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詳解胃食道逆流 僅三成患者服成藥有效

40歲林先生,正值孩子升學與事業上忙碌階段,最近感到胸悶、胸口灼熱與吞嚥困難,擔憂身體出狀況,至胸腔科、心臟科與耳鼻喉科門診檢查皆無異狀,最後到胃腸科才發現胃食道逆流疾病,經藥物治療與生活習慣改變後,症狀改善才逐漸放下心中憂慮。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簡乃宣表示,在台灣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儼然成為門診中最常見的問題。尤其春節期間免不了團圓聚會大吃大喝,也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病人激增。

胃食道逆流是怎麼引發的?

胃食道逆流是指胃的胃酸、空氣、食物、膽汁或腸液等,逆流至食道導致症狀或併發症的疾病。

一、賁門太鬆

二、腹部或胃部壓力過大。

三、食道過於敏感

簡乃宣醫師提到,部分患者經過檢查發現沒有食道逆流現象或其他疾病,但還是覺得身體有類似問題,稱為功能性火燒心,目前原因不明,可能跟食道敏感相關,常見於憂鬱、容易焦慮、停經症候群 、A型人格特質或睡眠品質不佳的人身上。

胃食道逆流症狀有哪些?

症狀上可以區分成典型及非典型症狀,典型症狀有心口灼熱與胃酸逆流感,此類症狀常跟胃酸逆流有關;非典型症狀則有吞嚥困難、喉嚨異物感、食慾不振、貧血、體重下降、胸痛、睡眠障礙、喉炎、聲音沙啞、呼吸道症狀等,這類症狀和胃酸逆流相關性不高,反而是與胃中的食物、液體與空氣逆流相關,統計上,台灣民眾大約只有3成為典型症狀,大部分患者都受到非典型症狀的困擾。另外,目前市面上的藥物多設計於減少或是中和胃酸,因此一部分非典型症狀患者,藥物治療效果不彰,需搭配改善生活習慣,才會有較好的效果。

檢查胃食道逆流疾病一定要做胃鏡嗎?

簡乃宣醫師表示,胃食道逆流主要以症狀來診斷,如果症狀明確或經過兩週質子幫浦抑制劑治療測試後症狀明顯改善,則可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臨床上對於用藥改善不佳的病人,才會安排胃鏡檢查,來評估胃食道逆流的嚴重度,確認是否有食道灼傷、異常增生、腫瘤或其他消化性疾病。如有藥物反應不佳、吞嚥困難、持續性嘔吐、體重減輕、貧血、腸胃道出血或年齡超過50歲等現象,建議要接受胃鏡檢查。

由於有些消化疾病症狀不明顯,所以目前國內外學會的共識建議,所有胃食道逆流患者,應有機會接受至少一次胃鏡檢查,來排除消化性相關疾病。

胃食道逆流疾病也是幽門桿菌引起的嗎?

部分學者認為感染幽門曲狀桿菌會引發胃發炎,破壞壁細胞,導致胃酸分泌量減少,滅菌成功後,壁細胞分泌胃酸能力恢復,反而更易產生胃食道逆流疾病。但也有學者抱持不同意見,因此兩這關係目前還未有定論。

治療上除了藥物還要注意什麼?

由於大部分症狀多半不是胃酸引起的,服藥常效果不彰,簡乃宣醫師提醒須改變下列生活習慣:

◎睡前二到三小時避免進食,睡眠時也可些微抬高床頭,減少夜間症狀。

◎避免酸、辣、咖啡、茶、或香料味過重的食物。

◎細嚼慢嚥、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減少胃部壓力。

◎吃飯時飯湯要分開,避免邊吃飯邊喝湯。

◎避免太緊的衣物以減少腹部的壓力。

◎菸酒會降低賁門緊閉的力量應避免使用。

◎保持心理放鬆、學習面對紓解生活壓力,減少焦慮感。

青春過後留下痘疤 皮膚科醫師解析完全攻略

青少年近90%都有青春痘(痤瘡)困擾,其中15-20%為中重度,後續產生的「凹、凸、紅、黑」各式痘疤更是惱人,使少男少女身心靈巨大的影響,接下來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鄭人榕細細說明抗痘治疤的完全攻略。

能不留痘疤? 「預防絕對勝於治療」

老話一句,面對痘痘問題與痘疤威脅時,「預防勝於治療」,當痘痘產生時,最好的預防痘疤方式,就是先給皮膚科醫師完整評估,給予適當治療方式,才能避免紅腫痘痘長完後,還留下一個痘疤當「最不想要的紀念品」。

判斷痘疤型態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根據臨床上的分法,痘疤本身大致可分為凹疤、凸疤、紅疤、黑疤四類,患者可同時出現四種不同型態或其中的一兩種痘疤,醫師治療會依據不同的表現給予最適切的處理。鄭人榕醫師表示,既然不同型態的痘疤可能同時出現,因此全方位多面向痘疤治療將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可說是雞尾酒式的痘疤處理方式。

1.凹痘疤(最常見)

皮膚科醫師公認最棘手的痘疤,因為痘痘嚴重發炎處理不當(徒手擠痘、無即時治療處理),傷及真皮的膠原蛋白太嚴重,而使得皮膚塌陷留下凹痕。凹疤又可依照外觀分為:滾動型(rolling)、車廂型(boxcar)、冰鑿型(icepick)。

可以雷射(汽化型及非汽化型分段式雷射-俗稱飛梭雷射、皮秒雷射)、電波、微針、局部化學換膚(CROSS technique)、皮下切割重建法(subcision)、W型切除或是配合注射填補(如玻尿酸、舒顏萃)等複合式療程來治療,此外凹疤治療是個破壞重建再修復的過程,不同的凹疤需搭配不同的處理方式,常需要多次處理的互相搭配,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車廂型或冰鑿型痘疤可利用局部化學換膚,破壞較深層的痘疤,進而刺激膠原蛋白再生撫平疤痕,一次約可改善20-25%左右,也是需要多次治療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2.凸痘疤

鄭人榕醫師解釋,凸疤源於皮膚的纖維母細胞過度活躍,導致膠原蛋白不正常增生,而形成向上凸起的「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

可利用局部注射類固醇治療、冷凍治療、或與染料雷射搭配,並配和使用去疤藥膏,從破壞疤痕部位皮膚的微循環,有效改善凸疤產生。體質容易產生凸疤的人,建議愈早治療效果愈好。

3.紅痘疤

是因痘痘發炎過程引發的血管擴張、增生而產生,少部分人隨時間會改善一些,其餘則建議可積極治療。可利用脈衝光或染料雷射,少部分研究也可使用非汽化型分段式雷射,並搭配使用去疤藥膏。

4.黑痘疤

黑痘疤是因痘痘發炎過程引發的色素沉澱,如果發炎過程中又受到過多的紫外線刺激則色疤會更加明顯,鄭人榕醫師建議長痘痘的過程中要適當防曬,避免色素沉澱。急性期最好選擇以遮蔽防曬為主,暫時不擦防曬,以免產生更多的刺激使得發炎更嚴重,待痘痘緩解發炎減輕時再改以擦的防曬。

痘痘急性期的藥物如外用A酸、杜鵑花酸等藥膏,其實就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功能,當痘痘緩解時所留下的黑痘疤(色素沉澱)則可由外用維他命C導入、果酸換膚、美白藥膏(如對苯二酚藥膏),另外也可口服傳明酸,最後搭配雷射治療,這些都可以加速除色疤的方法。

預防保養,配合治療 和平與痘疤分手

避免痘疤預防勝於治療,當痘痘產生時需積極治療,降低發炎減少皮膚破壞與色素沉澱,同時做好防曬工作,千萬不要自己亂擠或塗抹不知名藥物、偏方。鄭人榕醫師表示,如果還是不幸留下痘疤,務必先給專業的皮膚科醫師評估,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由於每位患者的痘疤型態、深度、面積大小都不一樣,對於治療效果的期待,能接受的恢復期長短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客製化,組合多種療法,全方位多面向的合併治療,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文章來源:http://web.csh.org.tw/web/222010/?p=3181

直擊美國疫情(下)冷凍貨櫃裝屍、政治鬥爭苦無疫苗打

美國Omicron疫情再度造成大流行,甚至創下單日確診飆破百萬的「最高紀錄」。這波疫情,何時會結束?現居美國紐約的朱志剛,歷經疫情整整2年衝擊,不旦事業一度停擺,領取失業救濟金以及賣掉房子以求生存,在經濟困頓的時候,自己還染疫了,就連自己的兒子近期也確診Omicron,朱志剛坦言,其實這場疫情最可怕的是「未知的恐懼,帶來龐大的心理壓力」。

曼哈頓房價慘跌 民眾不知下一頓餐在哪裡

不少人懷抱著美國夢,強勢、富有,一直是美國的代名詞,當然,也伴隨高消費、高價的生活模式,未料,疫情卻完全改變了一切,不只是美股崩盤,朱志剛表示,「向來房價高漲不下的曼哈頓地區,一瞬間房價跌了3成,人口大量外移到郊區。」美國處於一種恐慌之中,許多家庭沒了財源,愁苦下一頓飯的在哪裡,若沒有適時的支援,社會就會開始動亂,政府、軍隊或公益團體開始在街上擺餐車或補給站,發放水和糧食,開車排隊領取物資的民眾,隊伍一路延伸到高速公路上,誰也萬萬沒想到,強勢的美國也得走上這一遭。

即便有單位、團體救濟,但人民的臉上寫著絕望,對於恢復以往的生活,似乎遙遙無期,朱志剛表示,「隨著感染人數上升、死亡人數上升,人民恐慌感也跟著上升,從疫情爆發初期,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仍看不到疫情抵達最高峰所隨之而來的下坡走勢。」

圖片

▲朱志剛與妻子邱詩涵合影。照片由朱志剛提供。

冷凍貨櫃、箱型車裝屍體 屍水、屍臭惹人痛心

朱志剛猶記最慘、最痛心的時刻,是醫院外面一排又一排冷凍貨櫃,裡面裝的全是染疫而亡的屍體,因為醫院太平間早已沒空間,而當冰櫃都滿了,只好先塞在箱型車,一開始沒人知道,直到屍水流出、屍臭飄出,再被眾人發現,朱志剛表示,「疫情的大浪打來,整個社會中,可以說『每一個階層』都很慘。」

朱志剛表示,「原本不習慣戴口罩的美國人,現在已經有一定比例會戴口罩了,美國政府也頒布很多命令,現在外出戴口罩,沒人會再用異樣眼光看你了。」面對Omicron來勢洶洶,美國CDC早在初期就已經預告國內一定會進入美國,且一定會擴散,而美國其實在今年(2021)暑假時,就解封了,也不要求國民戴口罩,但還是鼓勵大家保持社交距離,至於密集的空間、室內,則是建議戴口罩。

圖片

▲停留在醫院外的冷凍貨櫃。@Shutterstock

政治鬥爭 人民喪失接種疫苗的權利

如今這疫情再度升溫,因此美國政府又重新頒布口罩令,也已經採購了五億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有備無患,不過,這次當局強調「不會再封城」,因為美國認為Omicron感染能力雖強,只要有打疫苗,致死率會降低很多,朱志剛表示,美國目前的疫苗覆蓋率僅6.1成,是因為有宗教、政治因素而不打疫苗。

宗教方面,乃因吃素的關係,他們認為疫苗是葷的,因此不打疫苗,而政治因素,也是相當棘手,朱志剛說,美國共和黨喜歡和執政的民主黨唱反調,不聽從拜登的指令,以「不能剝奪人民自由」為由,美國某些有些以共和黨當局的州,州長下令不跟進中央政府的施打疫苗、戴口罩的政策。

美國堅持崇尚自由 反而更不自由

為什麼疫情不能控制得當?朱志剛認為,因為美國政府沒辦法像台灣這樣,台灣人一聽到疫情,就有預備心理,聽到有口罩就趕緊去買,聽到有疫苗就搶著去打。美國人民是不自由毋寧死,即使現在紐約州甚至祭出接種疫苗就給100美金,還是有人不願意。

朱志剛近期返台過年,一踏到故鄉的土,他深深有感,台灣和全世界已不再同一個軌道上,才經歷失業、染疫,感嘆自己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不僅染疫後已痊癒,兒子感染Omicron也是輕症,如同一般感冒。疫情爆發時朱志剛的業績一度跌落僅剩5%,領取紓困補助以及賣掉房子,並想方設法轉職賣起二手衣物,目前才得以持續支撐全家經濟。美國人堅持自由的背後,其實是換來更不自由的生活,「台灣人幸福很多了,我們一定要做好防疫,這樣才能真正呼吸到自由的空氣。」朱志剛說。

發揮每種治療工具最佳的效果 ─ 攝護腺癌手術治療

通常攝護腺癌剛診斷的時候,醫師會考慮以外科手術把攝護腺切除這個治療方式,當然在手術之前,我們會先運用核磁共振或骨骼掃描做癌症分期,來判斷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轉移,假如檢查結果顯示沒有擴散轉移的狀況,那手術便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根治方法。

治療攝護腺癌 引進第四代達文西手術

我們醫院在攝護腺癌的照護投注非常大的心力,過去張樹人醫師發展傳統剖腹攝護腺根除手術的時候,我們治療了非常多的病人,有非常好的術後根治療效,這部分的成績在國內是首屈一指。隨著時代演進,微創手術成為大家追求的目標,我們醫院也不例外,在審慎評估微創手術的安全性以及優缺點之後,我們選擇引進第四代的達文西手術設備,派遣醫師去美國進修,確保選擇使用達文西手術的病人,同樣也能有非常良好的治療效果。

傷口小、恢復快 保留較多神經血管叢不影響性功能

達文西手術的優點包括創傷更小、恢復更快,用以治療攝護腺癌還有幾個特別的優點,就是術後尿失禁恢復期短、盡可能保留勃起功能,舉例來說,傳統手術後病人會因為尿失禁,可能需要包尿布三到六個月,才能慢慢恢復正常,使用微創手術則能夠大幅提早恢復正常狀況,這項優點讓病人在術後恢復時感覺更舒適,至於勃起功能障礙的部分,微創手術能保留較多神經血管叢,完整切除攝護腺的同時,盡量不損害其他部位的組織,因此,絕大多數的病人都能在手術後恢復性能力。當然,術後病人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衰弱,我們醫院會提供恢復藥物跟相關的諮詢,幫忙病人了解術後勃起功能的問題。

很多病人會問我,建議接受傳統手術還是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我會說,在我們醫院,如果您覺得經濟負擔有壓力,您大可放心交給我們用傳統手術為您治療,但如果在沒有經濟負擔的情況下,我們會推薦用達文西機器手臂手勢,因為它能夠盡可能保留完整的性神經,也盡可能讓尿失禁的時間縮短,甚至術後馬上就不會尿失禁。來到我們醫院您可以放心,我們會依據您的情況審慎評估,告訴您所有治療選項,包括外科手術及其他可能,同時我們也會盡量把這些治療的功效發揮到最大,每一種治療方式都是一個工具,無論是何種工具,為了病人我們都會盡力把它用到最好。

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泌尿外科林育鴻醫師

完整版醫訊下載:和信醫訊VOL28

寶寶一餵奶就吐? 當心「肥厚性幽門狹窄」悄悄上門

曾有一名剛滿月的嬰兒,常常一餵奶就吐出來,家人一開始以為是普通溢奶,不以為意,但小嬰兒越吐越頻繁,越吐越厲害,體重也沒有再增加。擔心的家人們趕緊帶孩子到急診就醫,經診察後發現孩子已出現脫水和電解質失衡情況,超音波發現有「肥厚性幽門狹窄」。經手術妥善治療後,孩子終於不再吐了,高興地大口吃奶。

嘔吐、嗜睡、上腹腫塊 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狀需注意

「幽門」是胃的出口,奶水在胃中初步消化後需經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再繼續消化。若幽門的肌肉層肥厚,就會造成通道狹窄、奶水堆積,進而嘔吐。而幽門肥厚的過程是漸進性的,初期時症狀不明顯,不易診斷,因此寶寶就醫後檢查常已因攝取量不足導致脫水、體重減輕和電解質失衡,進而出現嗜睡現象。

肥厚性幽門狹窄典型症狀為餵食後出現「噴射性非膽汁性嘔吐」,因奶水尚未進入到有膽汁參與消化的十二指腸,故嘔吐物多不帶有綠色的膽汁,但若長期嘔吐導致胃和食道黏膜受損,嘔吐物可能帶有血絲。另外,觸摸寶寶上腹部有時可感受到胃蠕動和橄欖樣的腫塊。

此外,部分寶寶可能會出現黃疸,因營養攝取不足導致肝臟中的葡萄醣醛酸轉移酶(glucuronyl transferase)活性下降,進而使非結合性膽紅素增加有關,經手術治療後症狀可改善。

手術及時處理 目前觀察無術後長期後遺症

如確診為肥厚性幽門狹窄,醫師常以「幽門肌切開術(pyloromyotomy)」治療,在幽門肌肉處做一個縱向的切口,經多年來的臨床經驗已被證實為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僅極少數合併出血、感染和腸穿孔情形,必要時即需再次手術。但醫師也強調,目前無研究顯示在手術成功後會有任何長期後遺症。

術後一週觀察期 出院後仍大量嘔吐應儘速回診

近期研究指出,術後視寶寶需求自由餵食是安全且有助復原的,父母不必過於擔心,而術後幾日內仍可能會出現嘔吐情形,一般建議在術後一周內先觀察,不需再做額外檢查。

當寶寶開始能接受足夠的餵食量,且不再需要靜脈輸液時,即可安排出院。但若出院後出現大量嘔吐或活動力明顯下降時,父母仍需注意及早帶寶寶回診,醫師提醒,寶寶沒辦法表達自己哪裡不舒服,因此父母需更注意其狀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尋求醫師診斷。

足底筋膜炎反覆發作 避開「這幾項」助改善

足底筋膜炎是成人常見足底疼痛問題之一,易在足跟前側有尖銳疼痛感,像是敲在深層的瘀青上,而且疼痛可能還會向前擴散到足弓。最痛苦的是,常常稍作休息後以為舒緩了,但沒過多久又痛起來,變成擺脫不掉的夢魘。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物理治療師蔡世瑩指出,足底筋膜炎通常不是因為急性受傷所引起,而是逐漸累積症狀,若無及時治療,症狀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哪些人容易有足底筋膜炎?

▪ 腳板翹起角度不足(距腿關節活動度受限、小腿後側軟組織緊繃)

▪ 扁平足或高弓足

▪ 前腳掌旋前動作過大

▪ 腳部衝擊性或是承重活動過多(跑步、久站或工作需要搬重物等)

▪ 穿著不合腳或不適合的鞋子

▪ 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

▪ 糖尿病或其他代謝疾病患者

▪ 長短腿

▪ 小腿/足部肌肉太緊或無力

高比例合併跟骨骨刺 但疼痛感非主要來自骨刺

一般大眾發生足底筋膜炎的比例,約為人口的10到15%,其中有1/3的患者雙腳都有症狀。研究文獻指出,跑者罹患足底筋膜炎的比率倍增,高達22%,因此,足底筋膜炎又有「跑者足」之稱。

而足底筋膜炎患者約有50%的人合併有跟骨骨刺,因過度使用、足底支撐不足、體重增加,或是足弓太低,足底筋膜不斷拉扯跟骨而產生。蔡世瑩表示,在以前,跟骨的骨刺被認為是造成足底疼痛的主因,會採用手術移除骨刺。但有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有跟骨骨刺卻沒有任何疼痛症狀,也有些人有足底筋膜炎卻沒有長骨刺,由此可知,足底疼痛並不主要來自骨刺。

按摩加適當物理治療 個人化訓練減少發作

足底筋膜炎患者經適當休息、活動後冰敷、口服和外用非類固醇的消炎藥物治療後都能減輕疼痛。蔡世瑩也補充,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後,可能會建議患者使用鞋墊、足部矯具或是睡覺時穿戴足踝支架來持續改善症狀。

除此之外,患者要學會自己如何按摩足弓、阿奇里斯腱或腓腸肌,和伸展足底筋膜與小腿後側的肌肉肌腱,另外也可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包含徒手治療、超音波、貼紮治療。蔡世瑩說明,物理治療師會針對從事運動或相關工作導致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尤其是跑者),進一步分析其姿勢和動作相關的肌肉不平衡問題,透過執行肌力訓練、動作控制訓練,來增進運動或工作時人體的動態穩定能力,以減少足底筋膜炎反覆發作的機率。

保守治療為首要選擇 必要時施加進階療法

蔡世瑩提醒,患者如遵循醫囑建議並持之以恆的執行居家治療計畫,數週或數月後痛症仍無法改善,需儘速回診,看是否需採用進階或較侵入性的療法,如體外震波治療、肉毒桿菌注射、增生療法、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類固醇注射等。蔡世瑩強調,這些進階和侵入性療法必須要合併前述保守治療才能達到最佳功效,若以上治療都無法改善症狀,演變成慢性疼痛問題再考慮手術治療。

摯愛的親友想結束生命怎麼辦? 我們可以這樣做

當人們說「對生活厭倦」、「沒有活下去的意義」時,這些說法常常會被聽的人否決,或甚至告訴他們其他更悲慘的例子,但是這些反應並不會對想自殺的人有所幫助,因此與想自殺的人初次接觸是很重要的,常常接觸的地點是在家中或是公共場所,很難進行私密的談話。

因此,首先要找一個不受打擾並可保護隱私的適合地點進行談話,接下來要分配足夠的時間,想自殺的人常常需要更多的時間吐露自己的事情,所以傾聽者必須準備足夠的時間和做好傾聽的心理準備,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有效的聆聽他們的想法。只要能夠伸出援手或傾聽本身就能減少自殺者的絕望感,幫助對方跨過不信任、絕望和無助的鴻溝,給他們希望,讓他們相信事情會好轉。

Q:應該如何和想自殺者溝通?

首先,專注的傾聽、展現同理心,並且要保持平靜、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溫暖、誠實且真誠地談話、給予非言語的訊息(點頭、眼神、拍拍肩膀),來表達對他們的接納和尊重、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價值觀、專注於他們的感受、嚴肅看待這個情境並且評估危險性。

接著,進一步要詢問之前是否有嘗試自殺的經驗、發掘自殺以外的可能性,詢問自殺的計畫是什麼?病伽著找出其它的支持系統,接著買下他的時間—訂定約定,盡可能移除所有可以用來自殺的工具,我們要採取行動、告訴別人、取得幫助,如果危險性高,最好留下來陪伴這個人。

如果想要增進和他們溝通,需要用平靜、開放、關心、接納且不批判的接觸方式。而什麼情形下會破壞溝通呢?首先,太常打斷他們說話或是表情顯露震驚或情緒激動,一直說自己很忙碌沒耐心,甚至擺出「恩賜」態度,或是作出突兀或含糊不清的評論,甚至一直問大量問題(不停重覆為什麼)。

Q:面對想要自殺的人,不該做的事

面對想要自殺的人,千萬不要忽視這個情境,也不要擺出感到震驚、尷尬和恐慌的態度,或者一直對對方說所有「事情都會沒事的」,更不要一直挑釁對方去自殺,或者是故意遮掩問題,問題看起來不重要,並給予錯誤的保證,或發誓會守口如瓶,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能離開並讓這個人獨處。面對想要結束生命的親走,應該要用溫暖的態度傾聽他們;用尊重的態度治療他們;用感情同理他們;用自信照顧他們。

文章來源:社團法人台灣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https://www.tsos.org.tw/web/page/gatekeeper4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重度乾癬慘遭校園、職場霸凌  生物製劑成功清除病灶

「從13歲發病、15歲確診乾癬至今,曾讓我感到無力、絕望,尤其當時對疾病不了解,拖延兩年才確診,嚴重的皮膚病灶,讓我在學校慘遭霸凌,對象包括同學與老師。」現年32歲的蔡先生沉重地說。8年前因一次感冒,使蔡先生乾癬惡化,全身上下6至7成面積都是紅腫、乾燥、脫屑的皮膚,每一寸病灶就像被藤鞭抽打般刺痛,連最簡單的走路、眨眼都痛苦不堪,洗澡如同凌遲。直到與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討論並使用生物製劑後,才得以感受逐日改善的肌膚,與乾癬和平共處。

生活滿是血淚   「疾病不了解、治療錯誤期待」成心中陰影

13歲時,因頭皮紅腫、皮屑,蔡先生被診斷為「脂漏性皮膚炎」,但經過多次治療卻不見好轉。隨著升學壓力增加,症狀惡化,蔓延至軀幹、四肢,病情持續兩年才確診為「乾癬」。大面積皮膚病灶嚴重影響外觀,使他慘遭同儕霸凌,甚至被國中老師當全班面羞辱「你皮膚怎麼可能不會傳染?我看到你就全身發癢」,因此放棄升學。國中畢業的文憑與外觀病灶導致蔡先生日後求職、交友備受阻礙。

由於體質對藥物反應敏感,蔡先生的治療過程曲折難熬,包括類固醇停藥後的嚴重反撲、A酸導致過度脫皮、焦油使大塊皮膚脫落甚至發臭、使用MTX(methotrexate)口服藥物引起肝指數飆升等。傳統治療局限使得蔡先生病況反覆,而後更併發乾癬性關節炎。每當發作時,除了關節腫痛,四肢關節處更結起厚厚皮膚,一彎曲就撕裂流血,或站或坐都如同酷刑。

圖片

▲病友蔡先生。

主動掌握治療新知、醫病溝通 生物製劑助清零病灶

身心痛苦讓蔡先生餘悸猶存,直到黃毓惠醫師誠懇地向他說明目前已有新的治療選擇「生物製劑」,「雖然無法治癒,但我們可以努力與乾癬和平共存。」這番談話扭轉蔡先生的抗拒心態。四、五年前開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蔡先生從原本6至7成的病灶面積,改善為僅剩2成病灶。期間曾因停藥導致乾癬復發,重新啟動治療也難獲得滿意效果。直至今年中嘗試長效型生物製劑後,其病灶有了更顯著的改善,甚至朝向病灶「清零」目標。

回顧這段「癬」峻人生,蔡先生感慨表示,一開始因為對治療的迷思與錯誤期待,僅透過短時間回診被動地接收治療選擇,未正確建立正向參與、「與乾癬和平共存」的心理建設與治療目標。一遇復發,心態日趨絕望、無力。直到轉念,主動上網蒐集資料,逐漸建立正確觀念與心態,現在透過穩定的生物製劑治療,已與乾癬和平共處,進一步朝向「清零」目標。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