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手抖無法拿筷、刷牙 「神波刀」助改善顫抖症

「原發性顫抖症」,是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許多病患深受此病症的困擾,而嚴重的顫抖症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無法順利執行刷牙、使用筷子湯匙等簡單動作,且對於平常社交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例如:重要餐會場合、和朋友聚會,手拿起杯子時卻顫抖不已,此情景著實令人尷尬萬分;有些則因為顫抖影響了工作,同時造成了經濟上的負擔。

磁振造影導航聚焦超音波 非侵入性治療

針對「原發性顫抖症」,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引進「磁振造影導航聚焦超音波」簡稱「神波刀」,是一項非侵入性治療,治療過程中病患不需要全身或半身麻醉,也無需打開頭蓋骨,因此不會有感染及腦出血等併發症問題,為病患們帶來安全及有效的治療方式,未來將造福更多迫切需要治療的病患。

因手抖嚴重 影響日常生活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舉辦「顫抖病友會」,由神經內科洪千岱醫師及神經外科羅偉倫醫師說明「神波刀」的手術治療及執行過程,同時邀請治療成功的病友來分享心路歷程,病友楊小姐表示過去因手抖問題很怕至銀行辦理業務,就連最基本簽自己的名字,都困難重重,長期下來生活品質受到很大的影響。

病友相互支持 衛教深入大眾

而藉由這次的病友活動讓其他病患及家屬,對於醫療更有信心,有勇氣的面對病情,也建立互信的醫病關係。另外現場播放衛教影片,加深民眾對於「原發性顫抖症」的辨識能力及有效快速的治療方式,深入許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提升民眾對於「原發性顫抖症」的認知。

你也常忍不住怒氣嗎? 情緒寶寶卡教你如何解決

面對疫情尚未趨緩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型態也跟著改變,除了健康,也越來越多人正視情緒與心靈健康的重要性,事實上,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如一個主控室,如同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每一種情緒就是一個人格,遇上不同場合時,主要控制局勢的情緒角色就會站上主控室來主導我們的行為,這時不僅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其影響,也會進而影響你的生活。

將情緒擬人化身情緒寶寶 輕鬆有趣認識情緒

為幫助民眾情緒校正回歸,正確找出內心究竟住著哪些情緒,謝昊霓教授在《情緒救援,地表最強攻略:我和我的情緒寶寶》一書中,將情緒擬人化變成卡通人物成了情緒寶寶,並設計成一套情緒測驗系統,讓民眾透過這套測驗係同打開通往心靈的通道,利用輕鬆、有趣的方式來認識情緒,並遇見自己的情緒寶寶!

內心主控室當下看誰做主 不同情緒結局也不同

謝昊霓教授在書中提及,情緒寶寶是將英國巴曲醫師的花波能量系統以及12種人格原型理論結合,利用38張牌卡並分成風、火、水、土4種屬性,讓使用者檢視自己的內心與情緒狀態,以憤怒情緒而言,若遇到朋友沒有準時赴約,可能讓你帶著憤怒情緒,這時就會由「炸彈寶寶」做主,或許你們就會當場不歡而散,但若你是選擇由「黏黏寶寶」做主,或許可以和朋友繼續享受美好時光,而你也可以針對遲到的事情好好溝通,藉此彼此的關係。

情緒牌卡助認識自己情緒 人際關係再加分

換句話說,不同的情緒就會引導到不同的行動,進而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情緒會影響我們的人生。謝昊霓教授指出,情緒寶寶卡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很明確地指出現在的情緒為何,進而探索內在的感受與狀態,其中在所有的情緒牌卡都有一個可以「轉化」的方法,除了你當下的情緒狀況,也會給予解決的方向,一方面認識自己的情緒,另方面透過轉變自己的情緒,改變行為,也能幫助提升人際關係。

圖片

文章來源:博思智庫出版,2022新年伊始.情緒校正回歸《情緒救援,地表最強攻略:我和我的情緒寶寶》

振興醫院成立「瓣膜治療中心」 展開全新照護制度

心臟的瓣膜疾病在臨床上最常出現的問題是「狹窄」和「逆流」。近年來,由於外科手術技術的進步,再加上經導管瓣膜治療的日新月異,許多病人都因而受惠。

由於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早就預見這些不斷創新的治療方式,需要心臟內外科醫師合作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多年前就規定心臟內外科醫師必須一同刷手上手術台。這種大膽嘗試的手術結果出乎意料的好,因此全國各地的醫院都轉介患者到本院來接受治療,現在經導管治療主動脈瓣狹窄的技術與數量,在亞洲已經取得領先地位。

瓣膜治療中心推動 「雙主治醫師制度」

為求精益求精,振興醫院將成立「瓣膜治療中心」,用本院最具核心價值的「團隊精神」,提供患者最優質的服務。除此之外,更打算在這個中心推動「雙主治醫師制度」,讓所有的心臟病患,都擁有兩位主治醫師的照顧。

「雙主治醫師制度」是指:病人原有的主治醫師與瓣膜團隊的主治醫師共同照護病人; 一方面讓專業能夠儘量發揮,另一方面維繫了患者與原來被信任的主治醫師的關係,這項照顧方式更延伸到術後,配合本院全年無休的24小時「遠距照護中心」服務,病人原有的主治醫師與瓣膜團隊的主治醫師可隨時掌握病人在家的狀況,有需要時醫護團隊將立即介入。

在魏崢院長的帶領之下,團隊成員同心協力,攻克許多過去因為外科手術風險太高而束手無策的複雜案例,也藉著團隊成員集思廣義,解決了許多國內外醫師執行經導管瓣膜治療面臨的問題,備受國際矚目。團隊經常接受國際瓣膜會議的邀請,做現場手術示範;也常態性的應邀到國內外各醫院進行手術教學;甚至疫情期間,線上的邀約也從不間斷。

近年振興醫院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的重大突破:

一、研發出獨特的二葉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測量方式,以振興特有的「振興瓣膜測量法」,可以選擇合適的導管瓣膜,大幅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高達98%。

二、使用衛福部通過的可回收式的經導管植入支架瓣膜,替患者施行無法接受傳統開心手術的單純主動脈瓣逆流病例,是目前亞洲地區最先施行此類手術,也最有經驗的治療中心。

三、經導管瓣膜夾合術,可不用開心手術治療嚴重二尖瓣逆流,患者的心臟衰竭可以快速獲得改善,甚至三天即可出院。

四、本院是國內首先開始實施,也是最有經驗「經心尖執行經導管瓣膜治療術」的中心。

五、衛福部同意後,近期將陸續引進「經導管二尖瓣膜腱索修復」手術,治療二尖瓣腱索斷裂造成的嚴重逆流的疾病。甚至在不久的未來,對於無法修復的二尖瓣嚴重逆流,亦可使用最新的經導管二尖瓣置換手術。

晚期胃癌時隔10年終現曙光 中年男積極治療重拾快樂人生

57歲的許先生兩年多前開始感到胃部不適,一再隱忍後變嚴重才就醫做胃鏡與切片檢查,確診為胃腺癌0期。為杜絕後患,醫師建議開刀治療,但對於手術的不安與恐懼及認為才0期的僥倖心理,讓他遲遲無法下定決心,拖了一年後症狀急速惡化才趕緊回診,沒想到病情竟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再次檢查時已是晚期胃癌。

所幸許先生在建立正確抗病心態並積極接受妥善治療後,如今已恢復從前活力,還重拾熱愛的羽球,笑說每週至少要打兩次球才夠。許先生除了持續積極抗癌之外,也提醒民眾不要跟他一樣拖延,一旦出現不適就要及時接受治療,如果不幸確診也一定要保持正向,他分享:「人要樂觀,細胞才會活絡,一旦悲觀啊!連細胞都會死氣沈沈。」

▲病友許先生注重良好生活作息及運動習慣的養成,並且積極接受治療,看起來相當有活力

胃癌症狀易混淆 確診時多已為晚期

由於胃癌症狀多為非特定性,類似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除非能儘早進行內視鏡檢查,不然早期發現十分困難。約有4成胃癌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多已屬無法切除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無法透過手術完全清除腫瘤,且轉移性胃癌存活期中位數約僅一年。故晚期胃癌治療中,如何延長患者存活期為首要治療目標,其中,全身性化學藥物治療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過去晚期胃癌的全身性治療選擇不多,即使標靶藥物出現,但實際上可使用標靶藥物的患者比例只有約6%,大多仍僅能依靠化療。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學講座教授暨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立宗教授帶來好消息:「以免疫療法為例,日前也核准用於HER2陰性晚期胃癌治療,此治療選擇突破存活期不到一年的困境,讓晚期胃癌治療陣容多了一位精兵。」

確診晚期胃癌勿灰心 新型治療方式帶來希望

近年來,免疫療法成為癌症治療新趨勢,相較於過去傳統治療方式多為直接攻擊癌細胞,免疫療法是經由喚醒自身免疫系統加以攻擊或消滅癌細胞,因此較不易產生抗藥性,正被廣泛使用在許多癌症治療。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陳明晃主任表示,現在免疫藥物亦能在第一線與傳統化療藥物合併使用,有望使更多患者受惠。且經最新臨床研究證實,可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陳明晃主任進一步說明:「台灣癌登資料顯示,轉移性胃癌患者單用化療整體存活期為7個月、單採手術切除整體存活期為3.9個月,而免疫合併化療突破過往存活期不滿一年的困境,讓晚期胃癌治療困境出現一道曙光,且研究結果顯示,有6成患者腫瘤明顯縮小,相較於傳統化療,有較良好的長期疾病控制,讓患者能夠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建議患者盡早與醫師討論免疫治療的可行性。」

提高警覺 預防胃癌從日常生活開始

目前晚期胃癌的治療整體預後,仍然因未能及時確診導致相較其他癌症更為不佳,因此,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當前面臨的課題。陳立宗教授呼籲,胃癌好發族群大多為60歲以上之長者,但近年臨床觀察,30至40歲的患者也屢見不鮮。

且即使近年在飲食衛生條件的提升,及幽門螺旋桿菌廓清治療的廣泛使用下,胃癌發生人數也未持續減少,故民眾平時仍應多注意健康飲食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煙燻、醃漬食物。若持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如:胃脹痛、消化不良、食慾差、甚至消瘦等,盡快就醫檢查,不可輕忽當作只是一般腸胃不適,積極且正確地治療為對抗癌症之不二法門。

28歲男拼業績血尿未就醫 竟誘發腎結石合併尿道感染

出現血尿時千萬別大意,嚴重恐演變腎臟病!日前一名28歲男性業務員,因想在年末衝業績,近兩個月以來常常與客戶飲酒搏感情,直到近來因發燒不適而就醫,經檢查發現多顆腎結石與泌尿道感染,確診為腎結石且急性腎盂腎炎。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腎臟內科劉文治醫師指出,若腎臟長期反覆發炎,最後將面臨腎功能衰退且無法恢復原有的功能,演變慢性腎臟病。

出現疑似血尿不以為意 演變泌尿道感染

這名患者因平時飲水量不足、無運動習慣,有腰痛、偶而尿液顏色較深的情況,加上出現疑似血尿時不以為意,因而拖延就醫,直到發現排尿疼痛,恐怕已演變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刮傷輸尿管表皮,甚至泌尿道感染。劉文治醫師提及,包括尿道感染、泌尿系統的腫瘤、腎炎、或是泌尿系統的結石等都可能埋下血尿的危險因子,其中又以結石最為常見。

大於5mm以上結石 不易排出需手術治療

劉文治醫師說明,為了解病患產生結石的主因,會請病患在排尿時,留意是否有結石排出,若發現有結石則需收集並送化驗成份,通常多與尿液濃度及酸鹼值有關,若為小於4mm的結石,可藉由水分足夠以及飲食補助下,順利於1至2週內自行排出結石,但若大於5mm以上的結石,考量不易排出,也可能持續變大,則需接受手術治療。

多喝水不憋尿 預防腎臟傷害及腎結石

此外,因泌尿道結石容易復發,除了定期檢查,平時也應養成多喝水、不憋尿、不亂服用成藥或等習慣,並且適當運動,以及控制飲食,才能有助預防腎臟傷害及腎結石。劉文治醫師強調,患者可採以高檸檬酸飲食的方式,像是檸檬、柳橙等,若有胃食道逆流者則建議與醫師進一步討論相關適合飲食方式。

子宮肌瘤合併卵巢瘤 「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解困擾

51歲的陳小姐「以為只是經痛沒什麼,但到後來連平常時肚子都會悶悶痛痛」,在健康檢查中發現原來是子宮肌瘤再度復發,卵巢右側還有十公分大的卵巢瘤,於是就醫。經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移除卵巢腫瘤,並進行保留子宮頸的子宮次全切除手術後,已成功解決困擾陳小姐已久的腹痛、經期異常等問題。

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

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李佩蓁醫師表示,子宮肌瘤、卵巢瘤同時發生,其實不常見,與陳小姐討論與評估治療方式時,因陳小姐之後無生育計畫,選擇以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從肚臍處開一個約兩公分的小孔,搭配組織袋以避免卵巢及子宮等組織在移除過程掉到腹腔;手術不到一小時就完成右側卵巢瘤摘除及子宮次全切除,並保留她的子宮頸及左邊的卵巢。

李佩蓁醫師說,相較於傳統剖腹手術,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不僅傷口小,約兩公分左右;出血少、復原快、住院天數少、術後當天就可下床走路外,也能減少傷口裂開及疝氣的發生。

子宮肌瘤多數無症狀 出現經血多、經痛需治療

李佩蓁醫師說明,一般卵巢畸胎瘤都是沒有症狀,不會痛也沒有感覺,一旦腫瘤長到超過五公分,因重量不均勻就有較高的機率因為運動或姿勢改變而扭轉,導致月經異常或卵巢缺血引起下腹痛或劇烈腹痛,這時就需以手術來切除腫瘤。

此外,李珮蓁醫師提及,30到50歲的女性,約四成到五成都有子宮肌瘤,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症狀,若是出現經血多、經痛、慢性不孕或是壓迫症狀造成頻尿或排便異常,就需要就醫治療。

定期檢查 把握治療黃金期

另外,已檢查出患有子宮肌瘤的病友,因為在未停經之前,肌瘤每年都有可能會慢慢的長大,所以建議病友每年定期回診做超音波追蹤檢查;超音波檢查也能快速的幫病人做出初步的子宮或是卵巢異常的診斷,及早找出病灶,不僅可以把握黃金治療時期,治療後也往往有良好的結果。

嗜酒男頸部腫塊不理 一個月後確診下咽癌4期

50歲的徐先生30年來幾乎每天喝酒,半年前摸到右頸部有腫塊,因為工作忙沒有多想,1個月後感覺腫瘤變大,才趕緊到耳鼻喉科檢查,確診為下咽癌4期;其實早在摸到腫塊前1個多月,他已經感覺到吃東西卡卡的,只是沒有在意,延宕病情超過2個月,這期間感覺腫瘤快速變大。

化學治療+放射治療 避免影響發聲

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主任宋時雨指出,經過病理切片及正子攝影,確診徐先生下咽腫瘤4公分大,擴散到右頸淋巴結3.5公分大、左側淋巴結1.5公分大,如果手術切除腫瘤,將影響發聲,難以再說話,而患者想要繼續說話,不希望造成生活品質嚴重下滑,評估後決定不進行切除手術,而是同步進行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CCRT),在7週內進行了35次放射線治療和7次化療,目前還在持續追蹤,經內視鏡檢查,腫瘤都已消失。

治療後副作用多 中醫輔助緩解不適

徐先生經過放射線治療和化療之後,除了身體虛弱之外,還出現口乾、咳嗽、頸部皮膚乾燥、四肢麻麻刺痛等副作用。彰化醫院中醫科主任馮天祥指出,放射線治療和化療對身體造成不適的症狀,譬如說口乾、口腔潰瘍、皮膚乾燥等在臨床上很常見,中醫確實可以降低副作用,同時透過飲食指導,可以儘快調整元氣,靠著中西醫合併治療,讓癌症對身體的衝擊降到最低,也有更好的體力去接受後續的癌症治療。

預防頭頸部癌 菸、檳、酒快戒掉

宋時雨主任提醒,菸、檳、酒被認為是引起頭頸部癌症相當重要的因素,根據研究,有9成以上的下咽癌患者有吸菸及喝酒的習慣;如果感覺到喉部卡卡的、喉嚨痛,甚至影響到吞嚥、呼吸,一定要趕緊就醫,釐清病因。

新一代抽脂技術不僅讓脂肪變黃金 更添一亮點

台灣男演員田家達出道多年,象徵性的深邃五官、挺拔身形及精湛演技,深受各年齡層粉絲喜愛。但原來,在螢光幕前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粉絲看不到的,都是演員對自己長年的嚴格管理與要求。

田家達表示,為維持體態,規律的健身運動與飲食控制僅是基本,隨著歲月無情流逝,在臉上鑿下的痕跡單靠飲食與健身也無法消除,自己的淚溝逐年加深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田家達期間曾嘗試使用玻尿酸,效果雖不錯但因需持續施打,如遇行程繁忙,較難及時回到醫美診所補救。田家達與專業醫師討論並提出訴求後,接受了新一代威萃補脂技術,提取自身大腿後側脂肪,並將精萃後的脂肪細胞補到淚溝中,也連帶修飾了黑眼圈,術後即使直接素顏出門,氣色也依然很好,田家達笑說,從此不用三天兩頭到醫美診所報到了。

抽脂手術不知怎麼挑? 複合式療程三項全包

為什麼很多體態姣好的女性也需要抽脂?因為減肥雖可讓全身皮下脂肪層變薄,但針對局部囤積的脂肪,如腹部、馬鞍肉等,仍無法隨心所欲做調整,而抽脂可針對細節,進一步精雕曲線。

目前抽脂手術,可簡單分成以物理方式擊碎脂肪的傳統抽脂及水刀抽脂;以熱能液化脂肪的雷射溶脂;及以超音波原理施作的超音波抽脂與威塑抽脂。知名醫美集團台中分院院長李博文醫師說明,水刀抽脂、超音波抽脂及雷射溶脂,各自適用的範圍大小皆不同,例如水刀較適合用在大範圍抽脂;雷射溶脂適用局部,所幸現今技術可將三者合併使用,以複合式療程的方式進行效果會更加顯著。

但李博文醫師也強調,抽脂主要目的並不是減重、減肥,若為BMI超標(>30)之肥胖族群,或有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仍建議先以調整飲食及運動方式將BMI降回正常值,再與專業醫師討論適不適合施作抽脂手術。

圖片

▲知名醫美集團台中分院院長李博文醫師

高頻超音波震盪 號稱「抽脂界的法拉利」

而近來有「抽脂界法拉利」之稱的威塑抽脂,到底在紅什麼?佳思優醫美集團整形外科李兆翔醫師解釋,威塑抽脂其實也是超音波抽脂的一種,但其頻率較傳統超音波為高,達到36000Hz,可利用超音波氣泡將脂肪細化、分離、乳糜化,再將脂肪引流出來,同時不破壞到原有血管與神經,不僅出血量相對少、安全性較高、術後較不易疼痛,恢復期又較短,另外也較不損害皮膚內的結締組織,因此威塑抽脂術後皮膚比較不會有鬆弛感。

李兆翔醫師補充,過去威塑抽脂僅單純用來將脂肪抽掉,但現在「體雕」概念越來越普及,漸漸發展到可將手術中抽出脂肪移至身體其他部位做填補,舉例來說,男性可加強胸大肌的輪廓;女性也可針對馬甲線、川字肌做雕塑,創造出一個更完美身形。

圖片

▲知名醫美集團整形外科李兆翔醫師。

全面降低手術風險 確認是否有麻醉專科醫師監控

雖然抽脂手術似乎很常聽聞,但其實它是八大高風險醫美手術之一,因此民眾在挑選診所時,務必要選擇合法營業且經歷豐富之整形外科醫師,也可先多加諮詢後再做決定。若手術範圍廣,需全程睡眠麻醉的話,事先確認手術時是否有資深麻醉專科醫師在旁監控,也是民眾保護自己很重要的關鍵。

另外,術前最好施作血液及心電圖檢測,不僅能讓執刀醫師更了解患者身體狀況,也能協助麻醉醫師妥善擬定麻醉計畫,更加提升抽脂手術的安全性哦。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