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現代生活壓力大 人人都有可能需當自殺「守門人」

過去總說遠親不如近鄰,代表鄰居之間相互照顧、扶持,感情交流甚至比距離遠的親戚來的頻繁,但現在不只是住在隔壁的鄰居,甚至連住在一起的同住家人都不一定能互相熟稔,彼此對對方的生活不了解,更遑論內心更深處的負面情緒。在步調快速、壓力如山大的現代社會,任何人都可能有機會扮演到「守門人」的角色,如何及時注意到周邊親友發出的求救訊號,進而減少憾事一再發生,就要靠「一問、二應、三轉介」。

一問:「主動關懷、積極傾聽」

自殺行為是從「想法」到「行動」的漸進過程。在自殺行為出現之前,個案會透露某一形式的線索或警訊,可能以口語或行為的方式表現,也可由其所處狀態判斷。因此,當發現有自殺風險時,請認真嚴肅地看待警訊,並主動運用心情溫度計評估情緒困擾程度,用心傾聽所遭遇的困境,一旦確認個案具有自殺意圖,立即深入了解自殺危險度高低。要詢問一個人的自殺意念並不容易,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討論主題,成功機會可能更高一些。

詢問時可注意幾點,包含在隱密的地方進行詢問或談話,可讓個案較放心自在,也要注意不要打斷對方的情緒釋放,如果對方不願接受幫助或不願談論,請堅持下去,請記住「這可能是唯一一次可介入的機會」,如何開口?如何問?這些都是其次,重點是「要問」!

以下提供一些錯誤問法供參考,應盡量避免才不會變成火上加油,例如:

● 以半開玩笑的方式詢問「你該不會想要自殺吧?」、「不要跟我說你想自殺喔!」

● 急著給建議或提供解決方法。

● 發誓會保守秘密。

● 爭辯自殺是對是錯。

● 使自殺者增加罪惡感。

二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

當人們說「對生活厭倦」、「沒有活下去的意義」時,這些說法常常會被聽的人否決,或甚至告訴他們其他更悲慘的例子。事實上,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有效的聆聽他們的想法。因為伸出援手或傾聽本身就能減少自殺者的絕望感。詢問確定個案有自殺意圖後,守門人的任務即轉為適當回應與提供陪伴,同時,在回應的過程中,亦可評估個案是否需要進一步轉介或其他醫療協助。

(1)如何勸說個案繼續活下去並且接受幫助

● 平靜、開放、接納且不批判的態度將有助於與個案的溝通。

● 開放地討論失落、孤獨與無價值的感覺,使個案情緒起伏程度減緩。

● 積極專注傾聽個案遭遇的問題,嘗試了解他們的感受,提供情緒支持。

● 不要急著評斷個案的遭遇、處境或想法,你的傾聽與協助能夠重燃希望並產生改變。

● 「自殺」本身並不是問題,而是個案用來解決他所遭遇困境的方法,因此可試著找出自殺以外的處理方式。

● 提供個案任何形式的「希望」,並將焦點放在個人正面的力量。因此,我們可以思考「這個人在過去的人生當中是為什麼而生,現在活著的理由是什麼?」、「他的生活重心與目標為何?有沒有可以令他積極的人、事、物?」,再接著詢問他:「是否願意尋求協助?」「你是否願意答應在找到任何協助之前,不結束你的生命?」

(2)不適當的回應方式如下,仍應儘量避免

● 太常打斷他們說話或不停提問

● 顯露震驚或情緒激動

● 表達自己很忙

● 擺出恩賜的態度,好像自己願意傾聽對方就應該感激

● 做出突兀或含糊不清的評論

三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

面對你想幫助的人,當他的問題已經超過你能處理的程度與範圍時,就是你幫個案找出適當的資源,進行資源連結的時候,就如同當我們的家人有生理疾病時,我們立即的反應是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而非自己試圖治療。因此,好的守門人不只被動的阻止自殺,也會主動積極協助轉介處理。且轉介後需持續的關懷個案,並再次評估個案的自殺風險,直至結案為止。

(1) 若有以下的情形就可嘗試進行轉介

● 心情溫度計分數偏高者,高於10分者建議尋求心理諮商,高於15分者建議諮詢精神專科醫師

● 懷疑可能具有潛在的精神疾病者

● 有自殺或自傷的身心問題

● 問題超過助人者的能力所及

● 社會資源或支持不足夠

(2)在協助個案進行轉介時,有以下的建議

● 向個案保證隱私之安全與尊重個案的意願,若個案有強烈自殺意念,務必強調轉介後由醫療團隊一起協助的重要性。

● 依個案特性提供適切的資源或協助其轉介,如轉介至醫療院所,可評估個案平時就醫習慣,詢問是否有較習慣的就診醫療院所與固定的主治醫師。若原本已在精神科就醫,則建議繼續在原醫院治療,並鼓勵個案主動與醫師溝通心情溫度之變化。

● 轉介個案就醫時,建議守門人可先以電話或其他方式告知被轉介的醫師有關個案的特殊情況,以加速個案的轉介與處理過程,並於事後向個案或受轉介對象暸解處理情況。

衛生福利部呼籲大眾,多關愛自己,也多關心周遭的人,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將24小時全年無休,持續陪伴,服務你和我。

文章來源: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寵物美容師手腕痠麻 竟罹患「這個病」申請職業傷害

40歲女性寵物美容師,主述雙手腕出現酸麻疼痛不適感,因症狀加劇、半夜會麻醒已有2個月。個案於職業醫學科門診,接受評估檢查雙手無明顯魚際肌萎縮現象,理學檢查:Phalen’ssign(斐倫式試驗法)及Tinelsign(提內耳氏徵象)皆為陽性反應,同日轉介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接受神經傳導檢查,診斷為雙側腕道症候群。

什麼是腕道症候群?

職業性腕道症候群(Work-relatedCarpalTunnelSyndrome,CTS),是手腕部累積性傷害病變的一種,主要是因工作的關係,手腕部必須經常反覆運動,經常持續以一種不自然姿勢工作,或經常必須用力作出扭轉的動作等等,長時間下來引起手腕部軟組織病變或功能異常,造成附近肌腱的發炎或週邊神經之壓迫,以至於表現出正中神經支配區域的神經感覺異常、疼痛或麻痺現象,嚴重時更可能導致手部肌肉萎縮或功能減損。

工作大量使用雙手造成傷害 最終通過傷病給付

這位寵物美容師,依理學檢查、神經學傳導(NCV)檢查報告,臨床表現符合雙側腕道症候群的診斷,經了解個案職業史,發現個案從事寵物美容師約14年,每天工作10小時,每月工作26天,工作內容為幫小狗洗澡(8成)、剪毛(2成),以小型犬為主(約5公斤),作業時皆需要使用雙手共同作業,工作中雙手需抓握狗、梳子、剪刀等工具。

為了確認疾病與工作的相關性,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與個案管理師,一同至工作現場進行工作資料收集,經由工作影片分析,顯示個案工作中有大部分時間重複此工作內容,雙手明顯有重複性、施力性動作之人因工程危害,其工作量與工作危害,符合職業性腕道症候群之認定標準,後續撰寫職業病評估報告書,由職業醫學專科醫師開立勞保傷病診斷書,讓個案送件至勞保局,經勞保局審核通過傷病給付。

透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職業傷病防治中心提供的個案管理服務,從疾病讓個案(協助轉介復健科)減少就醫等待時間;個案管理師門診提供勞保職業傷病通過後的就醫優惠(可減免部分負擔)、不能工作期間的傷病給付(薪資補助)等資訊,讓個案了解勞保對職業傷病勞工的照顧;工作資料收集、工作現場訪視及解釋勞保送件流程,讓個案不用勞心傷神;到後續如有需要,也可協助轉介工作強化中心接受訓練,讓個案能順利銜接原工作。

在勞工休息期間、準備返回工作前,除了醫療復健,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也提供每周四下午職業傷病勞保相關補償暨復工免費諮詢門診(本院206診),如此便利的服務,能讓職災勞工朋友能在傷病發生時無後顧之憂。

文章來源:職業傷病防治中心

亞東醫師兩秘訣:遠距醫療與居家運動 健康平安過虎年

歲末將至,民眾趕著除舊佈新預備迎接新年的到來,然而詭譎的疫情再度讓喜慶的農曆年添上陰鬱的色彩,身體安康躍上所有民眾最期盼的願望,亞東醫院醫師提供兩項秘訣-遠距醫療與居家運動,讓民眾可以待在家安心健康過好年。

秘訣一:冬冷孩童易過敏 亞東醫師遠距照護您

時序接近新年,天氣也越來越寒冷,亞東醫院小兒部陳家駿主任提醒家長,過敏兒有三大天敵:氣喘、皮膚過敏以及過敏性鼻炎,恰好都是過年期間最容易碰到,因此在照護上更需要注意。

氣喘:

年假期間外出出遊,濕冷的空氣或是外宿時棉被潮濕有霉味可能引發氣喘發作,同時因夜間因溫度低,好發夜咳或是喘鳴,室外可帶口罩、室內適時開啟暖氣,減少吸進濕冷空氣的機會。

皮膚過敏:

冬季易導致皮膚乾燥,輕則引發搔癢感,嚴重時會造成濕疹或是異位性皮膚炎發作。陳家駿醫師提醒家長應使用乳液至少一天兩次以上,加強皮膚的保濕,可以有效降低搔癢或濕疹的狀況。

過敏性鼻炎:

夜間或清晨的低溫讓鼻子過敏控制不佳的孩童,有打噴嚏、流鼻水、嚴重鼻塞呼吸困難,甚至影響晚上睡眠及白天學習專注度等症狀,萬萬不可輕忽!

過年期間醫院大多暫停門診服務,然秋冬是過敏好發季節,除了要控制色彩繽紛零食、冰冷飲料或油炸食物的攝取,也一定要遵循醫囑,切莫因沒藥就自行停藥,如家長有實體門診就醫疑慮,穩定拿慢箋的孩子可透過亞東醫院遠距門診就醫,也可以隨時查看孩童狀況,確保病情穩定。

秘訣二:居家運動 脂肪不堆積

長達 9天年假,不論是出遊、返鄉或宅在家總難抵擋美食的誘惑攝取過多熱量,此時若無法適度運動,身上的脂肪就會越堆越多,造成肥胖。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顯示,多數民眾身體活動量不足,成人只有一半達到足夠的活動量,長者甚至僅三分之ㄧ達標,因此亞東醫院復健科楊凱傑醫師提醒民眾,過年期間,除了正常作息、健康飲食,更要記得運動,每個小時起身活動筋骨,放鬆之餘也要維持身體健康。

但疫情延燒,現在外出運動都需要配戴口罩,許多民眾好奇「戴口罩運動會不會有問題?」,亞東醫院復健科楊凱傑醫師解釋運動時配戴口罩,雖然會感覺呼吸阻力較大,但不會對生理指標造成太大的影響,除罹患心肺疾病的患者,建議先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運動方式。

亞東醫院復健科楊凱傑醫師以及復健科方馨職能治療師與民眾分享五個簡單的居家運動,只需要一個穩固的椅子就可以進行:

圖片

動作一(坐姿伸膝)

1.坐在椅子上,腳底平踩在地面,一隻腳足尖朝上,大腿伸直,雙手向前平舉與肩膀同高。

2.視肌力情況調整秒數,一邊20~30秒然後換邊,做3~6組。

3.大腿前側肌肉用力,腹部收緊,保持呼吸。

4. 若動作太難,可將雙手自然垂放,或輕扶椅子兩側。

圖片

動作二(坐姿抬腿)

1.坐在椅子上,一隻腳踩在地面上,一隻膝蓋彎曲輕輕抬高(大約在肚臍位置),雙手向兩側平舉至肩膀同高。

2.視肌力情況調整秒數,一邊20~30秒然後換邊,做3~6組。

3.大腿前側肌肉用力,腹部收緊,保持呼吸。

4.若動作太難,可將雙手自然垂放,或輕扶椅子兩側。

圖片

動作三(直腿後抬)

1. 雙腳與肩同寬,身體站直,手扶在椅背上,臀部肌肉收緊將大腿向後抬起。

2.可視個人肌力情況調整,一邊20~30秒然後換邊,一邊做3~6組。

圖片

動作四(向上伸展)

1. 兩手手掌交叉,掌心向上伸展,背脊打直,感覺到緊繃時停止。

2.維持姿勢,配合呼吸,維持10秒後休息。

圖片

動作五(左右伸展)

1.兩手手掌交叉,掌心向上伸展,身體向側邊彎曲,感受到緊繃時停止。

2.一邊進行10秒後,換另一邊。

雖然疫情暫時未停歇,但是民眾依然可以透過遠距門診以及居家運動,平安健康的過虎年,迎接嶄新的開始。

又變異!「Omicron亞變種」在台灣現蹤 專家曝威脅性

Omicron變異株的特性是容易造成重複感染、免疫逃脫,而根據最新研究,沒有施打第三劑疫苗,面對Omicron保護力幾乎「失效」。而病毒變種的速度快到令人難以想像,近期全世界有40國家出現Omicron的亞變種(BA.2),而在台灣高雄也出現了三例BA.2個案,至於是否造成更大的威脅?就目前的初步研究資料顯示,BA.2的免疫逃脫能力並無更強,但仍持續觀察。

面對Omicron 2劑疫苗效果幾乎失效

面對Omicron的侵襲,完整兩劑基礎劑疫苗效益降低,根據最新研究發現由於抗原漂變及疫苗中和抗體反應地圖顯示Omicron與其他變種病毒之距離相距甚遠,代表其他變異株所產中和抗體難以中和Omicron,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張維容表示,因此Omicron容易造成重複感染(reinfection)與免疫識別逃脫等情形

而另一美國研究利用線上預約式的得來速篩檢資料收集不同疫苗接種狀態資訊,結合PCR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發現無論是2劑輝瑞疫苗或2劑莫德納疫苗,面對Delta變種病毒,雖預防症狀感染效益隨時間衰退,但仍能維持約60%左右效益,張維容坦言,然而在面對具有免疫識別逃脫特性的Omicron變異株,6個月後保護力呈現極低、接近失效,因此建議施打第三劑疫苗。

最新第三劑疫苗施打後的效益新知顯示,面對Omicron變種施打第三劑可再提升超過6成保護力,以降低感染。該研究更進一步發現,第三劑除了可以保護免於感染之外,針對感染者無論是感染DeltaOmicron感染者體內病毒量皆更低,表示第三劑疫苗可以減少感染者體內病毒量。

張維容表示,另一篇研究則是探討Delta及Omicron變異株於不同疫苗狀態下,疫苗在預防急診及住院方面的效益,研究結果顯示相比於Delta,Omicron的疫苗效益明顯較低且下降幅度較大,因此仍呼籲民眾盡速接種追加劑,以再次提升免疫保護力

Omicron亞變種現蹤 究竟威脅大不大?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陳立昇教授表示,Omicron目前在全球流行以BA.1為主,在少數國家發現亞變種BA.2及BA.3,從三者變異點上的差異可發現BA.2無69-70缺失,因此更難被早期檢測,此外僅BA.1具有與一般感冒病毒相同的遺傳片段(ins214EPE)。台灣目前在高雄出現了三例BA.2個案,而全球也有40個國家出現BA.2其中以丹麥為最多,但整體個案仍較BA.1少,全球僅占4.2%。全球首例BA.2個案於去年11月由菲律賓通報,在12月6日英國也出現首例個案,目前已累計426例,因此英國衛生安全局近日將BA.2升級為「調查中的變異株(VUI)」。

根據南非及丹麥的變種病毒佔比可發現BA.2比例逐漸上升,丹麥更是在短短半個月內BA.2比例成長了五倍,即將成為主流株。陳立昇表示,根據丹麥初步研究顯示BA.2個案住院比例與BA.1無差異,亦無證據顯示BA.2病症比BA.1嚴重,因此免疫逃脫能力可能不會比BA.1更強,但仍需持續觀察。

參考資料

1.Karlijn van der Straten, et al., medRxiv, 2022.

2.Accorsi et al, 2022, JAMA

3.Mark G. Thompson, et al., MMWR, 2022

4.NCID; GISAID; UK technical briefing 34; Denmark Statens Serum Institute

輝瑞新冠口服藥今到貨! 陳時中:「現已備有6藥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說明,今(1/27)新增本土病例21例(桃園13例、高雄8例),境外移入43例。

今本土案例皆出現於桃、高 桃園未知感染源還在追

近日傳出的本土病例多藉由同用餐場所為傳染途徑,包含2日前確診的桃園一退休人士(案18514),今日再傳出同餐廳一名用餐者確診,該用餐場所現已累積5例確診個案;及一週前確診之案18135,同餐廳用餐者今再添兩例,現累積共7例,而其中1例衍生出家人群聚感染(先生、女兒及兩位孫子),再進而傳播至其孫子就讀的幼兒園。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補充,前幾日桃園幼兒園傳出之感染源不明事件,經持續疫調追查後,隨著此家人群聚感染事件爆發,連結性也逐漸清晰,確認與案18135為相同傳播鏈。

目前桃園仍有5例確診個案感染源待釐清,而礁溪飯店群聚事件經基因定序後亦確認與桃機群聚事件病毒序列不相同,是為一獨立傳播鏈,感染源頭尚不明確,今再添一相關確診個案。

另外,高雄現無新增未知感染事件,皆由高雄港群聚感染再擴大,今添8名相關接觸者確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針對目前擴大採檢現況進行說明,包括:學測考生(案18492)相關接觸者221名,採檢結果皆陰性;海科大學生(案18309)校內採檢235人、校區周邊相關人士185人,共420人,採檢結果皆陰性。

輝瑞口服藥今到貨 陳時中:重視藥物多樣性 

今早輝瑞新冠肺炎口服藥到貨,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開心表示,在指揮中心的努力之下,台灣成為亞洲地區第一個同時備有默沙東及輝瑞兩種新冠口服藥物的國家。

經專家諮詢小組討論後,張上淳今也公布輝瑞新冠肺炎口服藥適應症如下:(1)具任一下述重症風險因子,包含年齡≥65歲、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含高血壓)、慢性肺炎、BMI≥25(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第85百分位)及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2)發病5日內且未使用氧氣(2)年齡≥12歲且體重≥40公斤新冠肺炎患者。

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在整體的藥物準備上,除追求「有效」外也格外注重「多樣性」。根據不同的病毒株,藥物需求也有可能相異,準備得越充足,更能針對不同需求來對症下藥,目前新冠肺炎相關藥物已有6種,未來也會持續新增。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本土+46、境外+46 桃園一夕再爆29例

本土疫情又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宣布,分別為46例本土個案及46例境外移入。

高雄港群聚案+12 桃園暴增29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12例全部是港區內,工作或聚會場合的相關人員,不過其中1例家住台南,因與高雄港區的確診者(18533)共餐,因此案歸高雄港群聚案,並持續進行疫調追蹤。

新增一位案18555,目前「感染源不明」尚在疫調中。另外,陳時中指出,關於桃園自貿園區群聚案,昨日於加值園區內、有兩家較嚴重的公司目前停工,其又匡列相關人員共2789人,進行採檢後新增5例確診,都是本國籍。此外,在居家隔離或集中檢疫所,出現第一次採檢陰性,第二採檢時為陽性,共計9例,因此亞旭今驗出14名個案,其中7位本國籍、7位外籍。

圖片

陳時中指出,「目前除了亞旭之外,其他公司若要陸續復工,整體大樓必須做好分流、不可共餐,以及自主健康管理監測,其餘公司開工,也要定期做快篩,而亞旭也將持續停工,需要再陸續進行採檢。」還有值得注意的是,有關昨日新增的龍潭退休人員,匡列採檢後,親姊姊與個案在餐廳用餐確診,在同餐廳也另揪出3例確診,其中1例為太陽能公司設計人員,他的媽媽也確診,在媽媽的足跡調查中也曾到桃園大湳市場。

陳時中表示,另外有一位案18348為單獨案件,今日新增2個案例,曾於同一餐廳、同一時段用餐,屬於來源不明的群聚。另外,案18530來源也不清楚,但叔叔、堂弟妹都確診,以及同幼兒園同學也驗出3位確診。

圖片

北部又現一名幼兒園師確診

而北部相關確診者中,由宜蘭礁溪的職場群聚延伸,其中案18495、18521在台北有16人聚會,造成2人染疫,確診房仲的蘆洲友人因一起吃火鍋也被傳染,陳時中接著補充,其他用餐的客人,也出現1位染疫,其職業是幼兒園老師,因此正展開相關匡列採檢中。亞東醫院一位病人與陪病家屬也確診,但由於目前沒有找到關聯性,因此視為單獨案件,由於兒子n抗體為弱陽性、母親為陰性,因此初步研判是由兒子傳染給母親造成。

愛唱歌阿伯上樓就喘,置換人工瓣膜重拾麥克風

「醫師,我爬幾階樓梯就會喘,好不舒服…」一名70歲阿伯原本身體硬朗,後來他察覺到自己的運動能力逐漸衰退,稍微一動就氣喘吁吁,爬樓梯也出現困難,整個人病懨懨。就醫後醫師檢查發現,這些症狀是「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引起,在醫師建議下,阿伯決定勇敢接受外科支架人工瓣膜置換開心手術,現在的他不僅恢復行動力,也能像從前一樣,與親友相聚歡唱飆高音。

人工瓣膜置換手術,每項環節都是學問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林明賢與新竹臺大分院急重症醫學中心主任蔡孝恩指出,上述病例並非特例。從心臟結構來看,主動脈瓣膜如同一道門,可維持血液循環暢通,避免血液逆流,當舊有瓣膜因退化而逐漸狹窄,這道門便無法完全開啟與閉合,此時心臟血流受阻,許多心臟衰竭的症狀便陸續出現,嚴重者甚至有猝死的風險。

目前重度心臟主動脈瓣狹窄,以人工瓣膜置換開心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少數年紀大或是其他共病症導致手術風險過高者,才會考慮採取經導管形式之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瓣膜置換開心手術時,醫療團隊會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無論是微創手術或傳統開胸手術,都需使用體外循環機(人工心肺機)維持患者全身器官血流以及生命;心跳暫停時間越短,對患者越有利。以新型態外科『支架人工瓣膜』來說,醫師置換瓣膜時只要固定三針,達到快速施放、大幅縮短心跳暫停的時間,進而降低手術風險;其他傳統類的人工瓣膜,雖然要縫比較多針,但也能藉由自動縫合裝置加速手術進度;透過新型手術科技的運用,手術風險可明顯降低,大幅縮短患者術後復原時間,讓民眾不再畏懼接受開心手術。

選擇人工瓣膜,需與醫師多討論

對於人工瓣膜的選擇,目前人工瓣膜主要分為機械型與生物組織型瓣膜,生物組織型瓣膜又細分為豬心瓣膜、牛心瓣膜,像近來引起關注的新型外科支架人工瓣膜材質便為牛心瓣膜。

在眾多人工瓣膜選項中,「血液動力學」是一項重要指標。林明賢主任解釋,人工瓣膜的血液動力學好壞,代表血液經過人工瓣膜的時候,這道門能否輕易被打開,若血液動力學較佳,代表血液流經人工瓣膜時較為順暢,不會因流速變慢、受阻而造成心臟負擔,與其他人工瓣膜相比,外科支架人工瓣膜的血液動力學相對較佳,不過除了血液動力學指標,在選擇人工瓣膜的時候,還有許多其他考量,建議患者須與心臟外科醫師充分溝通,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瓣膜。

圖片

▲新竹臺大分院急重症醫學中心主任蔡孝恩表示,良好的瓣膜血液動力學可以減輕心臟負擔,也是選擇人工瓣膜的重要指標。

定期接受心臟健檢,無症狀也要積極治療

林明賢主任表示,新竹臺大分院透過心臟內、外科與加護病房的跨團隊分工合作,每年為超過200名患者施行心臟外科手術,包括冠狀動脈、主動脈以及瓣膜手術,在竹苗地區提供完善的心臟疾病醫療服務。此外,新竹臺大分院也擁有竹苗地區唯一24小時待命葉克膜團隊,隨時應付各項緊急需求,成為專業心臟手術的堅強後盾。蔡孝恩主任也提醒,為了避免心臟功能受損,建議民眾定期接受心臟健檢。若有心雜音,且發現是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即使尚未有明顯症狀,也務必積極接受醫療諮詢與評估,由於每位患者情況不同,加上不同術式各有利弊得失,也希望患者傾聽專業醫師建議,共同討論出理想的治療策略。

暴力傾向者最怕又遇封城 「這幾招」助緩解情緒沸騰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國家都經歷過封城的防疫政策。為防止流行病蔓延,民眾非必要不得外出,進而也從中發現,當家人相處時間拉長,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發生的頻率與比例皆有攀升的趨勢。近來,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又逐漸升溫,會不會再度重返三級警戒或居家辦公誰都說不準,假使又落到全家人得關在一戶的情境,該如何及早發覺自己有暴力傾向並且預防暴力行為發生? 

以「指教」包裝暴力行為 施暴者常無自覺

首先,先來談談家暴發展可能的成因。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指出,在過去的台灣,不論是家庭教育或校園教育,「體罰」都是普遍可被接受的,而暴力行為無論是肢體暴力、言語暴力,常被賦予「I'm OK,you're not OK」這類指教式觀念,進而被合理化。一般而言,施暴者會認為自己的重要性、階級地位較高,等同於擁有絕對權力,進而發展成不自覺的暴力行為,同時也會低估這些行爲對受暴者的傷害。

舉例來說,當家人之間在分享生活,一方抱怨自己受到委屈、挨罵,另一方可能會直接說出:「是因為你笨!」這類攻擊性言語。胡延薇分享,臨床上常見有心理問題的孩童,其父母常未意識到自己講出的話已對孩子造成傷害。如何改善?或許父母在話衝出口之前可以先設想,若今天是對朋友或同事,是否會講出一樣的話,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不因關係親密程度或年齡大小而改變,施暴者常忽略這一點。

以「破壞、傷害」來發洩情緒 施暴者高風險群

另外,還有一種家庭暴力成因,是佛洛伊德提出之自我防衛機制(Self-defense Mechanism)中的「替代作用」(Displacement)。即施暴者在職場、人際關係等外部環境中遇上挫折,會將情緒轉移至親近的人身上,而此時,家人很容易首當其衝,變成遭受情緒宣洩的代罪羔羊。

然而在發展成暴力行為之前,能否藉由某些特質察覺自己或對方有暴力傾向?胡延薇提到,有些因素確實有機率助長暴力傾向的形成,如「生長環境」。

研究顯示,在成長過程中常目睹暴力行為,或是長期被壟罩在施暴環境中的孩子,容易發展成不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還有控制慾強、安全感不足、執著於權利但在外未得到滿足,如有以上特質又剛好缺乏自我肯定,危險性可能會更高,例如:常以憤怒時想破壞東西此類行為來表現。

自覺快發展成暴力行為前 「抽身」為第一要務

若能意識到自己的暴力傾向,胡延薇提供一些方式幫助緩和情緒:

(1) 深呼吸,儘速離開當下情境或情緒刺激來源,至社區或公園等戶外空間活動活動尤佳。

(2) 平時可儲存能幫助自己緩和的音樂,意識到怒氣值升溫時,將自己思想抽離改投入音樂中。

(3) 整理自己容易被哪些話語跟行為激怒,自我探討此類話語、行為是否真帶有惡意或貶意,練習換位思考。

(4) 積極參與相關情緒管理、壓力調適、人際溝通等心理健康線上講座,培養同理心。

(5) 與親密關係者一同進行伴侶諮商,彼此都需學會將氣話「換句話說」。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