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好消息! 機場群聚基因定序結果出爐,新冠口服藥過EUA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1/12)新增4例本土病例,境外移入新增92例,其中58例為長程航班落地採檢案例,陽性率約9.28%;34例為居家檢疫採檢案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正值新舊措施交接期,境外移入案例數字會較高,但隨著落地採檢的實施時間推移,未來居家檢疫採檢案例也會逐漸下降。

居服員接觸者添三例 另新增一例醫院看護獨立事件

針對現已知傳播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

(1) 機場清潔人員(案17230)群聚事件無新增案例,唯基因定序結果陸續出爐,證實案17230及歌友會相關個案的病毒基因序列,皆與12/24境外移入之確診個案相符,應由境外移入感染源帶入病毒再經職場間接接觸感染。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2) 機場手推車工作人員傳播鏈中,居服員(案17472)同場域接觸者添3例確診案例,基因定序結果,彼此之間幾乎全基因序列相同,初步排除機場外其他感染源的存在。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3) 台北某醫院護理師(案17570)傳播鏈,今日無新增案例。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另有1名本土案例,為醫院看護,曾在去年(2021年)接觸確診個案,去年9、12月各採檢一次均為陰性。近日因工作需求前往採檢後確診,目前匡列接觸者1人已列居家隔離,其餘現仍進行疫調匡列中。

確診者解隔條件再調整 如隔離病房緊繃有因應措施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出,之前針對無症狀或輕症並且已無住院需求之Delta確診案例,有特別規定較嚴格的解除隔離條件,但在最近一次專家諮詢小組會議中,因應Omicron病毒株的出現,決定調整確診案例之處置及解除隔離治療條件,不再根據不同病毒株實施特定規範。最終修訂條件對於初次呼吸道檢體病毒量低(Ct值≥30),且同時符合下列3款條件者,可解除隔離治療,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1) 無新冠肺炎相關症狀(或有症狀但為其他病因所致)

(2) SARS-CoV-2 anti-N抗體陽性

(3) 追蹤兩套呼吸道檢體SARS-CoV-2 RT-PCR結果為陰性或Ct值≥30,第一套採檢時間為確診後2日內;第二套採檢時間與第1套應間隔至少24小時。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新冠肺炎口服藥過EUA 適應症搶先看!

針對現今國際間使用且亦有觀察到效用的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品,台灣過去並未通過緊急授權使用,因此也未列入新冠肺炎治療指引之中,而食藥署昨(1/11)證實已通過專案輸入及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張上淳召集人補充,該藥物目的在於防止輕、重症成人確診者演變為重症,其適應症為:(1)發病5日內(2)具有重症風險因子,如年紀大、慢性病、癌症、體重過重等族群(3)臨床上不適用其他治療之輕、中度新冠肺炎成人確診者。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天冷百人掛急診 「背後原因」曝光:小心你是下一個

因為東北季風影響,最近日夜溫差大,而且冷氣團即將報到,全台大幅降溫,明顯有感。近日許多民眾因為身體不適就醫,衛福部南投醫院光週末兩天便有上百位民眾至急診求診,其中更有多位心臟衰竭、嚴重感染、顱內出血,與血糖失控之患者緊急安排入加護病房治療。

溫差大、氣溫低 易誘發腦血管疾病

溫差大與氣溫低會使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並增加腦梗塞與出血的機會。不僅腦血管疾病會增加,南投醫院心導管中心嚴元鴻主任也指出,如果同時又產生冠狀動脈攣縮甚至脂肪板塊破裂,便會產生心絞痛,進一步導致心肌梗塞或致命心律不整等急重症。

輕忽飲食控制 恐引併發症

此外,若患者冬季飲食不積極控制,則容易引起血糖失控,進一步導致高血糖併發症。嚴元鴻主任提及,低溫環境也對糖尿病患者的神經與血管有害,擁有糖尿病神經病變及末梢血管病變的患者,因為對溫度的敏感性較低,提醒洗澡、泡湯時應特別注意水溫,或是使用暖暖包時需要注意時間,避免低溫燙傷。

養成日常良好習慣 如有不適應立即就醫

天氣劇烈變化對慢性病患容易有不良影響,嚴元鴻主任建議,慢性疾病患者應遵從醫囑,規則服藥,定期量測血壓、血糖,儘早戒菸,保持作息正常,控制飲食。在寒冷的冬天做好保暖工作,盡量少出入溫差大的環境,若出現不適,請就醫進一步追蹤診治;尤其是年長者、慢性疾病患者及擁有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史之患者應多加注意保暖,避免讓身體暴露在溫差過大的環境。

本土疫情升溫 春節恐釀大波感染 醫:這7天是關鍵

Omicron疫情橫掃全球,不僅創下美國單日(1/10)113萬確診的紀錄,就連台灣本土疫情累計已達31例,可說來得又快又急,不過國外也有不少研究表示,染疫的人大多為輕症已朝向「流感化」,且疫苗覆蓋率越來越高,許多人認為代表疫情邁向結束,未來人類將「與病毒共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周百謙表示,Omicron是完美風暴下突變的病毒,造成宿主無症狀或輕症,這也是目前疫情大流行的主因。

越「溫和」的病毒 越容易流感化

何謂「完美」風暴突變的病毒?周百謙表示,該支病毒身上有多重突變(棘蛋白上共32個突變),卻不至於造成被感染者快速死亡,會使抵抗力不好,或抗體不佳的人形成重症,目前全世界疫苗覆蓋率越來越高,所引發的突破性感染,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生命威脅。經過如此多重篩選之下,該病毒反而不會造成人類死亡,而是持續的傳染,讓病毒可以不斷存活、繁衍下去。

周百謙表示,太強的病毒反而不會大量傳播,歷史上有名的案例,如中東的MERS(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多年前令人聞風喪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皆是因宿主被感染後快速死亡,病毒來不及傳播因而滅跡,周百謙認為越是溫和的病毒,越會造成流感化。

全台2百萬人沒打疫苗 春節恐釀大波感染

病毒邁向流感化趨勢,大多是輕症或無症狀,針對台灣近期升溫的本土疫情,恐怕病毒仍潛藏在你、我之中,周百謙強調,由於台灣目前約有2百萬人尚未接種疫苗,且即將要過年了,在大量的返鄉人潮中,可能潛藏著已經感染新冠肺炎的案例,再加上春節天氣冷,會造成免疫力下降,若此時感染新冠肺炎將引發更高的重症機率。

周百謙建議,1月到3月,政府應維持邊境管控措施,等到全台尚未接種疫苗的人口小於5%(約10萬人),起碼此冬天,可因疫苗覆蓋率的提升而達到群體免疫,也能進階保護到因身體疾病、或其他不可抗力之因素而無法施打疫苗的民眾,一直到夏天、秋天,當轉為潮濕、高溫的氣候環境,病毒複製力就會下降,才能讓這些流感化的病毒真正的減少被感染者的重症與死亡率,這3個月為關鍵期,要好好守住,同時也避免醫療系統崩潰。

本土疫情升溫 春節能聚餐、拜年嗎? 

周百謙表示,就目前台灣本土疫情來看,尚要觀察這3-7天(1/10-1/17)桃園與北部的疫情發展,若發現病毒的蹤跡從北部移往南部,恐引發全國性感染,因此若本次藉由指揮中心、地方政府與醫療單位所實施的第一圈、第二圈的防疫管制,以降低病毒傳播到南部的機率,並且建議南部也須實施PCR抽檢,即時揪出感染者,周百謙認為,這7天是關鍵期,大家要一起同心協力度過這一波傳染熱期。

周百謙再次強調,目前全民依舊要「小心為上」,病毒雖目前初步被控制在北部地區,但現在交通工具非常發達,仍有傳染風險,而中、南部雖暫時沒有出現本土疫情,但目前的快篩機制並沒有全台實施,因此恐有隱形的傳染者沒有被揪出,因此周百謙呼籲民眾,盡量不要參與公共活動,若要出席,口罩、消毒應謹慎做好,室內、室外都必須按照指揮中心指引的防疫措施,保護好自己,降低自身被感染或社區感染的可能性。

本土案例再添一鏈 專責病房護理師曾照顧Omicron確診個案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1/11)新增12例本土病例,境外移入新增58例(不含今早實施落地採檢之確診案例),以美國27例佔比最多。

指揮中心陳時中指揮官指出,今日零時開始實施之「落地檢驗」措施,目前為止針對五個航班,共217人進行採檢,總確診數為17人,陽性率約為7.8%。

目前三條傳播鏈 民眾需提高疫情警覺

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本土案例可大致分為機場群聚案、機場手推車工作人員相關傳播鏈,及台北某醫院院內確診個案。

(1) 機場群聚案新增2例,皆為確診者同住家人,匡列後確診。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2) 機場手推車工作人員相關傳播鏈則新增7例:居服員(案17472)家人再添兩位確診;居服員乾妹妹(案17507)任職的電子工廠,目前累積5例確診,現已緊急停工並匡列職場相關接觸者共280名,於集中檢疫所等待檢驗中;另昨日確診之安親班孩童,其母也於今日確診。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3) 台北某醫院院內確診個案,是為專責病房護理人員,1/7例行採檢陰性後於今日確診(案17570),CT值為13。現經匡列擴大採檢後累積採檢出2名職場接觸者,此傳播鏈至今共3名確診案例。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明,案17570近期輪值大夜班,下班後直接回宿舍並未停留於他處,目前同病房單位的工作同仁及相關密切接觸者,已匡列隔離在院內空病房單位中。而同宿舍、同寢室工作人員採檢現狀皆為陰性,現也已全數匡列隔離。張上淳教授補充,案17570近日曾照顧的5位確診病人中,有3位經基因定序後確認為Omicron。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陳時中說,桃園金嗓歌友會與忠貞市場周邊設立之社區採檢站,目前共採檢6613人,並未發現新個案,也會持續施作社區監測,請大家仍然要提高疫情警覺。

疫苗施打狀況仍有進步空間 高端獲7國認證

另外,本土疫苗施打現況,第一劑涵蓋率約80.83%;第二劑71.17%;追加劑1.91%。針對醫療院所人力吃緊,無法及時處理疫苗預約的情形,莊人祥發言人指出,目前已請各大醫院提高疫苗預約門診的量能,1922平台也會儘速再重啟,協助分攤疫苗預約工作。而近日傳出高端疫苗獲特定國家認可入境,陳時中回應,目前貝里斯、帛琉、紐西蘭、印尼、泰國、索馬利蘭及愛沙尼亞共7個國家,已認證民眾持高端疫苗接種紀錄入境,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多加留意。

打疫苗出現不良反應 如何通報、申請救濟?一次搞懂

27歲馬姓男子於去(2020)年10月底,接種第一劑BNT疫苗後引發血管炎,住院治療與檢查將近兩個禮拜,不僅造成工作停擺,還須負擔不少醫藥費用,隨著Omicron變異株入侵本土,第三劑疫苗也開放施打,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告的資料,截至2022/1/6,台灣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累計總數為15,856(如圖1),馬男至今連第二劑BNT卻還不敢打,令人擔憂疫苗不良反應萬一再度發生,究竟可以如何尋求幫助?可以申請救濟嗎?以下整理解答。

Q:什麼是疫苗不良事件?什麼情況可以通報?

萬一民眾接種疫苗後引發嚴重的不良反應,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告的資料顯示,民眾於接種疫苗之後,任何時間出現身體上的不良情況,即使不確定是否為疫苗所導致,但是也沒有其他明確原因可解釋,因此懷疑或無法排除與接種疫苗的關聯性,就可通報疫苗不良事件。另外,婦女懷孕或哺乳期間接種疫苗後,若胎兒或嬰幼兒發生不良事件,且懷疑或無法排除與疫苗接種的關聯性,就可以通報。

Q:疫苗接種後死亡不良事件的通報原則?

當懷疑個案的死亡是疫苗不良事件所造成時,就可以通報。若一開始通報時非死亡案例,但後續個案死亡且懷疑與疫苗不良事件有關,則可將不良事件嚴重性變更為「死亡」。不過,當個案在接種疫苗後死亡,但不懷疑死亡與疫苗不良事件相關時(如:因交通事故死亡、死於既有疾病等),或者胎兒因先天異常而自發性流產或進行人工流產,請勿通報。

Q:如何進行通報?

疫苗不良事件通報,須經由一般醫療人員、合約醫療院所或基層預防接種人員,並於TCDC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進行填報。

疫苗不良事件要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非藥害救濟

若民眾因接種疫苗產生不良反應,想要申請救濟,要向哪一個單位諮詢,才不會耽誤申請時間呢?首先,要先搞懂「藥害救濟並不等於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兩者所屬的主管機關不同,「預防接種受害救濟」中央主管機關為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藥害救濟則屬於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若是施打疫苗,因而產生的不良反應,要尋求「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的幫助,因此請撥打1922專線,向地方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諮詢,且請申請期限為受害情事日起2年內;或自受害發生日起5年內。

相較國外不良反應通報數 台灣偏低

台灣目前接種疫苗的不良反應狀況究竟是多是少?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提供的資料中,台灣與國外通報數相比並沒有比較高。與加拿大相比,AZ疫苗通報率為每百萬劑 8.9 件、台灣為每百萬劑 1.5 件;莫德納(Moderna)疫苗通報率為每百萬劑10.0件、台灣為每百萬劑1.4件;BioNTech疫苗通報率為每百萬劑12.7件、台灣為每百萬劑 0.3 件。

而目前死亡案件分析結果中,疫苗接種前後的臨床症狀、不良事件和死因有特定或異常的模式。此外,不分疫苗廠牌,各年齡層男性與女性所通報死亡事件數皆未高於預期死亡事件數。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指出,綜合目前疫苗不良事件通報資料評估結果,尚未觀察到須立即採取相關措施的安全疑慮。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Q8n9n-Q4aBpRrGnKVGFkng 

聰明用藥健康吃(藥害救濟基金會)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drf2012/photos/a.350608624968478/4972106352818659/ 

因應疫情升溫、年節將近 注意「這幾項」防疫措施調整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1/10)新增6例本土病例(案17487、案17503、案17504、案17505、案17506、案17507),境外移入新增26例,以美國11例佔比最多。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指揮中心陳時中指揮官表示,今日新增本土案例皆為疫調後擴大篩檢而揪出,其中,案17487為前幾日確診的金嗓會會員同住家人;案17503、案17506皆為機場手推車工作人員;案17504為居服員的小孩,案17505則為其安親班同學,兩位學生雖為同安親班但就讀不同小學,目前該兩小學及案例同住家人就讀的國中皆實施緊急停課;案17507為居服員友人,該案女兒就讀之國中也實施預防性停課。目前機場全體工作人員擴大篩檢共8924人,扣除昨日未到與採檢結果未出爐者,目前共累積採檢出三名陽性確診者。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說明,近日新增這幾例本土案例,都屬輕症或甚至無症狀,除了兒童或青少年之外,其餘皆有接種過兩劑疫苗,目前並無出現中重度或以上病症之案例。

降低機場工作人員染疫風險 出入境防疫措施再調整

因應國內外疫情升溫的情形,陳時中宣布,目前針對幾項出入境防疫措施做調整:

一、 自明日(1/11)午夜零時起(以航班表定抵台時間為基準),搭乘長程航班包含歐美、中東及紐澳等航線抵台的旅客,抵台後進行落地公費PCR採檢。若為採檢陽性,即直接在登機口辦理入境手續,所有行李與個人物品自獨立出口輸送,不進入一般民眾入境空間,但每班航機採檢區也會有所區隔,並確保通風良好及全面消毒,將交叉感染風險降到最低;採檢陰性者才會依循正常入境手續來做辦理。陳時中說明,以上調整希望避免境外移入個案在通關時,將病毒帶到公共場域,及減少機場工作人員、防疫計程車染疫事件再發生的機率。簡而言之就是「落地採檢、驗陽送醫、驗陰居檢」。

二、 自後天(1/12)午夜零時起(以航班表定抵台時間為基準),移除過去因應Omicron而訂定的幾個重點高風險國家,含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埃及與奈及利亞等國,現調整為已加嚴之第三級流行地區之入境檢疫措施。自上述各國入境的旅客,(1)需提供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的新冠肺炎核酸檢驗報告(2)一律入住防疫旅宿或自費集中檢疫所(3)於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期間,需配合6次PCR檢驗或公費快篩。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三、 桃機、松山機場、高雄小港機場週邊防疫計程車,即日起至1月23日,包含春節方案實施的時間在內,不得搭載一般旅客,計程車外也會特別標註為「防疫計程車」,民眾可多加注意。

春節假期即將來臨 宗教集會防疫措施再調整

針對疫情防範,目前雖維持二級警戒,但內政部與地方政府相互溝通討論後,今宣布調整宗教集會活動相關防疫措施:

一、 活動過程中除飲食期間得暫時脫掉口罩,其餘時間皆需全程配戴。

二、 餐會與宴席不可逐桌敬酒、敬茶,並維持適當社交距離。

三、 入住會館或香客大樓,除同住家人以外,以一人一室為限。

四、 遶境遊行或其他大型宗教活動,需提報完整防疫計畫並經地方政府同意後才能辦理。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強調,春節期間民眾前往各宗教寺廟需求大增,請所有宗教團體與民眾落實實聯制、量測體溫、勤洗手及勤消毒等防疫措施,才能讓台灣在新冠病毒威脅之中安然而退。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

新冠病毒恐留後遺症! 醫揪「高危險族群」:疫苗打沒?

截至110年11月底,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已突破2.5億人,即便是在疫情較輕微的臺灣,迄今也累計超過一萬六千名病例,並造成八百多人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感染者約有80%至85%為輕症,多數患者經過三至四周後能完全康復,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在四周之後,持續有身體不適的現象。

Long COVID 新冠病毒後遺症

Long COVID,最初來自一位義大利新冠肺炎患者在自己推特上創造的主題標籤(hashtag),用來描述自己染病復原後持續的症狀,透過社群軟體傳播而廣為人知,隨著世界各地有愈來愈多類似的病例報告發佈,國外的醫學專家也正式將感染病毒四周後仍然持續有症狀的現象,命名為Long COVID,可以理解為新冠病毒後遺症。

好發40歲以上成人 症狀多樣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書綸表示,國外的調查報告發現染疫後留有持續性症狀的比例至少有十分之一以上,在某些住院患者的統計甚至高達八成,最好發於40歲以上的成人,兒童患者很少見,症狀可謂五花八門,涵蓋身體各器官系統,最常見的長期症狀為倦怠、頭痛、咳嗽、呼吸喘、認知功能惡化(記憶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以及持續性的嗅味覺異常。

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高危險族群應施打疫苗

目前新冠病毒後遺症的治療仍然以支持性療法和復健為主,新冠肺炎患者在染病四周後若有持續性的症狀,應就醫進一步檢查,了解身體不適的原因、並評估是否有其他症狀類似的可治療疾病。 張書綸提醒,初步資料分析發現新冠病毒後遺症的高風險族群包括高齡長者、介於五、六十歲的中年婦女、重症患者、慢性病族群和染病初期出現多重(五個以上)症狀的患者,且雖然突破性感染案例頻傳,但現行疫苗對於預防重症的保護力仍然令人放心。

被婆婆怪罪不會生 元兇竟是老公「空包彈」!

28歲的欣欣(化名)與老公結婚三年,婚姻幸福但卻苦無孩子,為了懷孕欣欣各種偏方都試,也到生殖醫學中心檢查,都證實生育能力沒有問題,但肚皮始終都沒有傳來好消息,婆婆因而心生不滿,責怪一定是媳婦有問題,讓欣欣成日以淚洗面。在醫師的建議下,邀請欣欣老公來做生育檢查,才發現是老公射出來的精液都是「空包彈」!經醫病溝通討論後,決定從副睪丸取精,再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終於喜獲雙胞胎,多年被婆婆誤解生不出小孩的冤屈終於獲得平反,一家子重修舊好,家庭和樂美滿。

男性精蟲品質每況愈下 不孕原因不全為女性所致

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不孕症是指夫妻在正常的性生活且沒有避孕之下,一年內仍無法順利自然懷孕者。在傳統觀念上,不孕症往往都會歸咎於女方,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根據統計,男性不孕問題幾乎佔了三到四成,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人類精液調查結果也顯示,男性精液品質每況愈下,從30年前的標準正常精子濃度需6000萬/1cc,如今已逐年下修到目前正常精子濃度只需1500萬/1cc,可見男性不孕機率也逐漸攀升。

李世明醫師說,男性不孕症的原因很多,像是先天性疾病、壓力或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影響,目前仍有望透過生殖醫療技術完成生育計畫。若確定為無精症患者,在法律規範與夫妻雙方同意下,可考慮接受捐贈精子,意即藉由捐贈者的精子與太太的卵子結合,再進行試管嬰兒療程達到受孕的目的,因此借精生子已成為不孕夫妻生兒育女的新選擇。

男性無精問題有解 借精生子一圓生子夢

李世明醫師說明,根據台灣《人工生殖法》規定,捐精採用匿名方式進行,僅提供捐贈者身高、體重、血型、膚色、髮色及種族等基本資料,捐精者精子只能給一對受贈夫妻使用,除非受贈的夫妻懷孕失敗,才能再捐一次。為確保捐贈者的精子品質優良,捐精過程需要遵照國健署規範,進行捐精行政流程及健康檢查,包括身體及心理評估。

李世明醫師補充,目前每間生殖醫學機構也有各自的篩選條件,如建議捐贈者需20歲以上,且未滿40歲,而捐精者本身也不能有遺傳、感染相關及重大疾病,同時沒有抽菸、吸毒及酗酒等不良習慣,才能進行精液分析,確認一切正常符合規定,才會進入捐精流程。

不孕夫妻共同檢查治療 早日好孕成家滿幸福

李世明醫師提醒,現代社會男女晚婚晚孕多,加上壓力、環境因素各種因素影響,不孕比例明顯增加,若夫妻有不孕的問題,雙方都應及早就醫檢查,進行完整評估,積極配合治療,才能早日好孕成家,幸福滿滿。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