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 自創咖啡健康學來養生

73歲的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仍然寶刀未老,一星期仍然保持看門診且開兩到三台刀,刀法還是「嚇嚇叫」。他說,「歲數大了,在器官上會輸給年輕人,人不要不服老,服老的心情要有,但也要有抗老的心態,只要用對方法,就可延緩老化。」從幾十年前開始,張金堅展開他獨創的「抗老撇步」,透過走路運動、喝咖啡、清淡飲食、專業、從事公益活動獲得成就感,還有經常保持愉悅的心情。 從1972年開始,張金堅行醫迄今已有47年了,在他的年輕年代,外科是大科,很多醫學系畢業生都很想進入外科工作,張金堅也選擇了和他外向個性比較相符的外科,外科醫師個性都比較爽直、判斷力強、行動力強,但也比較容易衝撞。 在台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總醫師訓練之後,張金堅就到鄭州路的台北市立中興醫院擔任外科主治醫師,不久,被當時的台北市立中興醫院院長、前總統蔣中正御醫熊丸拔擢為一般外科主任;一年後,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博士班剛成立,張金堅為了強化專業,也考進了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博士班。 受恩師陳楷模影響,成為乳癌權威張金堅會成為國內專致於乳癌的醫師,和他就讀博士班時的指導教授陳楷模有很大的淵源。陳楷模專精於小腸的大量切除及乳癌,張金堅回憶道,「陳楷模教授個性比較兇悍、嚴厲,外號雷公,在他底下,一定要戰戰兢兢,不能打迷糊仗,但是,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博士班畢業之後,張金堅帶著太太、一雙年幼兒女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行醫,一年多後返台,直接進入台大醫院擔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在當時擔任台大醫院外科主任陳楷模的麾下,順利的從講師升等為副教授、教授,之後,還躍升為外科部副主任、主任。

張金堅表示,當時求診的乳癌病人因為發現時都比較晚,乳房外表已經糜爛、腫瘤很大,甚至已經轉移了。因為沒有所謂的多科團隊,當時的化療又簡陋,放射線治療也不像現今的定位準確,在幫病人進行放射線治療時,經常會把病人的皮膚電得爛爛的,化療用藥也沒有標準治療流程,開刀就把病人的整個乳房連同腋下的淋巴腺全部拿掉。很多女病人因為罹病,老公外遇,跑走了,拖著生病的軀體照顧年幼的小孩及公婆;張金堅深覺女性乳癌病人真的很辛苦,也感受到以醫師為主的權威醫療環境,以及傳統乳癌治療的弊病和無奈。

成立乳房醫學會,跨科整合照顧

當醫療慢慢進步,乳癌可以選擇整個切除、部分切除的手術方式,乳癌的化療藥物也日新月異,張金堅深感,「乳癌照顧一直都是以醫師為主,缺少所謂的病理科、放射科、腫瘤科、腫瘤內科、藥師、心理師等,也沒有重建,這是個不完整的醫療團隊,對於相對弱勢的病人比較吃虧。」因此,張金堅決定要成立乳房醫學會,希望乳癌治療能多科整合照顧。 另外,在病人照顧方面,雖說陳楷模教授早在張金堅擔任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之前,已成立真善美乳癌病友俱樂部,但畢竟成員只局限在台大醫院治療的乳癌病友。因此,張金堅決定要擴及服務到全國的乳癌病友,於是在1996年成立乳癌防治基金會,是個跨醫院的全國性乳癌病友團體,也是全國第一個。 乳癌防治基金會成立22年,已落實全民乳癌篩檢衛教,關心罹病者的醫療及身心靈健康,並鼓勵國內學者進行乳癌的本土性研究,除了頒獎給國內傑出乳癌研究人員,每年定期舉辦大型病友會,邀請專家演講,同時讓病友們唱歌、跳舞同歡,並分享彼此的罹病經驗,鼓勵新診斷乳癌病友。基金會也因此獲得國家品質標章及特優基金會的獎項,以及張金堅個人的癌症終身成就獎。

醫技雖進步,別忘醫病平等

在很早年就投入乳癌診斷、診療的張金堅,對於21世紀的基因體醫學、精準醫療、分子醫學的時代,他認同,乳癌已經慢性病化,但是,他更關注在醫病平等的理念上。

他說,我們以一位慢性病人的方式對待乳癌病人,持續關心治療後的10年、20年後續追蹤,稱為「存活者的議題」,比如說用藥的慢性副作用,用藥後的智力是否變差,用了哪些藥物會對於神經末梢有損害,罹病後是否和社會脫離等,即所謂醫病共享的政策,疾病治療不是醫師講了算,還要和病人共同討論。

賢內助協助下,遵循一輕、二淡、三少、四慢原則

退而不休的張金堅,在關心病人健康之餘,也很在意自己的健康。身為外科醫師的他,邁入70歲之後,還能持刀平穩,開刀手不抖,維持良好的平衡感,和有開刀的體能,都要歸功於賢內助的協助,張金堅沒有肆意揮霍年輕健康的本錢,這些都是經年累月好好管理自身健康的成果。

在飲食上,張金堅著重吃得不要太豐盛,一輕、二淡、三少、四慢是基本原則。張金堅坦承,「前面三項,我都有達成,四慢是因為我是外科醫師,個性急,還在努力當中。」

◆一輕,不要加工品、鹽漬品,多吃蔬果,要原味的食材,少農藥、有機的食材,要洗乾淨,清楚食材履歷,當季的食材、均衡的飲食。

◆二淡,不要重口味,不要高溫烹煮食材,不要添加太多鹽,不要太油,不要太甜,不要太辣,不要太多的佐料,不要過量的燒烤,不要太多的烹調,烹調簡單,盡量少外食,三餐多在家食用。

◆三少,不要吃太飽,7分飽。 ◆四慢,要細嚼慢嚥。

重視早餐內容,開啟一天的活力

三餐飲食的調養,張金堅很重視早餐。早餐部分,張金堅的米飯等碳水化合物吃得少,爾偶太太會煮點稀飯吃,通常會準備小塊麵包,配點洋蔥、胡蘿蔔、堅果如核桃、杏仁,然後配點秋葵、酪梨、地瓜葉等蔬果。他說,秋葵5~6條,肚子就飽了;燙點地瓜葉,沾一點點醬油膏,就很美味了;另外,還來點荷包蛋,補充蛋白質。

中餐的話,因為要開刀、看診,就吃醫院的便當,飯只吃1/10的份量,主食的魚肉、雞肉和豬排等,只吃一半而已,青菜的部分就會吃完。晚餐則會豐盛一點,太太會煎煮新鮮魚,清湯中放點排骨、白蘿蔔,還會準備地瓜葉、菠菜、高麗菜等,盡量不要高溫炒,以汆燙、水炒方式居多。假如晚上有應酬吃大餐,隔天就會自動減量,大約減少一半的份量,應酬時,吃少量就好。

照顧植物,讓步調變緩慢、心情愉悅

運動方面,因為上了年紀,盡量選擇比較溫和的運動。張金堅一星期游泳一次,一次一個小時。平常會和太太結伴到鄰近的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繞園散步,可以走到7千步,加上平日看病人、上下樓梯、巡房等,加起來應該有1萬步。還好,有篇研究發現,日行7千步已經足夠了,會爬樓梯、但不下樓梯,因為要保護膝蓋的健康。

對於老人很重要的情緒管理,張金堅會選擇快樂的嗜好來做,他的快樂嗜好就是園藝和咖啡。他表示,盡量不動怒、不能急躁,並靠著喝咖啡、關照植物,讓自己的步調變慢,咖啡香氣、在一片綠茵中吸收植物釋出的氧氣,心情就會很舒適。

張金堅個是早起的鳥兒,但他也樂在其中,在夏天早上5點、冬天早上6點起床,喝200~300c.c.的白開水後,就會到頂樓整理花園,才下樓吃早餐,除了出國不在家之外,拔草、澆水、搬移植物盆栽,他天天報到,樂此不疲。

他的口號是:「園藝活動也是一種運動,也是心性的培養。」他看著植物一天一天地長大,花盛開,心情愉悅,就如同醫療人員細心照顧病人,病人就活得好,沒有好好照顧就會凋謝。

化身咖啡達人,自創咖啡養生法

張金堅愛上咖啡,是在台中澄清醫院擔任院長期間,在台中、台北往返的高鐵上聞到咖啡香,就起心動念想喝咖啡。他過去喝咖啡都會肚子痛、胸悶,30、40年沒有碰咖啡的張金堅,這次一喝就上癮了,覺得神清氣爽。

講起咖啡,張金堅的出發點仍是和健康有關的研究,特別是咖啡豆內含的高抗氧化物綠原酸、咖啡醇、雙萜類、咖啡豆醇等,對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牙周病、癌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都有助益,也有研究發現,喝咖啡可以延長壽命。他也走遍了國內外咖啡莊園,還與蔡崇煌醫師及梁捨烘焙專家分別著作了二本咖啡專書,真是一位咖啡癡迷。

由於過度烘焙會破壞咖啡豆內的抗氧

化物,所以,張金堅偏好喝淺焙咖啡,他說,生豆內含的綠原酸占9.6%,重烘焙就剩下4.8%,因此,利用輕烘焙,綠原酸等抗氧化物較不容易喪失。但是,即使是重烘焙,咖啡飲品中還是存在著這些抗氧化物成分,所以,也不反對喝重烘焙咖啡。

重烘焙有炭燒焦香味、巧克力的微苦澀感;淺焙有果酸、有水果香,國人比較偏

愛炭燒口味,對於果酸的接受度較低。

現在,張金堅每天喝3杯黑咖啡,他不主張加糖、奶精,糖不宜攝取過量,奶精則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反式脂肪酸,建議可以加適量的鮮奶取代。

咖啡不是神丹妙藥,仍有飲用禁忌

喜歡喝熱咖啡的張金堅說,喝咖啡不能過熱,咖啡在夏天沖泡時的溫度,最好是92~93℃,冬天時可以升到94℃,等到咖啡沖泡好、倒入容器內的溫度85℃是最香醇的。品嚐咖啡的時候,則差不多60℃左右不燙口,才是最適宜的溫度,喝太熱的咖啡,會傷害食道黏膜組織,增加食道癌的發生率。

當然,咖啡也不是神丹妙藥,骨質疏鬆症的病人、懷孕初期、小孩、胃酸過多、腹瀉腸胃不適者,都要避免喝咖啡。在喝咖啡的同時,需要補鈣、維生素D、多運動、多曬太陽,而且由於咖啡利尿,最好搭配一杯白開水,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

做自己想做的事,擁有滿滿正能量

最後,張金堅表示,「我現在還在開刀,我覺得專業還要持續保持,工作是一種快樂,也有成就感的滿足」。張金堅的身體硬朗,講話嗓門大而有力、很清楚,不像老人孱弱無力的聲音。

即使70歲高齡,擔任一家生技公司顧問的他,在每2個月的業務會議上,還被要求喊口號;他說:「就叫我來帶頭喊,好像聲音亮,生意就興旺,其他人都喊得不夠響亮,我一喊,聲音宏亮,士氣高昂,氣氛就起來了。」70歲的張金堅仍然擁有滿滿的愉快、樂觀、快樂能量。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社區感染大威脅 新傳播場域、新傳播鏈連環爆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1/14)本土案例11例,境外移入57例(落地採檢28例、居家檢疫29例)。

▲圖片提供/指揮中心

聯邦銀行案爆不停 西餐廳急召回用餐客人安排採檢

桃園中壢聯邦銀行職員至今共13例,隨著採檢結果陸續出爐,今日再添3例家人染疫,加上昨日篩出的1名確診家人,累積17例。至於經尾牙聚餐將病毒傳播至西餐廳之事件後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坦承:「對社區有威脅」,相關疫調仍持續進行中,目前3位員工、2位顧客確診,共5名累積案例。陳時中也指出,昨日已緊急請防疫醫師會同衛生局工作人員至西餐廳進行風險調查,依照預約名單與實聯制資料,召回用餐客人並安排採檢及居家隔離。

▲圖片提供/指揮中心

本土案例另有1例為居服員乾妹妹(案17507)之家人接觸者,在隔離期間一採陰,二採轉陽;2例為金嗓歌友會確診個案之友人(案17806)及其女友,案17806為桃園瓦城餐廳職員,陳時中表示,此案之前被匡列時已做隔離處理,社區威脅不大,唯其女友列自主健康管理,仍然有在社區活動,故也在積極進行相關疫調。

▲圖片提供/指揮中心

▲圖片提供/指揮中心

仁愛醫院護理師案 證實為新傳播鏈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仁愛醫院護理師基因定序結果今出爐,雖也是Omicron病毒株,但與桃機群聚及中興院區護理師序列皆不相同,而與曾照顧過之確診個案序列相同,也因此證實為新出現的傳播鏈。

境外移入數居高不下 陳時中:新增隔離處所因應

隨著境外移入案例逐漸上升,為維持醫療量能,陳時中宣布明日起針對機場落地採檢確診個案做分流。輕症或無症狀,符合新訂定指標之年輕個案,改送至加強版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而不符合指標之個案仍送至醫療院所。目前台北市已做好準備,陳時中說明,會由台北市首先開始收受案例,新北市現也即將完成相關設施設立並嚴陣以待。

陳時中補充,桃園作為國土入境之關,自機場、歌友會、聯邦銀行到現在的西餐廳,疫情逐漸緊張。指揮中心會盡其所能將匡列範圍觸手做延伸,目前匡列3天內接觸者是考量多方因素,包含採檢量能、感染期等,在這期間的親密接觸者列為居家隔離對象,超過3日期間的則列入自主管理對象。在這之中,集中檢疫所都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現已暫停一般民眾預約,待幾日後疫情獲緩解,會再逐步清零與桃園距離較近之集中檢疫所,供境外移入之輕、無症狀確診個案使用。

新冠病毒流感化? 錯!專家強調:是「感冒化」

新冠肺炎疫情已邁入第三年,病毒仍不斷變異,從Alpha、Beta、Gamma、Delta,到現在的Omicron變異株,漸漸發現感染後重症率和死亡率越來越下降,因此國內外不少專家認為新冠病毒將會走向「流感化」。對此,台大醫師、TIVS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也於《2021十大疫苗新聞記者會》,針對第二名「新冠病毒如同流感病毒一樣,未來將會不斷變種」提出不同想法,「我不太同意流感化,流感的死亡率較高,新冠肺炎變成『感冒化』才是趨勢。

人類平均每10年染一次冠狀病毒 症狀輕微不易察覺

李秉穎指出,流感(流行性感冒)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大流行、大突變,根據疾管署統計,台灣平均每年死亡人數約100至200,且每年都要打新的流感疫苗以預防疫情擴散,甚至會出現發燒、重症,這是流感的特點。

感冒則不同於流感,李秉穎接著以「冠狀病毒」(編按:並非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舉例,引起人類感冒有4種冠狀病毒,也會引起突變,且每年都會流行,可是我們並不會為此接種疫苗,因為症狀相當輕微,頂多鼻子、喉嚨不舒服一兩天就康復了,而根據研究調查,每人平均10年會感染冠狀病毒,只是大多是輕症所以沒有發覺,李秉穎強調「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會不停被冠狀病毒感染」。

李秉穎表示,「流感死亡率平均為千分之一,但這4種冠狀病毒引發的感冒幾乎沒有死亡率,我認為新冠病毒將來會成為第5種,因為它的生物特性本來就如同冠狀病毒。」未來新冠病毒會不停突變、不停穿透性感染,但就像感冒一樣,悄悄地來、輕輕地走。

專家揭輕症趨勢2重點 出國旅遊盼「這年」實現

病毒變種其目的並不是讓宿主(感染者)死亡,否則病毒容易滅跡,而是最好能一傳十、十傳百,永垂不朽,因此具有傳播力強,以及致死率下降的特點,而Omicron變異株確實造成傳染率上升、但死亡率下降,且輕症者越來越多。李秉穎也分析其輕症化趨勢有2大重點:

(一)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開始變多,下呼吸道感染變少,不像其他變異株可能導致嚴重肺炎。

(二)根據調查,Omicron疫情各國暴增,以英國為例,死亡率卻沒有因此大幅增加。(圖1、2)

圖片

▲圖1:英國Alphan、Delta、Omicron確診案例走勢圖。(翻攝自The Guardian官網)

圖片

▲圖2:英國Alphan、Delta、Omicron確診案例死亡人數走勢圖。(翻攝自The Guardian官網)

在在顯示新冠病毒未來將以感冒化呈現,對人類的傷害並不會像流感。時隔三年,全世界的民眾都期盼能夠安心出國的日子來臨,既然病毒現階段已走向感冒化,出國是否指日可待?李秉穎語帶保留說道,或許2023年有機會,當整個感染症狀變得很輕時就可出國,但新冠病毒對全世界而言,畢竟是全新的經驗,醫學史上從來沒有碰過這麼麻煩的病毒,因此也不能掛保證。新冠病毒不會滅跡,只得盼望染疫如同感冒的那一天,解封的日子才會到來。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Omicron來襲 COVID-19口服藥降低新冠肺炎重症機率

因應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Omicron變種病毒株,去(2021)年12月23日美商默沙東藥廠推出的「新冠病毒口服藥Molnupiravir」,通過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EUA。默沙東藥廠全球醫藥事務處SVP(Senior Vice President)Eliav Barr博士說:「Omicron與其他新冠肺炎病毒株相異處在於棘蛋白,而我們的口服藥物作用在新冠病毒其他部分,所以可以樂觀的表示,此藥對於Omicron也有一定的幫助。」根據研究結果顯示,Molnupiravir協助降低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之成人確診者30%的住院率及死亡率。

新冠肺炎口服藥 通過食藥署專案輸入及EUA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為積極因應新冠病毒(COVID-19)防疫需求,於今(2022)年1月8日邀請國內化學製造管制、藥學、毒理學、臨床醫學等領域專家召開會議,討論美商默沙東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的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品Molnupiravir專案輸入申請案。

而食藥署1月11日證實,經評估Molnupiravir的療效、安全性及使用的風險效益,例如不使用該藥物的情況下,疾病轉重症或死亡率概率為何,使用後可能產生之風險,並考量國內緊急公共衛生需求,由這幾方面下去權衡後,與會專家建議依據藥事法第48條之2規定,同意核准此藥專案輸入及緊急使用授權EUA。

重症高風險之成人確診者專用 注意事項搶先看!

新冠病毒口服藥主要目的,在於降低重症高風險族群確診後轉變為重症之機率,並非用來預防染疫,也不是所有確診者都建議使用。此藥適應症包含:(1)仍在發病5日內(2)具有重症風險因子,如60歲以上年長者、糖尿病、肥胖(BMI≥30)、慢性腎病、嚴重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癌症等(3)臨床上不適用其他治療之輕、中度新冠肺炎成人確診者。

而藥物何時進口,何時可開始用,食藥署回應,仍需待指揮中心統一說明,但就此藥使用方式,食藥署藥品組林意筑專門委員提醒民眾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1) 如確診新冠肺炎,發病5日內即需使用口服藥,並且應確實完成5天之完整療程,不可擅自停藥。

(2) 治療期間及治療後,需配合指揮中心的隔離政策,才能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的傳播率。

此外,食藥署強調,廠商也應於專案核准輸入期間執行風險管理計畫,以保障病人用藥安全。

參考資料來源:

《CNN》FDA authorizes second antiviral pill to treat Covid-19

居服員一疏忽導致銀行群聚案 指揮中心視為「重中之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6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例本土個案及51例境外移入,14例本土案例中有10名為前日公布聯邦銀行行員;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為50多歲本國籍男性,去年12月於越南確診,12月17日搭乘SOS專機返台,但肺炎嚴重仍於今年1月9日死亡。今日下午也有146.15萬劑AstraZeneca疫苗抵臺。

圖片

銀行30名員工13人篩檢陽性 曾於7日舉辦尾牙

於昨日爆出群聚的聯邦銀行,30名員工之中共有13人篩檢陽性確診,由於該分行1月7日時曾於西餐廳舉辦尾牙,目前該起群聚恐影響社區,被陳時中視為「重中之重」,其餘17名篩檢陰性員工以及59位家人都已集中隔離。同時也循實聯制足跡發出了3013封簡訊,陳時中呼籲收到簡訊的民眾可以前往篩檢站採檢,預計今天下午在銀行附近加開2處採檢站;部分銀行職員個案家中有在學孩童,已有6間學校暫時性停課。

圖片

居服員講電話移開口罩成超級傳播者? 羅一鈞:不符定義

而聯邦銀行感染源頭為案17472居服員,曾於去年12月30日及今年1月4日至銀行辦事,承辦的銀行員為案17630,也因此被感染。陳時中表示,疫調中從監視器中看到,居服員在銀行洽談中,有幾次因講電話有移開口罩,是否為可能傳染途徑?陳時中回應,不無可能,也有可能由傳遞的文件上傳染。

至於此名居服員是否為超級傳播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像是麻疹、水痘、新冠肺炎,「就目前坊間廣為接受的超級傳播者定義,應該是1傳10以上」。就這位居服員,主要連結的確診個案為家人、乾妹妹、照顧個案以及銀行行員,沒有到10位;雖然該案為銀行群聚源頭,但並不符合定義,請大家不要特別去用這樣的名詞影射感染者。

聯醫中興、仁愛院區護理師染疫 未傳播至社區

而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中興院區,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明,負責專責病房的案17570護理同仁、另一位護理同仁及友人,目前共3人。兩位護理同仁基因定序與被照顧的確診病人相同,推測由此病人身上得到病毒。但目前兩位護理同仁狀況良好,也已退燒。

圖片

而仁愛院區又新增一位護理同仁,同為照顧專責病房的確診病人,已接種兩劑疫苗,11日接種第三劑,但下午有發燒、流鼻水、肌肉痠痛症狀,隔日上午篩檢,發現確診(cT值16),立即匡列採檢隔離,共有25位同仁也匡列採檢隔離。非密切接觸者39位,36位陰性、3位待採。仁愛醫院目前只有單一個案,還沒有傳播出去的現象。

圖片

目前場所警戒措施並沒有要增強,但既有的規定請大家遵守,陳時中也再三提醒,昨日全球確診超過三百萬例,Omicron變異株在一個多月以內變成主流,目前沒有一個絕對組隔的方式,要多層次、多方向,像是戴口罩會降低風險,並非戴著就不會得,但可以降低傳染風險,也還是要勤洗手,尚未施打疫苗的民眾趕快施打,出入場所也希望民眾可以確實執行實聯制。

圖片

落地陽性率高,買PCR假證明? 指揮中心回應

自1月11日起長程航班旅客,入境皆需進行PCR落地採檢才能入境,截至今(13)日上午共計已檢出96人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明日將是春節前入境高峰,約有4200多人預定返台、後天3900多人,邊境防疫壓力大,不過接下來入境人數會逐漸減少。

入境陽性率達5-7% 網傳買假證明登機

今日新增51例境外移入個案,指揮官陳時中說明,12日共有8架飛機入境,旅客總人數是430人,確診者有24人,陽性比率為5.58%。13日上午僅4架飛機入境,入境旅客為180人,陽性14例,總比率為7.78%。

圖片

圖片

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預計明日入境人次為春節前高峰,約4200多人預定返台,這幾日執行落地採檢、陽性送醫,陽性率達5-7%,因此外界也有疑問,既然有兩日內PCR採陰證明,為何落地還是驗得到陽性?是否如同檯面下傳的有人購買「假證明」返台?陳時中坦言,「這是有可能的,每個國家都會有類似買證明的情形,但要說每個人都是用買的,也不盡然公平」

國外染疫比例高、採檢後染疫 或病毒潛伏期

為何已經有陰性證明,入境仍有陽性確診?陳時中解釋,入境陽性率高除了因為國外疫情嚴重、染疫比例高,也可能是潛伏期所造成的空窗期,也有另一個可能是他在採檢後的期間染疫。

目前國內規定登機前必須持兩日內PCR陰性證明,但病毒有潛伏期,Omicron潛伏期較短,假設潛伏期有3天,如果個案是在採檢PCR的3天前染疫,採檢當下就還處於潛伏期,等檢驗完、2天後搭機,則入境台灣時就會被驗出陽性;所持的PCR陰性報告只能代表5天前沒有染疫,如果潛伏期更長,空窗期也會拉長。

但要求陰性證明也不是全然無用,陳時中表示,現在平均每天都會有100多人,已辦理好相關手續但卻未入境,有些是準備不及,而大部分可能是PCR檢驗出陽性,因此無法登機,最高峰時有將近3、400人未入境,陰性證明還是可以減少入境時的確診人數。

疫情間聽咳就怕? 醫解析「急性、慢性」成因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時代,「咳嗽」成了人與人之間極為敏感的動作,再細微的聲音都會讓人繃緊神經。搭乘高鐵聽到隔壁座位的先生咳個幾聲,下意識會挪動身體保持社交距離;當自己是咳嗽的主角時,總強行鎖住喉嚨肌肉不敢出聲擔心鄰人異樣眼光,卻總在某一瞬間失守,以連續咳嗽聲聚集眾人驚恐的目光。

自然的反射動作 咳嗽不可怕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姜佑承醫師表示,咳嗽其實是種保護呼吸道的反射動作,可以將呼吸道的分泌物或是異物清除,但持續的咳嗽可能暗示問題沒有被解決,自行使用止咳藥物雖然可以暫時減少咳嗽頻率,令人擔心的是,怕因此延遲了某些疾病的診斷。

咳嗽區分為三類型 這些狀況需醫療介入

姜佑承醫師說明,依照咳嗽持續時間的長短,可以將咳嗽區分為三類型:持續三周內的急性咳嗽、超過八周的慢性咳嗽、介於三周至八周的則為亞急性咳嗽。

姜佑承醫師解釋,急性咳嗽最常見的原因為上或下呼吸道感染,比例高達七成至九成,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大部分會自行痊癒;至於其他病因,第一個會特別擔心長者是不是出現肺炎,或是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生急性惡化,甚至是心衰竭惡化,這些都是需要醫療介入的情況。

急性咳嗽 合併這些症狀要當心

此外,在處理急性咳嗽需特別注意是否伴随下列的症狀:咳出血絲、呼吸會喘、老菸槍但咳嗽頻率發生變化、體重莫名其妙減輕、吞嚥困難,或是聲音改變,都需要特別進一步檢查在原因,但即使沒上述警訊,只要咳嗽嚴重到影響睡眠,影響日常生活也可以至門診尋求協助。

慢性咳嗽治療 病因揪出來

而亞急性咳嗽的成因與慢性咳嗽部分重疊,且急性咳嗽通常會持續到慢性咳嗽。記住慢性咳嗽的成因有個重要特色,咳的久反而不全然是肺部的問題。姜佑承醫師表示,只有使用藥物止咳不去尋找原因,不僅效果有限且症狀無法斷根,更怕因此錯失疾病治療黃金期。

寒流來襲 上山追雪族做好這些準備 預防「高山症」 

本週二(11日)白天起強烈大陸冷氣團或大陸冷氣團南下,愈晚愈冷,甚至會來到10度以下低溫,呼籲民眾做好保暖禦寒的措施,除了各地氣溫驟降,高山降雪機率也大增,不少民眾蓄勢待發,準備上山「追雪」。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凱迪表示,海拔超過2500公尺以上,人就容易因為低壓、低氧、環境,而產生生理變化,甚至出現高山症,提醒民眾上山賞雪除了注意保暖,也可隨身攜帶氧氣瓶,以備不時之需。

高山症初期像感冒 出現這些症狀應多留意

看到白雪皚皚就急著往車外衝,當心保暖工作沒做好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楊凱迪表示,合歡山是開車就可到達的,所以高度的爬升相當快速,如果缺乏適應的時間,一旦在某個高度時,海拔空氣稀薄,就會產生明顯不舒服的症狀,而經驗不足的民眾,往往會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或是疲累,而讓自身暴露在高山症的危險之中。因此建議民眾剛到高海拔地區時,應先休息,待身體適應氣溫環境後再活動。

楊凱迪表示,高山症的症狀會因為缺氧出現疲累、喘、頭暈、頭痛,甚至還會吃不下飯和想吐,多數人會隨著適應環境而紓解,但也有人惡化,甚至出現急性腦水腫和肺水腫的情形,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改善,24小時內可能會致死,而「嘔吐」症狀是重要指標,民眾得要多加留意

上山追雪一下子溫差太大 當心腦中風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無法出國滑雪,只好改在國內賞雪一解無法出國之苦悶,但上山賞雪前,除了保暖衣物要準備充足,楊凱迪建議嬰幼兒、有肺部疾病、心臟病、貧血或血栓疾病的患者,可先尋求主治醫師的建議與評估,再決定是否定前往。而一般民眾可事先準備預防性藥物及隨身攜帶氧氣瓶,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無法改善身體狀況,「快速下山」是緩解高山症最好的方法。

山上賞雪除了要預防高山症,也要特別留意溫差變化而引發的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楊凱迪表示,經常在新聞畫面中,看到許多民眾猛然下車到雪地裡打滾,甚至有人直接脫去上衣挑戰低溫,其實這些都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如果本身有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而不自知,劇烈溫差的變化,對血管的刺激太大,有可能會誘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千萬不要因為貪一時刺激,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

冬天天氣變化大,除了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也容易因為氣溫的驟降增加急性中風的可能,楊凱迪呼籲有三高及年長者平時應多加注意保暖,除了身體的衣物,頸部及腳底的禦寒也很重要。另外,睡覺時建議放件外套在床邊,以利夜間上廁所或是早起時做好保暖,以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