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女嬰突全身皮膚呈燙傷樣 醫檢查嘆:感染傷口難發現

11個月大的萱萱過去生長評估正常,父母也總按時帶她接種預防針,因此除了一點點異位性皮膚炎的體質外,既活潑又健康。日前,她因全身紅疹、高燒40度被帶到醫院急診,抽血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明顯上升,且關節處、眼睛、鼻梁處都發紅脫屑、甚至脫皮,診斷為「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症候群」。

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症候群 出現紅疹、發燒才會發現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吳秉昇醫師表示,「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症候群」並不常見,因金黃色葡萄球菌廣泛存在於人體皮膚、鼻腔黏膜內,但不一定會有皮膚症狀,一旦感染,則以毛囊炎、膿皰、蜂窩性組織炎較為常見;會造成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症候群是因為該細菌感染後,釋放出脫皮毒素,毒素隨著血液循環流到身體各部位,引起表皮脫落,但由於看不出造成感染的傷口在哪裡,往往要到孩子身上出現紅疹、發燒時才會被發現。

身體4處最常出現 避免抓搔防二次感染

皮膚以皺摺處如:眼睛周圍、鼻梁、腋下、胯下等最常見出現症狀。吳秉昇醫師指出,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症候群的病程不會因為用了抗生素就立即停止,會從紅斑、脫屑、水泡、脫皮、滲出組織液到皮膚乾裂持續演進,嚴重者則會因為組織液流失而導致電解質不平衡、脫水;要是孩子因疼痛不堪伸手抓搔,則會致使傷口破皮,二次感染,不得不謹慎。

脫皮毒素僅影響表皮 藥膏、抗生素治療可痊癒

吳秉昇醫師提到,一般燙傷會傷到真皮或皮下組織,留下大片傷疤,但金黃色葡萄球菌釋放的脫皮毒素只會影響表皮,所以小朋友可以復原到生病前的軟嫩肌膚。一般來說,罹患這個疾病,乾裂脫皮的皮膚範圍並不大,以藥膏和抗生素治療即可痊癒;不過,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症候群在目前無確切避免的方式,若孩子的皮膚出現不明原因的紅疹、脫皮,務必帶往就醫,並配合醫師治療。

疫情下憂鬱症狀暴增3倍! 研究「養狗」有助降低憂鬱與負面心理

COVID-19病毒造成全球大流行近2年,「百年大疫」不僅奪去數以百萬人的性命,在經濟、社會層面更造成嚴重影響,升高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僅在美國境內就有研究發現,COVID-19大流行期間,民眾出現憂鬱症狀的比例上升近3倍。面對病毒威脅、人群隔離的人們,更需要擁有足夠的社會支持。

研究:養狗提供社會支持感 幫助疫情期間減少憂鬱

社會支持是指人們能夠獲得「被照顧感」,以及感覺被愛、被尊重、社會歸屬感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社會支持不僅影響心理,也會影響人體的心血管、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的健康。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人們普遍面臨缺乏人際交流的,形同「半孤立」狀態,養寵物對於心理健康的益處得到重視。近期一項研究就宣稱,疫情期間有養狗的族群,憂鬱症狀評分明顯較低。

研究團隊收集768名養狗者,以及767名有意願養狗的對照組,透過2種寵物量表,以及4種心理健康量表,包括社會支持量表、憂鬱症量表(CESD-R)、廣泛焦慮症量表(GAD-7)、牛津幸福問卷(OHQ),評估兩組成員在病毒大流行期間的心理健康。研究團隊指出,在社會支持量表中感受分數低者,憂鬱量表的分數高出近3倍以上。

研究報告指出,無論是否養狗,人們的心理健康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在養狗的受訪者身上,顯示出他們感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有養狗的受訪者的憂鬱症狀評分也明顯低於對照組。研究團隊宣稱,養狗可能為人們提供更強的社會支持感,有助於減少COVID-19疫情造成的負面心理影響。

養狗對健康也有壞處? 學者:研究結果可能被誇大

研究團隊在文獻回顧中指出,寵物夠可能增強人們的正面情緒,並減少悲傷、焦慮、孤獨感,替飼主帶來社會支持感,尤其是在面臨離婚、親人過世的壓力事件中,能幫助人們情緒穩定與情感支持。 不過,並非所有研究都認為養狗對人類的健康產生正面幫助,也有研究發現養狗會增加飼主的壓力水平。新的研究也認為,無論是否養狗,兩組受試者在疫情之下的焦慮感與幸福相差無幾。 Joe R. & Teresa Lozano Long 醫學院(LSOM)精神科教授Stephen L. Stern則認為,這項關於養狗與疫情期間心理健康的研究設計與結論都有可議之處,首先樣本數僅只768人,無法確認對整體人群的代表性。另外,除了養狗之外,兩組成員可能還有其他變因影響心理健康,甚至所在國家地區的疫情流行程度也不同。Stern 教授認為該項研究的結論過於誇大,而且兩組在評分量表上的差異也並不顯著。 資料來源:

〈Depression, anxiety, and happiness in dog owners and potential dog own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文章授權提供/潮健康)

疫情升溫不用怕 WHO提出「非藥物介入措施」應對

全球疫情確診數於2022年新年的第一週急遽上升,而台灣近來也傳出零星個案,在此情況下,除了新冠肺炎疫苗與醫療協助之外,還有哪些事情可以提高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非藥物介入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可分成個人保護、環境保護、社交距離、旅遊相關措施,對人民來說是最易觸及、易達成之保護方式。適用在任何傳染病或其變種病毒株,甚至當醫用疫苗追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時,研究數據顯示,NPIs仍能有效降低傳染病在社區中蔓延及改善確診數日創新高的情形。

一、 個人保護措施

(1) 手部衛生:勤洗手,無論是使用肥皂、清水或酒精性清潔用品,都能協助減少病原體藉由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

(2) 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咳嗽、打噴嚏或擤鼻涕時,使用可拋棄式紙巾遮掩口鼻,減少病原體藉由呼吸道內飛沫傳播。

(3) 口罩、面罩:不是只有已確診或出現相關症狀的個案需要,無感染徵兆的人也要戴口罩,才能降低感染風險。

二、 環境保護措施

(1) 物品表面清潔:常用的物品表面要規律清潔有助於減少病原體傳播。

(2) 其他

三、 社交距離措施

(1) 接觸者追蹤:匡列可能與確診案例接觸過的個案並要求其進行隔離。

(2) 出現相關症狀者自我隔離:在規範時間內限制有症狀者的移動,無論是在家或在特殊場合,及其日常用品都要跟他人隔開。

(3) 暴露於感染風險者進行隔離:不論是曾接觸確診案例、疑似案例,或是短時間內曾前往高度感染區域者,皆進行規範時間內隔離。

(4) 校園暫時關閉:當觀察到病毒已在社區或校園內擴散時,可讓校園暫時關閉,或可做為提早規劃,在疫情開始急速蔓延之前先行進行。

(5) 工作場域關閉:當觀察到病毒已在工作場域內擴散,關閉相關工作場域,或可做為提早規劃,在疫情開始急速蔓延之前先行進行。

(6) 工作場域防疫措施:減少同僚之間面對面互動需求及時間長度。

(7) 避免群聚:包含大型會議、演講、宗教活動、國家或國際間大型活動。

四、 旅遊相關措施

(1) 旅遊建議:遵循各國政府宣告,兼顧合法性及經濟考量之官方建議。

(2) 出入境篩檢:對旅客進行全面篩檢,避免其自他國帶入,或自本國帶出病原體,進而減少病毒在國際間蔓延。

(3) 國家內旅遊限制:藉由限制國家內之旅遊來預防或限制病毒傳播。

(4) 關閉邊境:限制前往高度感染區域旅遊或自高度感染區域來的旅客,防止病毒擴散。

防疫戰績需靠個人努力 加上政策適時規範

WHO提出之NPIs列表中,雖有部分需經政府依各國情形判斷,但民眾仍可以針對個人可達成的事項,包含個人保護及環境保護等進行自我管理,增加抗疫保護力,不僅保護自己,也能同時保護周遭家人、親友。

資料來源:

《WHO》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329439/WHO-WHE-IHM-GIP-2019.1-eng.pdf?sequence=1&isAllowed=y

乾癬患者可不可打新冠疫苗? 5大迷思一次破解

在台灣,每1千人中就有5人患有乾癬,目前國內患者約10萬多位,乾癬俗稱「牛皮癬」、「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的免疫疾病,因乾癬患者的免疫系統失調,誘發持續的發炎反應,所以不只是侷限在皮膚上,其他器官也可能受影響,是全身性的疾病,而乾癬的皮膚症狀是來自慢性發炎所引發的角質細胞增生。

乾癬共病多 嚴重恐影響日常生活功能

乾癬病灶最常出現在頭皮、手肘與膝蓋,但也可以在全身的任何部位,帶有紅色斑塊,合併表面白色脫屑外,部分病友會出現大面積皮膚泛紅,或者出現膿疱並伴隨發燒及倦怠感。由於乾癬是全身性疾病,因此可能會產生其他共病,例如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肝腎臟疾病以及產生憂鬱焦慮等心理症狀。乾癬的治療方式包括照光治療、外用藥膏、注射生物製劑及口服藥物。

另外,乾癬也可能會引發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發炎性關節炎,可能會影響到身體各個關節,像是脊椎、手指和腳趾,若關節持續發炎,除了嚴重疼痛,還可能造成關節變形,影響到翻身、站立、行走、手拿東西等日常生活功能。不過,研究顯示,乾癬性關節炎及早接受治療,關節破壞加重的風險越低。

乾癬迷思1:乾癬會傳染嗎?會根治嗎?

乾癬不會傳染,但目前也沒有治癒的辦法,但若能好好配合醫師治療,降低病灶面積和嚴重度,就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乾癬迷思2:乾癬患者一定會罹患乾癬性關節炎嗎?

乾癬患者不一定會罹患乾癬性關節炎,兩者也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而大部分病人是先診斷出皮膚症狀後才出現關節疼痛,若出現了關節疼痛,請務必盡速告知醫師並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相關症狀,若能早期發現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接受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相關併發症風險。

乾癬迷思3:生物製劑是壓制免疫系統控制病情,一旦停藥就會復發?

生物製劑會透過阻斷免疫細胞間的訊息傳遞而減少發炎,一定要遵循醫囑用藥來控制病情,不可自行停藥。

乾癬迷思4:多多購買保健食品補身可對抗乾癬?

至於乾癬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進行照護呢?一般建議患者可適量攝取魚油、新鮮蔬果。但人參、靈芝或其他增強免疫力的食補可能會過度促進免疫反應,建議避免使用。

乾癬迷思5:乾癬患者打COVID-19疫苗會加重病況?

目前台灣12歲以上民眾,經醫師評估後皆可接受新冠疫苗的注射。但由於乾癬治療的藥物會調節免疫功能,所以施打新冠疫苗前務必要諮詢醫師,與醫師一同安排安排治療藥物與疫苗施打的規劃。

參考資料: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與台灣乾癬協會共同制定之《乾癬治療尋夢之旅》衛教工具書。

外國人全面禁止入境 陳時中:邊境防疫最高等級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1/7)新增4例本土病例(案17368、案17369、案17370、案17371),境外移入新增58例,仍以美國35例佔比最多。其中,本土案17368、案17369、案17370三例皆為金嗓歌友會相關案例,案17371則為機場保全,截至目前為止,桃機群聚感染事件衍發之案例累積共11例。另外,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防疫計程車司機(案17240),原判斷為機場清潔人員(案17230)相關個案,今日基因定序結果出爐後雖同為Omicron病毒株,但基因序列不同,改列為獨立事件。

而前天確診時CT值最高,症狀出現最早之案17307,今日雖有CT值下降現象,但根據N抗體為陽性的結果,仍研判為桃機群聚感染事件的感染源頭。

案17230相關確診個案關聯圖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接觸傳染高風險區域 機場保全全面擴大採檢

陳時中表示,由於確診之機場保全,平時與入境旅客接觸較為頻繁,不排除為藉由接觸行李輸送帶區域或協助拖送行李而間接感染,現也擴大採檢其餘機場保全共388名,105名採檢結果陰性,257名檢驗中,26名待採檢。

機場保全擴大篩檢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世界各國疫情皆升溫 入境者全數列為高風險

近來美國境外移入案例大增,不少民眾詢問是否需對自美國入境者採取個別應對措施,對此陳時中回覆,國外疫情急遽升溫,美國境外移入案例數最多,不能排除為旅美台灣人比例最高。以目前國際疫情概況而言,近7日每百萬人口確診數最高國家為安道爾,約有4275人;英國2719人;美國則是1781人,因此僅針對美國入境者調整措施並不足以應付新冠病毒。

最新國際疫情概況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陳時中強調,目前不只美國,自任何國家入境皆會視為自高風險區域返國,現行措施已全面禁止外國人入境,僅持本國國籍旅客可入境且全數進行集中檢疫,已是國際間邊境防疫措施最高等級。

警戒等級暫不升級 落實自我管理

大型集會活動停不停辦?警戒等級是否調整?陳時中回應,在目前本土案例仍可追蹤、能匡列的狀態下,指揮中心尚不會提高警戒等級,提升基礎劑覆蓋率及提升追加劑施打率才是第一優先。陳時中也提醒,在此期間民眾仍需做好自我管理,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多的場合。

追加劑間距縮短為 陳時中:建議不要「3個A」

陳時中宣布,自1/7起COVID-19追加劑縮短為至少「12週」。民眾要特別注意,若一、二劑基礎劑皆施打AZ,追加劑即不建議再接種AZ,建議接種莫德納(半劑量)、高端或BNT,而混打族群則不在此限,陳時中說:「簡而言之就是不要『3個A』。」

追加劑建議施打廠牌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新冠肺炎全球確診數逼近三億 專家指出歐美淪陷主因

近來歐美各國確診數急遽上升,專家們認為疫情再起,主因為兩劑疫苗保護力效期平均約7個月,現已臨近效期,因此各國也在陸續推行接種第三劑疫苗。但根據研究顯示,前兩劑疫苗接近失效再加上第三劑尚未普及,導致目前全世界國家平均疫苗保護力僅剩36.98%。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指出,疫苗保護力低下為待解之題,而歐美大部分國家非藥物介入措施(NPIs)卻仍呈鬆綁狀態,這也連帶解釋了為何各國現今難以防守Omicron病毒株入侵的現象。

長假結束後確診數飆升 美陷入病毒暴風雪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范僑芯講師說明,美國因聖誕、跨年假期剛結束,人民境內移動幅度大,單日確診數屢創新高,高達108萬人,使得住院、ICU人數大幅增加,醫療量能再度陷入緊繃狀態。

而美國為了避免醫護工作人員短缺,也於去年(2021年)頒布緊急指南,宣布無症狀醫護人員,於檢測陰性後7天內可返回工作崗位;以及完整接種過疫苗的醫護人員,在接觸確診個案後仍不需隔離,僅需於接觸後2/3/5/7天進行檢測,但范僑芯講師強調,實施後觀察近一週以來醫護人員確診比例,發現有明顯上升趨勢。

分析一個月內境外移入案例 Omicron、Delta佔比逾九成

根據美國CDC報告指出,美國Omicron確診者比例於去年12月底即已達59%,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張維容博士表示,近一個月來台灣境外移入512名個案經基因定序結果分析後,發現確診Omicron病毒株比例約佔54%;Delta佔45%左右。Omicron多自美國及英國傳入,而Delta案例則多來自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

施打追加劑搭配NPI措施 防範Omicron擴散

面對國外日漸升溫的疫情,台灣也不能掉以輕心,陳秀熙教授針對台灣疫苗接種概況進行說明,目前兩劑完整施打率約68%且仍在效期內,第三劑施打率約0.7%。未來若能將前兩劑疫苗施打率提升至90%,且針對未施打疫苗者加強密集檢測,並儘快實施醫護人員、高齡長者、長照工作人員及其他高危險族群之第三劑疫苗接踵,搭配基本NPI措施,對於新冠疫情或甚至Omicron病毒株防範,應能起到相當程度的效用。

而近來防疫旅館染疫事件頻傳,本土Omicron案例也是機場相關工作人士,代表入境檢疫、防疫措施仍有進步空間。陳秀熙教授表示,機場與防疫旅館服務人員及其同住家人,施打第二劑疫苗超過五個月後,應追加第三劑,另也建議返國旅客在出發前14天先接種第三劑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疫情不敢外出活動 「智慧運動」助肌肉骨骼不流失

這兩年國內因新冠肺炎疫情,許多活動被要求取消或延後辦理避免群聚感染。過去,以實體集會方式辦理團體運動,若不改變,健康促進活動將因此停擺,民眾無法參加運動團體,也因為減少移動,導致日常身體活動量大為降低。

骨骼肌肉漸流失 體能活動可預防

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醫師表示,人體骨骼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年過40歲肌肉量會以每十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十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體能活動在第一級預防醫學中相當重要,不活動(inactivity)對健康影響甚鉅,銀髮族需要特別關注是否因加速肌肉流失導致衰弱與慢性病惡化;而身體活動量較少,罹患新冠肺炎預後也較差。

智慧健走不停歇 線上跑團有溫度

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特別規劃辦理「百貨公司集合健走LET’S GO」推廣城市空間運動;「健走的風景手機圖文徵選」行銷個人智慧運動;並透過辦理「智慧健走」及「星光跑團」輔導社區成立智慧運動團體改變傳統運動模式。

臺北市信義區中行里林美君里長分享社區運動團體e化經驗,里長與長輩願意進一步學習使用智慧手機或電腦,是智慧化的第一步;但是民眾參與線上課程、運用運動APP紀錄及Line群組需要一對一教學,其實並不容易,透過介入模式改變及健康服務中心的輔導,參加人數不再受里辦公處場地空間限制、也減少氣候及家務忙碌的影響,里民可在家與家人同步上線運動。

持續運動好健康 疫情改變動方式

物理治療師陳雅玲表示,減少活動引起的負面結果,超乎想像,如原本有規律運動習慣的長者,疫情期間擔心被感染不敢外出,幾個月後不僅體重增加了好幾公斤,出門連走路都覺得喘,且減少與人社交互動,不只造成肌肉僵硬與痠痛,增加肌少症的風險,更會增加便祕、失眠、憂鬱症的傾向,建議每日在家以椅子輔助進行簡單的肌力運動及伸展運動,維持肌肉骨骼健康。

新本土案例CT值高 機場群聚事件源頭可能換人?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1/6)新增3例本土病例(案17307、案17308、案17309)、40例境外移入,其中以美國24例佔比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另有一案17127前幾日列為境外移入,經基因定序確認與案17073同為Omicron病毒株,且僅相差一位點,證實為台北防疫旅館內感染,改列為本土案例。

今日確診數(1/6)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是誰先感染? 今日新增案例症狀出現最早

陳時中解釋,今日新增3例本土病例皆非機場清潔人員(案17230)同班通勤巴士乘客,但因仍有共同教育訓練,或共同清潔場域的連結性,於其他空間傳染也不無可能。但通勤巴士的部分,陳時中也坦承,部分員工不僅未按照表列名單搭乘,也未按固定座位表乘坐,有混搭、混坐的情形,造成疫調遇上困難,目前已將相關清潔工作人員全數列入隔離名單,通往機場之通勤巴士也嚴格要求實施固定梅花座,如要更換車班需先報准,以期降低關鍵時刻的疫調誤差。

此群聚感染事件至今累積8名案例,其中案17307經檢測CT值為33.8,體內病毒量較低,似已為感染後期,出現相關症狀日期也是所有個案中最早,陳時中表示,確診時序需更多資料供調查佐證,目前無法輕言判斷。

陳時中補充,已完成此8名案例的同住家人及第一層接觸者採檢,全數為陰性,而社區或第二層以外接觸者則仍在調查中。近幾日針對機場防疫車輛與清潔外包人員擴大採檢共1300餘名,採檢結果也已全數出爐,除已公布的這幾名病例之外,其餘採檢皆為陰性。

案17230相關確診個案關聯圖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Omicron傳播力強 提升專責病房數量嚴陣以待

陳時中指出,Omicron傳播力相當強,各國單日確診數都有上升趨勢,為及早因應各種可能性,現已展開醫療應變計畫,確保醫療量能足以負擔。計畫內容包含要求北北基桃各應變醫院在3日內將急性、一般病床總數20%作為專責病房;北北基、宜蘭、桃園、新竹縣及苗栗內500床以上之急救責任醫院,於3日內開設急性、一般病床總數5%作為專責病房。

因專責病房僅能收治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且以一人一室為原則(如為同住家人確診,經患者同意後可兩人一室),陳時中也希望民眾儘量配合,若非急性疾病,於這段時間內儘量避免住院。另外,專責病房動線及分艙分流都要確實規劃,才能防範未然。

行動不便長者 可多加利用「疫苗到宅接種」服務

指揮中心莊人祥發言人提醒,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75歲以上長者疫苗施打率仍有進步空間。呼籲接種第一劑時有出現副作用的年長者,與醫師諮詢,看第二劑適合施打哪一種疫苗。另外,莊人祥提醒,若家中長輩行動不便,各地方政府衛生局都有提供到宅接種服務,有需求民眾可多加利用。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