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溫差大,顏面神經麻痺找上門 美顏針灸改善面部不協調

天氣忽冷忽熱,除了心血管疾病外,顏面神經麻痺也常常趁這個時間偷偷找上門,特別是過年後大家往往大吃大喝、日夜顛倒追劇,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毒侵犯。往往一覺起來後,忽然發現面部肌肉僵硬不受控制,眼睛閉不緊,口水容易嘴邊流出,半邊臉部僵硬無法動作,才發現居然得到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為病毒感染 好發於青壯年

中醫師賴睿昕說明,顏面神經麻痺中最常見的分型屬於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的分型,主要和病毒感染以及不明原因造成,導致影響患側顏面神經的血液循環,造成急性的神經病變。另外一種常見的分型是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這種也跟免疫力不足容易引發的皰疹病毒相關,容易引起顏面神經發炎而導致的顏面麻痺。這種疾病常好發在20到40歲的青壯年的族群,且女性的患病率稍微高一些。

中西醫治療不同 中醫主張去邪扶正

治療上,西醫以高劑量類固醇搭配抗病毒藥物、B群等;而中醫治療則是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主因是病人平常體虛,導致邪氣容易於侵襲面部經絡,引發一系列症狀。所以治療上,去邪的同時,一定要扶正,只是比重拿捏差別,一般常用方像是小續命湯,同時考慮扶正去邪,寒熱藥共用,而且有許多變化加減,可以根據患者的體質和臨床加減有量身的變化。

針灸治療促進神經修復 治療兼顧預防二度發作

除了服藥治療外,針灸治療也是相當關鍵的治療手段,可以提升氣血循環,促進神經修復,除了治療也能兼顧預防二度發作。研究也指出一旦發病即搭配中醫針灸治療,大多數皆可加速恢復。特別是用微細的美顏針可以調節臉部肌肉的張力,讓不協調的表情獲得改善。

臨床上常用的穴位可以簡單分成三個重點,如提昇頭面整體氣血循環的百會、風池、翳風,以及局部的神經、肌肉修復和氣血的印堂、顴髎、地倉、頰車、牽正、迎香,最後是調整全身氣機,梳理肝氣和調整腸胃,增進整體免疫力的,合谷、足三里、太衝、氣海、關元等穴。就經驗而言,臨床上使用美容針使用細緻的針具,可以較無痛的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筋膜,促進臉部氣血循環與細胞活絡,並且更細部的調整臉部兩側的不對等張力,還給患者最自然的模樣。

15%患者恐留後遺症或復原不全 做好保暖避免風寒

然而,雖然一般預後不錯,有85患者%在三個月之內大多自然復原,但仍有15%會留下後遺症或完全沒復原。而且常因為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單側眼睛無法闔上,長期乾燥再加上風吹導致曝露性角膜炎。所以最好要把握治療的黃金期,就是症狀出現的七天之內,要趁神經組織還沒退化前就趕快治療。而且搭配臉部的復健動作,包含練習張口閉口、眨眼等動作外,還可以輕柔的按摩耳後完骨穴附近放鬆肩頸。還要做好頭面部的保暖,以免讓風寒再次侵襲,使得病情纏綿。

年輕男子打BNT過敏 類固醇治療變「月亮臉」超崩潰

一名27歲男子,日前接種BNT疫苗約2-3週後引發「血管炎」,經檢驗後確定為疫苗引發的不良反應,發病時下肢佈滿紅色出血點,甚至導致皮膚潰瘍,為此還住院半個月,簡直苦不堪言。住院期間,主治醫師施打最高劑量的類固醇,出院後持續服用類固醇藥物,目前血管炎的症狀已趨緩,然而類固醇的副作用,導致該名男子全身水腫、臉部腫脹,整個肥一大圈,衛福部立台北醫院藥師廖玲梅表示,停藥後會慢慢改善,但服用期間身體免疫力下降,感染機率增加,需多加注意。

類固醇藥物應用極廣泛 常被稱「美國仙丹」

廖玲梅表示,類固醇的正確名稱為「腎上腺皮質激素」,也因為作用廣泛,又俗稱「美國仙丹」。具有抗發炎、免疫抑制、抑制增生及血管收縮作用,可以注射、口服、吸入及外用等劑型被使用。而類固醇注射針劑通常只會在醫療機構裡出現,可應用於過敏性休克、腦部水腫、發炎性的神經病變及癌症(如淋巴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血管炎、氣喘、過敏性疾病等。

其他用途也極為廣泛,器官移植、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腎絲球腎炎、發炎性關節炎、硬皮症)與皮膚疾患(乾癬、牛皮癬、頑固性溼疹)等,也都有機會使用。廖玲梅說明,例如這名27歲的血管炎患者,醫師選擇類固醇脈衝治療,亦即在短時間內注射大劑量的類固醇藥品,達到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的功效,讓症狀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控制。

廖玲梅表示,至於吸入型類固醇,常是氣喘或慢性阻塞肺病患者的重要用藥,可有效減緩氣道發炎及減少發作機會。而外用的類固醇類藥膏則是幫助皮膚發炎狀況盡速獲得控制,但是,有感染的皮膚傷口則不可使用類固醇藥膏。

類固醇改變脂肪分布 月亮臉、水牛肩隨之而來

高劑量或長期類固醇使用可能會造成水腫、肥胖或俗稱月亮臉、水牛肩的現象,在停止服用類固醇之後,就會慢慢改善。廖玲梅補充,水腫是因體內水分及鹽分的堆積所致;肥胖與服藥後食慾增加有關;體型變化則是類固醇藥品改變身體脂肪分布的結果。因此,建議類固醇治療期間注意飲食鹽分及熱量攝取,配合體重監測及運動可以降低體態變化疑慮。

廖玲梅表示,高劑量類固醇也可能會使血糖短暫上升。因此糖尿病人原有飲食控制外,要多注意血糖的測量。醫療上,在短期內會讓患者使用注射式胰島素或增加口服降血糖藥穩定血糖控制;而長期(約半年以上)服用類固醇的患者,骨質疏鬆風險較高。廖玲梅建議調整生活型態,例如增加鈣質攝取、補充維生素D、避免菸酒及適當運動可減少骨質流失。另外,外用類固醇常被許多人自行長期使用,容易導致皮膚變薄、萎縮,老年患者甚至出現微血管擴張導致皮膚紫斑。

服用類固醇感染風險增 減少出入公共場合

廖玲梅表示,由於類固醇有免疫抑制功能,易有感染風險,治療期間應減少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並且戴口罩、勤洗手以避免感染。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則要記得每次使用後要漱口,以避免咽喉部黴菌的感染。此外,口服類固醇應該遵照醫囑服用,醫師始可掌握治療進度達到停用的目標。外用類固醇藥膏則要注意醫囑使用部位及使用方式,因為皮膚厚度、疾病狀態及病人年齡都是外用類固醇選用重點,並且千萬不可自行與他人共用藥品。

八旬婦曾打2劑AZ 首例染Omicron病逝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2/15)新增5例本土病例、一名死亡個案及40例境外移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明,該死亡個案為80多歲之本國籍女性,分別於去年6月及9月接種AZ疫苗,本身有糖尿病及慢性腎衰竭的病史,需長期洗腎。於1月19日確診進行隔離治療,在原定要解除隔離當天,出現急性吸入性肺炎跟敗血症,於2月4日不幸逝世。陳時中表示,雖兩次診斷中並無觀察到與新冠病毒有直接相關,但因現行政策只要在染疫60天內逝世,除非有特殊理由,否則皆會判定為因COVID-19而死亡。

本土案例增一名機場工作者 感染源未知

陳時中說,新北樹林嘉聯益因預備今日要復工,故昨日再度進行大規模採檢後,新增一名於自主管理期間之案19430同職場接觸者(案19794)及其同住家人一名(案19795),共兩名確診。

而今日也新增一例感染源待釐清之本土個案(案19763),為桃園機場航警,平時職務為,於落地採檢確診個案將送至醫院時協助進行相關檢查。陳時中指出,該案於2月12日值班時曾接觸7名落地採檢個案,但上述7名個案二採時有4名轉為陰性,其餘3名CT值皆為33以上,幾乎可說無傳播力。再加上當時航警與該7名個案有相當的距離,也位於通風良好的區域,因此需經過基因定序後再來釐清。另兩例本土病例(案19464、案19466)為遠雄自貿港相關接觸者,於居隔期間陰轉陽,對社區影響不大。

檢疫旅館內傳染再+1 基因定序揪源頭

陳時中補充,之前桃園有一例自中國入境個案,於檢疫期滿後傳染給其家人,本判定為境外移入,後經基因定序後發現與檢疫期間住隔壁房間之日益物流員工相同,皆為桃機傳播鏈基因序列,因此改判為本土案例

無法提供符合條件之一人一室者 陳時中:公費隔離

近日因居家隔離費用引發之爭議,陳時中重申,確診個案會至醫院、加強版的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進行隔離,在評估感染風險後會匡列密切接觸者,於家中一人一室進行隔離為原則。若不適合居家隔離,例如移工或家中房間數不足者,經地方政府報經指揮中心同意,或地方政府衛生單位評估家中環境不適合者介,皆可至集中檢疫所進行「公費隔離」。

莫德納到貨 高端也傳來好消息

今日有140.48萬劑莫德納到貨,而據統計,台灣本土目前第一劑涵蓋率82.35%;第二劑75.7%;追加劑則為30.65%。為提升追加劑覆蓋率,針對打滿兩劑基礎劑逾12週(2021年12月5日前施打第二劑)且滿18歲的民眾,將於2/16上午10時起開放第23期疫苗追加劑預約,並以年紀為預約時間分流依據,預約時間至2/18中午12時為止。

另外,今日傳出國產疫苗高端於巴拉圭三期解盲達標,且與在台灣實驗之結果相差無幾,獲巴拉圭緊急使用授權EUA,陳時中表示,現認可高端疫苗皆種證明之國家有印尼、帛琉、紐西蘭、貝里斯、索馬利蘭、泰國、愛沙尼亞及巴拉圭,總共八國。

▲圖片來源皆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本土+4苗栗公有市場攤販中標 陳時中:台灣疫情穩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2/14)新增4例本土病例及50例境外移入,4例本土病例中有3例在高雄;苗栗1例(案19731)。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上述苗栗確診案例於公有市場工作,地方政府現已展開匡列與檢驗,目前同住家人三名檢驗結果為陰性,而市場相關接觸者也正在檢驗中,推測感染源頭與砂石場群聚感染案例有關。然而陳時中坦承,雖其中有些案例曾有至該市場的足跡,但經疫調後並未至案19731所在攤位,關聯性相當薄弱,因此詳細情形仍待釐清。

高雄新增兩起不明感染源 陳時中:疫調持續進行中

而今日高雄新出現的3名本土病例(案19733及一對母子:案19730、19732),感染源皆不明。陳時中說明,案19730於1/16自中國返台,檢疫完畢直到2/13才出現相關症狀,因間隔時間太長排除為境外移入個案。另經確認後,於旅宿中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低,因此研判為檢疫結束後(1/31-2/13之間)染疫,匡列採檢後同住兒子也確診。因兩案皆為無症狀,比較兩者CT值後,目前推測為兒子傳染給母親,但陳時中也強調:「仍無法斷論。」

另一名高雄案例於茶飲店上班,同住家人檢驗後皆為陰性。其父為貨車司機,平時需因工進出高雄港,然而採檢結果多次皆為陰性,因此,相關疫調仍需持續進行。

國際疫情概況趨緩 本土春節後兩週仍穩定

陳時中針對國際疫情概況進行說明,指出台灣鄰近國家疫情似於高峰持平,以西太平洋趨勢為例,疫情曲線上升 24 %。然而,歐美多國相較前幾週則有「過高峰略緩」的現象,對台灣邊境造成的壓力有機會下降,可與交通部及旅遊相關業者做前驅準備,但陳時中強調,國際觀光旅遊不能草率決定,還是要一步一步來。

再講回到本土疫情,許多人憂心春節連假會造成疫情升溫,陳時中回應:「春節後台灣整體疫情穩定、可控。」如何可說「穩定」?第一個原因是在人流大量流動的情況之下病例數並無大幅上升的趨勢,反而從上週153例降低至一週116例。另外,部分民眾懷疑是因採檢數量不足才未反應出確診案例數,陳時中指出,可以陽性比例來看,台灣本土採檢陽性率穩定,維持在0.02%,可以說是「相當低」,再來,不同序列之Omicron本土傳播鏈也有收斂、減少的趨勢,唯幾例零星個案仍需積極釐清社區風險。

▲圖片來源皆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邊境檢疫政策終於放寬! 相關措施這邊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表示,依據春節前後本土疫情趨勢、有效再生數(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 Rt值)、檢驗陽性率及不同Omicron基因序列之傳播鏈等疫情狀況統計,顯示春節期間國內本土疫情穩定可控;另經審慎考量Omicron有縮短潛伏期跡象,暴露病毒後7天及10天內發病者比率分別達95%及99%以上,且感染Omicron之住院率及死亡率較其他變異株低,在國內持續提升COVID-19疫苗之基礎劑及追加劑接種率下,未來感染個案仍將以無症狀或輕症居多,並參考鄰近之日本、韓國、香港及新加坡陸續縮短檢疫措施等因素,研擬未來入境居家檢疫政策方向為「縮短居家檢疫天數為10天,並於檢疫期滿後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檢疫場所一人一戶 放寬商務人士入境許可條件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經過今年這幾起群聚事件,顯示台灣整體在疫調、匡列及追蹤的速度,已可追上Omicron傳播,在此前提下,評估兼顧維持國內防疫量能、社會經濟活動及有效控管風險下,初步規劃調整方向如下:

一、居家檢疫天數及檢疫場所:

(一) 縮短居家檢疫天數為10天,並於檢疫期滿後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二) 不侷限於防疫旅宿及集中檢疫所,若自宅或親友住所方便提供,可以1人1戶為原則進行。如家戶無法符合1人1戶檢疫條件者,須入住防疫旅館完成10天檢疫。

二、入境人員之檢測措施:

(一) 不再僅限持有居留證者才可入境,放寬商務人士入境許可條件,並比照縮短檢疫。

(二) PCR檢測:入境時及檢疫期滿前(第10天)各1次,計2次。

(三) 家用快篩試劑快篩:檢疫第3天 、第5天、第7天以及自主健康管理第6-7天,各執行1次快篩,計4次。

提高第三劑覆蓋率 增加快篩頻率

指揮中心強調,因應檢疫措施調整規劃,已研擬提升1-3劑疫苗覆蓋率及長者接種率、持續整備醫療及加強版檢疫所量能、增加檢疫期間和期滿後快篩頻率、落實一人一戶和防疫旅館之嚴格防疫管理、強化企業自主防疫應變管理計畫、商務入境專案管理等防疫配套管理措施,並將持續監測國內外疫情趨勢及社區傳播風險,適時向民眾公布實施時間及執行細節。

情人節恐懼症 過節前後身心門診量增

農曆年過後,緊接著就是214西洋情人節,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身心科醫師陳怡如表示,因感情問題的求診者不在少數,多因自身情緒或維繫情感關係所產生困擾、壓力等,導致出現情緒障礙而求助於身心門診。

單身無法脫單備感壓力 交往後發現對方不完美陷低潮

陳怡如醫師表示,在過往諮商與治療過的個案中,特別在節日前後,因感情問題求診,主要可歸類四大族群:一是想脫單卻長期單身者,見他人雙雙對對,自己卻形單影隻,深陷持續的失落、壓力、憂鬱等不適,嚴重影響日常作息,也就是常聽到的「情人節恐懼症」。二是因迷戀而過分放大對方優點(心理學稱之「暈輪效應」),深入交往後才驚覺原本對方並非自己想像的如此完美無缺,因而陷入低潮與抑鬱。

陳怡如醫師指出,另兩類族群,一是夫妻多年,遇感情觸礁,無法溝通化解,走向離婚危機求助輔導;最後則是因本身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或焦慮症患者,於社會通俗對節日的期待;另一方面,卻也懼怕因自身疾病影響情感關係發展。

人生選擇不是追求成功 學會在每次選擇中享受幸福

在輔導這些個案時,抱持著想法是:「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不是追求成功,而是學會如何在每次選擇中,享受幸福。」因此,陳怡如醫師提供幾點溫柔的建議:

◎兩性關係中,尊重對方是獨立的個體,有其特有的生命經歷,給予空間,以欣賞、包容來代替控制與佔有。

◎熱戀過後,提醒自己感情不是世界的全部,多愛自己,珍惜擁有的其他人事物;退讓、委屈,會讓自己在關係中找不到定位;怨懟、報復,有可能導致兩敗俱傷。

◎世上沒有完美,用「正念」學習接納自己所有的情緒,珍惜每一刻。正念(Mindfulness)是指不帶任何評價的讓自身感知每個經驗的當下,在開展的覺知與認識中,練習讓身體、情緒、想法、念頭等心理狀態,導向放鬆、減壓、平靜與自在的專注狀態。

陳醫師提醒,在感情關係當中,不要害怕負面情緒,勇敢面對憂鬱等情緒,可諮詢專業醫師,共同找出問題根源。單身且對情人節有壓力者,可事先安排活動,與朋友或家人聚餐,或多參與社交活動、認識朋友,轉換情緒,別讓該擁有的幸福從手中溜走。

BNT接種作業繁瑣複雜 奇美醫院開發「2智慧工具」效能加乘

為長期配合防疫服務,奇美醫學中心建立奇美疫苗注射隊人力庫。其中輝瑞(BNT)為濃縮劑量疫苗,接種作業繁瑣複雜,特別將疫苗注射前置作業納入教育訓練,使護理師接受完整訓練確保疫苗備藥的正確與安全性,但因疫苗抽取的過程,涵蓋很多步驟和繁複,且不同種類疫苗抽取的劑量也不同,便結合企業與醫療體系的力量,共同攜手合作開發「智能疫苗劑量分裝機」及「BNT疫苗瓶翻轉機」,透過自動化設備,協助疫苗注射站安全與快速完成相關作業。

智能疫苗劑量分裝機6大特點 減輕工作負擔

奇美醫學中心院長邱仲慶表示,「智能疫苗劑量分裝機」及「BNT疫苗瓶翻轉機」,即可以減少護理師重複抽吸及搖晃的動作,對於減輕工作負荷及身心壓力有很大的幫忙。智能疫苗劑量分裝機具備「作業安全性」、「容量正確性」、「生產時間一致性」、「簡易操作」、「腳輪設計便於移動」、「預防人因性危害」六大特點。

此外,開發團隊將疫苗分劑(針)人工作業優化為自動化作業流程,運用機器手臂及自動化機構抽取疫苗,並透過光學液面檢測達成容量管理,最後進行注射筒針蓋復歸作業及產品出料分類。

BNT疫苗瓶翻轉機5特性 大幅提升作業效率

另一方面,開發團隊觀察到BNT疫苗稀釋製程,需由人員進行各10次翻轉作業,為減輕醫療人員重複性作業的辛苦,也避免護理師手腕的職業傷害,自行研發「BNT疫苗瓶翻轉機」,其具備「提升作業效率」、「操作簡潔便利」、「外觀小巧精緻」、「可調整翻轉速度及次數」、「預防人因性危害」五大特點。

且產品主要運用機構及電設等技術背景,完成替代醫護人員重複性高之混合藥液翻轉作業,同時客製化可拆換牙叉,並可多瓶藥瓶擺放,故可大幅提升作業效率。

牙膏v.s.漱口水怎麼挑? 食藥署列注意細節

牙膏及漱口水是多數人日常生活中會使用的產品,為了保障國人使用這類產品的安全,自110年7月1日起,一般牙膏及漱口水納入化粧品管理,其產品標示、成分、品質、衛生安全及製造場所,均須符合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相關規定。

牙膏有三劑型 組成物有不同

食藥署進一步說明,一般牙膏多為乳劑、膏劑及液劑,主要用於清潔牙齒、保持口氣清新,常見的組成為研磨劑、界面活性劑、黏結劑、保濕劑、防腐劑及香料等。

研磨劑常見成分為碳酸鈣、磷酸鈣等,主要是在不傷害牙齒的情況下,去除表面的污垢;界面活性劑常見成分為硫酸月桂酯鈉,清潔原理與清潔類化粧品相同,能清除表面沉積物並乳化牙垢;而黏結劑常用羧甲纖維素鈉等成分,用於穩定膏體和避免水分揮發,使牙膏的固體和液體保持均質性。

至於保濕劑常加入甘油、丙二醇等成分,可防止牙膏硬化;防腐劑則是避免牙膏變質;而香料則使牙膏具有香氣。

漱口水類似牙膏 無須搭配牙刷

漱口水的性質與液態牙膏類似,使用上不需要搭配牙刷,只需含在口中來回漱幾次吐掉即可。主要功能是清潔口腔、防止口臭、保持口氣清新,常見成份為溶劑、保濕劑、pH值調整劑、防腐劑及香料等。

食藥署指出,溶劑常見為水、乙醇等,用於調整黏稠度及溶解成分;保濕劑常為甘油等,用於口腔內保濕;pH值調整劑多為檸檬酸鹽等成分,用於pH值調節;防腐劑則是避免漱口水產品變質;香料則是使漱口水帶有香氣。

勿以漱口水 取代刷牙步驟

食藥署提醒,以化粧品管理的一般牙膏及漱口水如有添加含氟化合物,其氟總量不得超過0.15%(1,500ppm),且不具有醫療效能,不可治療牙周病等病症;若有嚴重口腔問題,應就醫治療。而漱口水於刷牙後使用效果較佳,不應以漱口水取代刷牙。

最後,選購及使用一般牙膏、漱口水時,要看清楚產品標示,並搭配正確刷牙習慣且避免吞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