無法到家,家人照顧負擔增加;有些人失去工作、關店;有些人因這段時間生活的不便或害怕就醫,造成身體衰弱或疾病惡化;更多人平時因為工作與興趣,與家人間有個健康的距離,突然整天被關在一起,每個人都快窒息了。

在2021所經歷的雖然逐漸過去,我們在當中試著去理解這些經驗的同時,也讓我們對生活、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生命的意義上,有許多困惑,甚至產生焦慮、悲傷、失落、孤單等情緒。2022後疫情時代,當我們重新開始生活、重新與人連結的時候,有些小提醒讓我們能照顧自己的情緒,讓新的常態過得更好。

傾聽自己的聲音 不要害怕負面情緒

無論是憂傷、焦慮、孤單或複雜的混合情緒,都是正常的,每個人都在經歷的。不要急著用忙碌把生活填滿而忽略自己的心情,照顧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聽聽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這個經驗讓我感受如何?」不用害怕所謂的「負面情緒」,這些感受不會一直都在,我們的看到與接納給情緒出口,反而能夠很快地過去。

有時候情緒也是提醒我們做一些改變,例如:或許發現過去花許多時間精力在不那麼重要的人身上,那可以重新調整重心,多留時間給自己重視的人事物;或許發現真的比較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那可以試著調整工作方向。情緒像紅綠燈,提醒我們要去留意、改變,如果一有情緒就把它趕緊塞到生活縫隙裡,用忙碌掩埋它,累積的能量反而會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潰堤。

分享自己的感受 同時也尊重他人的想法

當社交隔離時,我們被迫減少與朋友的交流,當重新有機會連結,不少人反而覺得焦慮或不自在,不要害怕分享自己的感受,許多人都經歷和您類似的情緒,說出來相似的感受,讓人之間可以更靠近。當然也要留意我們與他人之間心裡的距離,每個人需要的心理距離不同,感受與經驗也沒有標準,分享的同時如果發現別人經驗不同,試著理解甚至欣賞他們不同的觀點。

真實面對自己 建立良好關係

經驗無所謂好壞,無論經歷什麼事件,中間必定有我們可以學習、更認識自己或別人的地方。重新定義不是假裝、粉飾太平,把不好的說成好的,而是留意我們對事情的詮釋,即使在我們覺得災難的經驗中,也試著找到正面的意義,例如:過去受限的線上醫療,因著疫情強迫開放,改善許多人就醫的方便性;有個案很慶幸封城時終於不用花時間在無意義的社交;也有個案在家工作被迫長時間與另一半相處,才不得不面對他們根本不適合,決定和平分手。思考看看這些我們認為壓力的事件可能有什麼正面意義,或許帶來許多新的可能性。

Covid-19帶來許多生活不便與失落,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價值觀,以及與自己和他人關係。哈佛大學長達75年研究發現,良好的關係帶來身體的健康與心理的幸福感。後疫情時代剛好是2022新的一年開始,除了立志減肥、運動,不妨也帶著勇氣去重新認識、照顧自己,進而建立與自己和他人的良好關係。

文/袁瑋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健檢「預防勝於治療」 健康生活習慣更重要

當有心想給自己做個健康大檢視,面對琳瑯滿目的檢查項目以及各式各樣「套餐式」的健康檢查,怎麼選擇才好?之前做過健檢,醫生說沒有什麼大問題,這次的健檢該怎麼安排?

健檢常規項目 做到預防醫學

安南醫院健檢中心主任李崇豪醫師表示,現在各家健檢中心都會衡量受檢者預算,檢視其年齡、性別、家族病史、個人病史、生活習慣等綜合考量以客製化最適合的健檢。其實,健檢結果只能反映「目前瞬間」的健康狀況,既不能完全反映以前的健康狀態,如過去得過的感冒或胃炎,往往了無痕跡,也不一定能預測以後的健康狀態,當下胸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顯示沒有腫瘤,但若繼續抽菸,無法保證未來就不會生病,如果只看當下的檢查報告,而不在無病的狀態下改變既有的危險因子,生病時再來問:「我從來都沒有這個病,為什麼現在會有?」已太遲。

檢查結果是一時 健康生活應常態

李崇豪主任指出,健檢後沒有改變生活型態、減少危險因子,這樣的健檢是盲目的。父母帶給每個人的先天基因是呱呱落地前就決定了,但能改變以避免疾病的後天不良生活方式,卻總是因為習慣與還沒有疾病症狀威脅而難以改變。

基因檢測 提早知道罹病風險高低

「基因檢測」針對影響致病的基因進行多重分析,這種精準醫學就是是個人化醫學的延伸,也可以代表俗稱的個人體質,提早知道罹病的風險高低,進一步透過生活與飲食的調整以預防疾病衍生,並且更加強弱點處的健檢追蹤,未來幾年也能較密集的定期針對特定需求檢查,以防範未然,這種「科學算命」的新型健檢方式,將是超前部署在生活、醫療上管理自己的健康。

第三劑混打勢在必行 增加多樣性對抗變異株

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短短一個月內取代Delta成為新冠病毒流行主軸,台灣也因應疫情,將接種兩劑滿五個月後追加施打第三劑,縮短為三個月。但也有不少民眾認為,「Omicron多為輕症,染疫後就有抗體了,不需施打疫苗。」對此,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內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表示,打第三劑會減少傳染及突破性感染的機率,減少後續醫療資源消耗。且建議第三劑混打,以便增加多樣性對抗變異株。

新冠病毒不斷變異 面對Omicron一定要打第三劑

新冠肺炎疫苗開打以來,許多研究都明確顯示可降低死亡與重症機率,但隨著時間保護力會逐漸下降,加上變異株病毒出現,原先施打的疫苗保護力可能也會打折扣。姜冠宇醫師指出,病毒為了生存,本就容易不斷突變以適應環境,南非也有數據顯示,即使感染Delta病毒也仍會再次感染Omicron,因此第三劑「一定要打」。雖然民眾可能會認為打了仍有染疫風險,但施打疫苗的目的並非不會感染,「而是以整個族群來看,減少大家傳染跟突破性感染的機率。」

圖片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內科主治醫師姜冠宇

若疫情失控 「打再多疫苗都來不及」

姜冠宇醫師並以雨天撐傘為例,「若疫情相對平穩時打疫苗,就像下毛毛雨時有撐傘,那身體就不太會被淋濕,撐傘的人越多,被雨淋濕的機率就低;但等到疫情失控時,打多少支疫苗都來不及了,就像狂風暴雨時不管撐幾把傘,都還是會濕」,所以要盡可能提高覆蓋率,避免更多人染疫,同時也避免消耗醫療資源。

建議第三劑混打 增加多樣性對抗變異株

但第三劑怎麼打才有效?姜冠宇醫師指出,因為病毒不斷在突變,若只打單一廠牌的疫苗,作用原理相同,就比較有可能讓病毒找到縫隙存活,突破性感染機率也會增加,因此建議第三劑混打,讓施打疫苗有多樣性,更能對抗變異株病毒。若前兩劑接種AZ疫苗者,第三劑可選擇莫德納、BNT、高端;若前兩劑皆為莫德納、BNT此類mRNA疫苗者,第三劑可選擇高端或AZ,前兩劑接種高端者,第三劑可選擇AZ、莫德納、BNT。

研發AZ疫苗的牛津大學則有研究指出,在第三劑追加劑之後,抗體濃度會升高,且對Omicron變異株有效,也有其他研究顯示T細胞反應較持久。牛津大學疫苗小組的主席波拉德(Andrew Pollard)發聲明表示:這些重要研究顯示施打第三劑AZ疫苗後,無論最初的兩劑是AZ或mRNA疫苗都能對新冠肺炎產生很強的免疫力。

姜冠宇醫師進一步解釋,理論上mRNA疫苗越打副作用會越強烈,因此第三劑有可能會更加不適,但醫師自己本身是施打AZ與兩劑莫德納,第三劑並無特別反應。如果擔心mRNA疫苗有造成心肌炎的風險,一些心血管疾病族群、自體免疫疾病容易發炎的族群,建議可以選擇AZ或高端疫苗,降低風險。若連第一劑、第二劑都尚未接種的民眾,也應盡速就近施打。

圖片

不宜接種疫苗者 應有配套措施降低感染風險

然而,大力推行施打疫苗同時,也要考慮到,有許多長輩、特殊族群是不能打疫苗的,姜冠宇醫師表示,建議地方政府或衛生單位,在轄區內針對未接種的長輩,應深入理解原因,「是不能打還是不想打?」若為後者,則需更多溝通,落實醫病共享決策。而針對免疫低下族群、器官移植、或是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等不宜施打且為染病高風險的族群,也應有配套措施來保護他們,例如暫緩過年聚餐、未打疫苗者不出遊,晚輩可利用其他方式關懷長輩,避免讓他們暴露在風險之中。

新年開運微整夯 音波改造不需恢復期超有感

新的一年到來,加上本土疫情逐漸趨緩,讓許多民眾安排不少聚餐,不過就怕聚餐上少了口罩遮掩,對自己面貌沒自信,讓許多愛美人士紛紛趁著農曆年前進廠維修;醫美診所張進芳醫師 指出,農曆年前確實增加不少醫美療程詢問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響,另方面也因為大家對於手術接受度較低,也因此增加民眾對於微整形的需求。

不需手術就能容光煥發 微整形成愛美民眾首選 

疫情難澆熄民眾想擁有美麗面貌的堅持,不過「微整形」療程百百種又該如何選擇?張進芳醫師解釋,包括肉毒注射、皮秒雷射還有音波提拉等都屬於微整形療程範圍,臨床上,接受微整形的年齡層也相當廣泛,不過其實越年輕開始做保養,好處是不需太大的劑量去維持,也不用擔心可能會因微整形無法處理得接受手術保養。

音波提拉讓肌膚更緊緻 甩開法令紋、雙下巴困擾

張進芳醫師說明,以填充的部分而言,年齡層多為三、四十歲居多,透過一些療程,幫肌膚找回膠原蛋白、填補細紋;至於皮秒雷射則不分年齡層,像有斑紋、痘疤或是皮膚暗沉、毛孔粗大等困擾的民眾可透過此療程幫助改善肌膚情況;不過若出現明顯的法令紋、雙下巴,或下顎線不明顯等情況,且經過醫師評估大多為肌肉筋膜所造成的鬆弛,導致膠原蛋白流失,則可選擇音波提拉,不需手術就能讓肌膚更為緊緻。

圖片

透過超音波聚焦能量產生熱能 讓筋膜更緊實

音波拉提在台灣流行不到十年,最初是從美國引進來台,尤其這幾年更為風行;張進芳醫師指出,音波拉提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超音波方式透過探頭在皮下組織,也就是筋膜層下聚焦,透過超音波聚焦能量產生熱能,讓筋膜變得更為緊實,且音波拉提恢復期短,臉部施打完後只有短暫疼痛及紅腫,幾個小時就會消失。

音波拉提最佳效果 治療後三個月最為顯見

張進芳醫師進一步解釋,音波拉提的效果可分成兩種,一種為立即性的拉提效果,也就是施打完後當下就能感受到,藉由音波熱能讓筋膜緊實的情況,第二種則需等待二至三個月後才能感受到施打完產生的熱能膠原蛋白再生,屆時也能感受到皮下組織更為飽滿的情況。因此做完音波拉提的療程,最完美的狀況就是在治療後三個月最為顯見,且若保養得不錯,效果可以維持到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

圖片

Q+音波拉提降低疼痛感 讓愛美人士很滿意

不過隨著醫美技術日新月異,如今也有新一代的「Q+音波拉提」出現。張進芳醫師指出,新一代的音波拉提一樣強調擁有同樣效果,但是隨著技術進步,不僅縮短治療過程,也降低疼痛度,臨床上,就曾有接受過舊式音波拉提療程的民眾,在接受新一代Q+音波拉提療程,施打完後對於疼痛感降低許多相當難忘,也對效果非常滿意。

聚焦能量與深度不同 有助降低疼痛刺激感

事實上,Q+音波拉提與舊式音波拉提的差別在於聚焦的能量與深度上,也因此造成的熱能傷害與疼痛刺激相對較小;張進芳醫師強調,受到疫情影響改變許多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因此減少運動習慣,或是因為曬太多太陽造成肌膚疲勞、鬆弛等情況,其實透過音波拉提的療程,就能幫助肌膚重新容光煥發。

台灣之光! 新一代研發玻尿酸效果、安全性媲美國際品牌

現代人對於外表越來越重視,醫學美容需求也逐漸上升。根據知名美妝流行網站調查,近8成女性想嘗試醫學美容。台灣美容醫學產業全國聯合會暨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蔡豐州指出,不只醫美療程,民眾在接受所有醫療行為時,最重視的就是「安全性」及「效果」。而「效果」包含治療後的立即滿意度、一段時間後的滿意度及恢復期時間長短,依民眾個人需求,自三者之中權衡評估後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以醫美療程為例,侵入式手術雖能立即見效,但術前準備、術後修復都需花費較長時間,因此,對現代人來說,「微整形」以少劑量多次數的形式進行療程,達到外表漸進式的改變,可協助低調變美又不需恢復期,近年來需求越來越多。

「微整形」當道 抗老化需用專業經認證產品

皮膚科醫學會理事暨台北榮總皮膚部皮膚診斷科陳志強主任分享,以自身臨床經驗看來,微整形中民眾最關注的就是「抗老化」相關療程。抗老化保養成分百百種,其中,玻尿酸為讓肌膚維持保濕及年輕狀態的天然生成物質,可協助防止皮膚彈性缺乏、鬆弛,減緩皺紋生成,是許多人的醫美保養聖品。

坊間有不少注射玻尿酸的美容療程,陳志強主任強調,不論是微整形或整形手術,民眾在尋求醫美治療協助時,需確認以下幾點:(1)持有合法執照的醫美診所(2)為皮膚科或相關科別專科醫師進行操作(3)使用合法經認證之產品及儀器,如此才能在追尋「美」的路上,保障自己的安全。

新一代玻尿酸 兼顧可塑性、穩定度及敏感度

近來,國際知名台灣藥廠研發出新一代玻尿酸,採用3H璀璨交聯技術,陳志強主任說,跟過去坊間使用的國外玻尿酸相比,新一代玻尿酸優勢在於「可塑性、穩定度及敏感度」。因玻尿酸膠體內聚性佳、不易散開且注射後易塑形,不僅在醫師施打注射時能有更高精準度,也較易掌控,施打後也不易坍塌或變形。

許多人可能會對國際知名台灣藥廠研發玻尿酸的效果產生存疑,蔡豐州理事長說明,根據臨床研究,針對60位20-70歲不分男女的受試者,分別於面部兩側施打台灣研發玻尿酸及國際品牌玻尿酸做比較,不僅在皺紋改善程度(wrinkle severity rating scales,WSRS)上媲美國際品牌,在治療四週後,國際醫美效果改善滿意度(Glob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scale,GAIS)表現也更佳;治療六個月後,受試者自評醫美效果改善滿意度高達100%。針對安全性的部分,蔡豐州理事長指出,受試者僅4成民眾在臨床上有輕微疼痛之不良反應,注射後疼痛反應也優於國際品牌,民眾不必過於擔心。

期待台灣醫美產品大放光彩 造福民眾同時揚名國際

新一代台灣研發玻尿酸於1月11日的醫美學術高峰會中首次亮相,諸多專家也共同研討分享醫學美容的最新發展,台灣的醫療產業水準相當高,期待未來有更多由台灣研發之醫美產品,讓民眾在追求美麗時能有更多安全、有效的醫美產品可供選擇,也能將台灣醫美產品推到國際,展現醫療軟實力,也是外交的重要一環。

本土+13疫情擴大! 今又增5例確診「感染源不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公布國內新增3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3例本土個案及24例境外移入。

圖片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日新增的本土個案,從西堤餐廳群聚案當中衍生出的確診者有4例,其中案18136、案18137,同於1月9日在西堤用餐,並進行居家隔離,採檢以後發現為陽性。另外2位案例,案18152、18153,為17903衍生的兩位家人,同樣是居家隔離期間確診。

圖片

而亞東醫院護理師確診(案17967),昨日長子確診,今日次子也相繼確診,第一次採是陰性,現在也轉陽性,陳時中說,目前這些案例對社區的威脅小。還有3個案例,是由歌友會延伸出來的相關個案,確診個案17368是計程車司機,曾載過案18138、18139,且其中是一位洗腎患者,雙方都在醫院隔離,研判對社區影響也不大。另外,案18151是桃園機場保全,與17371為同住舍友,因此早已進行居家檢疫隔離,於 14天隔離期滿時檢驗為陽性,CT值36.4,影響也相對小。

高雄、科技廠增感染源不明個案 疫調已展開需密切留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今日新增的案18135,為科技廠員工,目前感染源不明,且其母親案18154也確診。另外還有三位父(18157)、母(18156)、子(18155)也確診,是因小孩子發燒前往看病,經採檢後確診,其中父親本身工作與高雄港有關,並且也有到北部的足跡,陳時中坦言,指標個案18155及18135都必須要特別注意,相關疫調進行中。另外,昨日新增案18119為桃園大湳市場工作人員,原本檢驗為陽性,後來以原檢體再進行複驗後為陰性,二採還是陰性,因此指揮中心已決定將案18199排除。

圖片

1/21數位證明上線 三大功能更新

考量近期國內外疫情升溫,將於1月21日上午8時開放「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供國內使用,共計三大功能:(一)所有在國內接種者皆可下載、(二)符合歐盟規範的查驗程式、可驗證60國的證明、(三)提供具實名制的APP作為證明載具。另外,原本下載限持有效護照者,現以戶口名簿的戶號取代,民眾可以電腦或手機上網申辦「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

指揮中心提醒,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規範,疫苗證明可採紙本或數位方式,檢驗陰性或康復證明亦可做為健康證明,數位證明僅是方式之一,民眾有多元方式可提供各場所查驗。而詳細下戴及驗證系統操作方式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官網數位證明專區(https://covid19.mohw.gov.tw/ch/np-5345-205.html)。

圖片

娛樂場所須出示疫苗接種記錄 否則不得入場

指揮中心表示,國內本土疫情尚未平息,存在社區傳播風險,自1月21日起,民眾前往「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及特種咖啡茶室、夜店、舞場、三溫暖」等休閒娛樂場所時,應配合出示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紀錄2劑且滿14天紀錄,才能入內活動消費。接種紀錄除出示「紙本疫苗接種卡」外,亦可使用「健保快易通」或「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提供檢視。請民眾務必配合,也請業者落實查核,使顧客安心消費,同時保護員工健康安全。

指揮中心說明,娛樂場所工作人員皆應接種COVID-19疫苗2劑且滿14天,未完整接種者,應每週定期篩檢陰性,才能提供服務。指揮中心另指出,針對醫院及住宿式長照機構等現行已有針對COVID-19疫苗接種情形進行規範的場域,請民眾依規定,配合出示COVID-19疫苗紀錄,接種紀錄同樣可使用「紙本疫苗接種卡」、「健保快易通」或「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提供檢視。

圖片

「大寒」節氣溫差大 小心氣喘來找碴

俗語云:「小寒大寒,就要過年。」每到大寒時節,民眾開始除舊布新、準備年貨,期待過年的到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大寒同時也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節,若是氣喘病人更需留意氣溫之變化,建議適時增添衣物保暖身體,以防因溫差過大,而促發氣喘發生。

天氣驟變時節 氣喘疾病加劇

根據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2020年的報告指出,氣溫變化、病毒或呼吸道感染、接觸過敏原、吸菸及空氣汙染、藥物使用不當皆會引發氣喘或使氣喘加劇。

而依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12歲以下兒童氣喘盛行率為5.6%。另根據醫院總額專業醫療服務品質報告顯示,108年18歲以下氣喘病人急診率為12.5%;氣喘是導致未成年急診就醫以及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寒將至,更應注意天氣變化,避免氣喘狀況發生。

氣喘防治有方 四招良好控制

氣喘常見症狀為:喘鳴、呼吸困難、胸悶與咳嗽及呼氣氣流受阻。國民健康署提供氣喘防治有4招,讓您良好控制氣喘,將風險降至最低:

一、早晚氣溫變化大,適時保暖不可少:隨身攜帶小外套、絲巾或圍巾,避免著涼。

二、淸晨運動要暖身,劇烈運動要避免。

三、定期清掃好習慣,保持空氣常流通:打掃時戴口罩、並用吸塵器或濕抹布取代掃把,減少灰塵飛揚。

四、按時回診規律用藥,遵行醫囑配合治療:患者應按時回診就醫,並遵醫囑正確及規律用藥,配合專業醫師擬定適宜的治療計畫,並調整治療,以讓病情獲得穩定控制。

Omicron一般口罩也難擋? 防感染「1關鍵」要做到

以桃園為核心的本土COVID確診個案不斷傳出,其中不乏沒有親密接觸、僅為同間餐廳用餐的顧客,僅是位處鄰近空間就被傳染。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顧問、職業醫學科陳秉暉醫師表示,為了確保安全,室內的通風維持是一大關鍵。

COVID病毒是如何透過空氣傳播的呢?

陳秉暉醫師回應,「氣膠」恐怕是病毒傳播的途徑之一,意思是指空氣當中的懸浮微粒也會包含病毒株,一般口罩也不見得能夠抵擋,遑論是天氣冷、密閉門窗的擁擠空間當中同時用餐的民眾。

Omicron變異株 恐更易透過氣膠傳播

目前國際上對前一波大規模感染的Delta變異株研究較透徹,包含澳洲、愛爾蘭、歐盟等多個國家的密切接觸定義,都包含了同處於密閉空間中的氣膠傳播,或特別強調飛機等密閉空間中的傳播;對於Omicron變異株的研究較少,但學者分析其變異特性,確實懷疑其具有更高的病毒量與傳染力,並導致病毒更容易透過氣膠傳播。

不應究責個人 應仔細分析環境

為了防止COVID病毒透過氣膠傳播,WHO早已制定了相關指引,對於收容確診患者的病房、集中檢疫所都有通風排氣的標準,包含室內吹送的風向、每分鐘排出多少體積的空氣、排出的空氣應該如何消毒,都有明確的規範。

陳秉暉醫師說,有的醫院沒有那麼多負壓隔離病房,開設的專責病房裝電風扇向外吹,製造「微負壓」就以為安全,其實不見得。

而近期最近不斷傳出專責病房護理師、CDC防疫人員也確診的消息,陳秉暉認為不應只究責個人,應仔細分析環境如何更加安全。

避免氣膠傳播 制定台灣版本通風排氣操作性指引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提醒,官方應制定台灣版本的通風排氣操作性指引,因為不論是醫院的病房或是無症狀感染者的集中檢疫所,都有相當多的醫護及工作人員來回穿梭,建立好的通風排氣系統才能夠避免社區傳播。

另外,工會也提醒,室內場所可以從控制人流量、減少停留時間與通風設備做起,才有機會進一步避免氣膠傳播,防止病毒擴散再次造成經濟重大損失。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